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就业问题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思考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对于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业要求,使很多大学生错失工作机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艰苦地区和基层岗位人才紧缺,而大城市和相对“体面”的行业则人才过剩。整个生产制造业作为国家解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还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为一线操作人员,并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领。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从一线员工做起,这就造成工厂缺人,而社会上却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岗位可以就业的问题。同样西部地区为了吸引大学生扎根西部,开出优厚的就业条件,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这样的择业观念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待业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二)已就业大学生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对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访问调查,已就业的大学生的平均薪资水平低于3000元,处于工资层较低水平。就劳动报酬来说,难以达到高质量就业。再从个人价值和身心发展需要来看,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多有怀才不遇、抱负难施的感受。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工作单位,即便有幸进入心仪城市的大企业,往往要从最基层做起,而且以为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被领导认可。这样的境遇使他们难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难以愉快地工作,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挑战和机遇并存

高校负责为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所以高校对于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拥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客观上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就业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观的经济问题,但高校的培养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认可度。甚至在广东等一些商业机会较多的地区,有的家长不鼓励孩子读书,而是建议他们从小进行经商实战学习。许多高校不得不因为就业问题缩减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减大学毕业生人数。学生生源短缺和培养体制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战。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革的契机。一段时间,众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而培养效果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遏制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势头,回头反思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寻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不仅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要保证就业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系统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

阅读全文

失地农民就业教育培训研究

提要: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其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实证分析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培训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河南;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不足、思想观念传统、适应力差等问题,使得河南省失地农民在再就业中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成功案例,只有使政府、社会、企业、个体多方合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河南省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笔者在河南省抽取了郑州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4个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对3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一)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300名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就业人数仅仅占比57.33%,其中包括正规就业的8%,非正规就业的35.33%,还有自主创业的14%;处于失业状态的失地农民还有128人,占比42.67%,其中还包括16%的从未就业人员,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状况非常不乐观。随后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率低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及技能水平低、获取就业信息难度大、就业渠道缺乏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造成这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河南省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第二,与其他待就业群体相比,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

阅读全文

采矿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浅议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本科生教育,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该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导师制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导致整体质量不高;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流于形式;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新技术相结合,同时设置多元化的导师指导方式,并完善毕业设计流程安排,增强选题的针对性,建立毕业设计奖励机制,以此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导师制;采矿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

1背景

现阶段,煤炭在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比例中依然占据首位,而采矿专业的学生则承担着能源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采矿工程专业特别是煤炭开采方向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煤炭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考虑大学生常规教育和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采矿工程专业自身特性,有目的完成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对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行全程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因材施教,导师制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2]。对于如何提高采矿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高校老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杨玉亮等人[3]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从教学模式、选题思路、指导团队、过程监管、考核答辩等方面提出优化毕业设计的思路;霍亮等人[4]针对露天开采这门采矿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提出了革新方法;孔德中等人[5]提出通过开设创新实践、专业训练、实验教学、科研竞赛、专业实践作品大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赵红泽等人[6]对比分析了国外和国内高校对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差异;潘卫东[7]对采矿工程的实践课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加强专业实习管理规范可有效提升采矿工程管理教学效果;采矿工程专业应充分考虑能源消费、行业发展、专业生源和就业问题,把握当前人才培养方向,应通过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探索专业新方向、优化实践教学、鼓励深造等方面来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毕业设计环节为采矿工程本科生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应用专业知识的平台,指导老师可及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不足。考虑到毕业设计在采矿工程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本文对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2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整体质量不高。由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实习经费、实习单位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更像是单一课程设计,无法体现自身知识的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缺乏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经验,致使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不合适,无法保障适宜本科生的设计难度水平。在不能得到指导老师正确指导和无法了解工程实践应用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参考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使得所完成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质量难以保证。

2.2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流于形式。很多学校虽然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因导师数量有限,每位导师需要指导的本科生过多,同时指导本科生的工作是导师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任务外需要完成的。导师本就面临各样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难免会出现不足。但是,考虑到学校和学院的考核等制度规定又不得不同时指导多个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讲,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不积极与老师沟通,规避问题,并非为了解决问题而完成毕业设计。在没有适当平衡机制的条件下,这项工作会出现导师是为了完成考核而学生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才被动开展的情况,导师制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便成了一种形式。

阅读全文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革新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践探究

摘要:毕业论文的设计是学生在求学阶段学习成果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具体方案,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且提高本科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升入,双导师制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有广泛的应用,许多教育改革的专家也争相在这些方面做相关的研究。其中,文献[1]主要构建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文献[2]主要分析了双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的研究,文献[3]分析了教育类课程采用双导师制的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在参考了部分双导师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新型培养模式,其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的指导价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必要性

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两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而联合培养的一种模式[4],两位指导教师包括来自于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型教师和来自于企业的实践型教师。从双导师制本身的含义来看,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享有两位导师不同的教学特点而带来的创新性效果,这是联合培养的较大的意义所在[5]。同时,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离校毕业之前能够提前接触到企业文化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对于高校而言,双导师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双导师制形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性原因。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存在的问题

1.论文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脱离。本科毕业论文不同于硕士或博士论文的书写要求[6],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将整个设计过程及其重要的方法理论书写下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形式单一,不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在求学阶段所学知识,因此,传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不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阅读全文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初探

【摘要】会计教学与实践是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和落实相适应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实现“学好一门技能,播种一个希望”,“培养一个技工,全家解困脱贫”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社会实践

会计专业课在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专业教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学校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经验和职业素养。职业学校的育人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具有良好会计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帮助学生在学有所成后更快的就业。对此职业学校应注重关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片面性的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2.实践教学环境。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3.师资水平。职业学校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步入职业学校教学岗位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4.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

二、会计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教学策略的作用

职业学校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之重在于开展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学习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并对会计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掌握时,学生通过接受实践教学时,针对会计账目的相关操作,对账目的工作流程以及账目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加深记忆学习,关于会计实际操作的一些工作流程和职业素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进步。从此可以看出会计社会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目前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随着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和社会待业岗位之间不协调的严重形势致使如今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上升。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人单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为此职业学校应注重关于此类问题的现状,在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会计课程充分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相关的会计操作技能,解决学生在应聘相关工作岗位时关于工作经验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阅读全文

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缺乏指导学生在面临挑战时,怎样才能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缺乏教育学生在遭遇逆境时,怎样才能找克服困难,从逆境想出的办法;缺乏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拥有更广的人脉;缺乏教育学生在工作学习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能力和潜力,取得骄人的成就的人生指导课程。

2、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社会脱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由此得知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可是现如今大学的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多老师的教学就是把课本的知识讲完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并不注重课本与社会的结合,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课本知识的老旧,也导致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失去兴趣,有时候让上课成为了一种例行公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根本,老师在进行课程规划和讲解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与社会相连接。大学教育不同于普通基础教育,它更加的系统、丰富、全面。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解决教育脱节的问题。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东顾

作为大学教师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现今大学老师需要准备论文来评职称,要准备科研实验,保证职位。本科教师压力大,主要原因在于受、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束缚,学校老师压力大,工作量大,对于功课准备的时间自然会少,这也是造成教师课堂质量不高的原因。

阅读全文

旅游课程体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提要:基于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从业状况,对近5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关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调查,本科阶段的教学工作应从课程方面和培养能力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从而迎合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管理型和操作型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重点学科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可以说是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年轻且极具发展潜力,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发展精力最旺、发展规模最大的产业,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完善和规模壮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带动着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高速发展。据文化和旅游部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达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对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2、旅游教育发展需要。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院校成立,这是我国自成立以来所创建的第一所以旅游业为主的高等院校。自此院校成立至今,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已经走了40多年,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旅游教育为旅游业的初步探索提供了敢为人先的创新型人才,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使旅游业的进步完善和繁荣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据文化和旅游部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底,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共招生5.9万人。以上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旅游教育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体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教学的实际应用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适用性不强等。由此可见,旅游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必须尽快着手。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不断促进的,所以教育机制的改革要想有较好的成效,就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基础,对教学结果的影响巨大,因此我们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改革的目标,从根本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所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本论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所得的数据来寻找出近5年来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的问题和毕业生求职以及就业期间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分析,从而对课程体系进一步的完善提出实际的措施和建议。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便是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发展解决实际面临的难题,从而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