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工具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危机蔓延的可能性。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预警、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金融工程技术,从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及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构想,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法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此文结合国际金融学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理论性;实践性;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一、国际金融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国际金融作为金融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既涉及宏观的知识内容国际收支问题,国际储备问题,汇率变动和影响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国际债务问题。又包含微观的知识成分,如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第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套补的利率平价就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根据对市场交易者的实际调查,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被作为指导公式广泛运用于交易之中,在外汇市场中处于市场创造者地位的大银行基本是根据各国间的利率差异确定远期汇率的升(贴)水额。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例如,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新政及其政策走向无疑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治理造成剧烈冲击,甚至影响2017年全球资产价格。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现状
第一,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有很多地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涉及衍生外汇业务的内容就与金融学内容重复。这样重复的教学内容等于压缩了国际金融本身的重点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与答案。教材仍只注重理论知识,课程考试内容笔试所占比例过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第三,国际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新现象不断出现,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现有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能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深入研究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
三、国际金融课程实践型教学法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路径3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篇1
[摘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不确定性知识视域研究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发展的特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持续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应重塑案例教学的价值观、构建案例教学的生态观、建立案例教学的多元观和发展案例教学的纵深观,实现培养具有协调与个性、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不确定性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
随着时代不确定性与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速改革,发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更好地迎接不确定世界的机遇,增强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挑战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找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向。案例教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综合素养,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不确定性知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一)知识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知识是与确定性知识相对而言的。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积淀的可言或可视化的知识,如规律、学说、理论、原则等被规则化的知识,通常可以用语言数学图表、公式方程等表达和传播。不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是反映事物和行为的随机性、不肯定性、不稳定性和非完备性的知识,其实质是能力[1]。不确定性知识是时代不确定性和快速多元发展的必要知识,主要个体是在面对不可知以及应对不测事件和处理时的重要知识。波拉克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中指出:不确定性远非前进的障碍,它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强烈刺激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2]。不确定性知识观强调知识发展的独特情境和价值判断,与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知识观相类似,认为知识总是内在于个体的。从这一视角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知识动态性和发展性,进一步落实到学习者的知识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如何生成和积淀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不确定性知识的学习、获得、积累的过程。
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和《国际会计》课程为例,探讨了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必要性,如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及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希望研究结果能对其它课程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翻转课堂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必要性
如何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课程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精神、价值观的塑造,是本科教学中每一位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非思政课上直接讲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代表着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拓宽案例教学的维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精神也得到提升。而且由于案例教学相对于直接讲道理,形式更加活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互动中,德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
二、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的设计方案
(一)《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设计方案
1.内容分析。《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两个模块。该课程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性较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基本理论,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深入浅出,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本次课选自风险管理模块。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等。2.学情分析。本门课程是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大三第5学期开设,学生之前修过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根据以往课程成绩统计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90%的学生基础好,对学习新知识非常渴望。但也有约10%的学生,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强。3.教学目标。本次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教书与育人结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体以“管风险,促发展;心中有规,行不愈距”为价值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着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教学过程。(1)课前:发放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其中包括:授课内容的课件、微视频、案例资料等,学生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以案例部分为例,研读案例资料、分组讨论、做汇报PPT,回答自主学习任务单提出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上课内容作出调整。(2)课中:首先播放导入案例微视频导入案例:*ST长油成央企首家退市股:内控失效无法逃脱干系。提出问题,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解读*ST长油不重视风险管理,酿成大错。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点评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在国企,央企,一定要有责任感,主人翁态度,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讲授完风险管理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历程之后,用华为任正非之风险管理说:绝不允许为了风险控制把业务逼上梁山作为对比案例,强调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同时让学生讲一些任正非事迹,感受其爱国敬业、求真务实、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个人品格,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拓展训练,搜集这一主题的案例进行整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4)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包括PPT制作,汇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多劳多得,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和教学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要紧扣思政元素,通过有效的融入开展教学创新。“中国金融简史”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要素出发,进行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探索,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通过知识点的整合和内容进阶、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效果多样评估,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创新;“中国金融简史”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人才成长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文章以“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及其与教学知识点融合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实践借鉴。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课程思政具有理论、实践和传统的深厚根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思政工作及德育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则为课程思政铺垫了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1-3]。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做出了整体设计。为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应促进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的协同,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并通过加强校企协同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第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双一流学科与双一流专业建设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一大批能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载着专业育人目标,又推动教材、教学规范、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专业思政体系建设,发挥着育人的中心功能[4]。
第三,课程思政是建立整体性课程观的必然要求。教育哲学要求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与课程载体的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融合,实现单一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课程思政是以知识奠定基础,以价值升华意义,回归育人本质的有益实践。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会计
摘要:
为了保证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了彻底的调整和改进,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强调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要更为严格谨慎。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本论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并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作用与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为我国当前的财务会计需求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的概念:指的是在公平交易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知晓实际交易情形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其内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概念已经包含了多种计量属性,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殊途同归,成为综合型的计量属性。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实质上基于市场信息评价,并不是其它信息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大学生信用评分设计探析
摘要: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主体之一,具有强迫性消费的特点。近年来,大学生高利贷、校园贷、裸贷等现象频有发生。畸形消费观念和贷款行为的转变不仅要靠自我实现、家庭引导和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引导,因此将征信范围拓宽至大学生群体实属必要。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特点和目前主流征信渠道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征信模型按照行为分、经济分和消费分三种划分,依据主流建模技术对大学生信用评分建立提出了建议,并对评分后续应用进行研讨。
关键词:大学生;大数据;信用体系;消费者心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使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与此同时,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信用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大学生群体具有强迫性消费特点,以及盲目从众和攀比的心理特征,在诸多互联网商家的正向激励面前,大学生容易按照“心理账户”预期,也即内心对于消费品自身价值判断而产生的消费价格预期,做出非理性决策,因此产生更多超支现象和贷款现象。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教育尚有缺乏,征信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极为必要。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
从2010年的“援交门”,到2015年的校园贷,再到2017年的裸贷,媒体的不断曝光将公众一次次拉回对大学生经济行为的讨论中。大学生需要大量金钱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其入不敷出的异常消费行为。在众多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中,主要的理论有从众性消费[1]、炫耀性消费[2]和冲动性消费[3]理论。随着强迫行为的研究深入,强迫性消费[4]因结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成为了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最新观点。强迫性消费[4]被广为认同的观念是,效用产生在消费行为本身而非商品本身。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往往为宣泄某种负面情绪或填补某一缺失需求。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物质主义因具有一定时代特点,对于解释强迫性消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物质主义指以物质享受为生活第一要义,在生活中对于物质需求极端重视。在信息时代,物质主义在各种媒介中广泛传播,客观上影响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21世纪青年。2012年王财玉等人[4]根据经改良的单一构念的强迫性量表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物质主义和强迫性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则会削弱物质主义对强迫性消费的激励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物质主义对于强迫性消费的正向作用,同时反映了社会影响的作用。物质主义思想传播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延伸至人与物,引发了人对消费品的价值认同及情感宣泄。这一延伸也使得心理账户,也即个体对于消费品价值的主观定义,与实际账户之间偏误进一步加大,验证了心理账户影响下的非理性经济行为。2019年王玉洁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心理账户效应反映明显,对于心理账户反映越明显的大学生越具有强迫性消费倾向[5]。这一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商家的正向激励时,其追求物质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心理账户估价也得到获利心理暗示,以至于其容易产生强迫性消费倾向。由于大学生具有强迫性消费倾向,社会支持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帮助和沟通对于解决大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失信受罚的诚信规则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和控制大学生异常消费而言有莫大帮助。
二、主流征信渠道以及大学生信用评分
(一)国内主流征信渠道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探索
摘要:课程考核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现状如何、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银行定制班”有哪些实践创新,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校企合作;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考核
一、独立学院构建多样化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部改革,当时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举办独立学院,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体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弱,基础较差,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欠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但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应结合独立学院生源质量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主体的课程考核体系。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1、职业分工精细化。在金融业发展趋向国际化、市场化的今天,金融业分工也从银行、证券、保险到基金、期货、外汇交易等各方面快速细化,金融业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职业发展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甚至细化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银行信贷业务、金融衍生品交易、保险业务知识等。2、职业能力复合化。由于金融行业涉及面广,决定了该行业需要具备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既懂金融工具,又熟悉相关金融法规;既了解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又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既懂得银行柜面业务,又具备良好的客户开拓能力;既具有清晰的专业知识网络,又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商务礼仪素养等。3、职业需求市场化。独立学院目前面临着课程设置陈旧、难以满足新时期的金融专业需求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一些理论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作用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像具备鲜明行业特点的房地产金融、汽车金融、银行信贷管理等课程,又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