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经济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基于金融排斥的农村经济论文
一、关于金融排斥及其分类
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它都经常发生,甚至很严重,比如由于金融政策的缺陷、金融市场的割裂等因素,很多经济主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从而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这就是典型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排斥上升为一种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包含元素众多的动态化复合概念,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它是社会排斥的一种具体表现。农村金融排斥则是指由于农村地区自身的偏僻与落后,金融机构减少机构网点或将农村市场有意排除在经营服务范围之外,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无法全面有效享受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分类,但现在为学界广为认可的是把其分为:地理排斥(PhysicalExclusion)、评估排斥(AssessExclusion)、条件排斥(ConditionExclusion)、价格排斥(PriceExclusion)、营销排斥(MarketingExclusion)、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地理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对其享受金融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距离越大,造成的排斥性越大;评估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或减少金融风险而对客户进行的一些审核评价程序,一般来说,评估程序越多,造成的排斥性越强;条件排斥是指金融机构设计金融产品时的附带条件对客户的影响,条件越苛刻,排斥性越强;价格排斥是指金融产品价格对客户的影响,价格越高,就会导致越多的人受到排斥;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开拓市场过程采取的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不符合其营销条件的自然会被排斥在服务之外;自我排斥是客户缘于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对金融产品的主动排斥。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形势一样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金融排斥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以及经济主体思想意识较为开放,金融排斥在东部明显没有中西部地区严重,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如下:
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种类不多,造成了严重的地理排斥。
地理排斥是农村金融问题最初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当下依然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现阶段,因为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太少,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不得不依赖交通工具到金融机构较为集中但距离较远的城镇寻求金融服务。根据2013年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可以看出,在我国县域地区尽管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平均每一个县有50多个银行网点,但是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的银行网点平均不足3个,还有3302个乡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金融机构总体数量不多,而且主要是当地的农信社网点,很少外来金融机构,比如在烟台地区,多年以来在其辖区所有的农业信贷额中农信社的贷款总是占据95?以上,而其它外驻机构的贷款总额不足5?,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不足引发的地理排斥更是令人担忧。
2.金融机构繁琐的评估程序、苛刻的附加条件导致严重的条件性排斥。
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现状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金融支持经济转型与农村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
我国农村山区、丘陵较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占地约70万平方公里,其它区域一般为山地、丘陵等地形。对于我国农村地形,更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这种地形结构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出,在1991~1996年机械化动力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从2008年开始出现急剧下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发展的局限性。机械化水平低除了地形原因限制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如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我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居民较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人均耕地不到0.4亩。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户不需要通过机械就可以完成,如果勉强使用机械化水平只会增加生产成本。城乡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距,但是差距逐渐变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反映农村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与生活条件差距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99%的农村已经实现水泥马路到家,农村师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且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城乡资源共享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村居民购物也较以前便利,很多农村孩子在县城读书就业。可以看出,在1990~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但是在2002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大幅度靠近。但是,城乡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差距非常大。我国农业生产产量持续增加,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企发展困难。农业企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农企结构和实力的改善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2001~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的年均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超过22万个,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但是我国农企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主要为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严重不足。第二,我国农业企业人才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第三,我国农企资质不佳,在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所占比例不到3%。第四,我国农企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升级艰难,这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农村商品贸易、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比较城镇发展情况,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农村企业发展的道路、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第二,生活与娱乐设施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靠打牌等自娱自乐,缺乏政府引导,没有经常举办活动的娱乐组织;第三,医疗、教育、通信、购物条件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非常不便利。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只有邮政可以到达,其他快递物流服务缺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产生了重要的限制;二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不足,农村商品存在质量无保证不合格商品充斥、商品种类与品牌单以及商品贸易环境不足等问题;三是各种中介与技术服务缺失,这对农村企业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存在的主要困难
第一,农村各种条件的改善需要大批量资金,但是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支撑。我国城镇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中央、省市等各级政策和资金都集中在城镇发展中,农村的大批量资金也进入城镇当中。但是当前,各级政府虽然在倡导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镇的扶持也必不可少的。中央以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是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即使在上级政府的有限支持下也难以满足农村庞大的资金需求。比如说每一年一个县的农村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的开支非常庞大,每年耗费数亿元。如果要增加其它各种设施,大多数县级政府都无力承担。
第二,农村企业效益水平较低,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与城市企业存在差距,无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吸引农户放弃农耕,导致农村土地无法集中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薪资水平一直是吸引劳动力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劳动力大批量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的关键原因。相比城市与农村企业,除了薪资水平无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外,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但是农村富余劳动依然很多。农村企业对富余劳动力吸引不够,导致大量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中,导致小农经营的现状无法改变,也将影响土地的集中生产,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实现,而这些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
第三,农村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农户,信贷困难,满足率低,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户生产条件的改善。近年宏观经济不稳定,农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由于规模小,资产有限,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而在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较高,生产的效益无力支撑,导致农村近年来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农村企业,由于信贷无法实现,融资不足,规模无法适时扩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小额贷款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但是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对于农户来说,在没有关系和担保人的情况下,基本很难实现贷款。目前我国农村的信贷满足率不到40%,这还不包括一些有贷款需求但是没有贷款意识的农户。
第四,除了信贷业务外,其他金融业务发展严重不足,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风险的分散(保险行业发展不足),也不利于其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城镇各种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可以降低意外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投资工具,也可以作为集中零散资金的融资工具,可以说金融业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各种金融业务在农村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是保险业务。保险对于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来说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故,降低个人和企业承担风险。但是我国农村保险业务除了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生育保险、意外保险、大病险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企业生产风险等各种关乎居民生活和农村生产风险缺乏推广和应用。其次是金融投资与融资业务在农村的应用不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闲余资金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的投资意识却不高,一般存在银行等着贬值或者将现金留在身边,这样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改善城乡居民差距。实际上,农村闲余资金在增加的同时,农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农户或者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或者农户想从事非农活动,在自身资金不足时就需要向外融资,但是农村融资非常困难。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和农村融资困难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不足的重要体现。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基础设施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金融机构支行还包括有ATM机的建设。近几年,我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同时增加农村金融资金扶持,但是从结果来看依然并不乐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年度汇报》来看,2012年末农村的小型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期增长了21.9%,但这个资产总额仅占全国整个金融机构总额的12.5%。为什么占据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拥有的资产总额竟然只有这点,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致命因素是农村缺乏基本的金融机构。
(二)贷款服务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之前农村贷款由于受自身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局限,往往贷款额度属于微贷,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改革进展的加快,对农村居民创业的提倡,以及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利用农村资源创业或者发展农副产品业,这就加大了农村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但由于现有的几种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有限以及服务水平制约,很难满足现有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联网设施并不完善,导致有些金融机构不能及时联网,实现不了一些基本的操作,这就导致很多贷款流程延期,贷款周期漫长,影响到很多农户的贷款进展。
(三)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交易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化已然是制约现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依然是以存款、微小贷款为主的传统项目,像目前常见的基金、保险等新服务并没有得到推广,多数农民还不了解相关的服务,并不要提类似移动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这些现代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应用率极低。在我国农村常见的状态是一家金融网点,柜台坐着一两名员工,操作一项简单的业务需要冗长的手续和及其长的等待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金融机构网点受农村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自身业务能力不足的制约,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水平低,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但仍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结构、功能以及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而且现在没有统一的法律机制保障不同层次融资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健康竞争;同时,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规模较大的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大批的农村资金外流,很多本来发展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国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不协调原因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广西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局面。目前,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共同为广西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正规性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有高利贷、民间自助借贷、合会等形式。
2.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实证统计,2012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90.72亿元,2003年为1030.89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2012年广西农业产值为1724.05亿元,2003年为500.82亿元,增长了2.4倍;2012年广西林业产值为245.26亿元,2003年为53.80亿元,增长了3.5倍;2012年广西牧业产值为1072.77亿元,2003年为342.83亿元,增长了2.1倍;2012年广西渔业产值为331.74亿元,2003年为115.53亿元,增长了1.8倍。通过上述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从上述实证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长,广西农村金融深化指数也逐年提高,广西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即农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