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学

传统金融学及行为金融学论文

一、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阅读全文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论文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曾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和无摩擦市场假设为理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一套金融学理论。20世纪中叶,随着Markowitz(1952)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定理、Fama(1970,1991)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Bloack、Scholes和Merton(1973)的期权定价理论的逐一建立,基于这些理论内容的传统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Stephen(2002)总结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他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内涵包括: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MM定理和委托成本,所涉及学科有经济学、金融学和数学,其理论逻辑是将复杂的金融市场现象抽象成为简单的数学模型。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假设是有效市场假说,强调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并充分反映所有与资产相关的外部及内部信息。传统金融学理论把投资者看作是理性人,即投资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试图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并且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一致,投资者对价格收益分布的估计是无偏的,且满足贝叶斯过程,因此,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交易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认同;价格则表现为随机漫步,具有不可预测性,市场投资者无法获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Shleifer(2000)认为,有效市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不断弱化的假设条件,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即能够理性地评估证券的公允价格;二是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由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因而能够抵消彼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三是即使部分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性行为,同样不能够维持资产价格过大的偏差,因为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策略使价格回归理性。Shleifer还指出,理性投资者和完全套利两条假设缺一不可,如果投资者完全理性,就没有力量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而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就可以及时调整无信息变化下的需求变动,因此,价格也会及时做出准确的反应,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资者,市场仍然有效。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决策理论、数学、经典经济学的金融学分支,旨在研究投资者为什么会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并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能够观察到的那些与传统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金融学在解释证券市场收益的重要性方面获得普遍认可。行为金融领域开创者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是从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它解释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必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进而分析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市场现实之间存在差异的理论原因。在Kahneman实验中,人们会选择确定性收益而不是回报率更高的不确定性收益,表明人们更看重可预测获取某物品的确定性,即为确定性效应。而反射效应则是指对每一决策问题的损失性预期偏好,是对收益性预期偏好的镜像,即以0为中心对预期的反射正好反转了偏好的顺序。也就是说,当面临股票亏损时,投资者更愿意继续投资并承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好;而当股票获得同比例收益时,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股票获利,而不愿承担更多的损益风险。在不确定性下,投资者通常是通过启发式规则、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投资决策的,而不是对股票所有事实和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即使投资者能够对所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也只能基于公开信息做出决策。显然,如果在现实市场中能够做到如此高效,则完全不需要设置内部交易规则来防范内幕交易。人们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会有不同且非理性的认知和反应,人们的认知属于主观判断,因此,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投资者的反应不同,并且这种不同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认知和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同时表现出个体和动物群体的特征,因此,使得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简化变得更为困难(VanRaaij,1981)。随后,Edwards(1995)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回顾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而Shefrin(2000)基于实践基础和现象讨论了行为金融学的逻辑学科,Shiller(1999)则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解释了股票市场表现。证券市场中典型的行为偏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非财富最大化行为”,现实中的投资者可能把最大化其他某些因素看得比投资组合的预期价值最大化更重要;二是“系统性的心理错误”,启发式偏差以及其他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会出现系统性的心理错误,从而对所获信息做出错误的处理。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认为已经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所获信息,以预期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投资,之后可能发现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认知上的错误。股票市场的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基本面,甚至可以说普通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正常水平并不知晓,且大多数投资者不愿花时间考察股票价格究竟是被低估还是高估,而是更情愿根据心理直觉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Shiller(2000)指出,要理解股市价格波动的基础,可以考虑两种心理定位,一是数量定位,即人们以股市应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来衡量股市定价高低,而过去的股价、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等参考方便的数字常被用作数量定位参考。这些特征能够解释股票价格波动趋同和股票市场涨跌幅度历史重现等市场“异象”的原因。二是道德定位是指投资者会在保持投资与财富消费的需求之间做出取舍,即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不去消费新近获得的财富时,股票市场才有可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总之,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不具有同质化特征,且不是风险厌恶型的,而是损失厌恶型的,因此,市场并不会有效。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实际决策模式,包含应变性、偏好多样化、追求满意方案等,主张对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认为传统金融学所主张的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总之,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而传统金融理论因过于简化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也难以解释现实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异象”。

二、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

在传统金融范式中,理性投资者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主观概率更新规则的贝叶斯理性,是指投资主体收到信息后会,按照贝叶斯法则来更新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在接收信息前,投资主体对不确定事件具有先验概率;而接收信息后,投资主体会按照一定规则对不确定事件进行概率修正,并由此得到后验概率。二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理性,是指在后验概率给定的情况下,理性主体依照预期效用函数,在特定的风险厌恶水平下形成自己的期望效用,然后在财富预算约束下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得到最优的资产配置。因此,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投资者假设,资产的市场价值不会偏离其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股票的市场价格在大多数时间等于其内在价值,反映了股票所有的信息因素,包括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量、经营环境、经济周期、法律环境、竞争、发展前景、工业要素等等。显然,传统金融理论并未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认为大多数人是能够公平估计到股票的内在价值的。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年间,有效市场假说十分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实证检验方面的证据开始证明,一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情形。Kahneman和Riepe(1998)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三点质疑:一是投资者在考虑风险时,不会顾及整个投资组合的最终财富,相反会选取某一个参考点,以核算其投资的损益状况,而参考点本身是一个移动目标,会因时因地不同而变化,并且相对盈利而言,亏损函数的斜率比获利函数的斜率大,投资者面临决策时会受到参考点不同的影响。二是当投资者面临风险时,会依据经验法则来评估风险,而不是理性客观地依据贝叶斯法则考察概率分布和可能性。三是如果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投资者对相同的信息认知也会存在差异。Kahneman和Tversky在1973年提出了“框定”(frame)的概念,认为框架方式会影响投资决策,人们的判断与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框定,即便决策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投资者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在证券市场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就不可能解释市场的全部行为。Shiller(1981)对股市波动的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他认为,股票价格通常过度波动,股价浮动幅度大大超出股息可以解释的范围,简化的“未来红利的预期净现值决定价格模型”远远不能解释股价的异常波动幅度。行为金融学在解释市场和股票表现时把投资者行为特征的作用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认知偏差可具体化为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经典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具体包括: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人们的决策动机主要是躲避损失,而不是理性假设中的厌恶风险,面临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事实上,涉及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而涉及损失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因此必然导致投资决策中的禀赋效应和短视偏差。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通过最小账户、局部账户和综合账户等三种心理账户对面临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而且过度自信似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征,即人们往往会在别人认为其不该有信心的事情上采取行动,也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熟悉的模式做出判断,并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重复概率(Shiller,2000)。事实上,如果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信,其直接影响就是投资者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的信息而忽略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而间接影响则是投资者会重视能增强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打击决策信心的信息,因此并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客观判断。结果就是:市场中的投资者会进行“售盈持亏”交易,并且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显然,过度自信提高了投机市场的交易份额。群体行为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因为大量投资者交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非理性行为的效果会相互抵消。但前景理论(Kahn-man和Tversky,1979)指出,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非是随机的,他们通常向同一方向行动,因此,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不会相互抵消,即与生物研究提出的“羊群效应”相一致。“羊群效应”是指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常受他人判断以及市场舆论的影响。Shiller(1984)进一步证明了基于投资者非理性的社会化,驳斥了有效市场假设提到的随机性,他认为,投资者的情绪不仅没有抵消非理性行为,往往还会使这种情形变得更为极端。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研究发现,美国的小公司股票交易具有轻微的“羊群效应”,可能是与小公司的公开信息较少、基金经理无法判断交易策略有关。Wermers(1999)指出,美国共同基金买入的股票更具同期与滞后收益,从而认为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并加速了信息在股价中的反映,因此有利于稳定市场。由于投资者具有不完全且不对称的信息,模仿他人行为可以节约自己的信息搜寻成本,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可以避免个人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悔和痛苦,属于群体动物的人类一旦偏离大多数人会产生恐慌感,因此会导致金融决策中羊群行为的普遍存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进一步提出,即使非理性投资者也的行为不能相互抵消,投资者应该能够从以前的错误中获取教训,避免陷入类似的非理性中,并最终达成理性行为。Mullainathan和Thaler(2000)提出了学习效应,对交易的随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指出学习成本非常高且学习的次数有限,因此会降低投资者趋于理性学习的效率。金融学是研究对跨期且具有不确定特征的现金流进行定价的科学理论。

从直观上说,对资产定价的最基本原理就是无套利原理。套利机会可以被恰当地比作“钱泵”,即在无初始净投资且零亏损的条件下确保正收益的投资策略。典型范例就是,以低利率借用资金而高利率贷款的套利机会,显然每个人都希望利用类似的套利机会进行无限规模的投资,但两个利率之间的这种差距不能够维持很久,套利行为将促成两个利率趋于一致。因此,金融学基本定理的分析结论表明,并不存在上面提到的套利机会。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们进一步提出,即使投资者非理性且影响不能相互抵消,投资工具的价格与内在价值存在偏离,理性投资者可以通过无风险套利获益,而套利仍会将资产价格在极短时间内拉回内在价格。套利是利用投资工具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价进场交易,以牟取暴利的手段。假设市场上一种证券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而被高估,理性套利者将会发现这种价格的偏离,套利者出售或卖空这种相对“昂贵”的证券,同时购买其他相同或本质上类似的“廉价”证券,以此对冲套利获利。换句话说,只要这种替代证券能够获得且套利者能对其进行交易,就能够获得无风险利润,而卖空效应将使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证券价格恢复到内在价值。因此,只要替代证券随时可得、套利交易迅速有效且套利者为获取利润而相互竞争,那么证券的价格将永远不会偏离其基本价值太远,而套利者本身最终也不会获取大量的超常收益。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起来的一价定律是传统金融学范式的核心概念,即只要市场有效,价格必然反映内在价值,在剔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后,同一资产不可能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但在现实世界中,同一投资产品在两个不同市场上的价格截然不同。而“有限套利”主要探讨现实证券市场中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价格对信息会存在着不适当的反应,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噪音交易者的干扰下市场会长时间保持非有效状态。著名的“孪生证券”(皇家荷兰与壳牌公司)以及Shefrin(2000)提到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公司事件进一步挑战了套利有效性假说,即使存在完美替代品的证券,其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也会出现巨大偏离,在没有风险套利者进行修正的情况下,市场的非有效性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Mallainathan和Thaler(2000)指出,套利本身并不是无风险的,市场价格偏差越大,风险和套利成本则越高。大量的套利交易涉及卖空金融工具,理性投资者在构建套利组合时不仅需要支付各种执行成本,包括经纪费、买卖差价、卖空成本和发掘套利机会的成本,还要承担基础风险与噪声交易者风险。基础风险是指不能找到完美的替资组合来对冲证券带来的风险,只有在能找到近似的替代品情况下,套利者才能高抛低吸,纠正价格偏差,将市场带回到有效状态。由于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替代组合,与股票的基本价值相关的风险将会对套利产生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会导致理性套利者的行为发生变异,忽略对基础信息的分析,转向预测噪声交易者的行为,从而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反应来赚取所谓的“机智钱”,并使价格的偏离进一步加大。对于短期套利者而言,价格偏差进一步扭曲的时间跨度过长带来的风险,会降低套利者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的承受能力。如果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型的,那么过于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将财富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虽然理性投资者能获得一定的无风险收益,但非理性投资者总体上却因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能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率(DeLong,1990)。因此,套利获得能使股价回归其内在价值的力量十分有限,即金融产品的不完全替代、套利者的风险厌恶,以及噪声交易者对价格信号的各种干扰使得套利者无法充分发挥其维护市场有效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金融学课堂设计探析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学情,充分调用新理念、新技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几种教学方法,以“金融学”课程为例,介绍如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微视频教学;时事新闻教学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又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因此做好课堂设计是实践教改的重要环节。

1问题提出的背景

(1)新理念、新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变革要求。随着OBE、翻转课堂等新理念的普及,以及慕课、微信教学、AI等新技术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应用,这些新理念、新技术对传统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2)学情变化。另一方面,现今大学生大多都属于00后,这些学生崇尚个性、自由、非常有主见,讨厌被说教。在学习和生活中,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有着更广的信息渠道,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需要针对学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法。(3)学科发展变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知识依托和应用的环境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则高等教育中,就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金融学课程为例,这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时效性为一体的社会科学,其理论诞生于实践,应用、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变更教学方式。

2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引入了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方法单一,缺乏创新;(2)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重视,课堂缺乏师生互动;(3)重教轻学,忽略学生学习的效果;(4)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热点、研究前沿脱节,缺乏前瞻性。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常常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看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效果。本文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践,分享几种课堂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摘要: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行为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两个方面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可以为金融理论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

行为金融学是最近几年的一种新型金融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有效弥补。行为金融学的涉猎面比较广,包括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行为学等众多方面,从整体上来看,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在理论分歧方面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及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对这些理论分歧进行研究,有利于对我国金融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实现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理论基础分析

(一)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力量就是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表明,资产市场价格可以对与资产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快速彰显。在传统金融学理论当中,是将投资方当作理性人,且他们在价格收益分布预估方面是没有任何偏差的。因此,从证券价格中可以看出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价格而言,具有不可预计性特点,所以投资方要想长期获得巨额利润也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也有部分人员表明,即使投资方不是理性人员,但是他们的交易活动也具有随机特点,因此能够对市场价格影响进行消除。并且,即便部分投资方进行了一些非理性活动,也很难让资产价格发生太大偏差。因为理性投资者会充分采取套利的方式,确保价格回到正轨,并且价格也会对其进行正确反应,增强了市场的有效性。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阅读全文

现代经典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论文

一、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对比

(一)两种金融学研究内容差异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现代经典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提供了自身参考系

我们以有效的市场理论和理性的人性假定作为参考系,那么在此参考系下并不是要求能够准确的描述现实,而是在金融活动中是否能够建立相应的规矩和标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EMH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验证,非有效市场已经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研究主题,而且传统的资产定价和组合理论均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由于在现实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对预期效用理论产生理论上的质疑,因此在此研究过程中就产生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我们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预期效用理论来对技术进行替代和修正;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学者独自去寻求对预期效用理论的合理解释,并且出现了两位学者共同创建的期望值理论,而且该理论还获得了长远的认同。如此以来,以市场非有效性和期望值理论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金融学分析工具介绍

现代经典金融学之中具有一套分析工具,其主要是由不同的数据模型和图形模型组成。其主要通过简单明了图像和数学结构来对繁杂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些除了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实现在金融学上的研究突破。由于金融学被一度看作为非实验性科学,但是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却属于经济学,而且是还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而来,使得我们在进行金融学的研究时,更加符合和数据收集。

阅读全文

金融学双语教学探讨

【摘要】

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三赢的局面。在对江苏某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目前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专业英语基础欠佳、双语比例不协调等。需要注意在教材的配套、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内容的渐进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关键词】

金融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配套措施

引言

2001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位成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外经济与贸易联系日益频繁,中国金融业也开始逐步开放并与国际接轨,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行业的相关岗位在对金融类专业的大学生招聘时,金融英语能力成为了一项基本考核指标。在2009年的台湾语言训练测验中心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职位高低与其英语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当然这里说的英文水平并不是单纯的基础英语,其包括了金融专业英语。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通过对过去近10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发现: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大学英语6级通过率普遍较高,但是往往专业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在应聘过程中,面试官一旦用专业英文术语提问时,应聘学生会因为无法理解题目而导致熟悉的知识点无法有效表述,从而影响面试结果。因此,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同时能以中英文熟练处理金融事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显得任重而道远。《金融学》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体系中包涵大量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应用性已经渗透到国际范围。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特别是南京的高等院校,无论师资力量或是学生素质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南京地区的高校为例,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找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江苏乃至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以及积极的示范作用,适时的对《金融学》开展双语教学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全文

金融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金融学》作为经济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然而当前的《金融学》存在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滞后、课程体系构建有待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方式有待科学设置等问题。教学内容无法更好适应金融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丰富的多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补充更新《金融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金融学》课程体系和科学完善《金融学》考评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1《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9年9月教育部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从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等方面为新时期的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意见的出台客观要求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一方面要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的质量管理,合理安排课堂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例,给予学生学习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空间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学习并开展“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内容,合理选择运用线下、线上和线下线上混合的教学方式以打造“金课”。《金融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具有金融理论与金融行业社会发展现实应用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金融业近年来呈现出开放性、国际性、市场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环境的变化客观要求《金融学》教学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以便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金融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当前《金融学》教学采用的主要仍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即“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电子课件PPT、教案和课堂板书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以单向传递为主,即从教师输出到学生接收。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知识提问、教师情景化的案例设问和学生对书本不懂问题的询问。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现实金融现象和金融产品的拓展与深究,无法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金融情景假设,无法调动学生兴趣点和积极性,也无法增加课堂的创新性,从而优化授课效果。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忙于对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死记硬背,缺乏思考。《金融学》作为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教学方式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缺乏金融实操环节,难以利用金融案例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最终会降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阅读全文

全球化金融学创新研究

【摘要】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课程的设置要面向世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以培养国际人才为目标,即培养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就需要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加强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本文先介绍了目前我国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金融学;双语课程;创新

金融学是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科,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金融学与金融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与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接轨,为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而努力。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金融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一、目前我国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金融专业运用双语教学,是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其目的在于传授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我国刚刚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时间,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和学习,人们对双语教学的模式也逐渐了解和采用,尤其在高校领域,国家教育部给予了双语教学高度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百分之十。由于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因此,对该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业也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离不开具有国际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持,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大量人才,就必须改革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入双语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综合培养。总之,在未来,随着金融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金融学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