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就业创业指导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析
摘要:大学生稳定就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高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大难题,探究高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转变学生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各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指导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2020年末的“十四五”大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全面指导和促进地方“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开展。可是社会中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而高就业压力又来源于哪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选拔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实现阶梯型增加,我国首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900万+,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
一、大学生高就业压力的来源
1.外在因素
(1)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初入社会时,社会经验不足,自身也不具备十分充足的条件。部分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努力考取各种证书,提高自身学历,但多数用人单位并不看中这些文凭和证书,他们更在乎的是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就业经历。部分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作的磨练,又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所以往往在招聘中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社会经验较少、企业招聘标准高等原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2)来自于学校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扩大招生指标,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是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的重要原因。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会受到高校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优势更大一些,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往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某些高校华丽的就业数据背后,甚至会衍生出鲜为人知的“被就业”乱象(3)来自于家庭的就业压力“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求职中有着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步入大学后有更美好的就业前景,将自己的愿望寄身于孩子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部分毕业生会陷入找不到工作全家发愁的困境,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愧疚。这些因素会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内在因素
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探索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是衡量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知、高校教育模式及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如何构建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全程化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型设计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设计引入我国,国内井喷式出现400多所大学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因此,培养机械学科工程背景下的创新复合型设计人才、加强学生在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指导,确立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彰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①,最终实现工业设计类学生良性就业,是就业创业指导的最终落脚点。“双一流”战略目标含义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它是党中央及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目的是改变我国传统教育运转机制,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与创造力,培育一个良性的动态运转机制。其战略核心是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直观反映②。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传统就业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空间被压缩,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指导工业设计类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多样性。综合近几年的学者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每年大约有30%至40%的人转行到包装和商标设计行业,40%至50%的人改行做装潢、广告设计等,10%的毕业生从事网站的建设和设计,真正跟工业设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数量甚少。造成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数甚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基础艺术的专业学科,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是由美术学、工程图学、建筑等行业跨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出国深造等和国际设计师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教师缺乏与设计类企业的沟通,教师本身在掌握目前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风向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教学方面,不能带给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设计理念,还是延续自身之前学习的老旧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在学生未来职业定位上不能站在一定高度给予行业引导。
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策略
摘要:辅导员是奋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工作第一线的主抓手,是大学生4年青春年华的陪伴者,深知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实际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如何真正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将学校资源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学生在就业创业路上少走弯路,这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该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新时代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策略研究
1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基本的指导机构并不健全,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招聘信息,并没有将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往往由该校的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担任,没有聘请经验丰富的相关经理人或者创业经验的人来给学生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机构的指导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造成机构与人的分离。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大三结尾和大四开始,未能将就业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导致学生未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公司和行业,并且对人生方向非常迷茫。高校就业创业制度不是非常完善,机构往往是人浮于事,就业中心指导人员疲于指导学生。
2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用的策略
2.1树立就业创业指导全程教育理念
全程教育理念指的是辅导员从学生的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兴趣所在,直到大四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行业的企业。这个过程是连续和持久的,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的长期攻坚战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制定4年指导的目标和规划,大一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的专业和将来就业的联系之处,这一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需要和各个专业的代课教师和班主任相联系,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穿插讲解该专业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和学院和学校联系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如“专业发展和前沿动态”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4年将要如何度过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认识,避免出现大学4年迷茫度过的现象。由于大一学生需要适应环境以及和结交更多优秀的朋友,因此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者是给4年后自己写一封信等相关活动。大二时候就要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仅专业知识要学好,学得扎实,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要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参加相关的竞赛发现自己的缺陷,还有一些就业实践活动等,组织简历制作、招聘模拟大赛等就业相关的活动,即使有些学生并未参加或者是并未取得很好的名次,这样对学生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对就业创业这个事情非常重视,并且从各个方面在对学生指导。大三的时候就要在各个专业开展相关的实习,让学生切身到企业或者相关的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提早知道自己和工作岗位还存在哪些差距,适应企业的环境,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先进入工作岗位。大四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面试实战的一些指导,请一些相关的经理人给学生实战演练,给学生提供给更多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的岗位,给学生适当的分析,学长学姐也可以为学弟学妹出谋划策。辅导员也要对历年来的就业信息和各个专业的学生去向做统计,给每个专业的学生发放。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把握好学科建设的方向性,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重视学科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学科平台的搭建,这一切研究发展都会积极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设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脱离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呈“大众化”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民生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人们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就业和创业是当前大学生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境,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步入社会前的准备、成功地进行学校与社会间的对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立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把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当做目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一个发展促进与系统完善[1]。高校应该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平台化指导,聘请专家学者或是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创业导师,多进行个性化具体化的咨询指导,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凸显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面临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全国大中专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或是创业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应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常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搞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这对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以认知自我、自我设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动力,积极探索职业方向。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形势下高校面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就业创业指导课课程日益扩展和深化的产物。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让这门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原则制定的更加科学与系统,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并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加快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就必须促进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3]。目前,一些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尚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课程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指导队伍体系建设还是指导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对提高院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要本土化与专业化。国外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指导体系与法律法规,为就业指导提供政策保障与理论支持,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国外,因此我国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一方面不断地对西方就业指导相关理论进行吸纳整理;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建立适应我国特色的学科框架和理论知识体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就要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要融入更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理论研究,来增强学科的学术性和综合性[4]。只有更加专业,各高校才能逐步统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遵循和执行的同时还要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学科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并能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学科建设研究。同时,还要与各个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建立一支新型的教研队伍,一支具有完整育人功能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功能的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推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
摘要: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发展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深度结合,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践探究创新发展路径,即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注重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指导;实践路径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互联网改进传统产业使得中国经济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产物。目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引导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相较于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于此,高校应抓住时代机遇,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
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1机遇
第一,“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转型,而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自然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机会。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就业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走入社会的机会。第二,"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模式融入到教育领域,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受到了颠覆。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学校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引导,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第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市场。当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就业创业中实现自主创新,是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应立足市场需要,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融合,凸显市场导向作用,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融入到市场环境中来[1]。
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融入思政元素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贯穿高职院校各科教育的主线,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文章简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措施,希望以此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思政元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措施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正逐步提高。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注重立德树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下面简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顺利步入社会,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或者是对大学生本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
作为高职大学生,要摆正就业观,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国家和社会,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帮助他们找到未来走出校门之后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法律、道德等方面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追求理想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3篇
b摘要: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这就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求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影响教学效果。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本质符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与宗旨。文章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在待就业人数激增,竞争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本文将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学校的该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诉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引入OBE教育理念(以下简称OBE理念),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执行方式、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路径,做到真正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有限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人多岗少”“人职不匹配”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教学做合一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论文
一、课程定位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