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计算机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的逼真图像及处理
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学国际会议于1998年6月1一4日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举行,有23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论文集收录了77篇论文,有“位代表在大会或分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文。会议内容分为7个主题:计算机动画,计算机图形及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图像数据压缩,3D图像处理,分段(segrnentation)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 1逼真图像并行处理技术 英国Bristol大学计算机系ChalmersA.G.博士作了题为“ParallelandDistributedPhoto-Realisti。Graphics”的学术讲座。图片逼真图像概念的提出,在航天、考古、建筑、娱乐等许多要求高质量图像效果的应用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对于复杂场景逼真图片的处理,在存储量和处理量等方面都受到目前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的限制,并行分布式处理则是减少计算量和存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ChalmersA.G.博士的报告基于大型分布式运行环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采用并行分布式技术实现3种最流行的、已被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算法:射线描绘、点描绘和Radiosity,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和关注。 2计算机动画四元链表示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动画处理方法中,通常采用1DOF(DegreeofFreedom)链来实现简单的动画要求,对于三维空间要求nDOF链的复杂动画,往往通过单独的1DOF链的组合来实现,但这并不能精确地解决问题。 为此,韩国学者提出了四元表示法(QuaternionRePresenta-tionofJoints),针对三维空间坐标间的关系,对计算机动画处理采用带4个参数的3DOF链实行全方位定位,而不是单独地用多个1DOF链在每个独立的方向上分别去定位。四元表示法的取值1十oi十Oj+Ok可以用1DOF链的运动特例a+bi和ZL攻)F的运动特例a+bi+cj的组合来表示。 四元表示法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表示方法,该方法很容易处理3DOF链所表示的旋转问题,通过360’旋转来实现动画效果。 3一种新的虚拟对象操作装置 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在电视会议、远程控制、CAD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环境中,让用户用自己的手直接操作由计算机图形所生成的虚拟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在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通常采用一种像手套的磁性设备(Glove一LikeDevice)来抓取和控制虚拟对象,当进行这种操作时,用户需要把手放在用户和被操作的虚拟对象之间,其情形和日常生活中抓东西相似。然而,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现实环境中的负片(Negative)特性。 基于这一观点,日本的研究员针对虚拟现实环境设计了一种新的用户接口设备,称为Palm一couPledDisPlay,该设备可以使人手部分透明,从而,让用户可用自己的手非常方便而直观地抓取和操作虚拟空间中的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用户可以透过手观察到手中的虚拟物体。
大数据下网络安全隐患与防范探讨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得到空前发展,资源获取方式更加快速与高效,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但随着计算机的进步,更加考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以保障个人网络信息不被泄漏。论文探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用户提供安全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信息保护;网络防护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广,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尤其在计算机领域。随着5G技术的应用,我国已经进入计算机信息融发展的黄金年代。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性,人人均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采集与管理,因而会产生庞大且杂乱的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可将海量且信息价值密度低的数据进行推算与分析,得出比较精确的结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迅速,云平台的使用不仅优化信息储存及传递方式,而且降低了信息传输的经济成本[1]。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加快信息流动、资源共享,为人们带来了无限便捷。
2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网络安全是大数据信息化运行的必要前提与基本保障。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大数据中存在的安全缺陷来获取隐秘信息,并危害企业或国家的正常运行的事件常有发生。尤其在大数据环境下,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如果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严重威胁人们的根本利益[3]。因此,针对屡屡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应重点从强化用户基本网络安全意识、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以及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切实地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为用户提供安全放心的网络平台。
3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
涉农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文章剖析了涉农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若干共性问题,结合新工科和新农科建设理念,对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国内涉农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国际化视野扩充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新工科;计算机;国际化视野;密歇根州立大学
0 引言
进入 21 世纪后,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引领外专业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农学领域)获批为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就完全体现了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对学校王牌专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彰显了涉农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另一展现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则是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和2017年“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作为“新工科”概念的首倡者之一,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明确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新工科”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恰恰是新工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
1 坚定不移,建立特色培养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近 1 000 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各个高校本应在专业建设上各有特色、互补竞争,而现实的结果却是高度趋同,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几乎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情况极为突出,所产生的典型后果就是行业性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缺乏自己的声音,外部认可度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人才的培养方,高等院校一方面固然需要主动探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更需亟待加快现有计算机专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质量控制、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在“新工科”的号角吹响之后,“新农科”建设又提上了日程,安吉共识提出:涉农高校要推动课程内容升级换代,创新教育理念,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4]。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涉农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迎来了发展建设的关键路口,单纯依靠计算机本身领域进行自我发展已经很难继续前进,推动“农工”深度融合成为涉农高校计算机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
2 对标国际,规划专业改革路径
高职医学院校开展案例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选取案例则成为教学中要探寻的问题。选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传统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旨在探究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对现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医学类院校要紧跟社会需求,把医疗卫生领域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不利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呢?这就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水平。本研究选取了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就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作以初探。
1研究方案
1.1研究对象
选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同届的所有学生均通过高考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并无显著差异。2014级高职护理2班和4班作为对照班采用讲授法教学,2014级高职护理6班和8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案例法教学。进行持续一学期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跟踪调研对比,学生使用统一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材,4个班级均由一名教师任教,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
1.2案例选取
职业计算机英语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戴静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大学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是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IT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跟上计算机行业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铺平学生的就业之路。该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作为公共英语的补充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和延展现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就业增添砝码。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大学公共英语和科技英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长句多,被动语句多,祈使语句多,专业术语多,新词多,缩略语句多,一词多义,一词多用,构词法灵活,且合成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就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可是,在当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再加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晚,所以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三最后一学期开设,并且都是考查课,每周基本都是2个课时。大三时候学生忙于找工作,上课积极性本来就下降好多,这样无形中让大家忽视了这门课的重要性。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互动活动。好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英文摘要绝大部分都是使用金山快译软件直接翻译。这种现状值得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老师深思。
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高职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差,从心理深处畏惧英语,对英语学习畏惧。提起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大部分是哑巴英语,对老师的提问不懂,发音不准,翻译就更别说了。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太单一,需要改进由于现在的大部分专业英语教材都是每个单元给出一至两篇课文,后面是单词和练习题目。所以大部分老师采用边读边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所有的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实践练习少。这样每节课的信息量不够,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目前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计算机学科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注意: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
1高度重视专题策划推动期刊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的学术交往不断增加,反映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仅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0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1]。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创刊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通常需要经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创办时间不久的新刊,由于其国际影响力还不够高,一般稿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自由投稿的数量不多,质量偏低。而采用以策划专题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是实现期刊顺利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方法和路径。黄敏提出专题的特点要新、实、特。“新”是具有新意,探讨的内容应该是热点;“实”是说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特”是指专题应具有特色。丁筠归纳了通过学术会议组织英文科技期刊专题应注意的事项。张春丽探讨了发挥编委优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数据库、跟踪学术会议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组约稿的模式[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为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6年。2011年,为提高该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刊水平,主办方清华大学将其改版为信息类专业化期刊。因为期刊所涉及的学术范围、读者群和作者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刊实际上与创办一本新刊相差无几。在进行期刊定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国际上,同类期刊已经有数百种,仅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平台Xplore中就有300余种同类期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出版环境,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该刊主编,时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指出:信息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期刊一定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策划。主编团队和出版团队紧密配合,经过7年多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信息科学前沿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等。由于专题时效性强、反映的内容集中,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还有不少英文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专题策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中国通信》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每期出版一个FeatureTopic专栏,内含数篇热点研究方向的论文。《摩擦(英文)》自2013年创刊以来,连续5年策划了“Biotribology”、“Superlubrication”、“ScienceofFriction”、“ThinFilmLubrication”以及“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等5期专题,对《摩擦(英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主要来源
2.1主编团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自改版伊始,由主编孙家广院士在全球聘请了1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副编辑,组成了一个主编团队,它是期刊的学术核心。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为IEEE或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选择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并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专题策划的特约编辑(GuestEditor)。该刊改版后第一个专题出版于2011年,是有关无线传感网这个热点研究方向,由副主编、IEEE/ACM会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云浩教授,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XiangyangLi教授和笔者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策划的。主编团队聘请了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YuWang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编辑团队负责人。5位特约编辑在全球组织了15篇稿件,通过严格评审,录用了其中的4篇。该专题的其余5篇稿件是通过约稿的形式组织的,其中包括笔者邀请的副主编、IEEE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IvanStojmenovic的高质量论文。
2.2学校资源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组成,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雄厚研究基础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中,一大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众多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进行高水平的专题策划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IEEE高级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杰副教授与笔者共同策划了多期数据挖掘的专题,专题中包括IEEE/ACM会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韩家炜教授的2篇高水平的论文[7,8]。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为该刊策划了多期微电子学专题,吸引了包括IEEE会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AlbertWang教授在内的众多优秀稿件,同时专题中也包含了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众多的国际学者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讲学等。出版团队利用国际著名学者访问清华大学的机会,与科学家紧密合作,策划高水平的专题。笔者就曾与来访清华大学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ShermanShen教授一起策划了智能电网的专题,其中,ShermanShen教授课题组的论文[9]进入到2015年2月IEEEXplore百篇文献排行榜(每月在400万篇文献中按使用量高低顺序排列的前100篇),至今,该论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引用量已达42次。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思考
第3届太平洋计算机图形学学术会议(PaeifieGraphies’95)于8月21日至24日在韩国汉城召开。会议邀请了专家作讲演,题目为①人体造型、动画和控制,②计算机生成的世界,③基于物理的造型,④科学计算和多媒体工具。然后进行论文宣读和特邀报告。 1三维复杂环境的实时动态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三维复杂环境的实时动态显示是实现虚拟现实的基础。近年来,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需要,推动了三维复杂环境实时动态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欧洲的许多图形学工作者都在从事这一技术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Sequin教授的研究组对该校计算机系新建大楼建筑物的内外部(超过200万个多边形)实现了实时漫游。采用的技术主要有:①分层建模技术。将三维环境中的物体用不同复杂程度的多个模型表示,根据实时动态显示的要求,在不同情况下,选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型。②选择与观察点无关的光照算法,将环境中若干关键点的光照强度计算作为预处理,在动态显示之前完成,放在数据库中,动态显示时,只需进行消隐及插值运算,从而大大加快了运算速度。③将可见性关系(包括单元之间的可见性)也作为预处理在动态显示之前算好,放在数据库中,在动态显示时,只需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点对单元之间的可见性计算,从而提高了速度。这些技术对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工作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2人体动画技术研究向多方面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图形学工作者加入了人体动画技术的研究行列。该研究不仅包括人体躯干的造型,而且包括四肢、头部、皮肤、头发等的造型;不仅是静态的模型,而且模拟人的行走、抓取、舞蹈、上下汽车等各种动作以及肌肉的变形;不仅研究人体本身的动画,还研究衣服、裤子、裙子等的模拟,人体的造型也由过去的纯曲面造型发展为以球状模型为基础的曲面造型,真是丰富多彩。这些研究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力学知识,其目标是制造出完全是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 3.曲线、曲面技术仍然是研究热点 尽管曲线、曲面的表示、控制、求交、过渡等间题已经研究了20余年,会上仍有不少文章发表。其中引起与会者广泛兴趣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erzoPoulos教授发表的“D-NURBS”一文。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是一种单纯的]L何表示,由于它既可以表示自由曲线,也可以表示二次曲线,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需要通过交互方式来调整其形状,这是一件费时的工作。 “D一NURBS”是NURBS的扩展。它是一种基于物理的模型,将质量分布、内部变形能t、以及其他的物理t引入到NURBS的几何表示中。因此,它的动态行为具有物理意义,既可以通过改变其控制点来交互地改变其形状,也可以通过直接的施加外力,以及局部或整体的行状约束来改变其形状。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外形过渡、散乱点拟合和交互变形中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甚于远程网络的圈象处理技术发展迅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图象的远距离传翰成为可能,国际上已经出现了荃于远程网络的医学图象系统.既可以在某一工作站上逐祯显示CT扫描或MRI的图象,也可以通过网络将图象传送到远距离的终端上,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会诊。对方的诊断结果可以立即显示在本地的终端上,实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并在二维图象的基础上实现三维重构,为治疗和手术提供三维空间信息。这些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指导作用。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一、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旧课程结构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二、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 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分页标题#e#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五、展望 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教材,教辅材料,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在浙江省、全国获得教改的奖项。 1、针对新课程结构,加强教辅材料的建设;2、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网络教学的覆盖面;3、积极开发新课程体系中的各科网络版教学课件;4、积极总结教改中的新成果,多出教改论文;5、积极参加学生学术竞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