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类论文

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

摘要: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分析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及教师主体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相比较于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较早,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在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方面,哈佛大学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当是相互渗透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除了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学生必须在四个领域至少完成9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导论、自然/应用科学和技术以及数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世界/美国文化和两性研究。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实行小组研讨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如日常谈话般,在聆听、讨论、阅读和解释课程题目时发展批判性思考和解释技能。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定位、国际经验借鉴以及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等方面。陈向明(2006)分析了当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各种困境,指出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徐辉、季诚钧(2004)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大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黄伟力(2007)总结了欧美知名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种模式及课程特点,建议高校选修课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课程标准与有效的课程形式。李楠、周建华(2011)进行了中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比较,认为美国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管理机构和考试考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通识课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蒋宗珍(2008)认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存在目标偏离、内容肤浅、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现象,建议从课程设置理念、设置思路与注重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三方面进行改革;李屏(2012)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科学地界定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理顺管理关系。王骏飞、付明、李淑艳(2014)分析了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策略。童正芳、李雪、刘妍(2016)从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入手,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研究样本,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提出改进方案。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视角相对集中,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国外相关研究在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的理解上基本达成共识。考虑到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者,本文重点进行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主体行为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不断需求,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引进选修制、导师制、学分制,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划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金融类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对象的金融知识基础不同,同时受制于庞大的选修人数,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收益甚少,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通识教育难以发挥其“补充性”

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旨在培养出更为专业的“通才”。受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只是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通识教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师生双方往往更侧重于专业课的教学投入,选修课与其他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金融专业学生通常是为了获得学分去选择金融类选修课,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学分较高且老师要求相对低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非金融专业学生在选择金融类通识课后,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很容易因畏难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尽管获得了学分,在金融素养提升上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称之为“通才”。

阅读全文

经济数学的教学与改革

一、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教学的现状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阅读全文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阅读全文

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有助于充分发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的比较优势,契合了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学定位。为此,本文在梳理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中面临的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SPOC翻转课堂用于选修课教学过程的主要优势,初步搭建了集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于一体的《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高等学校《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SPOC模式;《金融学》;选修课程;翻转课堂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各种类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逻辑线条系统、理论关联紧密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例题教学和实践讨论,致使学生往往陷入对“理论”死记硬背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于线上教学,则不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出现专业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以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应了高校课程教学校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基于SPOC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将合作、讨论、质疑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四创”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以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为例,设计嵌入SPOC理念的《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阐释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分析

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商业联系日趋紧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型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引入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惯常做法,开始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类别细分,学生在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通识课程。《金融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众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选修课程班级规模庞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困境。

(一)《金融学》选修课程章节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出于缩短备课时间、降低教学过程复杂度的考虑,会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学》选修课程,而多数教师并未把握学生受众的差异性特征,通常是把面向金融学专业讲授的课程章节内容简化移植到非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实际上是专业课程的简单通俗化处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课时有限、重在知识广度介绍的特征,一味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专题亮点章节内容的精细打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并不强烈。而且,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诉求等明显不同,如果没有厘清《金融学》选修课程与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起承性,对具体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适当删减和突出,将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时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偏差。

阅读全文

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

摘要:金融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的金融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教学的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健全等。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策略,为高校金融学教学提供一些有利建议,也帮助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阅读全文

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法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此文结合国际金融学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理论性;实践性;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一、国际金融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国际金融作为金融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既涉及宏观的知识内容国际收支问题,国际储备问题,汇率变动和影响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国际债务问题。又包含微观的知识成分,如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第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套补的利率平价就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根据对市场交易者的实际调查,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被作为指导公式广泛运用于交易之中,在外汇市场中处于市场创造者地位的大银行基本是根据各国间的利率差异确定远期汇率的升(贴)水额。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例如,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新政及其政策走向无疑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治理造成剧烈冲击,甚至影响2017年全球资产价格。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现状

第一,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有很多地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涉及衍生外汇业务的内容就与金融学内容重复。这样重复的教学内容等于压缩了国际金融本身的重点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与答案。教材仍只注重理论知识,课程考试内容笔试所占比例过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第三,国际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新现象不断出现,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现有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能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深入研究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

三、国际金融课程实践型教学法改革

阅读全文

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金融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的金融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教学的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健全等。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策略,为高校金融学教学提供一些有利建议,也帮助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阅读全文

信息化教学的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学得枯燥、考完就忘等弊端。研究尝试联动利用“慕课平台+学习通+QQ群”三个现代化移动教学工具,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设计注重“模块化”知识体系,线下教学设计聚焦重难点讲解、专题研讨及翻转课堂,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逐步探索基于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新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