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资本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资本

城乡正规金融机构下的金融论文

一、城乡金融资本错配主要表现形式

城乡金融资本错配可以理解为,由于金融资本的区域配置不合理导致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未能实现最优的状况。一般而言,由于城市地区聚集较多的技术资源、优质劳动力和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资本所匹配的要素质量较高,相同资本量的边际产出要高于农村地区。这就容易导致大量的金融资本聚集到城市地区,造成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稀缺。由于资本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随着城市地区聚集资本量的增加,起初阶段资本边际产出也会随之增加,而如果金融资本继续增加直至拥挤,资本的边际产出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尽管资本产出在一定时期内依然会位于较高水平,而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可获取金融资本的数量较少,资本边际产出依然位于上升渠道的前期阶段。此时,如果适当转移城市地区的金融资源将其配置到农村的地区,城市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回归到金融资本产出的最优值;而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也会向其最优产出趋近,最终实现城乡金融资本边际产出的最优化。自1978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金融业不断突破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域结构来看,依然“重城轻乡”,城乡金融资本错配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国金融资本错配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地区某些行业由于金融资本的过多配置边际产出已相对比较低,而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本却明显供不应求,金融资本相对短缺影响边际产出的进一步提升。

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错配。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脱农变异”倾向,即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纷纷通过撒销或合并农村金融网点,目前中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邮政储蓄。但上述金融机构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外,其他金融组织都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比如,据测算2007年农村资金经邮政储蓄净流出额为1064.1亿元;2008年农村资金经农村信用社净流出额为3034.67亿元。

2.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较难。

一是为农户提供贷款的正规金融较少。根据银监会2008年的更新的2007年度《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2007年,全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中98.7%是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两类贷款提供者获得贷款。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54个。另外,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零金融机构乡镇仍有2868个。二是人均贷款水平较低。2007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只占城市人均贷款额的1/5左右。三是农户获得正规金融贷款额较少。201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户贷款余额为31023亿元,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3%;农户消费贷款余额5176亿元,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9%。此外,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农户进行调查显示,从1986年到2003年,我国农户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已经由1986年的36.8%下降到2003年的26.1%,与此同时农户的借款额却在不断提高,从1986年的193.11增加到2003年的1045.2。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0个省(区)、2万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额只占总贷款额的38.2%。农户在遇到自然灾害、子女上学、生产投资、婚丧嫁娶等大事需要钱的时候只能承受高于正规金融两三倍甚至更高的贷款利率成本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

3.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阅读全文

金融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区建设

 

金融资本是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和稳定发展的基本经济要素和内在动力。构建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金融政策和经济区投融资环境优化,增强海洋经济区金融资本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仅是海洋经济区发展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对接融合的基础要件,也是海洋经济区一体化和战略规划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国际海洋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金融要素无论是在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环节,还是在区域内海洋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阶段,均应发挥先导性作用。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经验来看,金融支持在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为海洋经济区开发、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区一体化管理等海洋经济区发展周期全过程的广义渗透。金融支持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区域适应性等特点,支持方式上则体现为外部性资金扶持与经济区内源资金融通的有机结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关注国际海洋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结合金融支持国外海洋经济区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性,以期对我国海洋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有所助益。   一、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理论研究   国外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型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机制、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和海洋经济区管理的金融支持,以及海洋经济区发展金融支持的模式匹配与适应性研究等方面。   (一)不同类型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机制研究   1.海岸带和沿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金融要素。在国外,由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海岸带和海洋经济区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发展经验较为成熟,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更多地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各国海洋经济区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见之于不同区域、不同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周期性报告中。   2.海港经济区投融资机制。国际研究表明,海洋港口经济区金融支持资金应广泛覆盖基本基础设施(如航海通路、海洋防卫结构、港口和内地的联系)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如港池、码头)投资、附属基础设施(如表面硬化和码头道路)投资和港口上层建筑(如港口库场、起重机、车辆和其他设备)等四个方面。①具体资金支持渠道上,国际海港经济区建设的情况表明,世界主要海洋港口的建设资金来源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投融资渠道涉及政府资助、资本市场筹资,以及不同形式的海洋港口自融资机制。政府投资在港口建设资金来源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形式有政府直接投资、多种形式的投资补贴、允许或代替港口直接征收税收、无偿提供诸如航道疏浚、航标设置等服务、提供各种财政优惠如免税、低息贷款等。资本市场融资是海港获得建设资金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但国外港口的相关研究表明,公营商港利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往往仅限于政府资助的竞价收益债券,且股权融资对于港口而言是成本最高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海港通过拥挤定价收益自筹资金,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港口民营化改革中以“地主港”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港口内部融资机制,在吸引港口经营项目投资资本、增加港口投资机会和促进港口生产率提高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3.海洋保护区可持续融资。②理论界对海洋保护区的金融支持政策,更强调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性融资,即“致力于海洋保护的多元化和稳定的金融机制的组合,它通过短期和长期收入的结合来补偿经营性成本和其他成本支出”。③可持续融资机制的内容与构成有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其中,国际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多边发展银行、赠款和捐赠、环境基金和以债务替代资源机制;国家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政府债券和税收、不动产附加税、政府特别项目、私人部门投资和渔业收入;地方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社区行动、建立生态服务市场和旅游业收入。具体到海洋保护区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资金投入、赠款和捐赠、营利性投资、门票费等海洋保护区自融资机制,以及诸如海上溢油罚款、近海矿藏和油气开采特许费、油气管道和电缆通行费、水力发电收入、能源企业的资源资助等其他形式。   (二)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主要涉及海洋渔业、海洋食品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环保产业、海洋科研教育以及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海洋渔业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信贷以及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政府投入在海洋渔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作用,是渔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海洋渔业发展的海洋渔业补贴也会造成捕捞水平的无效率和不可持续。针对鱼类过度捕捞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政府征收的渔业准入费用、休闲渔业许可证费用和特许权税、对非法捕鱼的罚款、特许权和许可证拍卖所得,以及以贷款和捐赠为主要形式的私人资助等,也逐渐被纳入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计划中。   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强调多种信贷和非信贷机制,直接资金支持和再融资支持的结合。海洋运输业发展中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包括银行信贷、辛迪加贷款、船舶租赁、股权市场融资、IPO、私人股权投资、高收益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金融支持方式和新型金融创新工具,以及远期运费协议(FFAs)等风险管理机制,在海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远洋船舶融资和船舶公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海洋环境保护中的贷款和赠款资助、海洋科研研发中部门和基金支持,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多种资本形式参与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   其一,区域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方式,多强调相关金融机构及以捐赠为主要形式的国外援助。如泛美开发银行参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海岸和海洋资源管理的策略行动,包括海洋渔业、海岸基础设施、海岸管理项目等。的确,长期以来国外援助一直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p#分页标题#e# 其二,海洋经济区融资与海洋经济管理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问题上。许多学者提出,海洋保护区管理与海洋保护区融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政府不必将过多的资金投向那些不可持续的领域,应当将资金投向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方面,对海洋保护区而言,成本管理与资金筹集同等重要。   (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适应性与匹配研究   由于不同海洋经济区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的差异,在具体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政策上,还需考虑金融支持方式的适应性和最优匹配原则。如海港经济区中,与主要大型海港相比,受其规模约束,需要考虑中小海港的融资特点和融资方式选择的特殊性。另外,在不同所有权性质海港区融资方面,公营商港和私营商港的融资特点决定了具体融资策略和方式选择上的差别。公营商港的融资策略要更多的考虑成本和风险最小化而不是收益最大化;私营港口则对项目的回报要求更高。此外,融资方案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可行性还取决于区位。以海洋保护区为例,发达国家政府支持是海洋保护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途径,而发展中国家国外援助和保护区进入费收入占比相对较大。在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游客收费较高的地区,通过门票费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是可行的,而在只有极少费用收入的夏威夷岛,由于门票费并不列入夏威夷居民支付的费用之内,采用这一方式则不可行。   二、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实践经验   (一)海洋经济区规划发展中的金融政策   无论是自然演进型还是政策推动型的海洋经济区,资本形成及相应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于经济区的起飞都是至关重要的。   1.韩国西海岸开发的金融支持。   韩国西海岸沿海经济区是政策推动型海洋经济区的典型代表。1988年韩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计划”。2004年作为韩国建设沿海经济发展“U型链”的“新国家开发构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岸仁川港自由经济区开始规划建设。韩国西海岸的开发依赖于一系列投资项目的启动。根据1989年韩国西海岸开发推进委员会对外公布的西海岸开发计划投资数据,韩国西海岸规划开发总投资223.133亿韩元(约318.76亿美元),共涉及126个开发项目,项目投资覆盖工业基地建设、地方工业园地建设、交通运输、用水供给和废水处理、通讯及发电站建设、水资源开发、教育、旅游等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各个方面。2004年对仁川港经济区的开发韩国又作出了125亿美元的投资规划,并在投资政策上注重投资优惠措施以及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支持。如该经济区开发政策规定,在经济区内实行自由化的外汇制度,允许主要外国货币在经济区内自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国投资的不便因素,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便捷的投资服务。   2.湾区发展的金融战略。   (1)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风险资本投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区,区域内的南湾地区是全球高技术园区硅谷的中心地带。凭借该区域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以及以高技术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韩国海洋经济区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或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方式有所不同,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资本。2006年旧金山湾区全部风险资本投资95亿美元,人均风险资本投资1370美元,远高于新加坡、以色列、瑞典、英国及纽约等国家和地区,且美国以外的风险投资比重逐年上升。   (2)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政府巨灾保险项目。受地区气候影响,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飓风、水灾等海洋巨型灾害频繁出现,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巨大。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FIP)。该项目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洪泛区堤岸、堤坝建设管理不足的问题,1973年该项目又扩展到整个海岸灾害地区,并在1994年、2004年两次进行修订。作为美国财政支持的政府保险项目,NFIP对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提供两类保险费率的补贴,其中洪水保险费率图(FIRM)出台之前建造的建筑适用贴补费率,而居住在洪水风险地区以外的居民,以及居住在该地区以内但其建筑是在联邦政府提供了FIRM之后按照洪水风险程度建造或改建的建筑,则适用完全精算费率。   (3)美国缅因州湾区海洋科学规划的资金支持体系。2009年美国缅因州海湾区域海洋科学战略规划中,针对该区域海洋科学研究,从国家层面的资助机构、联邦资金支持机构和其他支持主体三个层面提出了该战略资金支持的多主体参与方案。如国家层面的资助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美国环境健康科学院;资助重点为向与缅因州海湾直接或间接的综合性、长期性的海洋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其中,NSF资助的长期项目涉及生物科学工程、环境研究、地球科学、极地项目、社会经济学以及教育、科技等横向问题研究领域;NSERC集中于对北极大陆架、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生命条形码、金属、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又如联邦资金支持机构,包括美国海洋渔业局(NMFS)和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DFO);资助重点为资源评估、研发实验室支持、大西洋西北部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研究等。再如其他支持主体,有帕克德基金会、伦菲斯特基金会和摩尔基金会等,他们的资助重点倾向于具体的研究与管理项目。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相关产业发展   1.菲律宾海洋渔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海洋市政渔业发展依托于一系列信贷项目的支持,这些信贷项目涉及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土地银行、菲律宾发展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等乡村银行和农业信贷管理局等多种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的参与。菲律宾海洋渔业发展信贷项目主要包括:小渔民专项信贷基金、渔业专项信贷项目、小海滩和河区渔民项目和BiyayangDagat(BDP)项目。#p#分页标题#e#   小渔民专项信贷基金项目主要是为不超过3GT的渔船和渔具融资,依托菲律宾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信贷资金,该项目中乡村银行是主要的贷款机构。渔业专项信贷项目。该项目是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土地银行、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和菲律宾发展研究院的联合项目,由菲律宾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信贷资金资助设立,目的在于通过支持菲律宾发展研究院长期创新项目(LTIP)为菲律宾市政渔业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方案。其中,LTIP项目主要包括捕鱼设备和基础设施(如海洋船用柴油机、渔具、渔船、冰厂、冷藏库及其他相关设施)的获得和建设。小海滩和河区渔民项目是菲律宾发展银行针对渔民的小型木质渔船(不超过3GT)、海洋船用发动机、渔具与配件,以及其他与捕鱼有关设备的贷款融资。渔民在获得这些贷款前,将被要求组成一个责任组或“selda”,每个“selda”由五个渔民组成,每个渔民实际上是其他四个渔民的“合伙签字人”,这样就减少了欠款的可能。因为贷款偿还尽管是个人的责任,但是由于“selda”渔民间偿还责任的连带关系,在“selda”成员的道义劝说下每个渔民也会保证贷款偿还。(BDP)项目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小渔民的融资项目,主要为bancas、渔具和其他捕鱼工具提供中期贷款和为鱼塘生产性投入,以及其他养殖项目提供短期贷款,它是菲律宾农业和林业部(MAF)、渔业和水产资源局(BFAR)、菲律宾渔业发展局以及中央银行、乡村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和菲律宾发展银行的联合项目。   2.英国海洋新兴能源产业创新中的金融支持。   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史表明,英国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和以风险资本为主要形式的私人部门的共同支持。2003年英国能源政策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将海洋能源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并强调对这一部门的R&D支持将会带来阶段性的发展突破。具体政策支持上,英国先后资助一系列项目激励海洋能源创新活动,包括英国政府的技术项目、碳信托的海洋能源中的挑战项目、“SuperGenMarine”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项目等。除政府部门的支持外,风险资本也在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尤其是海洋能源技术的创新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海洋能源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海洋能源投资的长期性,风险资本投资者往往不愿参与这一产业的项目投资,但在英国,尽管风险资本参与海洋能源产业投资存在诸多障碍,但仍有一些主导型的开发者能够获取风险资本支持。此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接也是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三)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1.海洋优先发展区的金融支持。   美国湾区的FOCUS项目对不同海洋优先发展区(PDAs)的资金获取进行区别对待,规划的湾区优先发展区(既有土地使用规划又有城市或县具体支持措施的区域)可以申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规划款项和技术援助,而潜在的优先发展区则只能申请规划赠款,技术援助则不能获取基础建设资金。   2.海洋保护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是国际上典型的海洋保护区,该海洋保护区的融资机制覆盖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的多种资金渠道。   国际层面的支持主要来源于两项国际赠款计划,一是全球环境基金2001年的赠款项目,主要用于填补公园结构设置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另一项国际资金援助来源于2002年联合国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热带珍稀保护中心向6个世界遗产(包括科莫多国家公园)的捐赠项目,该项目旨在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主要源于印尼国家发展预算、国家例行预算和对外援助三项预算,印尼自然保护总局授予科莫多国家公园预算优先权。这也是印尼科莫多国家公园融资的基本来源。地方层面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门票收入、营业执照费用收入及其他内部资金来源。门票收入是当地政府和某些中央政府部门的重要收入来源,门票收入由科莫多国家公园管理局征收并分发给政府机构。营业执照费用的收入,如潜水运营商需要付费后,才能获得在公园范围内带领游客潜水的营业执照,并且这些潜水运营商还需要赞助巡查珊瑚礁的费用,游览船和依靠公园进行运营的木质船等船只也要支付牌照费。其他收入如自然保护费、潜水费和远足游览费等,很大一部分也用于执法监测和人员培训。   (四)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   作为海洋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配套支撑,海洋经济区的管理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同样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在海洋经济区一体化管理的金融支持问题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通过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银行、联合国、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助和政府注资的形式加以解决。如菲律宾、斯里兰卡、乌拉圭和非洲西北部各国与地区,其一体化海岸管理项目的资金支持机构或机制分别是世界银行、外部赠款或贷款、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规律性及经验总结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几点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规律性结论和经验:   第一,金融资本的支持应贯穿于海洋经济区发展的整个周期过程。无论是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阶段、大规模项目建设期、稳步发展期,还是后续的整合调整和优化发展阶段,均离不开金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广泛动员和带动效应。当前,在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中,在金融支持体系的配套上,应强调海洋经济区“可持续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综合“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的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和“金融作为一个产业”的海洋经济区内生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层面,实现金融在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广义渗透。 #p#分页标题#e#   第二,海洋经济区的长远发展依托于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具体资金支持形式上,注重以项目为依托,广泛通过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国际机构资金援助以及经济区内源融资等多种公共性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契合不同海洋产业、海洋产业不同成长期的金融需求特征,强调金融支持体系内部的动态协调,以及金融结构与金融服务需求的匹配性,为海洋经济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一般而言,在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的起步阶段,其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资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和风险高等特点,属于市场失灵领域,这一阶段国际上多通过政府投资加以支持。这一规律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初期同样起作用。因此,应当积极的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启动和投资示范的作用,通过政府资金注入引导市场化金融资本跟进,畅通并诱导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发展轨道后,则需要发挥金融资本的集聚效应,结合海洋经济区的功能和战略定位,契合经济区发展的资金需求特征,多管齐下、多种配套协调的金融措施并行,服从并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大局。   第三,在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参与主体上,广泛动员包括中央银行、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组织、开发性金融、民间资本和民间组织以及海洋相关管理与发展部门,在探索海洋经济区层级开发和梯度推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支持主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投向,实现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明确性、针对性和金融资金配置效率的最佳化,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   第四,鉴于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以及海洋经济区产权归属和规模的差异性,世界范围内完全同一的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模式并不存在,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和作用力及具体金融支持方略的制定还需要充分兼顾目标海洋经济区自身的禀赋情况、功能属性、发展趋向等要素,审慎决策。另外,除各项外生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外,通过多种行动措施优化海洋经济区的投融资环境及营造经济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直接构成各海洋经济区内生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实现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路径之一。

阅读全文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更好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必然需要切实围绕着各个方面支持因素进行不断优化,并且解决可能存在的各个干扰因素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农村金融可以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需要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提升其实际作用效益。文章就重点围绕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具体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农村经济发展也是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必要条件,能够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同样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围绕着农村金融进行重点分析是比较关键的一环,金融和经济可以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关系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应该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农村金融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效益。

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影随形,探索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应该注重对于影响作用机制的详细分析探究。结合当前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农村金融规模方面的影响机制。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机制首先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层面,农村金融规模的大小必然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在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中,因为其周期长、利润率比较低,进而也就缺乏有效金融资本的进入,导致其长期以来金融规模比较小,很难形成较为理想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在我国以往长期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对于农村金融方面的需求也并不是特别高,进而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较多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导致其规模不大。由此可见,农村金融规模较小,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农村地区因为缺少金融服务支持而形成较大干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效益和产业化发展都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重点围绕着农村金融缺口进行详细探究,确保其能够较好实现多层面的农村金融来源支持,解决该方面的不良威胁。2.农村金融效率方面的影响机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制还表现在农村金融效率方面,因为农村金融效率不佳,必然会影响到金融资本的运转水平,并且干扰其应用价值,无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积极作用。结合这种农村金融效率方面的影响,其主要就是指农村相关金融机构在资金应用方面存在明显问题,提供金融服务的速度和质量都存在一定问题,资金的流动性也相对比较弱,难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体现出较强的作用效益,如此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约效果。因为以往农民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接受较新的信息知识,如此也就必然容易制约自身对于金融资本的需求,导致已有的农村金融资本得不到较好运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闲置和浪费威胁。在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为了更好提升其优化效果,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农村金融效率进行不断提升,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资金运转速度,并且能够丰富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最强的作用价值,搞活农村经济。

二、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阅读全文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探讨

摘要: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着实体部门债务杠杆率畸高,金融具有脱实向虚的风险。在报告中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和金融风险凸显的问题,首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合规律性的正确关系,给予两者正确定位,并结合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异化而陷入危机的现实,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找到两者符合发展规律、能够协调发展的正确治理措施。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金融化;金融风险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化积累模式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1.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本的产生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的。蔡万焕指出,生产是金融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到支配作用。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指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金融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提供必要的信用,从而保障资本主义产业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乔纳森•特南鲍姆指出,要想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保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支配金融的发展。洪崎认为,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肖斌认为,金融并不创造价值,它存在的意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西华大学会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引擎助推。卫兴华、孙咏梅指出,没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危机四伏。何自力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本职是服务于制造业,但随着制造业步入衰退,资本逐利本性必然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膨胀,最终因失去发展根基而陷入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既是证明。2.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就会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削弱经济增长失去价值创造的根基,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及不稳定性,甚至造成金融危机。因此,要发挥好实体经济的基础性首要地位和金融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就必须在保障实体经济强健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有学者指出,金融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格利和肖以及麦金农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研究,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逐渐放开金融压抑、采取金融自由化,让金融更高效地为欠发达的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莱文等学者研究发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的改善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和最优配置,并证明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演变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但并未对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明确结论,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两位学者继续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陷入金融化,金融逐渐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独自扩张的现象,从而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的消极层面。并得出了一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背离进而挤压实体经济利润,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的研究结论。托宾指出,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大于生产投资收益,就会将资金用于金融投资而非生产投资,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生产性投资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助长金融泡沫的膨胀。印兆祥、安世友提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两种分离,产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破坏: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导致金融抑制分离;金融业过度发达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过度分离。孙妍、郑贵廷认为,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如果被虚拟经济过度占用,就会形成投机泡沫并扭曲货币资本资源配置。3.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格利和肖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否定了“货币面纱论”,并将货币金融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认为货币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和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这一著作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货币金融等因素如何影响物价及产出,而后者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前者。1973年,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货币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金融体系特别是提供中介作用的银行体系起到资本动员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在经济稳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会反过来带动并促进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体系能够动员更多的储蓄,发挥更完善的功能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就是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洪崎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相互交织,实体经济既为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又对金融提出课题,迫使其转型升级,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求。李杨认为,金融发展要遵循为大众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和为科技创新服务三个原则,而不应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是为资本服务。只有端正了金融的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合规律性研究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有关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出发,即可得到金融与实体形成上述关系的根本原因及未来两者的发展趋势。1.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是货币金融产生的原因及改革的动力,金融利润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分割。首先,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基础上,为货币及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做了合规律性的科学阐释,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金融基础的货币,来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作为实在劳动商品的商品货币,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媒介与商品进行交换的。作为金融部门的最初形态即货币经营部门产生与商业部门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从生产部门分工而出来的必然产物,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应其经营需要而在信用制度条件下产生,为生产和流通提供货币经营与管理的业务。金融部门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是参与分配来自实体经济的剩余价值。其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迫使金融不断改革,从而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两者交互运动得到良性循环。马克思研究了产业资本循环与积累中对货币资本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迫使金融体系设计出越来越发达的信用工具来变革货币资本的运动方式,将货币资本发动为借贷资本以最大限度将贮藏货币产生的货币资本闲置用于缺乏足够货币资本而不能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以解决固定资本流动性而发动的、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虚拟资本形式等等。总之,金融总是想方设法以最广泛的形式、最大的流动性与最小的流动成本为职能资本发动尽可能规模巨大的货币资本。2.生产垄断带来的金融地位提高以及“金融资本”产生。随着资本积累矛盾的深化,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大规模集中和垄断出现,要求能够为其提供大规模货币资本进行融资的银行出现,从而产生了银行垄断。银行因为大规模的货币资本集中,体现出了巨大的权力集中,银行贷款给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能够顺利还款,即决定了银行的款项能够收回以及未来能否正常经营。因此,银行和实体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银行占有实体部门的股票和兼任董事、监事而控制实体部门的经营。金融控制并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列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即:“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溶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3.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功能异化。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矛盾进一步激化,与20世纪70年代初,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放开金融管制,以便为资本寻找到尽可以增殖的金融渠道。此时过剩资本纷纷从实体经济转入金融领域获取投机利润,试图用金融资本积累的方式代替产业资本积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金融化。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无利可图,货币资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增殖途径,迫使金融扩张,离开实体经济利用投机的方式获取利润。这正是意味着金融在衰退前的最后挣扎,下一步即将面临金融衰退……整体经济运行疲软。4.金融化是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走向衰退的标志,是不可持续的。由此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金融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造成的资本积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的结果,即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后资本为了获利本性开辟出可供资本独自膨胀的金融市场,这种金融繁荣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萎缩的基础上,是不产生任何价值增殖的投机行为,金融部门的投机利润只是对过去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掠夺性再分配,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功能的异化,它是不可持续。因此,金融膨胀并非意味着金融的健康发展,而是实体衰退的表现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因此,金融化无法挽救实体经济停滞,只能使其陷入更深度的萧条。要想经济和金融恢复健康发展,最根本是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革来提供重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实体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带动金融进而整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

三、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性发展的对策研究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发展

摘要: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国际资本主义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如何在当今国际资本主义秩序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从多方面加以考量,包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金融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全球化;建构;创新;改革

如何在金融资本主义体系中谋求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中国道路”,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因此,只有准确分析中国具体国情,深刻洞悉国际资本主义秩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建议。

1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展逻辑

资本主义最初萌芽于意大利,但兴盛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其确立后的两百多年里,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其核心源于资本的“魔力”。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地扩张,由此带来了两个积累,即资本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因此,资本主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国际分工的基本建立、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全球殖民体系的建成为主要标志的一个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主义秩序开始形成。在这个体系中,欧洲列强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由于资本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不断地进行,两极分化日益加重,生产的不断扩张和工人生活的日益贫困使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达到了边界,只有通过刺激消费和创造新的经济空间来解决;贫困达到了边界,则会引发社会革命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深层次分析,是资本主义强国瓜分世界,赢得更多经济空间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在遭受惨痛的教训之后不得不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后果。一方面,经过战火的洗礼,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再重新卷入战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矛盾仍然没有克服,资本依然要寻求扩张的空间。因此,在美苏等大国主导下建立的新的世界秩序就是大国直接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这个秩序下,资本主义通过新的方式在全球进行扩张。

(1)产业链:建立国际生产线,母国遥控他国,通过产业链进行生产控制,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额利润的研发和销售在母国进行,利润率低、缺乏科技含量的生产环节在他国(一般是第三世界国家)完成。由此形成产业链权力结构。

(2)金融链:主要依靠虚拟经济网络。金融权力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资本具有预付的性质,通过金融网络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为产业链提供资金保障。预期产生了虚拟性,金融链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大众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个国际网络也是不平等的结构,发达国家通过发行大量金融衍生品,不但吸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达到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的目的。

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

摘要:本文认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支持规模小、债权融资比重低、股权融资发展慢以及金融支付渠道窄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创新担保类贷款产品、强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债权融资的深度、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股权融资的力度、拓宽金融支持文化消费的支付渠道。

关键词: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困境

一、金融支持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

1、湖北省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湖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2014年,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财政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发表意见,决定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文化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好政策“孵化”工作,从政策层面开始协调好财政、金融、文化市场三方的发展关系[1],湖北省随即启动了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中央文化区、欢乐谷、武汉创意天地等),并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优先筹集接近100亿元的信贷资金来确保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首批大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落成奠定了扎实基础。2016年,湖北省政府为更进一步刺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财政方面对70余个极具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予以了资金奖励和补助,另外还有5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得了中央财政资金的专项资助,并累计下放动漫扶持资金共计4688万元,从金融方面先后面向海内外多个发达经济带举办了5轮文化产业招商活动,并在全省范围内共计签约96个重大项目,吸引资金高达867亿元,有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双管齐下的大力助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增长31%,利税总额增长34.5%,全省动漫产业一跃跻身为当年的全国行业先列,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各大文化行业中异军突起[2]。

2、湖北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呈多元化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2014年,湖北省开始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成立了首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于首期募得资金5亿元;2015年,湖北省进一步扩充文化金融项目库,新增项目涵盖近20个文化创意行业及相关领域,正式为湖北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提供项目贷款、贸易融资以及文化消费贷款等多种贷款服务;2016年,湖北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建立文化专项基金来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流向文化创意行业,从而打开了包括股权融资、P2P金融、众筹等在内的多种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并由此初步形成了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文化建设的新道路。此外,湖北省持续推进文化、金融、科技三方的融合进程,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一大批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代表的新势力正在悄然崛起。

阅读全文

区块链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探讨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科学评估中小企业潜在与显性的信用风险十分重要,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爆点区域主要源自于企业自身,所以,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全面分析区块链金融多元化的发展现象,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健全区中心化的社会信用体系。本文主要分析区块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区块链技术是强化信用记录与风险预警等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在区块链金融模式下,为保障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借助区块链金融模式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且顺利融资的核心基础[1]。

一、区块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区块链金融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去中心化”为重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属于一类金融资本运作系统,还需要以核心企业来作为金融系统“奇点”,这一类核心企业在信息供给与资金融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因为其是核心资本供给方信用评级端,应对处在供应链金融的多方参与主体来进行无差异化授信,在这一背景下说明核心企业对区块链金融资金运作的重要性。总体来讲,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为一下两点:其一即为核心企业能否高效的对区块链金融中的信用进行全面担保,同时相关部门在对区块链中的核心企业进行授信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思考其是否具备了授信与系统化的担保能力[3];其二即为在核心企业没有区块链金融风险授信与信用担保能力的时,核心企业为降低自身利益损耗,是否会运用信息封闭的方式来增加系统风险的爆发率。

(二)中小企业自身业务风险

中小企业是区块链金融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利益关联方,针对于处在区块链金融产业链不同阶段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其借助与核心企业两者之间的资金往来,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授权来获取到区块链金融模式下的融资支持。其一如果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差或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的存在问题的情况下,那么就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甚至还会影响到区块链金融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其二即为在处于区块链金融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中,其一旦出现问题,例如信任危机,那么就会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直接影响到处在区块链金融产业链下游的企业,进而直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处在区块链金融产业链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上升到边界值,那么就会对上游节点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中小企业管理者的信用风险

阅读全文

金融赋能企业创新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如何完善机制体制、解决企业创新融资难题、营造公平的融资制度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泰州实现产业强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抑制金融支持泰州企业创新的原因,提出优化行政环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创新;金融;产业转型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是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泰州全力推进产业强市、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泰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在省内排在第三阵列,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不够突出。科技金融严重滞后是制约企业创新活力的因素之一。课题组围绕“如何发挥金融资源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了调研,摸清现状,剖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期推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资金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金融驱动企业创新的探索

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和信贷。近年来,泰州市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2004年的1.31%提高到2020年的2.8%。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0年末,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为210.7亿元,占制造业贷款余额的27.7%。在泰州市获批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后,政府致力于解决新旧动能转换、产融对接不畅等问题,积极完善金融市场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建设了产融综合服务中心,消除了银行与企业的信息壁垒。一方面,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线对接。建设企业征信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部门涉企数据,首创“融资服务+信息查询+信用评价+风险预警”的征信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将2亿元转贷资金、1亿元信用担保基金、500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等纳入产融平台运行,提振银行放贷信心。另一方面,集成融资服务功能窗口。强化服务功能,推动2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并设立运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集成融资服务支撑功能,提供融资全流程服务。

二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探索“政府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模式,构建市场主导的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组建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基金,构建初创期企业“风投+基金”模式。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先后组建了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长江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等产业投资子基金,构建“1+10+N”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基金总认缴规模达近百亿元。实施百企上市(挂牌)行动计划,开展“十百千”培训工程,对企业分层分类辅导,引导企业与资本市场精准对接,加快转型步伐。探索“股权+债权”融资模式,推动本地银行与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基金合作,满足企业初创期、成长期的资金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