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精准医疗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精准医疗

超声检查在胸痛精准医疗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在急性胸痛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急性高危胸痛尽早明确诊断、进行合理治疗从而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3066例患者常规行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并进行追踪随访,分析并总结诊断结果。结果3066例急性胸痛患者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异常者1289例,临床明确诊断心源性高危胸痛1033例,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心源性高危胸痛的敏感性为99.52%,特异性为86.78%;协助确诊主动脉夹层11例,均经主动脉CTA检查证实;协助确诊肺动脉栓塞14例,均经化验及肺动脉CTA检查证实;协助确诊心包炎2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777例,除放弃诊治未能确诊97例外,后经其他检查确诊心绞痛1275例,主动脉夹层2例,肺栓塞3例,其他400例。结论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评估治疗效果,对急性高危胸痛的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脏大血管;超声;胸痛;精准医疗

胸痛是急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密切相关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4大高危疾病,胸痛特点有相似性,但治疗原则不同。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但约有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误诊或漏诊,病死率是确诊患者的2倍。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发病率低于急性心肌梗死,但临床易漏诊和误诊,死亡率较高[1]。在发病早期,快速明确胸痛原因,才能尽早给予合理救治,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积极治疗,才能挽救生命,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在急性胸痛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尽早明确胸痛原因、进行合理治疗,观察并发症并评估疗效,从而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因急性胸痛来本院就诊的3066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86例,女1380例;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58.76±2.01)岁。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30min内行急诊超声检查。对收治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复查超声,观察并发症和心肌运动及心功能情况。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及仰卧位,行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及左室短轴系列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剑突下切面、胸骨上窝切面超声心动图扫查,观察心腔大小、大动脉内径、室间隔及左右室壁运动、瓣膜结构与启闭状态、心包腔情况,应用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然后行腹主动脉长轴及短轴切面扫查,观察主动脉内径、管壁结构及血流情况。对于右心扩大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观察有无静脉曲张和血栓。

1.3观察指标。基于金标准的诊断结果,计算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阅读全文

国家级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模式

摘要:分析目前护理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如观念陈旧、识别不准、针对性差、执行力低、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应用Stevenens构建的护理管理模型,以建立护理帮扶长效机制为主线,从护理人员理念更新、规范管理机制、护理技术扶持三方面着手,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步骤的工作模式,为全国三级医院对国家级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保证国家投入的扶贫资源产生预期效果。

关键词: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模式;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正处于“十三五”发展的收关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健康扶贫是新时期实现精准帮扶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精准医疗与精准帮扶

2011年,“精准医疗”一词首次出现在《走向精准医疗》的报告中,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提出[1]。精准医疗的基础为个体化医疗,是与多学科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包括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从而达到对疾病和特定病人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2]。与此同时,奥巴马适时提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即通过精准医疗的新型医疗模式为每个病人提供精准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手段,使得医疗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效能向高效益转变,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以最少投入而获取最大的健康保障,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成本,为确保新医改的成功和可持续性提供坚实后盾和科学支撑[3]。“十八大”以来,在国内考察时多次看扶贫,重要会议多次讲扶贫,要求“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也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等创造性的观点。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4]。”2016年,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要任务,其中重点提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提高扶贫质量[5]。”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帮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的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是最终实现“共富共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途径[6]。提高贫困地区医院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良好体现[7]。医疗精准帮扶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理念,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并依赖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整体的规划,从而提高部分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改善人类健康,同时也会对后续的医学科研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拥有较好的研究前景,是值得我国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8]。医疗精准帮扶针对门诊、健康咨询、基层医生培训、慢性病管理和康复专家团队、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帮扶工作[9]。护理帮扶是整个医疗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指导基层医院大力开展疾病预防与快速康复、慢性病自我管理、医养结合、普及健康知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指出,需要加大对护理服务供给力度,推进护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口支援、优质资源下沉、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体等,帮助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护理服务能力[10]。

2国内目前医疗护理帮扶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林凯程等[11]在《大型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探讨》中指出,目前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包括托管帮扶模式、区域联盟帮扶模式、远程医疗服务帮扶模式、项目帮扶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阅读全文

现代医学医疗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阅读全文

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

(一)2019年工作总结

认真贯彻脱贫攻坚重要指示和总理的批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目标,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

1.保障住房安全,积极推进安居扶贫。整合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及乡镇统建保障房改造等政策,帮助19户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硬化入户路20户,改水38户,改户厕31户。

2.保障义务教育,坚持扶贫先扶智。2019年,我镇共有85名学生享受春季寄宿生补贴,共计62375元;筹集爱心助学基金10万元,帮助21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极大减轻了贫困学生经济负担。

3.保障基本医疗,夯实社会保障。建立医疗结对帮扶台账,组织入户健康体检,精准帮扶患病贫困户。2019年为206户贫困人员代缴了城乡医保、城乡居保,张贴健康扶贫一对一帮扶联系卡张。建设古坑村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宣传城乡基本医保补偿、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政策,为8户申请了民政大病救助资金9.67万元。

4.增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做好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及特色农业发展,发挥产业扶贫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覆盖率、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2019年发展蔬菜产业扶贫基地1个,共向41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4.489万元。同时,积极宣传“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鼓励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办理贷款,提高脱贫致富的内生发展力。

5.提供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建全贫困人口劳动力台账,积极推介贫困劳动力到园区、乡镇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我镇将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与技能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一期,共计25名贫困劳动力人口参加培训。

阅读全文

精准护理管理在内科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管理在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内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实施精准护理管理,统计分析实施精准护理管理前后2个月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精准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精准医学是指通过了解病人个体基因、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将个体化医疗和大数据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深度地精准用药,实现对病人的“靶向性”治疗[1]。为适应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精准护理也将成为今后护理实践的重要原则[2],而精准护理管理即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准护理管理,顾名思义,即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护理管理的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护理管理是精准护理的基石与保障,只有精准护理管理措施科学有效,才能保障精准护理服务的有力进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精准医学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本科的护理质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实施了精准护理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内科病区拥有床位50张,护士18人,年龄24~39岁,其中大专及以下5人,本科13人,主管护士5人,护师9名,护士4名;工作年限>10年5人,5~10年5人,<5年8人。

1.2具体实施方法

1.2.1改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阅读全文

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现代科技发展逐渐成熟的当代,信息平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巨量增长,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成为当前不断深化研究的命题。基于此,分析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阐述其在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多元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各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生物;医疗系统

1信息资源系统需求和分析方法

1.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1.1.1系统结构划分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信息应用的集成化、系统化原则[1]。21世纪以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为迅速,且计算机技术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信息应用管理规范逐渐普及,单位项目对信息需求存在不一性[2]。由此,导致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逻辑上逐渐呈现复杂化,信息规模逐渐庞大,决策参照条件增多,对信息资源包含的层面要求更为广泛。因此,单位信息资源需要全面规划,使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框架更具合理性。分析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一般会收集三个层面的业务需求信息数据,分别为信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1.1.2信息层面

阅读全文

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医疗设备的应用

经济市场的繁重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要求,人们开始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更多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融合电子技术的精密医疗设备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医护效果,满足人们需求,在保证社会满意度的基础上,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1电子技术对医疗行业发展重要性

电子学是一门具有复合型的现代科学,其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材料学等内容,电子技术发展是电子学的延伸,按照科学原理设计并制造电路模型,使其为社会生产提供帮助。电子医学则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属于现代化生物医学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最关键分支,例如:计算机、大数据、信息处理、信号传输、电磁波射线都属于其核心技术,通过操作设备来分析生物生命状态,检测量化情况,从而掌握生命机体结构,并根据生理功能与疾病情况做出进一步治疗方案。虽然电子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当前已经得到较好成果,例如:精密注射泵就融合了医学与电子技术,采用电机及其驱动器、丝杆和支架构成,并且有能够移动的丝杆、螺母,所以也可以称为丝杆泵,仅需要在注射器中盛放药液,就可以做到高精度,平稳无脉动的液体传输。电子医学融具有很强的复合型与跨界性,是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子医学已经被划分为独立性学科,目前在精密医疗设备应用效果较好,联动大数据实现信息在线交互、医疗传感、数字信号传感等内容。例如:当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利用自身良好的精准度与效率性,实现了对患者健康的在线监控,生理信息的集中上传,给慢性病管理提供良好支持。

2电子技术在精密医疗设备的应用

2.1电子传感器分析

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科技,能够对社会多个行业有良好的适应效果,我国研究院了《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报告前瞻》系列文件,表达了其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贡献。电子传感具有精密性、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等优势,能够帮助医疗行业向着创新型转变。将电子传感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中主要是在设备仪器上装置电子传感器,从而感知患者身体情况,并根据传感信息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在中控计算机中得到身体物理性质,然后把其整合成数字化内容,录入到数据系统当中,最终便于医疗人员解读数据。当前最常见的电子传感技术就是院内设备检查,例如:CT、X光、细胞检测等等,此类设备的应用不单单是电子传感,同时还有其他多个综合学科的应用,由此可见电子技术具有低能耗、高精密、便携带等优势,融合了生物芯片技术,能够不同类型的生命体进行检测,常见芯片材质有硅类半导体、塑料、玻璃、金属等等,多元化的技术类型能够打破传统医疗体系制约,当前很多家庭式精密电子仪器中也应用了电子传感技术,从日常身体检查、慢病健康监控、急病预警等多个方面发挥出良好效果。

2.2无线网络通信器

阅读全文

重症医疗数据可视化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对医疗领域方面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文献,总结其研究发展现状和进程,并着重分析了重症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领域。从宏观上看,国内外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基本趋势保持一致,性能效率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本文还分析了医疗数据可视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了相关研究问题,提出了可行建议。面对数量日益增长的医疗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重症监护;医疗;数据可视化;发展前景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类医疗信息急速增长。数据可视化应用概念,覆盖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医疗数据精准研究对中国医疗整体领域发展、国民健康状况预测、医疗护理精准护理等方面都起到核心作用。为了应对大量医疗数据、更为复杂的病情走势、医患关系紧张等医疗问题,医疗领域需要进一步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和创新。数据可视化技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分析国内外众多机构或团队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的情况得知,在数量巨大的医疗数据面前,可视化研究技术效能还是比较低下。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尤其是对一些类似重症监护医疗方面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选择重症医疗数据做可视化技术研究的原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医疗救治方面的关键指标和重要医学工作之一。其涉及内容包括:病历多、病情杂、场景多、环境差异大、用药范围广、多样性数据复杂。如果要在复杂环境及复杂数据的基础上克服技术的障碍,则需要对可视化技术不断做出技术研究和技术突破。

2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目前在IEEEHEALTHCOM会议、中国医疗科技大会、CCF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等国内外众多医疗信息化顶级会议上都提到医疗数据可视化问题。目前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的研究非常火热。在科研论文领域上,医疗数据可视化相关的论文也是逐年递增,趋势颇高。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内国外基本趋势保持一致。

2.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在国内,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的载文相对比较集中,如《医学信息学杂志》、《医疗卫生装备》、《中国数字医学》等。上述载体主要是以医疗大数据可视化在辅助智能决策上的应用。根据大量文献,目前国内医疗数据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近些年,相关文献数量呈指数式增长[1-2],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化和细化[3]。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全球的人类、医疗体系都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虽然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当面对大量病毒患者的集中发病、病情陌生、复杂等问题时,还是出现了数据设计方向不断变化、数据维度越来越多的情况,导致数据展示和分析有很大的困难。由此得出,国内医疗数据可视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学者在从事、思考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技术的成功,不仅可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数据安全,维持数据完整、系统,还对后续的疫情防控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方面,国内相关机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处理相关数据[4]。针对数据来源复杂、分散等问题能结合具体场景提出具体的数据可视化方案等较为具体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涉及[5]。在重症医疗领域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文献中,国内中医药在重症医学方面的应用领域有较大的关注度[6]。重症医疗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在医师规范化培训辅助教学等教育领域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7]。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可视化技术辅助教学会使数据更加直观、全面,对规范培养医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对于重症医学领域来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和机器学习模型是应用比较晚的领域。目前成功落地的大数据AI系统,大多集中在影像医学领域,在血液管理和输液治疗等方面也有应用。但这些大多处于一个“项目”阶段,创造价值还有待于提高。就重症病情而言,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和机器学习建模,构建早期预警模型,在早期医疗AI刚兴起时很火热,但同样存在所建立的模型没有应用价值的问题。综上,国内众多机构或团队,对医疗数据可视化都在进行研究,但其可视化的效果还有待于提高。这对要求较高的重症医疗方面的实现来说还肩背难望。因此,对辅助精准医疗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探索还有待于投入和提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