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知识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知识管理

企业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绩效的联系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知识管理能力是指组织创造、整合、转移并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是将知识与其他资源和能力综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以四个过程管理构成: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企业中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企业绩效是企业实现市场、运营、成长和财务目标的程度,是企业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并不是单一的,一般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其产品具有特殊性,重点衡量其财务绩效不恰当,因此本文以非财务指标为主,并将财务指标以主观判断方式进行评定。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然后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知识管理的实施使得企业员工知道谁拥有什么知识,方便他们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知识型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潜在机会的价值,并有能力从这些机会中提取价值。知识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组织生产的信息和创造的知识来协调组织活动。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员工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构建以下概念模型及假设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阅读全文

知识管理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界定

虽然对当前出现了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分析较少,并没有比较完善、全面、系统的探究,及时出现过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研究,其内容与分析也较少或者较为浅显,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故此,有必要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进行有效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思就有过关于认知性企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的较好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知识经济对企业而言的重要作用。直到21世纪初期,才相继出现了“知识企业、知识组织、知识公司”等相关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瑞典学者卡尔•爱立克•斯维比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知识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企业的经营运行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管理以及员工应用知识并创新的能力。”这些也引发了行业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相关探讨,卡尔也因此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随后Thmas在《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关于“知识公司”的定义。他提出“只是公司需要挖掘有价值的细节,并进行实证性模拟,从知识角度出发来发现新的业务。”2002年,汪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知识企业是知识对企业的成长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的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指将知识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挥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来匹配企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要素,最终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例如,金融行业的许多企业、咨询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完备研发设施且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制造业企业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以知识的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商品生产作为企业重要经营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更好发展,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企业知识管理主导地位,实现企业对知识的发展需求。

2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形成动因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核心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核心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经济学知识管理论文

1研究现状及意义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阅读全文

项目经营基础工作的知识管理论文

1国际工程的经营基础工作

1.1项目信息的全面搜集

国际工程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广泛的项目信息来源。包括业主公开招标信息,咨询公司、中介等机构的宣传,各重要纸质、电子媒体的传播等。从事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地获知这些项目信息,归纳整理并初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1.2明确重点发展地区、项目和业主,细分市场,了解所有有关背景资料

根据市场现状,商务人员需要结合其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营销方针,对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制订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的计划,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等,明确重点开拓和投标对象。这是与国内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区别最大所在,在整个经营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3与业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全面收集项目信息与业主及业主所在国的有关信息,培育信息来源和渠道,在日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中加深与业主之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

阅读全文

物流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创新

如今,我国的物流行业全面进入了“互联网+物流”的时代,应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运营模式,依然成为物流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提升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本文的研究得出,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与组织创新存在密切相关性,外部以及内部知识的基础建设、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应当被企业予以重视。本文为物流企业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提升以下建议,第一,建立起对物流大数据的编码化管理。第二,物流企业建立起跨越式的知识互通组织文化架构。第三,物流企业应当及时洞察市场前沿的技术前沿。

1.背景介绍

根据资源基础观来看,组织创需要借助知识资源的储存和流动,帮助企业在关键市场机遇时实施创新,如果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保留过程受到阻碍,那么企业难以自主创新。首先,知识管理能力将创新所需知识有序化。物流企业创新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物流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管理能力来将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整合,从而将无序化的知识变为有序化。另外,知识管理能力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分享信息和学习信息的氛围,这加速了知识信息的扩散过程,将隐性知识变得显性化,提高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基础。其次,知识管理建立了沟通渠道。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令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人员能具有更通畅的沟通渠道,辅助创新人员得到反馈机制。物流企业的创新是需要企业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多次协调,不断修正创新方案,从而最终得出有效的改进结果,能够降低创新扩散时受到了利益相关方阻碍。而企业的由知识管理建立的沟通制度,鼓励了创新人员的跨部门沟通,调动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本文认为,在物流企业中,知识基础、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能促进物流企业创新,知识基础指的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知识转化指的是物流企业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编码化并共享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有用化。知识应用指的是物流企业将知识资源结合到实务操作中的转换能力。企业创新指的是,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假设1:知识基础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2:知识转化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3:知识应用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另外,信息技术、组织结构文化是物流知识基础的来源,知识内外化、知识社会化是物流知识分享的来源,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外部知识是知识应用的来源(齐亚峰,2017)。研究假设4a:信息技术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4b:组织结构文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5a:知识内外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5b:知识社会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6a:吸收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研究假设6b:整合内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

2.实证研究

问卷设计采用的是7级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通过物流行业交流论坛中发放,让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所在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评价。一共发放了256份调查问卷,一共回收了221份有效问卷。题项设计参考了齐亚峰(2017)的成果。根据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48**),组织结构文化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17**),说明信息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设计能够建立起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基础。知识内外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78*),知识社会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34*),说明知识内化、外化和社会化提高了知识的扩散速度。外部知识吸收(0.186**)和整合内外部知识(0.193*)也分别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了组织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知识基础(0.171**)、知识转化(0.184**)和知识应用(0.218**)对组织创新存在显著影响。说明了组织知识基础资源、知识资源的共享效率、知识资源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都有利于组织创新。

3.文章总结

本文为物流企业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提升以下建议,第一,建立起对物流大数据的编码化管理,帮助物流企业订单预测、拣货路径和库存布局优化,以建立起更优化的物流信息知识库,以起到创新决策的辅助作用。第二,物流企业建立起跨越式的组织文化架构,以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提高知识的流通性,比如定期的跨部门交流会。通过对知识共享性的组织文化建设,能够将企业部门的信息网络相互连接,充分利用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来为企业创新服务。第三,物流企业应当及时洞察市场前沿的技术前沿,关注海外物流的大数据应用的前沿信息,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吸收和整合,比如末端运营的大数据可视化监控、实时反馈包裹温度光照等智能技术,加快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在大数据领域的变革。

阅读全文

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然后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知识管理的实施使得企业员工知道谁拥有什么知识,方便他们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知识型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潜在机会的价值,并有能力从这些机会中提取价值。知识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组织生产的信息和创造的知识来协调组织活动。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员工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构建以下概念模型及假设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Likert5点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1~5表示从“很低”到“很高”依次过渡,分别为“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在参考Gold所提出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包括员工知识获取技术状况、高层对知识获取的重视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数量、知识共享的技术状况等9个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所采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感知程度,它包含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开拓能力、科研能力、新业务创造的效益、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

阅读全文

卓越绩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21世纪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与长足发展。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实践与服务已成为社会前进重要的推动力,而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更成为个人发展与组织进步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为了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从2010~2014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了GB/T23703.1~23703.8《知识管理》,标准涵盖了知识管理的框架、术语、组织文化、实施指南、知识活动、评价、知识分类通用要求、知识管理系统功能构建等,为企业全面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供了方向。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企业积极开展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分为四种形态,即事实知识(Know-what):指可以直接观察、感知或以数据表现的知识,如统计、调查资料等;原理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即关于做事情的技巧、诀窍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关于谁知道和谁知道做某些事的信息。很显然,传统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统统归为一个概念“知识”。在GB/T23703.2—2010《知识管理第二部分:术语》中,对知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知、判断或技能。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定义为在组织中搭建一套以人文为核心以技术辅佐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实现流通的过程,达到知识在系统内部不断积累、创新、迭代的目标,助力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一般认为知识管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资产化、知识场景化和知识生态化。知识资产化。知识管理初级阶段,往往从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入手。例如,重点收集文档,建立知识文库,对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梳理设计出组织规范的知识分类,并根据用户角色配置访问权限。21世纪初,随着知识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关于知识搜索和知识统计的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始配置不同的知识地图来对知识进行主题聚类、分析和展现。这种以内容为导向、强调显性知识的知识资产化实施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是许多组织实施知识管理首选的关键策略。知识场景化。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知识工作者,他们离客户最近、离现场最近。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比后方的经理、高管们更鲜活、更有效。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他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自己内生的。把知识情景化,依赖“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来构建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背景,形成一个综合知识场。针对具体场景的“因天因地,因人因事”的知识,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人,主要的策略是连接。在知识管理场景化之中,实践社区、知识秘笈、知识专家、知识积分等都是实用的策略。目前,华为的显性知识管理、经验管理、集体智慧管理三者并重的知识管理框架是现实中典型的案例。知识生态化。人的大脑在学习时,如果只是在原有认知上进行延伸,学习效果不大。如果过程之中有解构、有组合、有重构,才是有效学习。正是认知的不同组合,才能创造形成新的知识。因此,通过构建知识生态体系,形成知识多样性,激发更多个体的创造力,从而唤醒其内在的智慧,这种实践就叫做“知识生态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其生态系统,主要的策略是创造。如果我们无法自我突破,在同一个管道内部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要产生颠覆性的创新,必须得换管道,尽可能把自己原有的认知清空,多吸收一些不同的思想,多学习一些不同的思维。目前,知识管理已从原先仅仅对知识的管理,而现在变为对具体人的管理。经过国际知识管理协会研究,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传统的指导性学习只能解决员工在日常工作中10%~30%的问题,其余70%~90%的问题需要通过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解决。而知识管理恰恰是解决这70%~90%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卓越绩效准则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要求

做好知识资产和知识管理是事关优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卓越绩效模式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准则,要求组织保障数据、信息的质量,知识的易获取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注组织管理并增长其知识资产以及如何学习,尤其在如何收集与传递员工知识;通过不同渠道融合和关联数据以建立新知识;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协作者双向传递相关知识诸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从事业、使命和总体战略出发,确定知识管理的策略和目标,围绕知识管理过程,营造尊重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知识管理的制度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监测知识管理的各项活动和结果,通过评价、评审,实现知识管理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图1提供了知识管理体系逻辑和知识系统架构图,可供参考。

三、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部分优秀企业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库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知识存储和管理方式简单、缺乏统一管理而导致的知识难以共享和有效利用等问题。而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类知识往往分散在多处,没有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在以下四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知识与经验没有得到有效积累。专业人员往往注重技术应用,忽视对业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防范措施的总结,没有将有关经验和知识变成文字,导致类似的问题可能重复发生。同时,业务骨干头脑中存在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由于缺乏有效载体,难以较快地得到传播,也容易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流失,导致企业知识的积累乏力、传播时流失。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诸如产品研制或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技术资料分散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缺乏统一平台对已有的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整合,导致知识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利用率低、无法共享和查询难度大,难以进行汇总、归类和分析等。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共享。知识积累主要由企业各部门自主进行,相关成果也主要保存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缺乏知识共享,导致相似的工作需要重复研究,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统一平台的支撑,在现有条件下,员工个人经验得不到有效推广,无法传承给更多的人。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业务人员需要找准确的资料和知识时,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做出决策,缺乏统一、准确和最新的数据源,导致技术资料和经验利用率较低。知识传递还停留在传帮带的传统模式上,缺乏信息化支撑手段,导致企业知识无法快速传递。知识没有融入业务。知识来源于业务,又反哺于业务。所以,知识要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就必须与业务深度融合。有的企业虽然早早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对知识形成了集中式管理,但由于未整合到业务流程中去,无法形成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应用和迭代更新,导致知识的使用价值和利用率越来越低。另外,随着知识管理实践的深化,如何能够持续地、有效地鼓励员工提交知识?如何挖掘和管理员工头脑里的知识?对于标准化流程之外的那些创造性工作如何管理?针对市场节奏变化快的业务如何确保知识能够及时更新?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解决,也是知识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对应策略来看,总体而言,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诸多问题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更好地应对知识管理发展中的问题,企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策略。加强知识管理主体建设。一个组织的知识管理主体不仅仅是单独一个知识主管,而是一个包括知识主管、知识项目管理者、知识工人和全体员工在内的多层次有机体。组织中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对于知识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知识主管可以设计和建立组织的知识基础设施,可以为组织制定明确的知识管理程序,因此发现、聘用、培养以及保留住知识管理的专业人员是保证知识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非专业知识管理的人员,也就是普通员工。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在知识型员工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由于组织内知识的零散性、多样性、非结构化等特点,导致知识资源难以被有效利用,致使大多数组织机构面临着信息过量而知识难求的状态,尤其是可以精确指导工作的知识和可用于决策指导的知识,更是难以挖掘和管理。因此,应该利用知识地图、知识库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促进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要把知识共享体现在组织的核心价值中。一个成功的组织应该鼓励员工发现、共享和创造知识,激发员工内心愿意成为组织中知识资源的一部分。首先,组织文化应该有利于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和统一的价值观;其次,组织应当通过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组织应该创造一个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内部环境。总而言之,组织要不断强化员工的知识意识,使知识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断鼓励员工进行知识活动,形成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

阅读全文

互联网+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应对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总体上都是为了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占领未来制造业制高点。近年来,以电商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正呈现出巨大的能量,也孕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互联网精神,所以知识管理既要服务于有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自身也必须作出应有的变革,以匹配时代的需要和担负的使命。

一、“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管理发展的需求分析

1.互联网思维给予知识管理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给知识管理带来的首先是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互动、无所不在的入口连接、以用户为核心的流量经济、端到端交互的便捷易用,带来了微信、微博、网络自媒体等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新方法,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则给予人们更多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启示。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不仅在于物理时空,更体现在思维空间上,不同行业和经历的人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人的知识视野;互联网的水平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剥去了权力、身份、地位、容貌标签,使人们的知识世界更加透明和精彩;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结构推进了按规则协作的高效运行;技术是发展推动力,而分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加上简约、极致、迭代、大数据、跨界等新思维要素,结合不同社会业态完成高效全面分享,不断创造着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推动知识社会进入创新2.0时代。

2.面向创新2.0的知识管理特性

为鼓励创新发展,航天企业设置了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管理创新奖等,对激励知识创造和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科技创新模式从专业人员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创新研发和推广全过程;创新2.0是以复杂的科学视角对当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适应知识社会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宏观视角看,创新2.0是创新民主化展现,是互联网精神在知识社会条件下的正面向上形态。航天企业的新一代知识管理机制也应开拓思路,在领导重视、需求牵引的背景下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让更多的员工与供应链条上的客户及人员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向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使知识管理融入项目及任务职能中。

3.“互联网+”对当代知识管理的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