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与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趋势的持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越发明显化,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对社会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内在联系、发展影响等方面阐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基于此对完善金融经济体系、调整金融融资标准、强化互促影响作用、做好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风险管控五种促进两种经济形势进行良性互动的策略做出分析。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策略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依靠的,二者彼此都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时二者之间也互相补充、彼此制衡,所以两种经济形势应该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在初期阶段,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给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后期金融经济作为指引不断细化完善实体经济的形式。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保证市场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二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治措施为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保驾护航”。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实体经济,笼统地讲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也可以表述为人凭借思想活动、利用工具媒介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实体经济的涵盖范围较为广阔,其包含了物质产品的产出、流通,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服务,总的来说囊括了农业、工业、商业等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方式。其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未来发展的关键经济力量。金融经济,就是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金融资源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其关系到货币、证券、股票以及各种衍生产品,但金融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以信用活动为中心,不论是货币资金的借贷、债券股票及证券的发行等等都是围绕信用进行资源流通。相较于实体经济,其具有更为方便的交易模式,也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发展。
(二)内在联系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阐述
作者:丁志国 徐德财 赵晶 单位: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和谐与公平开始受到拷问,并可能最终影响我国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近年来,各级政府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整体看效果并不理想。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多聚焦“三农”问题,并且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显然,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按照传统经济学逻辑,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农村金融是为了有效地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林毅夫等,1994)。因此,过去农村金融为了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成为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管道(温涛等,2005)。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的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也不可能沿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展开和扩展,而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显然,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极有可能会抑制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失调(冉光和,2008)。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重新理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和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丁志国等,2011)。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King和Levine(1993)指出发展我国家政府提供的低效率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增长产生了制约效应,这一经验证据表明政府参与的农村金融活动实际上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传统经济理论指出由于政府干预的存在市场很难达到有效,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样成立。正如Burgess和Pande(2002)基于印度1961—2001年银行业政策调整阶段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印度农村银行业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活动和雇佣行为,进而使贫困减少和产出增加。由此,撇开外部政策干预,农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援农村发展,然而这仍然依赖于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的活跃程度。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何广文(2001)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明显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张兵等(2002)和安翔(2005)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绩效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他们的研究都是在没有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的回归分析,因此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推敲。朱喜和李子奈(2006)、杨栋和郭玉清(2007)分别实证研究了农村信贷效率和农业信贷效率,但研究的视角主要是基于传统农业内部,不涉及农村经济的其他方面。谢琼等(2009)研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我国西部农村地区1978—2008年的数据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以及投资水平有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贾立和王红明,2010)。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显著负向影响农民收入增加源于该区域农村金融整体效率偏低。黎翠梅和曹建珍(2012)的研究就直接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效率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温涛等(2005)、余新平等(2010)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整体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张敬石和郭沛(2011)进一步基于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农村金融效率则有助于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局面。总体而言,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文献为这一问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尚缺少一致性结论,尤其缺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经典理论模型,选取1978—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基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采用协整检验、Grange因果关系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科学甄别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回答农村金融是否真的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保证有的放矢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关系的基本判别
为了有效刻画和判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农村金融是否真正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了农村实际人均增加值、农村投资比率、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存款比率和农村存贷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指标说明及其处理见表1。有效识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并剖析两者发展态势的背后动因是分析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图1描绘了我国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与金融信贷的基本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与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基本保持趋同的增长趋势,说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确实随着农村产出的增长呈现同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双向协同。然而对比农村存款和贷款的变动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同样保持了较明显的增长态势,但农村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却逐步放大,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求不协调的基本现状,同时也暗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农村金融体系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文在图2中给出了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和投资状况与人均实际增加值变动的趋势分析。由表1可知,农村金融相关率(fir)、农村存款比率(ck)、农村存贷比(cd)和农村投资比率(tz)都不同程度地剔除了农村产出增长所引起的结构变化,因此图2中对比给出的农村人均增加值与农村信贷投资结构变动趋势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的基本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比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稳步增长趋势,存款比率虽然较平缓,但仍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农村储蓄率处于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投资比率所表现出的平行趋势表明我国投资产出效率在考察期间并未出现显著的调整,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功效有限。图2结果进一步显示,金融相关率和存贷比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且两者呈现此消彼增的特征。相对而言,金融相关率反映了我国农村整体金融市场规模,而存贷比则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转化比率,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不难发现,金融相关率虽波动较剧烈,但基本趋势随着人均实际产出而增长,说明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平行发展。而存贷比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可能与政策调整和政府扶持力度相关。另外,1990—2010年存贷比处于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农村信贷结构正朝着不协调方向转化,这可能影响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功能的实现。总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虽并未完全一致地与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变动趋同,但是总的趋势可以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特征。#p#分页标题#e#
金融支持经济转型与农村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
我国农村山区、丘陵较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占地约70万平方公里,其它区域一般为山地、丘陵等地形。对于我国农村地形,更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这种地形结构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出,在1991~1996年机械化动力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从2008年开始出现急剧下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发展的局限性。机械化水平低除了地形原因限制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如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我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居民较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人均耕地不到0.4亩。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户不需要通过机械就可以完成,如果勉强使用机械化水平只会增加生产成本。城乡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距,但是差距逐渐变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反映农村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与生活条件差距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99%的农村已经实现水泥马路到家,农村师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且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城乡资源共享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村居民购物也较以前便利,很多农村孩子在县城读书就业。可以看出,在1990~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但是在2002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大幅度靠近。但是,城乡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差距非常大。我国农业生产产量持续增加,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企发展困难。农业企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农企结构和实力的改善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2001~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的年均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超过22万个,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但是我国农企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主要为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严重不足。第二,我国农业企业人才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第三,我国农企资质不佳,在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所占比例不到3%。第四,我国农企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升级艰难,这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农村商品贸易、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比较城镇发展情况,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农村企业发展的道路、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第二,生活与娱乐设施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靠打牌等自娱自乐,缺乏政府引导,没有经常举办活动的娱乐组织;第三,医疗、教育、通信、购物条件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非常不便利。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只有邮政可以到达,其他快递物流服务缺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产生了重要的限制;二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不足,农村商品存在质量无保证不合格商品充斥、商品种类与品牌单以及商品贸易环境不足等问题;三是各种中介与技术服务缺失,这对农村企业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存在的主要困难
第一,农村各种条件的改善需要大批量资金,但是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支撑。我国城镇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中央、省市等各级政策和资金都集中在城镇发展中,农村的大批量资金也进入城镇当中。但是当前,各级政府虽然在倡导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镇的扶持也必不可少的。中央以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是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即使在上级政府的有限支持下也难以满足农村庞大的资金需求。比如说每一年一个县的农村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的开支非常庞大,每年耗费数亿元。如果要增加其它各种设施,大多数县级政府都无力承担。
第二,农村企业效益水平较低,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与城市企业存在差距,无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吸引农户放弃农耕,导致农村土地无法集中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薪资水平一直是吸引劳动力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劳动力大批量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的关键原因。相比城市与农村企业,除了薪资水平无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外,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但是农村富余劳动依然很多。农村企业对富余劳动力吸引不够,导致大量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中,导致小农经营的现状无法改变,也将影响土地的集中生产,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实现,而这些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
第三,农村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农户,信贷困难,满足率低,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户生产条件的改善。近年宏观经济不稳定,农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由于规模小,资产有限,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而在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较高,生产的效益无力支撑,导致农村近年来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农村企业,由于信贷无法实现,融资不足,规模无法适时扩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小额贷款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但是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对于农户来说,在没有关系和担保人的情况下,基本很难实现贷款。目前我国农村的信贷满足率不到40%,这还不包括一些有贷款需求但是没有贷款意识的农户。
第四,除了信贷业务外,其他金融业务发展严重不足,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风险的分散(保险行业发展不足),也不利于其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城镇各种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可以降低意外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投资工具,也可以作为集中零散资金的融资工具,可以说金融业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各种金融业务在农村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是保险业务。保险对于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来说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故,降低个人和企业承担风险。但是我国农村保险业务除了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生育保险、意外保险、大病险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企业生产风险等各种关乎居民生活和农村生产风险缺乏推广和应用。其次是金融投资与融资业务在农村的应用不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闲余资金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的投资意识却不高,一般存在银行等着贬值或者将现金留在身边,这样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改善城乡居民差距。实际上,农村闲余资金在增加的同时,农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农户或者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或者农户想从事非农活动,在自身资金不足时就需要向外融资,但是农村融资非常困难。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和农村融资困难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不足的重要体现。
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研究
摘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对于混沌理论来说,由于可以完成隐匿于随机(貌似随机)经济现象背后有序结构以及规律性的研究与揭示,因此在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经济学研究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证据,能够为相关领域与理论应用指明发展方向,具有极高的探究价值。
一、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一般用于动态系统中(包括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只能使用整体的、连续的,而不是单一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与预测的行为的探究[1]。对于混沌现象来说,主要存在于容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内,该物体在行动初期相对单纯,但是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后,则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即混沌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混沌状态与一般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长期、完整分析形成某种规则。
(二)金融经济学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情况
1.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93年,此时我国开始恢复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始兴建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该阶段我国开始建立完善的服务型金融体系。第三阶段是1997-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同时有意识地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预测。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阶段是2006年之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深入,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力图将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来。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一直在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物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贷款的主要流向,流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贷款额度很小。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出金融机制不健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第四阶段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开始成立农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1.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加之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尽如人意。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扶持,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中农业的重要性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应对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问题,辅助农业经济的发展。
2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农业金融是一个良好的措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现阶段中备受各级政府的关注。而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予以重视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则通过阐述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间的关系以及这两者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然后浅析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最后对强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影响因素
引言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了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政府所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很大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间的关系
对于农村金融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通常而言农村金融虽然包含的金融领域因素主要以货币和信用为主,但是对于农村金融这一问题,农村经济给其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这两者间的关系要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当前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所起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大,比如如下方面与农村金融都是息息相关的,即一是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二是调整产业的结构,三是在营收增收等方面,因此农村经济若想得到稳定的发展,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1]。由上可知,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这两者而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
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金融业的不断成熟,金融资源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下,经济增长速率会出现明显差异,因而就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具有高度可行性。本文简要阐述了金融资源,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资源;经济增长;配置结构
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可忽略,尤其是在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下,区域经济增长会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实现经济最优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立足实际情况,对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简单研究。
一、金融资源概述
所谓金融资源,是指在金融领域中与金融服务主、客体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对象的总和或集合体,主要是指资金货币、流通证券以及广为接受和信用的资源,如土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资源配置不仅能反映金融发展水平,还对经济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金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运行,构建三位一体的资源开发及配置机制,将是综合影响三者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资源配置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不但对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巨大影响,也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找到金融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的增长发展,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金融资源总量及其增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国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不协调原因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