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课程革新及教学
一、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非0起点的形势。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搞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关学习,教育部从84年开始就对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下发各种文件,03年5月公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标准”,规定01年人学的高中生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高中阶段总学分为144分,其中信息技术课占4个学分,4个学分中,2个学分是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学分,另2个学分是5个模块中任选其中之一的选修学分,5个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vB)、多媒体应用(FLASH)、网络技术应用(Intemet)、数据库(ACCESS)和人工智能初步。实施的时间表是:03年上半年标准出台,并先在广东省作为试点进行试验;04年秋开始进行部分地区推广;05年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虽然教育部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城乡、地区差别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考内容未紧密挂钩等原因,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的教学仍面临着O起点和非O起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差异问题,给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省教育厅和有关部门早己着手进行这方面的教改准备工作,已组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并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这三个高校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教和试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召开本次研讨会,目的是紧跟形势,逐步在全省高校中推广使用新教材,并同步进行与新教材相对应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之与我省的高教大省和强省的地位相适应。 二、新教材介绍 本次会议推出的新教材共两本,一本是理论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由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和东南大学孙志挥教授主编;另一本是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张明、王必友、蔡绍樱教授编著。两本教材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可以分开教授,但分别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领域,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同属于一级的范围。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本书是为理论知识课编写的教材,编写时参照了国外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思想,在广度优先的原则下,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粗线条的全景式的介绍,允许初学者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问题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再作进一步的深人了解。主要定位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侧重介绍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图能反映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发展。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和信息系统中100一200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了解10一20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章数字媒体及应用对数值、文字、图象、声音和视频等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处理与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原理;(以上由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主编)第五章计算机软件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人门知识;第六章信息系统与数据库重点讲解了数据库及其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以上由东南大学孙志挥教授主编)全书内容适合一个学期使用,不同学科和专业可以设计不同的课程大纲,选择书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建议理工科每周学时数为4,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每周学时数为3,艺术与体育等专业每周学时数为 2,即一学期学时数在36一72,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在示教后总结时建议:讲课时宜多使用图表、多举例和演示;课外复习时,布置课外阅读材料要与复习题相结合;在实践方面,要增加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题目,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希望全省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师广泛地开展合作和交流,把我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本教材为实验指导书,作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实验用书,本书以学生自学为主,不进行课堂教学,配有“实验向导”光盘软件,供学生在自学时按“依葫芦画瓢”的方式照着模仿学习,当然也可以在课内上机时间内,有疑难问题时,向实验指导教师咨询;或者在课内上机时间内,实验指导教师先演示5一10分钟,余下时间均由学生自己做实验。 本书实验内容的组织宗旨是:以因特网的使用为切人点,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每个实验均配以辅助教学软件和相关的实验素材,其内容可通过因特网在考试中心网站“exam.nju.edu.cn’’或配套光盘上获得。 实验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合计19个实验:第一单元:信息浏览,实验1:IE网上信息检索,实验2:连接Intemet及网络常用工具使用;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实验3:windows基本操作,实验4:文件和文件夹管理,实验5:网络资源共享;第三单元:电子邮件,实验6: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四单元:文字处理,实验7:编辑排版论文,实验8:制作电子板报,实验9:制作特殊格式传真文件;第五单元:电子表格,实验10:人均收人分析,实验11:利用Excel对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第六单元:网页编著与.实验12:利用HTML标记语言制作网页,实验13: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第七单元:演示文稿制作,实验14:演示文稿的制作,实验15:演示文稿的个性化,实验16:OFFICE、网页综合实验;第八单元:多媒体制作工具,实验17: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一),实验18: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二),实验19: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三);在“实验向导”光盘软件中,19个实验有41个版本的实验指导,共有8个学校参与了研制,每个实验至少有一个版本的实验指导,一般有二到三个版本,最多的有四个版本,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选择途径。如果安排课内上机时问,至少应该不少于30个学时。#p#分页标题#e# 南师大张明教授在示教后总结时建议:实验环境应为windowsZ仪刃/98和officesZ仪旧;对实验不应完全放手,要加强答疑,注重引导;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要求,要因材施教;注重综合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结果应加强检查,督促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希望把使用后的意见反馈到省考试中心。 在编写新教材的同时,作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的组成部分,还有三个内容:即教学课件与教学资料库、教学网站、自测与考试阅卷系统,其中教学课件与教学资料库可以在教学网站上部分下载。 三、试教情况 在2002一2003第二学期,三个本科院校用新教材进行了试教,情况如下:东南大学通过校园网报名,选择了文、理科一、二年级230名学生试教,共犯学时,主要讲理论部分,因“非典”影响后三章未面授,采用网上放教学要求自学,结束后开卷笔试,大部分学生交卷。体会是:用新教材教学,虽然广度优先,但多个领域的知识均有一定深度,对教师要求较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在教法上也应改进;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期望值较高,希望增加系统维护、常见软硬件故障维护、网络安全、网站组建、网络维护、注册表、BIOS和英文缩写术语等方面的内容,对试教情况基本满意。 南京师范大学在02级文科新生中采用考试选拔的方式,摸底成绩在so分以上者人选50名学生试教,周课时3+2,理论讲完近五章,第六章未讲,教学时可提出一些引诱性的话题,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技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革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电子产品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依赖越来越多强烈。计算机已然成为了现代化生活所必须的通用智能工具,通信网络的发展带给了人类工业时代空前的社会变革,因为互联网的介入,人类的社会形态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成了人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也是绝大多数行业员工的必备能力之一。怎么样抓好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适应当今时代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要,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技工学校上有高职院校,下有中小学,处在夹缝中的技工学校该走向哪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惑着我们。 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肩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职业能力如何,能否成为今后生产工作第一线的中高级技工人才,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的内部发生了矛盾;有的老师主张学生基础较差,应从最简单的开始;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能力很高又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很多学生是高中起点),学习计算机并不困难,所以说,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断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内容显得过于陈旧和传统,学生没有兴趣,所以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更新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借助自然界无处不在地的计算机程序元素,提高教学的艺术功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灵感,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思维与应用能力。由此可见,适当地结合技工院校的学生特性以及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与计算机亲密接触,进而培养他们计算机技能无疑是技工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赋予数学教育新的使命。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1实行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计算机教学大兴改进和改革的今天,我校顺乎时代潮流,首先实施了计算机模块教学。这样不但解决了从前课堂教学与上机练习教育步伐不一致的问题,还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自我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觉性与动手能力,边练边学,事半功倍。职业学校要想生存,模块化教学势在必行。 2合理安排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别技工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不足,它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技工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现。 3课程设置要少而精 我校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前几年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40人左右,毕业生中计算机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40%,而且即使就业也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就业情况令人担忧。所以近年来很多技工学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门路,让学生“广学”。如,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三年制)所学的课程有第一年为基础课程: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硬件维修等;第二年为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形处理、CorelDRAW案例教程;第三年为Flash动画制作、3DMAX案例教程及考证等。学生在校这么短的时间要想精通如此多的课程是不可能做到的。势必导致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覆盖面很广,但不够专业,无任何就业优势。 4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我校大力推行行为引导教学法。老师将在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能蕴含在“任务”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扫除学生抽象思维上的障碍,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贯穿于计算机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首先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介绍计算机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向学生展示一些计算机的部件(主板、CPU、内存、硬盘、电源和数据线等),并将每个部件的功能、作用形象的比喻出来,这时学生开始有些冲动,然而再将这些部件一件件连接起来,接通电源,再打开机器,演示一些相关专业的应用软件,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不过如此。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竞争力,各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考证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如有“双证”,再加上毕业政策的加强实施,计算机等级考试更是很多学生优先选择的一项而且是必行的趋势。
计算机应用教育建议思考
本文作者:范志伟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古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创设愉悦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以物激趣。实物是最形象可观、最具体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实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这一章节时,我提前准备了两台已经报废的电脑,在讲解了课本基础知识后,让职高学生分组去“解剖”这两台电脑,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有的学生在拆完后又凭借自己的印象与用课堂所学知识把报废电脑重新组装起来了,虽然这对初学电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疑激趣。学贵有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利用疑问可以充分激发职高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完Word2003中的图文混排教学内容后,我及时展示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份Word文档,这份文档运用了图文混排教学内容,但其中设置了几处错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把它们找出来。文档精致的外观、新颖的设计形式立刻吸引了职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也决定了职高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促使职高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备课力求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第二,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尽量多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了解职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三,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要充分利用好板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第四,每堂课都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以计算机运用基础教程中Excel2003表格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在教授完“数字属性”的基本操作方法后,表格的字体属性和边框属性的操作就安排了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我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将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指导的过程,这样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职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加强职高学生课堂实践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实践性较强,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和实践来获得。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职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每节课都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分析。一般情况下我只是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布置课堂练习是提高职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之间可以研讨、交流,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还是以Excel2003表格的教学为例,讲解完Excel2003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后,我安排了Excel成绩单课堂练习,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如果学生遇到操作中困难时我会及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到里充分调动,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活动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实效。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2(X)4年6月5日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两年一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东南大学、省有关高校、出版社和电脑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并研讨两个重要文件,第一个是:教育部制订的新世纪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第二个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该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见参考资料[3])。 现把这两个文件的要点作一介绍,并结合两个文件的精神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议。 一、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上世纪末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曾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人21世纪,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3.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始步人正轨,教育部已制订出规划和大纲,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有显著提高。 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5.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许多高校有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遍加大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人,学生的上机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网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新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是: 1.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教育。 定位: (l)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后三条是针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或部分学生的。 2.计算机教学的构成和分工: (1)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日益深人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梦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小学,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 上述三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有区别、又有衔接,注意学习期间不要断线。 3.依托和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计算机系或专业,但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带来了一些弊病。 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计算机系的教师参与,使计算机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多种因家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1)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选修。 (2)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一个主修专业,再学一个辅修专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 (3)设立一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供选修。 (4)计算中心(或类似机构)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技能性的培创l{课程,将计算机教育引人第二课堂。 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融人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构筑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课菜单。 5.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上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单纯的“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当前的发展方向。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 (1)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功能简洁实用,不宜过多。 (2)师生界面要能够定制,以满足课程或教师的不同需求。 (3)课程主页可包括以下栏目: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教学资源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 (4)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为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环境、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为我所用。检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一般应不低于1:1。 实验课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如硬件实验、案例开发等),在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 上机实验的类型: (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涉及相关知识点,理解、验证、巩固型。(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项目、课题型;重在案例教学,是教改重点。(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研究题目,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议各校在保证一类实验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7.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国产软件:软件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软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国产软件比较欠缺,甚至是个空白,所以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国产软件,应纳入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8.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议:(l)基础核心课程教材,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2)教材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3)要编写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4)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 9.高素质的师资仍然是关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的关键。 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中80%人员要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各类人员应限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 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2年中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 对于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竞争机制。 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要稳定一支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一类是设备维护队伍,一类是实验辅导队伍,要加强对实验队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ro.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应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主管部门应检查落实。 评价标准的参考内容: (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组织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明确的单位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是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3)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4)是否制定了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规划,措施是否落实。(5)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是否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6)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7)计算机基础课是否充分并恰当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学平台。(8)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及环境能否满足计算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的要求。(9)学校是否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组织与课程设置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p#分页标题#e#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3)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和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l)计算机系统与平台;(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l)概念性基础;(2)技术与方法;(3)应用技能。 3.课程设置 (1)《大学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或c++语言程序设计》、《c++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vB、vC++或Delphi语言程序设计》(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网络技术与应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建议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例如:电子控制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卜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科学计算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保证)}+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辅助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本应用类专业:(中文、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关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请参阅陈[s]。建议各校开设的选修课有: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等。 4.《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信息化社会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 三、对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文件要点的思考与理解,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对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具有明确和具体指导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含义应理解为: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程,相当于包含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理解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课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原先大学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已下移至中小学;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要学的计算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3.明确“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包含范围非常广,包括理工、文史、医农、艺术等类学生;目前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定,并已出版。对于我院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今后这些专业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建议一定要参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 4.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进行了六年,对照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l)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来说,是由信息系承担的,当然有的系的教师也在本系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我院确实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在负责规划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所以建议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全院各系共同讨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规划、体制、教学计划制定和其它有关问题,并进一步落实。 (2)在信息系有一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但这支队伍不能说是很稳定的,要稳定这支队伍,建议领导要采取措施,包括引进、管理、待遇、进修提高等;同样,实验师资队伍,包括设备维护队伍和实验辅导队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3)建议教务处组织各系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认真学习两个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人学后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如何教?如何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相衔接?目前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是,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参差不一,程度高的学生能否通过人学后的考试,成绩在优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取得学分。根据白皮书的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这一建议在我院如何实施? 二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推荐的“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实验指导两本书,教师们一致认为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太深,理论性内容太多;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我院的学生。但如果不选这套教材,我院是否还继续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和其他语种?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我院的通过率将会更低,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省里同步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Z仪旧版)”已趋落后,如何选择适合我院学生情况的教材?根据教育部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公共基础教学的内容由十大模块组成,对不同的专业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3],这样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将更加细化、更加因专业而施教,教材的选用也更复杂,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感到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系部讨论,具体落实。四是,教这门课程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往往新来的教师教了一个学期,就去教别的课程,真正长期教这门课的教师太少,建议固定一些教师长期教这门课,并开发出或引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辅导下,供学生选修和自学,最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分。 (5)根据我院生源的特点,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其它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尽量选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类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争取开出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6)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要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考虑采用无锡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 (7)建议研究和着手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可以从一两个课程着手,有现成的优秀的就引进,没有的就自己开发,把这一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8)根据招生情况,每学年应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软件和国产的软件,不仅更新硬件环境,也要更新软件环境。
思政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关联性
1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
1.1网络教育与应用的双向性
根据各地死记硬背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的毕业生的讲述,可能会听到,如“只是告诉我在哪里点击”,并可能需要依靠那些计算任务的执行.例:注意在显示器上阅读“点击'进入'后.”通常,这样的用户可能需要巨大的时间来进行学习,通过特别令人沮丧的经验来使用计算机的用户,习惯于在很大程度上不自己搞清楚电脑的主要因素.用户可能仅仅是恐惧(数据丢失,通过做“错事“)或缺乏动力,在任何情况下,技术上更面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同时,常常会发现自己变成”免费技术支持“.因此,在使用电脑与互联网方面成为寄生式的学习,难以对互联网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所以,通常情况下,导致学生们对计算机部分功能的开发不足,而专注于一个功能而难以获得全面性的知识,更难以说个体的思想层面上的提高.除了上课,互联网还涵盖多方面,如流行“傻瓜”系列书籍,也有许多网站,投身于这项任务,为这样的教程往往着眼于逐步提高读者的信心,同时教他们如何解决电脑问题,解决安全问题,建立网络,并使用软件,给学生带来应用性的方便,也给学生带来诸多不健康的元素.
1.2计算机思想网络教育的多元功用
熟练的计算机技能与思想超越了电脑本身知识,并且,一直以来,不是一个单一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计算机教育,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可能起源于1999年的一个重要工作,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委员会.在这里面,作者指出,在教育机构的计算机课程主要集中在软件绑定的技能,例如,“点击了哪个按钮”在一个给定的软件做一个给定的任务.因为作者认为,这样的计算机扫盲课程,侧重于技能,为未来的需求是不够的,他们认为理想的课程将让学生掌握“电脑的流畅性”,这是他们定义为“充分理解什么是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且,通过互联网的教育正确使用的认知,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纯净化发展.除具备基本软件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者可以申请在新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以及了解这样做的后果.通过思想教育与计算机网络应用,“使思维能力超越特定的软件和硬件应用”,有着源动力的效果因素.
2计算机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考
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部署全部普遍认为计算机科学以内的学科.计算机硬件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计算机工程的一部分,而商用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部署通常被称为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然而,已经有很多各种计算机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的想法.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还经常与其他学科,如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数学,物理,统计,和逻辑相交.计算机素素养被定义为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一系列的技能,涵盖从小学使用的编程和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电脑知识也可以参考使用电脑的舒适程度以及使用与计算机相关的计算机程序和其他应用程序.计算机扫盲的另一个有价值的部分,是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有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在发达国家中是一个重大的资产.同时,计算机素养的提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及应用3篇
第一篇
一、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学水平
计算机教师转变对新计算机技术的态度问题,遵循终生学习的理念,积极的跟踪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新的计算机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保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创新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利用新的教学设备、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课程,也难以实现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
二、采取新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计算机,就要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加强实践操作,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探求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那些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往往束缚学生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难以适应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也难以适应学生就业需要。取而代之教师在教授理论时,应采用演示法、实践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法进行综合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搜索,获取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制作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这样新的知识就更容易消化吸收。
实践课应以教师布置任务为主,上机操作时,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课堂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尝试,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熟练地运用于实践,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样通过具体任务、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操作练习,避免了上机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学生无组织,在实践课偷偷上网、玩游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校硬件配备完善,教师也可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教学模式是种多样的,在诸多的教学模式中,我们采用哪种,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摸索的。总之,只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行之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那这些教学模式就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三、改革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方式
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能力为导向,进行了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课程建设。通过系列化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和微课程建设,构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内容。实施了“案例化”+“微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过程评价、全面评价和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丰富的教学资源顺应了新时展的要求,“案例化”+“微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案例化教学;微课程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表示图形以及生成和处理图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它的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如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科学计算可视化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图形学不仅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综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图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原理抽象、算法复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作为山西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课程建设课题组积极探索转型路线,赴国内多家院校探讨学科前沿和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在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与企业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试点,增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课程建设。经过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模式,采用了“案例引导、传输理论、算法可视化”的新授课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累知识、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一、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提高、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游戏产业、三维数字城市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2],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原理算法复杂、抽象,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普遍反映教学有一定难度。通过文献研究,国内高校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案例源程序匮乏[3],这导致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讲解原理为主,学生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的现象,存在学习完理论后仍然不会编程实现的情况,这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信息策略探讨(4篇)
第一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业领域注入新鲜的活力。然而较多企业与个人用户在运用计算机网络中,仍面临较多信息安全问题,若忽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极易为用户带来一定的财产损失,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本文将对安全威胁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表现以及防护策略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作为现代社会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都极为重要。但Internet本身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极易将较多潜在威胁带到计算机系统中,由此导致一系列数据泄漏、系统被破坏等问题。尽管较多用户在安全防护工作中引入相应的防护软件,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正确认识安全问题特点与防护措施的适用性。因此,本文对如何做好计算机网路安全防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安全威胁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