绩效审计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绩效审计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绩效审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推进,政府由权力至上发展到责任至上的阶段,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整的绩效及其责任,强调政府的透明度、公众的知情权以及政府的问责性。而西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意识也因此提高,从而提高了公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需要政府承担更为关键的指导和约束职能,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建立更加高效廉洁的政府机关。笔者将平衡计分卡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结合,以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

一、平衡计分卡的相关内容

1.平衡积分卡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期,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联合著名的企业咨询大师诺顿在对家在业绩评价方面处于领12先地位的企业进行研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并于年在《哈佛商1992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文,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平衡计分卡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

2.平衡计分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平衡计分卡能够为组织的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平衡计分卡,管理者能够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并对组织进行全面而又有效的管理。

②平衡计分卡能够有效提升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通过平衡计分卡所反映出的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这节省了管理者的时间,也提升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并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注重团队合作。平衡计分卡能够使组织的管理者更加关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效阻止了组织的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通过平衡计分卡的方式能够使组织中的各个因素有效地结合,将组织联系成一个统一而又高效的有机整体,有效地帮助管理者更加了解每位参与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对人员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的调配,促进组织的管理者选择更为可行的决策方案。

阅读全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绩效审计影响分析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审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代表着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也较为深远。文章主要从审计的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对今后绩效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绩效审计;审计发展

一、引言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企业组织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紧随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西方国家早有了对其的初步讨论,而直到80年代其才真正被提出,是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由著名学者弗里曼明确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与关注是所有企业赖以维持的基础,企业所追求的不应只有单一固定的某些主体的利益,而应该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不是仅仅依靠股东的,其制度安排是灵活且需要专业化投资的,故还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所提供质量保障的满意程度。从这一理论角度所考虑的企业管理是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因其详细阐述了企业管理的重心以及绩效评价的中心思想。审计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而绩效审计又作为一种与绩效评估机制,可以说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审计本质的影响

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所进行的“3E”审计,即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其从属关系上属于审计,所以究其本质也离不开审计。在审计学界多数人的观点为受托责任论是审计本质的依托,此理论认为受托人负有对委托人报告、解释其经营活动及业绩的义务。但是在权和委托权相分离且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委托人需要对受托人的进行监督已是必然。传统的受托责任论在从委托人的角度关注的仅仅是股东等直接的经济收益主体,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不是对受托责任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主张对其的拓展和延伸。即认为委托人应包括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组织和个体,例如政府、企业员工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应局限于股东。目前一般认为,审计的制度安排是具有独立性的鉴证业务,其以一整套流程形成的系统将经营责任中的两个问题以及次优从被审计单位的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进行鉴证,最终各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取信息。此可以根据概念的种属关系将绩效审计的本质界定为:绩效审计的制度安排是以一整套流程形成的系统将绩效责任中的两个问题以及次优从被审计单位的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进行鉴证,最终使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取信息的独立鉴证业务。审计的三大主要功能包括评价、鉴证和监督,而绩效审计的功能定位是独立性的鉴证和评价。由此可见,绩效审计不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为了提高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和提升绩效水平。所以绩效责任的相关者也就是利益相关者需要绩效信息鉴证结果以及绩效评估结果,审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于审计结果需要做出的相关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阅读全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探讨

摘要:通过查阅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该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之间的联系,最后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对该方面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审计;政府审计10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张博文西京学院陕西西安摘要:通过查阅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该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之间的联系,最后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对该方面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审计;政府审计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由来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政府职能的失灵而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此时一场提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变革运动悄然而生。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别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在进行管理模式改革时可以结合企业优良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手段,实行适当的竞争机制、绩效评价等方式改善其综合绩效水平,进而促使政府和负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更加重视自身的服务水平,达到切实维护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其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再只是发号施令的决策者,而应该是秉持以人为本宗旨的服务提供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为社会公众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企业管理层,而社会公众则是接受服务的顾客或客户。其二,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强调在政府履责过程中的产出效果,主张当外界情况产生变化时,要主动根据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出低投入高成效的决策。其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推翻了传统理论中重依据轻绩效的做法,提倡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准确严格的绩效目标,据此作为评价职责履行情况以及分析寻找差异的基础,从而促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提升。其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理论所存在的最明显区别为其主张市场化,倡导利用相对自由化的市场模式取代由政府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管理模式,学习非公共管理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及竞争机制,例如服务外包竞争投标等,并且还可以根据服务的内容和性质,相应地调整供给方式。

阅读全文

绩效审计研究述评

摘要: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较为有限。本文梳理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情况,归纳了绩效审计内涵、范围、理论动因、职能目标和评价指标等方相关研究成果,概要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的问题与方向,以期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述评

一、引言

现代政府绩效审计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美等国,它是审计部门独立开展的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监督活动。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政府责任和工作绩效的广泛关注,促进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推广。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政府审计工作更注重结果和绩效导向,全社会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信息产生强烈需求促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迅速发展。据学者早期统计,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绩效审计业务量约占其全部政府审计业务量的85%,[1]加拿大绩效审计量约占其审计项目总数的40%。[2]我国1983年成立国家审计署,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审计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局部试点工作,但绩效审计由于缺乏经济和政治基础没有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审计主要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仅零星开展了带有一定程度绩效审计性质的绩效审计工作。加入世贸组织后,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公众越发关注公共资金使用的效果,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产生了监督意识。基于此,我国政府开始借鉴和发展国际先进的绩效审计制度。学术界众多学者对绩效审计理论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绩效审计研究概况,剖析了绩效审计的发展脉络,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发展提出建议。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阅读全文

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阅读全文

我国绩效审计问题完善路径

一、政府绩效审计

国际绩效审计由最初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3E”发展到现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中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从效益审计开始,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与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建立绩效审计体系,到目前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系。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是一个阶段式的发展,虽然在逐步和国际接轨,但是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距离经济性、效率型、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目标还很远。中国绩效审计和国外相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对于绩效审计有不同的看法。但国内学者大都认同《利马宣言》中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这是对当局政府的审计。中国审计法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也做了简明的定义,就是对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者国有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二、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在推进绩效审计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绩效审计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经济利益,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绩效审计的后续工作没有做出长远的考虑,处罚力度不够。政府绩效审计在实际执行中缺少保障体系,财务审计是审计署的主要工作。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引进国外理论,理论先于实践。自中国审计制度恢复以来,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审计,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审计署的审计绩效报告过于重复审计成果,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方面应该公布出来,有益于民众了解在使用预算资金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并看到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笼统的给出一些建议的总数。

2、缺乏系统性的绩效审计体系。

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目前也没有精准掌握绩效审计的理念,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其使用的审计方法也落后于西方国家,没有建立真正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体系。而且现行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也不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借鉴的理论不健全,绩效审计实践缺少契合的理论作指导。

阅读全文

高校绩效审计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

虽然绩效审计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国际上对其内涵的表述,可以概括为“3E”: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与经济、效率和效益审计有关。国内一些研究者除赞同“3E”内涵外,主要对经济效益审计作了三方面界定:(1)根据正确的管理原则、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审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监管安排、措施办法和纠正问题所遵循的程序等。(3)将工作效果同预期效果对照起来,审查被审计单位目标实现的工作效力。2009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涵作了表述:高校内部审计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此外,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等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行为。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范畴,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绩效审计的特征

如果把行政执法型的审计规范在制度之内,可以看出,传统财务审计更加倾向于审计财务的收支情况,更加关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主要倾向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审计,当前已经形成统一的审计要求和比较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并有着较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作保证。相比较而言,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被审计对象的服务职能及管理效能。从审计成果看,绩效审计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和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其审计结果直接反应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效果,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及建议,有利于组织宏观管控,实现目标。从审计范围看,绩效审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凡是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相关联的领域,比如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成效,在审计过程中都会涉及并影响着审计结论,这样对被审计对象的分析和评价才会更具体、更细致,针对性也更强。在审计方案实施方法的选择上,绩效审计较传统审计更具灵活性。比如,绩效审计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以为查阅、观察、外部调查、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重新执行、集中讨论、重新计算,等等。再者,绩效审计也可以采用面谈、调查问卷、绘制流程图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研究,审计报告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审计结果,无需拘泥于某一定性或者定量指标。在审计权限和披露事项中,绩效审计不仅仅停留在财务收支,也可以依法检查所有管理活动,对管理者资源利用情况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效益的有效性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广泛性两个方面。

1.教育投资效益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高校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情况上。其投资效益,具体表现为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技术,能为社会增加多少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多少劳动生产率等。

阅读全文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要点及路径

摘要:新常态下,公共投资项目如何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能实现效益性,一直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公共投资项目来说,绩效审计发挥着监督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要点和目标,并对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指出了新常态下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公共投资一般是指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投资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近年来公共支出的增加,公共投资项目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借助绩效审计的力量,来提升公共投资项目的经济性与效益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呈现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依靠创新驱动等特征。新常态下如何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来提升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性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审计对公共投资项目不仅起到监督作用,更重要地是推动公共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合理、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因而,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后,指出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要点及实现路径,实践意义深远。

一、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

从我国来看,公共投资项目一般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和调控性特征。一方面,公共投资项目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前提,更加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在公共投资项目中政府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本结构,引导社会资本向合理化发展。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的审计,评估相关项目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效率的目标[1]。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公共投资项目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