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技术与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技术与教育

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干系

摘要: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常常关注于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它的内在差异,这就导致两者脱节。而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对教育实践是批判的,这是实践转向理论及实践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干系

教育技术,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在教育领域的面目出现的;而在中国,教育技术则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一定是在人们的知行统一下找到一个媒介进行两者的相互转换,而这则者需要技术的支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从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阅读全文

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融合

当今时代对于教学行业来说,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现出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等特征。这些社会和教育发展体现出的变化和特征,也让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有来自于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核心素养需求而引起的培养目标的改变等。这些改变必然引起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我国从建国后先后经历了八次教育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刚好处于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各种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此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近些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大教育设备投入,尤其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设备的硬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GDP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政策上,我国制定了教育信些息化一系列政策。教育部日常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性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从教育技术和手段上,我们已经从有线互联发展到移动互联,从互联网发展到可寻址、可控制、可通信物联网,从现在的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我省现在大力推进的“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有效融合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构建了学习上的4A模式: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content,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与技能。这些技术上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推动着教学关系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力的飞跃!信息技术给基础教育注入活动,为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的转变:将信息技术从帮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转变成帮助学生表达自我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评价工具、激励学生的工具等,并将优化的技术环境与教师无缝链接起来。教育中的技术因素增加,使教育技术受到关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更加显著,并由此引发新的教育革命。世界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学习的效率。例如:近些年很热的翻转课堂、微课学习、远程教育等都是教学上的创新,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不良影响

技术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学生的特征是个性显著、自主性强、好奇善思、广泛阅读、交互手段多、技术掌握好,但是也表现出网络依赖强。因此对信息和技术在教学中的选择、整合和合理传播也需正确引导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教学手段过度使用对学生健康造成危害。有些学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与社会脱节;有些学生过度使用电子媒体造成视力下降。简单问题复杂化。现在有些地方的课堂教学,用直观演示、口头表达就能说清的问题,却要制作课件或微课,用文字、声音就能很方便传递的教学心得却要做成教育叙事,形式大于内容,简单问题复杂化,这是一种教育的后退和庸俗化。以技术为中心,偏离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升了技术水平,忽略了教育实质,从而出现老师的主要精力不是备课备学生,而是备课件、备技术。这是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本末倒置,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基础教育的效果与成效。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我们应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摒弃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弊端,使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提升和发展完美融合。面对这一实践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肩负起时代的责任,顺应时代及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更好地与课程、课堂融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及趣味性,为我国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全文

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

【摘要】

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显要指标。本文从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素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走进课堂,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该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我国早在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从很大方面提升了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

2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教育学与多媒体教育技术逻辑论证

一、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在建立教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人的发展”与教育学对人的作用是一致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人性即非善也非恶,只有无明,心理学应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如何依靠教育去除人的无明,因为人性具有可塑性,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还有教育的需要性,人始终向着更高阶段发展,而在这些阶段中又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也即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综上所述,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

二、视觉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利用视知觉可以大大的促进多媒体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媒体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再者,由于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教育的工业技术的限定以及其灵活性的制约,因此,要解决人机矛盾,就必须要求个人在学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的来进行规范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阶段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更加地趋向完整。尽管现在的机已经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但基本的矛盾关系没变。第三,它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最后,它也是完善整体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最本质的基础部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隐藏在教育最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背后,这个控制在早期的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今天的绩效技术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教学设计的步骤为什么那么详细那么严格?从上述可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完整是需要对工业技术等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逻辑学的起点等问题,是离不开对视觉教育等在内的多媒体的、多方位的教育技术体系的研讨的。

三、结语

逻辑起点对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性质进行了规定,还进一步影响该学科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它的确定不但“统合”了既往理论成果,还“指向”了未来的发展。因此论证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教育学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理论对逻辑起点问题越来越关注,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还会对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彭仁松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分析

摘要: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高校创新教育形式灵活性与教育内容丰富性的重要措施,是推进高校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与实现创新教育最终目标的主要途径,更对大学生创新素养以及关键能力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分别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遵循创新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高校加快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的速度,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传统高校创新教育以讲解创新发展理论知识与传授创新方法为主,教育形式的雷同性与教育内容的枯燥性加剧了创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新颖有趣性与科学高效性,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创新教学环节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并不统一明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泛指所有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侧重于新研发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理论特点较为明显,从教学规律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呈现形式灵活、非线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相一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线性结构的缺陷与漏洞。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时空穿越性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容量以及形象生动性的特点。从教学手段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单一图文形式到图文并茂音像教材的转变,打造网络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发展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与效果。2.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发现教育等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则是指锻炼学生创造想象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创新人格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受挫与抗压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则需要老师创设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与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来认知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能力,从而推动了创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并不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采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费用,及时更换淘汰陈旧落后的教育实施,打造多媒体学习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舒适现代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使用范围相对落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重视,对申请使用流程频率也较高,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心的负担,无形之中限制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部分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存在怀疑或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对现代教育设备以及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增加了创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难度,造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使用频率较低等,这些都降低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

阅读全文

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探析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初探

摘要:本文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理解出发,阐述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二者的概念及特点,从本质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为二者在教育领域中更加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区别和联系;学科课程整合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探究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也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本质及特点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人们在逐渐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各种信息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可以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发展方向。(2)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及管理合适的具有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促进学习、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这就是AECT在2005年发表过的最新教育技术定义,因此也称为“AECT05定义”。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及应用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讨论

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影像已经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视觉文化”这一词汇应运而生。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人们对美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的范畴,而开始变得开放和多元化起来。反映在教育方面,“视觉化”在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原有艺术的认识的同时,也必然对美术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建构。它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逐渐扭转着美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应只是强调技法的熟练和媒介、材料的认知,而应教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学会对各式视觉影像进行一定的思考、解读与运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育领域中,并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二、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也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4大门类的知识技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艺术、设计等内容的教育,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超越了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线,其教育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的范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与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构建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知、分析、解释、控制,以探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原理、原则、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行为。通常讲,美术教育科研,就是一种以获得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创造性探求行为。其意义在于,有利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促进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