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技术学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学科中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重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而难点则是基于学生现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不管是重点还是难点,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或是阅读教材都是难以理解的,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根本没有理解,无法运用,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直是传统教学的最大“瓶颈”,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而动态地呈现知识,利用自身的特殊效果来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引向教学重难点。尤其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微观为宏观,将文字描述的知识点变成活的物体与场景,这样更能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知识间搭建桥梁,缩短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距离,加强学生的理解,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传统教学中以语言描述、黑板板书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费时费力,教师教学负担沉重,但整个课堂教学密度与课堂容量非常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实现知识的互动呢?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输出方式的多元化,正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存储于电脑,课上只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就可以将所要讲解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从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来传递信息。其次,表现手段多元,扩大信息输出量。现代信息技术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来传递信息,这使得信息的种类更为多元,内容更为丰富。1.图片。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是却比语言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甚至可以传递许多语言所不能表达与描述的信息。2.动画。动画将图片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并能够利用图形的缩放、移动、颜色的渐变等一些特殊效果来集中展现,更加生动,富有动态感。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充分利用图形、动画等来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这正是增大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的重要手段。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命学科,其内容广泛,跨越度大,小到细胞大到生物全部都是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生命研究。这决定了我们的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就教材讲教材,而是要践行新课改所倡导的大教学观,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无限的生命空间。生物学科既然是研究生命运动的,其传递信息的方式就不仅是文字以及插图,还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有强大的互联网为依托,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与表现效果,可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开发出以教材为中心的多种资源的整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让我们的生物教学与社会接轨,与世界同步。如我们可以将当今全世界人类所面对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话题以图文声像地形式引入课题,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生物知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科与人类息息相关。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全面实现因材施教
电子技术论文:电子技术学科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谭会生 朱晓青 易吉良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如下的核心专业能力。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是指以微处理器/控制器为中心,构建各种实际应用系统,并能够编程指挥系统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进行工作的能力。设计集成电路的能力,是指能够以FPGA/CPLD为设计载体,进行各种实际应用系统的结构设计,并能够编程成为根据应用要求进行工作的硬件系统的能力。优化系统结构的能力,是能够采用各种系统结构变换技术,对于使用或设计的集成电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求得最高性价比的能力。
主要建设措施
为了重点培养三种核心专业能力,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我们采取了如下主要建设措施。主动培育专业特色对于专业建设,系主任不但要组织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学方案的实施,同时更应注意多层次、多途径进行专业精神的培养,注意系风的培养,要主动凝练、引导和培育专业特色。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大胆开设新课程。加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实验室+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逐步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探讨性为培养目标,以算法—设计—实现为实践教学思路,以兴趣小组、课题研究和电子设计竞赛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以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多种实现平台:FPGA/CPLD、EMCU、EDSP、SoC为电子系统实现手段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差异化教学注意优才优教为了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要求,按一般水平完成大学基本教育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对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加深与扩展,实现优才优教。加强职业规划全程教育与引导一个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但要注意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同时更要注重已有建设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考研与就业,注意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促进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主要建设成果
经过七年的专业建设,我校共招生七届并毕业四届本科生,已有如下主要成果。以社会需求和分类培养为导向,以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专业特色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基于EDA技术的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ARM+Linux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专业特色鲜明。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开设了电子系统特色课程或创新型课程,加强EDA技术系列教材的建设。至今我们已出版了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EDA技术及应用》(第三版)在内的著作8种。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实验室+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基地”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兴趣小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的三期三段递进式毕业设计新模式。以研究性课外兴趣学习与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平台,经过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的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较高,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表明,这些毕业生工作适应性非常强,很快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以职业成长路线图为导向,加强职业规划的全程教育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论文
1“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特征
1.1身体参与的技术技能习得与负荷承载的协同性
运动项目是构成体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群的基础,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非常强.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以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构成体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讲解语言、演示教具(挂图、多媒体、动画等)、板书等视听知识,还有肢体语言的展示、动作行为示范等潜化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运用逻辑推理来感悟,还更注重身体认知来体验和接受,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例如田径跳远技术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首先是通过教师讲解动作的整体结构-概念定型;然后通过各种教具让学生感悟动作运行顺序(挂图、动画演示等)-表象记忆;最后通过身体练习获得动作环节和整体-经验储存.再者,教学体验环节中学生在逻辑认知技术动作后,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技术动作,这一过程是在肌肉和骨骼的生理配合下完成,以消耗大量能量为特征的负荷性运动,外在表现为通过运动的“量”和“强度”不断刺激机体,使得机体适应这种变化而达到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获得相应的运动技能“.技术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明显的不同在于学习中具有负荷性承载,也与日常健身锻炼(追求适度符合改善机体)、运动训练(追求技术难美和大负荷刺激)和公共体育教育(技术技能初步掌握和低负荷改善机体)有着质的不同,它追求的是技术完美、技能过硬和专业知识掌握以及合理负荷掌控的协同性.
1.2场域的开放而多变性
“术科”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教学场域开放而多变,不同于其他学科仅局限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闭合式的场所.它更多的是不仅在包含以上,更多的是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的运动场、体育馆、各类球场、游泳池等场馆设施,具有明显的环境开放性特征.这无形中陡增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在田径教学中,每一天的气候、温度和田径场周边的社会环境变化都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干扰,但也有促进作用(如教学中过往行人的驻足观看,可适度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教师适度把控练习节奏,有利于教学);另外,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声等客观条件不间断地进行着潜在和直接的信息交流,有用和无关信息都在影响着教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两三个教学班同时在一个区域上课,不同的教学信息会有意无意交叉干扰.还有同一个学习者在一天的“技术学科”教学中要转换1-2个教学环境,例如当上完健美操课程后可能马上就要转换到乒乓球教学,这种场域转换和教学内容切换,都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的又一特征.
1.3教学目标的特指性
“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全民健身指导,并可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它和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不仅在于追求身心健康和掌握运动技能,还在于通过身体负荷改变机体承载能力而学精一门或多门运动技术,在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理论和诸如医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理论支撑下,从事日后的教育教学、社会指导和科学研究工作.可见,“技术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应该体现自身的特征:首先,在内容层面,要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育、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重点给予培育,在身体练习中给予强健,用精湛的技术、强魄的体能健壮其身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操作层面,就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以学生的可接受、能理解、能运用为标准,培养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再者,在形式层面,教学目标呈现要精准、明晰,不仅让教师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更要让学生领悟其内涵.
学科间整合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一、信息技术课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四、结语
学科思维理论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教育。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入,它逐渐演变为一个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现代教育领域,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考察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它大体经历了“面向学科知识”、“面向学科工具”和“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开发取向,每种开发取向也表现出不同的课程特征。
1.面向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内容体系,即为面向学科知识的课程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占得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先机,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开设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程序设计成为当时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内容。1981年,前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A.P.Ershov)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作了《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报告,提出了“程序设计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是否具有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的程序的能力是人们能不能有效完成各种任务的关键。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能力”。该观点反映出计算机程序学习的理念:希望学生通过程序原理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过程,以适应计算机时代的生活。受程序设计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初期也将“发展学生程序设计技能”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设计了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学习内容。从实施过程来看,程序设计课程为青少年创造了接触和了解计算机的机会,推动了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但是,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来看,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忽视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抽象地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程序知识,无疑也是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一种摧残。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化世界,计算机课程并不是要把每位学生培养成程序设计专家,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计算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独特的学科思维就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新挑战。
2.面向学科工具的信息技术课程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日趋成熟,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base)、电子报表系统(如Visculc)、文字处理系统(如WordStar)开始安装到微型计算机上,越来越多非专业的人员开始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现实需求促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程序设计”向“工具应用”转型,学习内容从前期的BASIC程序设计发展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应用等主要内容。例如,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科尔教授在第四届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发表的《面向职员的计算机课程》中将计算机教育的目标界定为应用者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处理、数据库、图像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这种“技术学以致用”的观点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也非常希望学习一些实用的操作技能。但是从教育发展来看,基础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社会职业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还应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如果过于强调信息技能操练,忽视信息技术本身所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应用策略,随着信息工具的快速发展,“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前,他们所学的工具技能就已经落后于信息化社会的现实需要了”。
3.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
广告学研究成果研讨
作者:黄硕 初广志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一、ESI全球学科排名作用不容忽视
(一)ESI概念和具体指标
⒈论文收录数。
论文收录数指10年来被累积收录在ESI数据库的论文总量,它反映了该研究机构对全球学科交流的贡献度。由于收录论文来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且经过同行评议,ESI收录论文数成为评价研究机构科研绩效,考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
⒉论文被引量。
论文被引量指10年来累积收录在ESI数据库的论文被引用的总量,根据论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论文被引量体现了全球学术同行的关注度,被引量越高,说明该学科受到的关注度就越高。论文被引量是评价学术表现、锁定全球位置的关键性指标。
⒊篇均被引频次。
中文期刊卓越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分析期刊自身不足,通过查阅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发现该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术质量稳定,但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下一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论文的传播,进一步提高该刊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