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职业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职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下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我国近年来的对外资金交流、国际汇兑业务也在不断的扩大,整个金融行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行业对行业内工作人员的对外交流水平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就此,为促进对外经济交流,提升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对外交流水平,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其行业内的英语交流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金融行业人员的英语学习水平,以及相关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都面临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改革也是顺势而为。本文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存问题进行策略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课程;金融专业;课程改革

金融专业的英语作为我国对外金融业务的重要语言工具,对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成为影响对外金融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都是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教学机构,在这两者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达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要求,但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尤为重要。而中等职业教育的金融专业,也是整个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金融专业的英语教学也与对外经济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保障中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效率,是促进我国对外金融业务、国际汇兑等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中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专业英语是融合专业知识和语言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将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性语言课程。而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目前普遍存在英语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英语基础不扎实;在整个中等职业教学内容中,英语学科尚属于较弱势科目。在实际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部分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还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其对专业性较强的金融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是短板。这种情况的存在,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以后的对外交流会造成非常不利的、且弥补性效果差的影响;因此,提升中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的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较落后。相比于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会比较弱化,这一点在金融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也表现的较为突出;教学效率的优劣不仅与院校管理、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与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受到生源环境的影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自身综合素质较差,学生上课效率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不会有效地控制自我学习等;这些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效果不佳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部分院校还是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多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说教式的授课方式进行英语学习,且课堂内容多以英汉翻译为主,教学方式较单一、古板,不灵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课堂互动,而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处在主导地位,却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丧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良好学习的大好时机,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策略思考

阅读全文

职校金融保险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 陈俊杰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保险业的重要性也无庸置疑,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金融保险业对国计民生、发展战略、制度改革等个方面的影响亦窥见一斑。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该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然而我国的金融保险职业教育也刚刚起步,专业的建设始终踯躅不前,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外,还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们较大的启示。同时,专业建设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事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

二、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银行、财会、证券、理财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治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治理、保险业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是一门操作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着重培养其应用力、操作力与适应力。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内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分析认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建设观念的创新不足,缺乏活力

纵观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建设,缺乏新颖,思路没有突破性,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经济因素、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还徘徊于陈旧的传统建设思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教改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生作为的受惠对象,也要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要向其讲解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观念转变了,师生才会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去实践。

阅读全文

浙江金融教学开展思路

本文作者:周建松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强化人力资源是金融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吸引各类高素质金融人才聚集浙江,对急需的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各级政府要在工作和生活条件,包括配偶、子女的就业,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对金融机构为引进急需高级管理人才而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费用,可据实在所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要加快建设中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培训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强化金融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金融管理干部,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这实际提出了金融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问题,也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金融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建设浙江金融强省,必须大力发展金融教育,强化金融人才支撑。

一、从金融大众化谈起

金融运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联系十分重大,浙江要建设浙江金融强省,既必须立足于金融发展所处的时代出发,必须据此研究推进金融强省的重大战略。

(一)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初级改革开放时代、改革开放深化时代和全面改革开放时代,与此相适应,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迁,经历了产品暑期就金融论金融的概念伴随着改革开放后进入新的阶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的金融经济时代,九十年以后,随着证券市场的兴起,我们又进入了全面的社会化金融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国际化步伐的推进,尤其是个人理财概念的确立和兴起,金融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时期。所谓金融大众化,是指金融已经渗透和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市场的振荡,不仅会影响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会影响工业生产、商贸流通、社会服务,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其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在从事金融活动,人人都在享受金融创新成果,人人都在推动金融运行。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教育也只有金融教育在整个金融发展进程中具有最重大意义。

(二)金融大众化与金融运行

阅读全文

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摘 要: 本文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从共建产业二级学院、构建书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材、教法创新,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动力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我校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高地。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金融管理; 校企合作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教育,在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发展期,专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人才培养道路。当前“互联网 + ”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对高职金融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对接产业发展,破解并培养适应数字金融等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探索高职金融管理 专业人才培 养 模 式 创 新研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被誉为“行业摇篮”的学校。学校坚持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集团为载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互联网 + ”时代金融服务模式的变革对金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校金融管理专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具备相应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技术技能要求,面向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校金融管理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金融机构一线,培养精操作、善理财的金融工匠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岗和客户经理岗,培养总目标是培养一流的金字塔型金融人才。一是职业道德优、服务水平好、专业基础知识牢、职业技能水平高、岗位胜任能力强,就业率高、对口率高、起薪高,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一流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是专业技能强,沟通表达能力好,职业综合能力优,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是管理能力突出,风险防范意识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精英型金融人才。

1.1 校企共建产业二级学院,创新“双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制造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

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各国都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竞争中建立优势和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位置。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源于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关键性作用,因而成为各国振兴制造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全球制造产业竞争、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而围绕实现其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问题,以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国际竞争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整个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最主要的创造方式,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制造业是国力竞争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兴衰也印证着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制造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有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制造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世界各国开始再次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竞争中建立优势和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因此,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并有可能再次对世界大国国力的此消彼长造成深远影响的关键时间节点,基于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国创造”的迫切需要,研究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的因应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下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战略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开始调整政策以应对经济发展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以及与制造业的融合,使得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的调整。

阅读全文

金融危机发展下的高教使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部分企业破产、国际贸易萎缩、消费投资领域出现停滞。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从近现代历史来看,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及国别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兴起。   经济兴起与发展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人才的支撑,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从美、德、日等经济大国战后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他们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注重职业教育,注重产业工人的培养。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进行效果显著的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1 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危险。制造业出口放缓,在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现象,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   1.1 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出口需求萎缩,部分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由此将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社会需求岗位减少。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势必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目前,不少用人单位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纷纷取消招聘计划,或延迟招聘时间,但与不断萎缩的就业岗位相比,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700万人。一边是求职需求连年攀升,一边是不断缩减的需求岗位,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经营困难加大,使得金融、会计、投资等专业的毕业生将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严峻的经济及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使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出现求职期间难以调适的心理压力。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全面告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1.2 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但当前这种人员“富余”只是暂时现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他们不愿让眼下无法吸纳的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能不能帮我们留住人才”成了众多企业的共同呼声,并对高职院校提出能否一方面适当延长在校生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的要求。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成春提出,希望高职院校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人才储备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不景气,原有的工学结合,实习、实训计划也随之受到影响,需要进行适当调整。200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以下简称“双百”会议)上,有关院校代表提出:该校往年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在70%左右,2008年只有33%左右,到2009年能否巩固住33%还很难讲。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的“2+1”模式要做适当的调整,“2+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然后进入企业,这是企业与学校“订单教育”时期预购人才的模式。如果要延长毕业时间、将人才培养模式变成“2.5+0.5”或“3+0”的模式,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1.3 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专业设置立足于为城市服务、为发达地区服务,而对服务当地区域经济、服务三农考虑较少。有些院校为了节省成本,追求短期利益,就选择开设一些投入低的专业,压缩高投入的技术类专业,侧重发展一些投入低的文秘、经济、法律、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像工科类的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等需要大投入的专业则因为设备昂贵、投资较多,而较少开设,造成专业设置文科类偏多、工科类偏少的局面。随着国家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品牌、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倒闭,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用工成本较高的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创新,加快了产业升级。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给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好的外部条件。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能再走从前的老路,必须有所创新,必须认真考虑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不能总把就业眼光放在发达地区。从长远看,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线,为达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基本要求,适应经济发展中涌现的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上必须适当调整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实现专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2 金融危机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金融危机全球肆虐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也是“危”中有“机”。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十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其中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此政策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块很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极有可能迎来政策暖风[2]。行业产业的新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宽阔的空间。#p#分页标题#e#   2.1 产业结构调整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平台   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一部分自主创新率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但对技术密集型高端企业影响不大。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必须退出市场,企业必须要考虑怎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届时对技术含量低、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加大,这样,高技能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从而实现企业人才的“腾笼换鸟”。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而实际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人才需求,技能人才缺口、高级蓝领供不应求的状况没有质的改变。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已采取10项扩大内需措施,总额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内的政策措施,另外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到中级发达阶段,走自主创新之路,依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都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市场经济变迁的大形势下,人才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大浪淘沙。 2.2 市场需求变化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契机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贴近市场、满足企业需求,参加“双百”会议的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民认为:“职业技术学院如果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能改变办学方法,学生进入市场之后受欢迎,就一定能实现发展,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企业代表的话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在谈到最看重的学生素质时,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地首先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强调专业技能。可见,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是职业院校的双重培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让用人单位满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不仅要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品德和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没有基本的服务社会的技能是不行的,但是光有技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一个好的职业操守,技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还要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人格、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要给学生转换职业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宽”基础,以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   2.3 企业人才“富余”为高职院校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创造条件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使命,既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更是适应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足质”、“足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比较单一,从企事业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许多企业又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这些都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后,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情况,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离开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高职院校要把握有利时机,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职,努力打造优秀、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3 金融危机形势下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的行业,越是在外界生存环境恶劣、竞争形势加剧的情况下,社会个体越需要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具备反经济周期性:随着失业率上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会呈现更高速的增长,并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呈现出和经济形势相反的繁荣景象。当然这种增长和繁荣不会是均衡的,而要看谁能抓住这其中的机会。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只有研究市场、紧跟市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风飞扬、大有作为。   3.1 关注市场经济走势,正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初冬”已现,但是不是“寒冬”还难以确定。从目前情况看,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虽然教育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要小些,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由于订单量锐减,不少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倒闭,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工作岗位减少,这些都给尚不具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不少困难。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次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把目光聚焦在市场上,关注市场经济动态,研究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尤其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和企业倒闭裁员带来的就业需求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由于这一轮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做好就业现状的调研和今后几年就业形势的预判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优势资源,统筹兼顾,提前作好准备,与企业、行业、劳动等部门进行高层合作,有计划、有组织统一组织实施,解决好就业问题,确保高职教育的功能不出问题。   3.2 关注行业发展走势,明确专业调整方向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汽车等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尽管如此,危机下仍是“危”、“机”并现,许多行业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数据表明,在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大行业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当属装备制造业,而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应为轻工业及信息技术业。在9大行业中国务院已出台钢铁业、造船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的重点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必将大力促进我国行业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及就业需求的增长。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企业的拓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考验,面对这种冲击,高职院校必须抓紧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昭文指出:“过去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是瞄准制造业,现在就要考虑专业调整的问题,如果继续集中在制造业的话,就业可能会存在困难。”为适应轻工业、信息技术业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发展轻纺食品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中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及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对低端制造业有很大冲击,但对高端制造业影响有限,考虑到人才培养需要3年至4年的周期打出“提前量”,高职院校还应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发展,以满足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p#分页标题#e#   3.3 关注人才标准动态,健全人才质量保障机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及其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关注人才标准的动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面对这次小企业倒闭、大中企业裁员的形势,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其倒闭的原因,被裁员的成员文化、学历、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改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质量保障机制。针对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以设立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机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为先导,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标准、规范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行为为突破口,以建立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健全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注重过程与系统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   3.4 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自身内涵建设   作为“就业”教育的高职教育,自始至终都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金融危机的发生,显示了企业员工就业能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地规定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和职业技术能力标准,调整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具备步入工作岗位后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建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使高职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务能力需求,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把握需求脉搏,加快教学调整,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实现人才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在探索新的学制、学时与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3.5 关注与企业的联系,加大“订单”人才培养力度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其教育功能中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这一类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也是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实施订单培养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无缝转机”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订单教育,深入与职教集团、行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系,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测算,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着力培养企业适用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实行产学互动、合作教育,让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避免产业与教育脱节,进而实现目标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以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以模块教学为主导,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不断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积极开展订单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注意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出现停产、减员现象,这就有可能影响到订单教育的开展,甚至出现订单班取消的情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将这类风险降至最低。   3.6 关注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力争成为企业人才的蓄水池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得不采取冻结招聘计划、裁员等方式“缩身过冬”,以渡过眼前难关。面对这样的形势,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人事部长李成春认为:“经济危机中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企业领导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都非常清楚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长的价值,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企业不得不对他们忍痛割爱,毫无疑问,让这些人才流失是社会巨大的人才浪费,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企业开拓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3]在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下,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度难关,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广开门路,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和实训设备,通过开展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的适应性强、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学习内容实用的中短期非学历教育培训,敞开大门,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让那些不能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等待迎接“春暖花开”时节。这样,就能为我国产业提升储备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

阅读全文

职业素质教育金融人才培养

一、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根据素质的具体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我们通常可以将它划分为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基础素质是对作为“社会人”身份的要求;职业素质是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10多年中,关于高职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受功利主义理性观影响,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工具人”的批评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也更加突出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的要求,而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开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实施模式。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优的高品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一年级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为重点;二年级阶段,随着专业课程比例的加大,结合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开始增加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到了三年级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和就业,就要以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学生所处的不同状况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环境,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纠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解决培养“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问题,脱离片面强调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误区,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1.确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意志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个性特点,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2.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阅读全文

职院金融保险专业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赵伟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金融保险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满足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国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金融保险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金融模块,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修所需课程。国内的金融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为了使高职高专专业之间相融合,专业资源间互相利用,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金融保险专业发展与改革,为改革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职高专学校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金融保险、金融保险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保险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