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风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风险预算理论下投资管理论文
一、金融风险预算理论概述
1.金融风险预算理论的形成。
造成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头寸大小、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等。其中,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同时市场波动的随机性也相对较大,给金融风险投资增加了困难,因此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需要事先确定风险目标,同时利用相关的量化措施,降低实际风险与风险目标之间的差异。
2.金融风险预算内容。
通过风险预算,主要是为投资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明确投资方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另外,风险预算并不是一层不变等,需要根据投资进程、实际情况等及时的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风险投资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投资方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2)合理分配投资风险预算;(3)对风险预算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4)合理调节风险预算给投资带来的损失以及收益。相对于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可以将风险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首先确定投资方是否愿意以及有无能力承受风险,然后进行投资风险的分配,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作为投资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投资风险预算工作对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投资成功与否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投资风险预算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二、投资管理中金融预算理论的应用
金融预算理论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自主学习模型,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设计与应用,教学中把握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大要素,通过学习通辅助教学、风险评估报告、案例分享、文献解读、辩论赛等混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转变角色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手段,引入启发式、研究型、讨论互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从金融风险的不同种类出发,深入讲解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理,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梳理、总结不同种类金融风险的案例,能够运用所学风险度量方法,对现实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使其更精准地识别风险、精确的测度风险、精细的管理风险、精明地承担风险。为了培养和提升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实施课程改革实践。《金融风险管理》于2020年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改革设计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errill教授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定义了影响自主学习教与学的五个要素(如表1所示)。根据Merrill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的“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要素,以问题为中心,分别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问题导向”要素。该要素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设计中要围绕现实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激活”要素。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从现有知识和经验中得到启发,激活新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完成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价值感。第三,“示范”要素。通过慕课课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第四,“运用”要素。通过组建学生团队,引导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整合”要素。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开设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自主学习模型,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设计与应用,教学中把握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大要素,通过学习通辅助教学、风险评估报告、案例分享、文献解读、辩论赛等混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转变角色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手段,引入启发式、研究型、讨论互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从金融风险的不同种类出发,深入讲解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理,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梳理、总结不同种类金融风险的案例,能够运用所学风险度量方法,对现实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使其更精准地识别风险、精确的测度风险、精细的管理风险、精明地承担风险。为了培养和提升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实施课程改革实践。《金融风险管理》于2020年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改革设计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errill教授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定义了影响自主学习教与学的五个要素(如表1所示)。根据Merrill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的“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要素,以问题为中心,分别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问题导向”要素。该要素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设计中要围绕现实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激活”要素。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从现有知识和经验中得到启发,激活新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完成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价值感。第三,“示范”要素。通过慕课课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第四,“运用”要素。通过组建学生团队,引导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整合”要素。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开设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民间金融发展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金融制度,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本文就风险浅析几点有效措施,以此来完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以期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民间金融;风险体系
引言
民间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民间金融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之中。因此,改革民间金融法制,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法制空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有效性思考
摘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金融,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关键是具备有效性。通过梳理金融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明确金融市场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市场有效性,结合中国实际,建立现代化金融市场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要科学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全面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以及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金融;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新时代需要新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建设与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属金融市场体系。在党的报告中不但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做了科学陈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对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深化投融资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部署。金融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力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不但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好的金融市场会助力一国经济实现良性增长,而坏的金融市场会使一国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要建设完备、健全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金融体系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经过28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初见成效,证券市场在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促进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史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较美国晚将近60年,发展势头虽然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充分的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中国发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至关重要。完备成熟的股票市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性是指市场信息是否部分反映、或是完全反映在交易价格之中。
二、金融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绕不开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这一经典的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到大萧条之后的集中讨论并形成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再到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开启了金融领域理论发展的全新时代,有效市场假说正是在前期理论铺垫之下所诞生的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之一。1.早期金融市场理论———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早在16世纪中期就已出现了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后于1609年成立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所的成立大大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关于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直到18世纪才出现,早期是数学家基于概率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波动。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了《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文中运用概率论的思想研究了风险定价及测度等问题。但是伯努利的研究并未涉及到金融领域,直到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通过分析股价波动来揭示金融市场波动的规律,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本身可能会产生自我强化的力量,而这种波动的状态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无法预测。巴契里耶的研究为20世纪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大萧条后的金融市场理论———股价波动规律和资产定价模型。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之前的金融市场理论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后,即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基于“简单预期”的股价形成和波动理论,他强调股价决定及变化的心理作用,认为股价不是由其价值决定,而是由投资者的心理所决定的。凯恩斯的贡献在于开启了关于股价波动微观分析和非理性分析的研究。凡勃仑(T.Veblan)提出了一个假设命题———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中。凡勃仑的研究扩展至金融体系的宏观层面并揭示了金融周期的运动规律。查尔斯•亨利•道琼斯(CharlesHenryDow)提出了道式理论,将市场波动划分为暂时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首创了用道•琼斯价格指数来判断市场的波动趋势。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始于约翰•B•威廉姆斯(JohnBurrWilliams)于1938年发表的《投资价值理论》,该书阐明了债券定价模型和股票定价模型,依据现值理论,已知债券或股票的每期现金流和贴现率可推出债券或股票的价格。在威廉姆斯的理论基础上戈登(MallonGordon)和夏皮罗(CarlShapiro)于1956年提出固定增长模型(ConstantG-rowthModel),莫洛多夫斯基(NicholasMolodovsky)于同年提出三阶段增长模型(ThreeStageGrowthModel),威廉姆•赫尔利(WilliamHurley)和刘易斯•约翰逊(LewisJohnson)于1987年提出随机DDM模型。3.金融市场理论的新时代———资产均衡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现代资产定价模型之后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金融市场理论研究的全新时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由马科维茨(Markowitz)于1952年首创,在《资产组合选择》一文中马科维茨通过数量化分析确定了最佳资产组合模型,托宾(JamesTobin)于1958年提出了确定最优资产组合的方法,并提出了托宾分离定理。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夏普(Sharpe)、林特尔(Lintner)、莫森(Mossin)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66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CAPM是对资产组合理论的延伸,该模型给出了市场均衡状态时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的预测方法。CAPM模型假设前提十分苛刻,后续研究通过放松某些假设对CAPM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布伦南(Brennan,1970)将税收引入模型,迈耶斯(Mayers,1972)将市场不完全引入模型,布莱克(1973)放松无风险利率假设,法玛(1970)和默顿(1973)提出跨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布里登(Breeden,1979)提出消费导向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更有甚者,斯蒂芬•A•罗斯(1976)提出了替代CAPM的资产均衡定价模型,即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APT与CAPM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依赖市场资产组合,而是一种基于多因素收益生成函数的一价定律。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诞生。有效市场假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早由哈里•罗伯茨(HarryRoberts)于1967年提出,后于1970年由尤金•法玛(EugeneF.Fama)首次系统性阐述该假说。从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EMH早可追溯至基于概率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巴契里耶(LouisBachelier,1990),近可源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65)的《蕴含恰当期望的价格波动的证据》。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证券市场。有效市场有三种形态:弱式有效市场(Weak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历史信息;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公开信息;强式有效市场(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包括内部未公开信息等。自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对于该假说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检验。弱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即通过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即通过基本面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只有通过内幕信息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检验半强式有效市场就是检验公开信息是否可以迅速反映在股价上。鲍尔(Ball)和布朗(Brown)于1968年的检测表明公开信息或被预测到或迅速体现在股价中,即公开信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信息,即使通过内部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信息主要由共同基金掌握,检测强式有效市场可以通过检测共同基金的收益情况。弗兰德(Friend)、布朗、赫尔曼和威克斯(Vickers)于1962年的研究表明共同基金和市场平均收益差别不大。夏普(1966)、詹森(1968)、弗斯(Firth,1978)和弗兰德、布朗与克罗科特(Crokett,1970)的研究也都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三、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发展的思考
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危机蔓延的可能性。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预警、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金融工程技术,从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及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构想,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区块链技术下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
[摘要]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存储数据库,通过建立“机器信任”以解决传统金融的许多痛点问题,已经成为金融创新的一项新兴技术。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各种金融形态也会产生复杂性更强、传播性更广的风险,这些演化而来的新型风险用传统的方法难以控制,给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与监管制度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梳理出国内外关于区块链技术、区块链金融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指出了区块链技术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前沿。结合我国经济形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如:我国需要加大区块链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抢先探索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我国高质量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对金融需求已经无处不在,金融产品纷繁复杂,但在金融与产业之间并没有真正架起一座雄伟的桥梁。众所周知,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最早发明的几大文明之一,货币的产生极大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效率问题。但是商品交换后的多余货币也不能闲着,于是金融就有了自我价值实现与超越的放大器特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的今天,普遍存在着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相分离的现象。这种分离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金融交易呈现出信息不对称与信息相互分割的特点,没有形成真正的实体产业与金融相融合的交易平台。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上了生动的一课。但这种交易模式的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具有实时性、流量性、连续性的价格反应机制。因此,加大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必然选择,增强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是世界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区块链最早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以密码学算法为基础保证点对点传输与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DLT)。这是一种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是所有交易或事件的公共账本,可以在参与者之间执行与共享[1]。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新的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已进入由区块链技术驱动的价值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信任、公开、透明、匿名、自治、难以篡改、可溯源、隐私保护、数据一致成为区块链的技术特性,高信用与高安全度、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协作共享、以密码学为基础的链状组织架构、资源的有效分配成为这一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特征。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思想与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渗透到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区块链技术正在加快与5G、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推动各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与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此充分展示出区块链技术极强的生命力与无穷魅力。
1区块链技术背景下金融创新的特点与风险
与传统金融创新相比,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为解决实体经济的金融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而形成了区块链技术背景下金融创新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随着区块链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区块链对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数字货币方面,目前,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已达数千余种,Token激励机制颠覆了传统法定货币发行机制,衍生出ICO及虚拟币投资等各具特色的新金融形态。金融服务方面,链上数据分布存储、链上节点共同维护、点对点传递等去中心化特征改变了传统数据存储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匿名特征可以充分保护金融服务参与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隐私泄露;智能合约建立了机器信任,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因此,近几年来,各国政府都越来越倾向于把区块链技术向金融服务业落地方向发展。一旦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将重构金融主体、金融架构、金融模式、金融产品、金融行为、金融基础设施,创建新的金融体系与金融业态。尽管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创新的一项新兴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诸多领域获得成功应用。但是,它也给金融创新活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潜在风险:一是区块链本身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在性能、信息安全、标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风险。性能方面,区块链分布式的记账和存储需要多点验证复制信息,这会导致每个节点的存储容量急速膨胀,加上区块大小与出块时间受网络延迟等因素的制约[2],造成业务吞吐量低、资源冗余、网络延迟及共识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3],难以处理高吞吐量实时金融业务。信息安全方面,计算机算力的飞速提升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可能使区块链加密算法面临着被破解的风险,这将极大冲击区块链加密体系的安全性;同时,区块链在网络层可能受“女巫攻击”,在共识层可能受“算力攻击”,在智能合约层由于代码的漏洞易受“黑客攻击”[4],从而可能带来巨大损失。标准方面,目前区块链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存在兼容性差、互操性低、法律边界模糊等问题。二是区块链技术衍生出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主要包括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存在冲击传统货币体系、投机炒作、金融犯罪等诸多风险。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兴起,非法定数字货币对各国货币结构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5]。而数字货币的投机也会带来套利问题,融资企业在市场上进行首次代币发行时,存在虚假资产以及投机炒作的风险。加密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无法受到监管部门审核监督,易被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三是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大。由于区块链存在节点全球分布、去中心化和匿名机制等特性,因此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种类、风险识别、度量方法、影响因素、演化机理、传播模式更加复杂,增加了风险防范、控制与监管的难度。而事实上,该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事后的干预和调整等措施,这种模式一般都收效甚微,而要做到事先的预警和防范具有极大的难度。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型还无法适应区块链技术的特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也缺乏针对区块链背景下金融活动的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政策,一旦该背景下的金融风险没有及时控制,则极易迅速演化成系统性风险。
2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研究动态分析
中本聪于2008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同时也代表着区块链1.0时代的到来[6],其中比特币的底层架构就是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即一串使用加密算法关联产生的数据块形成的分布式数据库。Swan首先提出区块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指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2.0阶段指智能合约技术的加入,此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或经济市场,代表性平台是以太坊;3.0阶段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阶段,代表性平台是超级账本[7]。近年来,国内外业界与学界在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PPP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推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出现与成长,而PPP模式较为突出,不同于暗含经济风险的传统型风险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的降低。但是需要多加关注的是,PPP模式的工程项目融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因素。为此,论文着眼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基本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患策略,为我国顺利推进PPP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管理;策略
1引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同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在基于某种特定的服务以及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此政策主要体现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构建的长期交流合作的关系,往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彼此获得的关系。社会资本主要是进行工程建设、日常的运营与维护等系列工作,而收益来源于用户的使用费用以及政府的相关财政支出。当前的PPP模式工程项目的融资问题不同于以往,政府与企业两者之间所负责的区域不同,前者注重对项目后期的运营管理,而后者更多的是关注项目前期的研究工作,两者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的事业建设中,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彼此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双方的信息是否更加对称。如果持续地按照此种合作模式的话,所呈现的结果远远超过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工程的融资问题之上,这是本文探讨与分析的重中之重。
2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的相关概述
2.1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的必要条件。2.1.1主体单位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实际的PPP模式中,政府与个企之间的关系会随着项目的不断变化相应的有所改变,但政府部门作为其中的主体单位,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是一样的,矢志不渝地为大众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而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式,也是当下相对卓有成效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是对政府决策的替代。政府的作用也不单单是如此,还应全程参与项目的策划,融资环境的净化等。除此以外,政策的制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项目的融资管理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融资管理保驾护航。2.1.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PPP模式的工程项目的融资管理还应落实到法律层面之上。规定好政府与企业两者之间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进行清晰的范围界定,以保证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保护两者彼此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之下,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其中的融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更得采纳政府和个企之间的协力合作,通过建立起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在一定意义上对双方的行为都有所约束,以能够确保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优势,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决。2.1.3专业化机构和综合性人才的支持。PPP模式的运作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进行结构性融资,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相对完善且繁杂的法律、财会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政策的制定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政策规范、标准的融资流程,除此之外,也需要对工程项目的融资提供专业的机构支持,另外,也需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时填补融资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以更好地推动新模式下融资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2.2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的基本特点。PPP模式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模式,在金融风险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为此,需要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共同给予一定的关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介绍。2.2.1风险期限较长。PPP模式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础领域以及民生工程方面。而这些工程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工期相对较长、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这种项目的盈利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会比其他工程的盈利效果差,回款周期也相对较长,往往能够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的回报率。而此类项目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会把经营的时间战线拉得比较长,长至30年之久,而这种长时间的项目所带来的风险也是较为明显的,所存在的风险期限也并不短,更为严重的就是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整个进程。2.2.2浮动风险的存在性较大。单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PPP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的融资性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多或少难免会受到市场环境乃至全球金融经济的影响而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近年来,人们担心也重点关注的是各国家之间的融资性问题多导致的较高的金融风险。由此可知,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是不可预知的,往往也是我们很难去感知的,其成为工程项目融资环节的阻碍。当今政府所推广的新型模式也缺乏一定的经验,风险因素把握能力不够,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的保障,进一步增加了风险的成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