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课程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具有案例的典型性、高度的实践性、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及教学思维的发散性等特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文章以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国际金融学实施案例教学为例,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筛选经典案例、设计与策划案例提纲、课堂讨论与发言和教师点评与总结,同时应注意课时安排、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设施的改善以及实训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合作等后续保障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师范类院校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涉及的热点问题较多,因此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又因为课程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宏观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难、杂、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后在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下迅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学生主体性等特点,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好的优点(张家军,靳玉乐,2004),在广大高校教学中深受欢迎。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件作为素材,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要用案例这一工具来反映案例背后包含的经济学原理,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运用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二,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选出案例,然后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互相讨论的形式展示,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另外,案例教学并不是把这一个或几个案例分析透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第三,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要求小组成员都能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也要求教师能融入到学生的队伍当中,与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第四,案例教学具有思维的发散性。针对教师选择的同一个案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追求统一的答案或标准答案,教师应该鼓励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会使学生和教师都收获更多。
金融学课堂设计探析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学情,充分调用新理念、新技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几种教学方法,以“金融学”课程为例,介绍如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微视频教学;时事新闻教学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又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因此做好课堂设计是实践教改的重要环节。
1问题提出的背景
(1)新理念、新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变革要求。随着OBE、翻转课堂等新理念的普及,以及慕课、微信教学、AI等新技术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应用,这些新理念、新技术对传统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2)学情变化。另一方面,现今大学生大多都属于00后,这些学生崇尚个性、自由、非常有主见,讨厌被说教。在学习和生活中,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有着更广的信息渠道,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需要针对学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法。(3)学科发展变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知识依托和应用的环境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则高等教育中,就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金融学课程为例,这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时效性为一体的社会科学,其理论诞生于实践,应用、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变更教学方式。
2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引入了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方法单一,缺乏创新;(2)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重视,课堂缺乏师生互动;(3)重教轻学,忽略学生学习的效果;(4)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热点、研究前沿脱节,缺乏前瞻性。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常常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看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效果。本文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践,分享几种课堂教学方法。
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以教育信息化计划为政策指引,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技术依托,以合肥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实践案例,布局应用型高校《金融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总体目标,并从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考核评价、总结反思五个维度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出现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形态。其中慕课和微课利用了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点,为大学生搭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平台。但是单纯的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根据对合肥师范学院近三年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71%的学生表示不能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自学任务,22%的学生表示可以部分完成学习计划,只有7%的学生表示可以独立完成线上自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依然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线上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互补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融合了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陷,又有效化解了单一开放式网络课程缺乏有效监管、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应用型高校《金融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总体布局
以教育信息化计划为政策指引,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技术依托,以TED和网易公开课等大型线上学习课程的成功案例为经验参考,渐进式地改革应用型高校《金融学》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金融学》翻转课堂的目标设定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基础金融理论的知识目标,翻转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将传统《金融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贯穿到翻转课堂的全过程,分解为课前自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借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翻转课堂教育目标分类方法,《金融学》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目标应为低阶目标,即自主完成金融基本范畴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课堂学习则应该实现知识内化的高阶目标,即培养学生对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风险防范等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满足金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金融学》翻转课堂的课时与内容设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课时设置和内容选择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切忌盲目求新求变,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以合肥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际为例,《金融学》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翻转课堂设置4-8不等的弹性课时,首次已尝试4课时,后期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后最终调整至8课时。在翻转课堂内容选择方面,尽量避免选取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应以生活中常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移动支付、P2P平台、住房按揭贷款等金融现象为切入点,以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3、《金融学》翻转课堂的教师定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金融学》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变化显著,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领路人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功能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统筹、学习资料的制作以及课堂互动的掌控等方面。表面上看教师的功能在弱化,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实则是教师功能的强化和教师地位的凸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高校《金融学》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思路
结合《金融学》课程特点和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实际,将翻转课堂分解为如下五个环节:课程开发、线上学习、课堂学习、考核评价和总结反思五个环节。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SPOC作为新时代教学模式创新的产物,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对分课堂模式又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传道受业解惑”的灵活交互性,将两种模式结合运用于当代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SPOC;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0引言
在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新科技层出不穷,这在给传统大学以教师“满堂灌、纯讲授”的教学模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步伐的前进。而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便是新时代教学模式创新的产物,旨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有限制性的在线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SPOC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只是简单全面推广SPOC,将冲击我国高校以传统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让以“灌输式”为主要特点的传统课堂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科技化教学的需求,国内学者提出对分课堂,即将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分为讲授与交互式讨论两部分。鉴于这一模式的成功,本文在SPOC的基础上结合对分课堂,将二者融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并进行延伸细化。
1SPOC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解析
SPOC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资源,达到优势最大化。在当今网络极度便利的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SPOC在线获取各类知识,但是网络的易成瘾性以及传统面授灵活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凸显了SPOC的缺陷[1]。对分课堂,是指将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分为讲授与交互式讨论两部分,包括理论讲授、理解吸收和交互讨论三个环节。对分课堂保留了传统教学中先教后学的模式,符合传统教学习惯。金融学是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而《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信息时效性。为了将顺应时展潮流和保留传统精华相结合,做到二者兼顾,并提供《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借鉴前人成功经验把SPOC与对分课堂结合,运用于《金融学》课程的授课过程。
2SPOC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金融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共3篇)
第一篇:金融学实践教学探索
一、金融学专业完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
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四阶段集中实习为主,分别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这种分类是要求实习的综合性,但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安排缺乏综合性,更多的是单门课程实践的组合,也不利于安排任务,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分散性,主要是课程的拼凑;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单一性,实习内容主要在校完成,缺乏社会实践,使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缺乏互动性,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单方面实习,而缺乏互动性。
(二)没有专门的实验人员。
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主要是由相应的任课教师指导,因此任课教师既要上好理论课程,又要系统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压力较大。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专门实验人员较少,而且对金融学知识不是完全了解,因此金融学实践效果受影响。
(三)实践带队教师缺乏相关从业经验。
微课在大专金融教学的应用
摘要:微课是现代教育产业所不可或缺的手段方法,在各个学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都有会考虑微课教学模式。探索现阶段的大专金融教学的常见问题,并做好微课在教学引导期间的应用探索,由此课程教学策略得到调整,金融课程教学质量也由此提升。
关键词:微课;大专金融;应用研究
科技手段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给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并顺应社会时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为有效提升金融教学质量,已经致力于微课在金融教学中的应用,做好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改进,由此教师需要针对大专金融教学需求,做好微课导入课堂的教学策略应用。
一、现阶段大专金融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专业划分环节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划分相对较为细致,但是从其整体来看还是根据务实金融与国际金融两个方面进行,且专业设置方面还会根据目标要求进行细分。这样就会出现金融教学阶段一些课程重叠的现象,且教材内容大致相同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在教学阶段,如果教师采用雷同的课程教学方法,在这种专业划分模式之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以及发展方向都会有很大的限制。
(二)课程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金融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的对比
(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讲授式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但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有着不同的师生角色定位和内在作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teacher-centeredteaching)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对于案例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student-centeredteaching)(陈效兰,2006),有的则认为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方法(陈辉、张磊,2010;王健,2004)。笔者较为赞同“双主体”的看法。讲授式教学法无疑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式,其存在着诸如知识覆盖面宽、课堂组织有序、学生成绩评价便利等优点,但正如有的学者所作的总结,讲授式教学是以“灌输式、被动式、封闭型”等为特征的(张静琦、孔署东,2002),知识传授的效率较低。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公认的、客观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传授过程中教师虽然也会设计一些与讲授知识有联系的“插曲”等来调节授课节奏,并吸引学生兴趣,但总体来看是按照设定好的思路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讲授式教学中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不太会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反,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探讨式、宽松式、开放型”的(张静琦、孔署东,2002)。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各学科领域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特殊扩展到一般,从个体延伸到总体,从而易于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学多少”等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者,也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与组织者。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与讲授式教学差异很大,不管是出于跟上课堂教学节奏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较好评价的目的,必须在事前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在事中对内容积极理解,同时在事后也会有一个更感性的回顾和更理性的思考。案例教学法因而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综上,可以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双重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广度与深度
长期以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批评者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其传授知识的覆盖面太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将一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进行传授。应该承认,这确实是案例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根据笔者在案例学习过程和案例编写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国际上部分经典案例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案例在写作中会把较大篇幅花在情境设定上,其追求的效果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将自己代入到案例故事中,替案例中的人物来做决策或理解案例中的“两难”情境等。而案例最后的“正确”结论往往只有一个或至多数个核心知识点。可见,一堂案例教学课只能传授数个知识点,而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过程中只能传授有限的核心知识,往往很难完整的覆盖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而讲授式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和学生都积极主动的理想状况下,知识传授的广度要胜于案例教学法。不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知识传授的广度之外,还需关注知识传授的深度,也即学员对该门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记忆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等。如前节所言,讲授式教学法在理想状况下其知识传授广度较高,但是有研究表明,人们对理论和概念的最长记忆时间为6个月(任明川,2008),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效率会越来越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情境式”教学的特点,知识传授效率要高于讲授式教学法。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身临其境”的感觉会使得其课堂学习过程类似于其本人的人生实践过程,这种情况下其所获得的体验和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加强,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甚至将会伴随其终生。此外,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会传授学生数个核心知识点之外,实际上案例中也会存在一些次要的、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如果在一门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次数足够多,则对于该门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的掌握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由于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课堂情境较难设定,客观上也加大了教师对课程准备的程度,从而也有利于知识传授效率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学科领域的关系
尽管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至于不管是何种教育教学层次,还是何种学科领域都开始探讨或已经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索桂芳(2007)探讨在基础教育领域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于连江、张作功(2001)研究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张睿、王祖源、王治国(2013)和周雨青、张玉萍、董科(2011)研究在大学物理等理工科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根据笔者观点,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应性特征,其应用的学科领域也有所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层次和学科领域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对此,夏正江、梅珍兰(2004)也持类似观点。讲授式教学法适用于知识体系完整、理论方法较少、逻辑关系清晰、争议问题较少的理科、工科等领域,这些学科属于具备严格的概念框架、贫乏的理论情境和精确的问题设计等特点的“硬学科”(hardscience)。此外,由于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这种方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也不甚适合。相反,案例教学适用于那些概念框架模糊、理论方法多样、逻辑关系多元、争议问题较多的“软学科”(softscience),如法学、医学、商学等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尽管哈佛大学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界,但实际上在哈佛大学校内使用案例教学的领域也主要是上述三个学科。
量化投资实验在金融科技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近年来,量化投资能力已成为金融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但相关人才的社会缺口仍较大。在金融科技本科教学中设置量化投资模拟实验,对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探讨了量化投资模拟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分析了设置量化投资课程所需的保障,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评价方法。
关键词:量化投资;本科;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金融市场的投资理念与技术开始向数量化转变,越来越多的证券及衍生品的投资手段开始依托量化技术,金融市场对量化投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对冲基金管理资产合计已超过3.1万亿美元,其中量化基金规模占比高达30%左右。相比之下,境内量化私募基金的占比低于10%,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可见,量化投资作为当前投资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当前,已有部分高校认识到培养量化投资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实践性课程。但整体上,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量化技术滞后等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探讨量化投资模拟实验在金融科技本科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对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量化投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量化投资模拟实验的设计内容
1.1选股模拟。运用量化方法选股时,往往须结合一些数量指标,或是结合一定的计量模型。教师可以介绍传统和新兴的选股指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有关文献,详细阐述量化选股的思路与方法。为更好地激发、培育学生的兴趣与实操能力,学生可自行选择不同的量化模型,并对选股依据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培养了文献阅读能力,又掌握了量化选股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践投资夯实了基础。以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为例,学生可采用账面市值比、市盈率和公司规模指标作为选股依据。具体步骤为:从数据库中下载一定区间内A股股票相应的指标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按照账面市值比高于某一数值、市盈率大于某一数值、公司规模小于某一数值的标准筛选出一定量的股票代码。在掌握最基础的量化选股模型后,学生可进一步加入更有效、更优质的定价因子,探讨获取更高收益率的选股模型。由于量化选股的策略较多,在教学中应贴合学生实际,选取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的策略。
1.2择时交易模拟。运用量化手段开展择时交易是量化投资模拟实验的重点,也是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中运用量化技术的关键。这部分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对最佳买卖资产时点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且对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既可以介绍一些传统的择时指标模型,演示择时交易的具体步骤,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前沿文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指标进行实操。一般而言,有关择时指标的选择有市场情绪、牛熊市指标、趋势追踪、异常指标等。为更好地进行量化择时交易,可以采用融资融券交易股票、期货等有“T+0”操作的投资标的,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量化择时交易能力。
1.3课堂量化投资比赛。开展量化选股和量化择时交易课程后,教师可在课堂内举行模拟量化投资比赛,作为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期末成绩的主要依据。赛程为期四周,初始投资本金为股票账户100万元和期货账户100万元,选股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在此期间交易股票的最终收益来判定,而择时能力则采用交易期货的最终收益来衡量,最终账户余额作为最后比赛成绩的主要评判依据,占课程总分的60%。此外,学生需要将选股依据、择时指标选取、交易细节等形成详细的文字报告,总结自己在量化投资模拟实验中的优势与不足。若交易依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授课教师可适当为学生加分,此部分成绩占课程总分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