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计算机学科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学科概论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阅读全文

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

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在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成立,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2006年5月,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我国正式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接纳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于2013年申请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的评估和现场考查,最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再次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近3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进行持续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介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情况。

二、旧版课程体系及认证专家指出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暨南大学是一所华侨大学,海外学生(外招生)培养是一项基本任务,计算机学科和技术由于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现有面向外招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有外招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外招生生源状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适合外招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外招生培养;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发展速度快、不断创新的领域,它的发展呈现多极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要结合本身的生源情况制定课程体系。暨南大学是一所华侨学校,招生的生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高考录取的应届毕业生(称为内招生),二是通过几所华侨学校自主命题联招的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称为外招生)。虽然,有许多有关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1-3],但是有关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外招生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研究较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华侨学校,尤其是对外招学生的人才培养。在外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外招学生的来源、基础知识和就业需求与内招生的差异,因此,暨南大学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需要独有的特点和方案,外招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针对性,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计算机类专业外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现有的普通高等院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培养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建设适用于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的具备“侨校+名校”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教育创新体系,力求使教育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内容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暨南大学的华侨学校特色,每个专业都制订了内招生(内地高考录取)和外招生(华侨学生)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并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主要参照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设置,根据我们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外招学生的学习统计,在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不能通过课程考试,说明现有的培养方案不适合外招学生的学习基础,导致大量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或退学。如表1所示,这是连续六届毕业学生的毕业率统计,大部分学生经过延迟毕业,最后的毕业率最高也只有76%。2.根据外招学生的就业去向,有不到10%的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大部分学生从事应用型、服务型和维护型工作。学生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如移动APP开发应用、系统和软件环境的维护等课程,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有关的课程较少,说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合外招学生的就业需求。3.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基础教学,教学实验、实践和实训环节薄弱,不能满足目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业导向不明确。

三、计算机类专业外招生的课程体系设置

阅读全文

平面设计媒体变革创作

摘要:

文章主要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笔者通过对于多维化的概念的了解,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多维化的含义,并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了解其传达出的具体含义。期待通过笔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平面设计当中的感觉,从而使平面设计的意境能够更加顺利的传递。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视觉效果

摘要: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载体,媒体科技的革新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及创作的现状、前景,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发掘新的发展空间,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关键词:平面设计;媒体科技;融合;创作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在图像泛滥的年代,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平面设计需要借助新技术突破自己的边界,增加作品的深度以获得信息的有效传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范围相当广泛,具有良好的媒体适应性。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基本成熟。平面设计通过组织文本、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形式与结构,使情感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平面设计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作为设计艺术,以不同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可以进行跨界组合。在传播技术层面,平面设计需要信息载体。现代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平面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还会继续拓宽。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正在经历“数字化生存”,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会面临变革。“人人都会平面设计”的这样一种说法,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其实平面设计应有的“深度”更需要研究和探讨,当前也最缺乏具有深度的作品。

一、媒体科技发展与媒体特性

从铅活字印刷,到摄影的诞生和照相排版技术革命,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科技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新技术给平面设计造就了新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也参与了人类视觉传达史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传统媒体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前的平面设计媒介,主要涉及书籍和招贴设计等印刷出版物,由于以传统印刷媒介为载体,平面设计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NewMedia)。新媒体同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计算机媒体、互联网、在线游戏、电脑光盘、交互式网站、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均属于数字新媒体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动态”的特征,信息传播时效性更强,而传统媒体具有线性和静态的特点,传播的时效性有一定局限。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把图像、文字、声音进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是一种计算机数字语言。所有的素材文件资料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输出,形成所谓大数据(Bigdate),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和生产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任何特性的媒体都具有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媒体科技与艺术设计不断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当今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

阅读全文

非冶金类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钢铁冶金概论》选修课存在学生专业差别大,授课方法单一,教学偏重理论,学生不重视该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考核方法简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网络模拟钢铁冶炼平台教学、体验或研讨式教学、精讲趣味式启发教学、题库式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改善了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关键词:

教学改革;选修课;钢铁冶金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钢铁冶金概论》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兼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基础课。本课程以钢铁冶金工艺流程及与钢铁冶炼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线,系统介绍采矿、选矿、钢铁生产用耐火材料、铁矿粉造块、焦化、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炼钢、炉外精炼、连铸、轧钢等基本专业知识,给非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钢铁冶金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从事与冶金工作有关的非冶金专业学生对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将来从事与冶金相关的工作必须具备的冶金专业知识。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非冶金类专业学生学习《钢铁冶金概论》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生源结构论文:谈论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创建

本文作者:王申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在传统的动画课程中,这些内容也是作为动画创意基础课程设置的,由于动画本体影像构成是以造型塑造为主要方式、区别于实拍电影的基本特性所规定,造型基础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动漫的角色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造型,都是以绘画造型能力为基础来完成的。因此,重视造型基础课程的安排也是动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构成等美术基础课程以及动画速写、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建模基础、模型制作等动画专业课程。如今的动画创作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在掌握动画本体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计算机软件技能的学习。动画专业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包括:动画概论、动画历史、动画编导、原动画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片管理等。而计算机软件运用基础课程包括:平面软件基础(如Photoshop、Coreldraw)、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如Flash、Animo、TBS)、三维动画软件基础(如Maya、3Dmax)、后期合成与特效(如AE、Premiere)以及音效编辑。

动画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在以往的动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延伸,该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动画专业教育。因此,必须针对动画专业和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必要的调正。随着国家扶植动漫产业发展至今,高校动画专业的生源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动画专业由只招收美术生的传统招生形态,发展到逐渐扩大文科生、理科生等非美术生的招收比例的招生形态。这种生源结构的变化是由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所引起的。首先,从动画自身的特点来谈。动画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态。因此,除了美术与造型能力外,动画人才还需具备创意构思能力、营销管理能力以及电脑编程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动画教育也不能局限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应同时注重非美术人才的引进和教育,以适应动画行业不同领域和方向的需求。其次,从我国动漫产业现状来谈。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极度不平衡,这也和之前的动画教育在生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动画行业中美术领域的人才过于饱和,早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形势;而动画软件开发和电脑动画编程领域却人才紧缺,致使国产动画始终与国外动画在技术层面上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动画产品营销和管理领域同样人才匮乏,许多公司受困于缺乏良好的商业渠道,许多优秀作品惨遭埋没;而制约我国动画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缺乏优秀的动画导演和剧作人员,作品内容和内涵上无法比肩国外优秀动画。从动画教育来看,改变生源结构,同时调整培养计划,对于解决动漫产业发展失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从其他专业的局限来谈。虽然高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涵盖管理学、营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内容,但是这些学科和专业不能直接培养出动画行业所需要的相关人才。这些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动画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这些专业能力又是很难在社会实践中系统的理解、掌握和获得的。因此,这些相关领域的动画人才依旧需要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来培养。

教育应注重教育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应设置不同的教育方案、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目标。“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理论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与“因材择学”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和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发展。动画专业的生源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动画教育对象的改变,因此,动画教育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动画教育对象。从课程建设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动画教育对象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从高校教育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要求出发,结合“因材施教”与“因材择学”的需求,施行多套课程建设方案是适应现代动画教育要求的趋势和结果。

传统的动画课程建设主要就是针对美术生的,课程体系发展相对成熟,并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所以,现在的艺术类生源的动画教育依旧可以沿用传统的课程建设方法和体系。但是,仍然需要区分美术生生源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动画专业开设较早、发展较成熟的高校通常只录取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这类美术生对专业的兴趣比较浓厚,对行业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拥有比较广泛的动漫阅历。针对这类学生,可以在原有主干课程之外,安排丰富的专业选修课,注重培养他们的动画创意思维和综合动画素质。对于理科生源的动画专业,其课程建设需考虑如何发挥理科优势。理科生优势在于数学能力强、逻辑思维发达、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较快,这类特质的人才同样为动画专业所需。国外有大批数字动画与计算机动画人才,他们精通数学、计算机语言学以及计算机技术,他们通过编写算法、指令以及研发软件来推动动画行业的发展。而国内该领域的人才匮乏,急需培养和补充。所以,针对理科生的动画专业可以着重以此需求为目标进行教育和培养。理科生源的动画课程建设可以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来构架。保留动画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削减造型基础课程,增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语言学(如Java、C语言)、二维动画脚本命令(如Flash的ActionScript语言)、三维动画脚本命令(如Maya的Mel语言)、软件开发等课程。

动画专业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虽然理论研究可以从内部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但是动画理论人才相对需求较小,因此高校动画专业也鲜有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培养模式。以美术为核心的动画专业注重培养动画人才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动画专业注重培养人才的软件运用和创造能力。虽然动画营销和管理人才同样匮乏,但是由于动画专业形成较晚,还未分化出相关的二级学科,所以针对文科生源的动画专业仍旧要向以上两个方向靠拢。针对文科生源的动画课程建设还是可以适当兼顾其特长和优势的。如可以突出文学创作、剧本创作、电影理论、镜头语言、动画编导、动画项目管理等内容,在动画创作和创意方面发挥文科生的特长,使其能够更好的在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革新的思索

作者:丁进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一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文学科”,以及复旦公学的“国文部”可以视为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前身。真正现代意义的中文专业应当是1910年3月21日京师大学堂分设“中国文门”本科教育。因此,我国大学中文专业设置已经有一百零二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中文系往往属于所在大学的“强势”学科,特别是1952年虽经全国院系调整而未撤销的中文系均具有很强的办学底蕴。这些中文系主要集中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的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大学的中文系经历了一段顺畅发展时期。第二类大致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第三类大致上建成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原先非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原来大学语文教研室或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中文系。相对于前两类中文系,这类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大多尚在探索中,与所在大学其他院系相比,实力明显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

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

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

阅读全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困境与出路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在市场经济领域发展也逐渐深入,适应了更多行业发展的技术性需求。因此,社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促使高校教育学科也有序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学科成果却较为缓慢。本文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困境,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困境与出路;策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系统性的信息技术专业,因其拥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计算机技能,进而在社会上适应更多岗位需求,而成为热门报考专业。但是实际上,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专业的就业率却偏低,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科建设环境薄弱,无法真正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此研究分析。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就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本末倒置,并未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本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更注重的是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光从字面上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加强调的是应用,而不是计算机,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往往将计算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为侧重于围绕着计算机的各项技术资源进行培育。因此,当教学资源不够支撑成本以后,为了节约资源,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点,而不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片面的认为只需要传授计算机知识,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一专业的直接目地是为了在社会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可以适应更多技术岗位需求。从这一专业的概论和介绍中,也不难看出,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二级学科,更为突出实际应用的方法以及教学成果。在一级学科中,它主要阐述的是许多理论,而在应用学科,则是将这些理论知识发散,能够匹配更多社会需求。以新兴建筑工业为例,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帮助建筑自动化进行操控和测绘,而在设计领域,则是帮助设计进行实时调研和跟踪反馈。因为适用渠道不同,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也相对不同。所以在如此庞大繁杂的教学体系中,如果仅仅是一股脑地进行传授,学生很难消化。而实际上,高职院校就是这样做的,而且除此以外,还有其它问题[1]。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除了因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未能搭建以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与工作者也并未真正熟悉这门专业,也没有对其课程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很多课程都只是盲目的分配一个教师进行按部就班的传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所有知识都是带着相同的主观思维进行创造,很容易出现导向性错误。以计算机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来说,远型遥感系统可以操控信息数据,但是如果建立网格状云平台,利用数据侦测技术对信息分解,可以更快的搜集数据,但是有关教师并没有将这两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原本的课程进行传授,不仅节奏缓慢,而且两者并未融会贯通[2]。导致学生在学习了遥感以后,看到云平台知识,依然无法进行自主联系。而且,高职院校对于这一学科资源相对倾斜。相比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原本就注重技术学习,往往忽视了理论学习和行为文化的熏陶,因此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主体积极性与责任感。但是在这一门学科学习中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因为学校对于计算机技术引入并不完善,也没有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由于管理和维护计算机技术需要大量资金,往往会削减这一部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消化大量应用知识时,无法进行教学实践。很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及时与市场接轨,造成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难以真正上手,对于很多新技术都不熟悉,操作起来极为生硬。而且学校管理者与工作者对于高职学生带着偏见,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所以有意的减少这方面的资源投放,校内并没有烘托出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专业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力以及相关奖励。校园内缺乏活力,难以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