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精细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教育认证下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实验教学,从实验内容的构建和实验模式的创新2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在实验模式方面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精细化工;实验教学
随着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展开,切实推进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1G3].贯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发展指导思想,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毕业要求[4],我校制订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涵盖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12项能力培养目标,以此培养目标为导向,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5G6].精细化工方向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青岛大学纺织化学系精细化工专业,现隶属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我校化学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前1%的支撑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实践能力优、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的人才,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校4大化学基础实验由青岛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中心(山东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并实施教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结合具体专业理论课的要求进行综合和创新实验的开设.早期精细化工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实验(48学时)和精细化学品合成实验(48学时)2部分,按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对原有精细化工方向实验体系进行改革,将其分成专业综合实验、大型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大类,在保留原有专业综合实验96学时不变前提下,对其中精细化学品合成实验部分进行整合和扩充,又增设了32学时的大型综合实验和时间长达1年的创新实验,构建多层次的立体实验内容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图1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专业实验具体开设情况.专业综合实验是结合专业理论教学的实验,主要针对某一单元操作或某一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旨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从仪器装置的搭建、产品的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到产物分离的基本方法.精细化工方向原隶属于纺织化学系,在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安排上侧重于有机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制备,具体实施时考虑到实验的相关性,可先合成间二硝基苯,后将其还原制备间硝基苯胺,实验环环相扣,前一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反应的原料,既加深学生的印象,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型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验的开设上既要考虑综合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兼顾实用性和可行性,主要提供有机染料与颜料、聚合物合成与涂料、染色过程软件模拟等方向,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实验.积极推动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来[7G8],以更新原有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打造大型综合实验项目,如开发了染料酸性蓝黑10B综合实验,进行从染料的合成到染料标准化、再到染料应用及染色废水光催化降解系列实验,使其更富前沿性和挑战性,或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模拟、分析,为已有实验现象提供支撑,加深对实际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创新实验则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型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大三上学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自组团队申报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院现有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中日碳纳米材料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天然产物与海洋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机构,若干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团队,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可为其长期提供资金保证.这部分课题通常和科研结合比较紧密,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工作起来更有热情.经过1年的创新实验,随着学生兴趣的深入,可选择继续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毕业课题,从而形成毕业环节至少覆盖1年以上的体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便于开展更加全面完整的工作,也为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提供了有力保障.
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验教学也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首先,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专业综合实验为方便教学,便于仪器和药品的管理,一般统一安排实验时间;而大型综合实验由于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通常安排整整1周的时间,允许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8:00—22:00)随时进入实验室,以便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的探索;创新实验时间跨度更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甚至双休日进入实验室.其次,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将“微课”“翻转课堂”[9G11]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基本技能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基本设置的搭建以及实验室的安全等内容非常适合制作成多个微视频进行动态讲解,可提前发放到学生群供其观看,既生动直观,又避免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还可降低仪器的坏损率.一些简单的仪器损坏可尝试让学生修理,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炉、电热套、电动搅拌机等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又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举多得,教学效果良好.还可将每届学生的一些实验操作随机录下,让学生判断操作是否规范,从而纠正自己的操作错误.除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指导,对一些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如染料的合成与染色,更是直接将生产一线的专家请来为学生做报告,这些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专家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炉火纯青的操作技巧对学生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再次,强调“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全程参与实验各个环节.以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为例,一个完整的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环节所包含的内容如图2所示.在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中全程采用“翻转式”教学,强调与学生的互动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实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持续改进,这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最后,完善实验成绩的考核体系.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续.随着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也不应单纯以实验结果好坏来评定,而应采用多种评定指标来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除实验报告外,更应该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在每学期末进行“最美预习报告”和“最佳实验王”的评选,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作者:段中余 姚颖悟 章文军 王荷芳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容的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至关重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存在的经典有余、前沿不足等弊端,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积极优选实验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一)精选经典实验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电化学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实验,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保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洗发香波的配制、酚醛树脂粘合剂的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胶涂料的配制、光亮电镀铜、方波脉冲电流镀锌、循环伏安法研究氧化与还原电位、毛细管电泳实验等,这些实验的开展是对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应用电化学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二)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应包括较丰富的实验内容,从合成制备到分析表征再到性能测试(实际应用)。学生在受到基本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综合性的训练;不仅能接触到常规的实验室设备,也能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二茂铁及衍生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及1,2-二苯乙烷衍生物的制备这些综合实验的开展,学生不仅直接获取了知识技能,且进行了科研方面的初步训练,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三)增设开放性实验我们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多项国家、河北省的科研纵向项目以及企业联合的横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结合我系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增设了前沿的、开放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如微波法降解纤维素的研究、具有荧光的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氨基酸衍生物键合硅胶的制备、高温固相法合成掺杂型LiFePO4/C正极材料、钛基二氧化铅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天然多功能水处理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等等,让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在下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的盲目性,为以后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为老师们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
(四)扩充实验手段近年来,超声波、微波、光、电及生物催化剂(酶、微生物、抗体酶)、绿色溶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水)、微型实验、绿色合成等一系列先进实验技术手段和理念的发展,对于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产率、减少能耗、减小污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3]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手段,将传统方法与微波、超声波合成手段进行对比,以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验技术的最新发展。
化学实验教学创建与实践
摘要:
根据农业院校实际,提出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功能、教学团队、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具体建设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全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创建了具有农科特色的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管理,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科学化,实验内容开放的多样化和开放时间的自主化。通过多年的建设,中心在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发挥对内的教学服务和对外的交流和辐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农业特色;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辐射作用
0引言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共开办本科专业94个,其中每年有30多个专业6000多名学生学习化学实验课程。化学实验室在培养农科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和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早在2005年,广东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3],开展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学校整合全校的化学教学资源,积极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10月被确立为广东省第一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通过多年的建设,中心在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发挥中心对内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对外交流和辐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2014年9月,中心的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并被认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
1中心建设背景
高校精细化管理应用(5篇)
第一篇: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应用
摘要: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通过提出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而对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实际的财务预算进行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改革也不断推进,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到了转折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已经显露出许多弊端,不管是在高校的财务支出状况统计方面还是高校资金利用率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所以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是每一个高校正在面临的难题。
病理技术实验室精细化管理论文
1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①可以分解、细化和落实的各类病理制片流程,让精细化管理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制片质量与制片效率;②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实验室等级,参与ISO15189、CNAS-CL37JCI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等的认证与考核,提高病理诊断与技术行业的等级、地位和公众信任度;③可以让病理技术实验室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研究与应用各类新技术,为它提供平台与支撑。
2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欧美先进国家病理学技术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十分明确,有资质的实验室平台、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完善的质控体系,而且需要通过相应协会的认证,颁发证书后才能开展实验。在美国,病理技术实验室需要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认证,香港伊丽莎白医院病理学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通过了国际病理资格认证。我国病理科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国内同级医院的实验诊断科室。随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ISO15189实验室认证体系在我国的推广,卫生部2009年《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颁布,以及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工作的开展,对病理科的建设与管理有法规上的支持,对评审、认证与考核有了明确的要求,各技术实验室规模与框架已建立,人员、设施、操作标准也已逐步完善。但管理模式还不统一,管理细节尚有盲区,需要研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病理制片的质量和效率。
3我科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具体实施细节
3.1设置各二级实验室圆形展板
在病理技术各二级实验室中,细化分析制片操作流程的各个步骤,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精细化管理措施,放在台面圆形分页展板上展示,可一目了然。内容有各实验室的简介、工作制度、收费标准、技术人员资质等级、操作流程、质控标准、培训考核、持续改进、仪器设备保养维护、试剂使用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措施,以及实验室的长、中、近期目标,室间、室外质控记录及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合作,共15项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办医政发[2009]31号)、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2004.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病理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7:2012,17025)、JCIJCI医院评审标准(第四版)以及2013年江苏省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基础上建立的,有标准和规范,内容详细,对病理技术室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有极大帮助,也为今后病理技术实验室参加各类检查、评审、认证、考核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析(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麦当劳化现象及其规避探析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麦当劳化”现象
“麦当劳化”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麦当劳化所贡献出来的核心概念是“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政治、经济、法律等已经日益变的“麦当劳化”,教育亦不可避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诸多表象已经反映出在管理中“麦当劳化”特征日益显著。
1.1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高效率”
“高效率”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经常性提及的词汇,同样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这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效率至上”的原则下,知识常常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信息点,教学即将这些知识点细致周全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按照制作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知识的传授。目前,放眼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灌输”仍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追求“高效率”的手段。“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对“效率”的追求,以实现“在最快的时间里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因此,现在的学校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要追求效率。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许多专业、班级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在高职院校中,一两百人的大课随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课堂,效率有了,而教学效果呢?
1.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数字量化”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标志,它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化。在教学管理中,数字量化随处可见,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在年终考核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科研论文、课题、课时、公开课等等都有数量的要求,教师的职称评定拼的不是课上的多么优秀,而是你课题、论文方面的含金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都会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互评,学生为老师授课打分,老师为所教班级学生打分,这种互相打分的形式,颠覆了教育的本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幽默感强、课堂轻松的教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而一些课堂严肃的教师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分数高低显而易见。学生对教师的评分,间接地影响了老师未来的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评分,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这种互相的打分,其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博弈,而教学管理者以此“数字量化”的方式进行着教学管理。
应用化学培养策划构建的探讨
作者:房晓敏 徐元清 丁涛 任艳蓉 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科学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探析
摘要:科学研究训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包括对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培养。该文探索构建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科学研究训练;创新;信息化管理
1科学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1.1内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program,SRTP)是专门面对在校学生所举办的科研锻炼项目,最早为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编制的计划。而国内则是清华大学比较领先,它于1996年开始实施SRTP计划,随后其他高校相继学习实行SRTP计划[1-3]。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哈尔滨医科大学针对其七年制专业实施了此项计划;浙江大学也公示了本校在医学方面实施此计划所取得的重大成果[4]。相关研究证实,接受了SRTP计划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且实验取得成功的比例明显增长[5-8]。所以,SRTP计划是目前部分高校认可的教育实践形式,也是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而开展的一项颇具创新价值的试验。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教学中心”)是我国第一批次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之一。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育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突出实践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教学变革,全面彰显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的重大价值。
1.2科学研究训练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支撑。科学研究训练的目的是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创业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精神是他们完成科研的基本素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应是一个具有延续性、渐进性的系统过程,为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教学中心,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三层次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我院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储备的差异编制实验课程,其主要包含下面几种形式:(1)在课程系统的架构之内设置单一开放实验项目。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动物、植物乃至普通生物学实验中,按2~4人/小组自由组合立项,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择相关实验项目,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本学期内完成立项实验内容。(2)整体综合开放实验项目。涉及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实验面向全年级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总体框架内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内容,给出最后的检测鉴定报告。如在开学阶段,就让学生完成环境微生物分离鉴定实验:①学生将细菌从环境中分离;②依据各自的课程进展自行完成细菌鉴定;③在学期结束时递交鉴定结果并撰写报告。(3)以专业为引导的开放实验项目。主要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且对有关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展开,在生物化学、细胞学等内容之外,设定一些相对全面的综合型实验。(4)科学研究训练。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按照1~4人/组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单独申请立项,参与实际科研问题的研究工作,为每小组配备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1.3科学研究训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科学研究训练课程教学活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属性的科研项目紧密联系,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学科竞赛,将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纳入科学研究训练课程统一管理,提高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研究性。有效、规范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将各类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及学位论文等有机联系起来,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完成质量、学科竞赛成绩以及毕业学位论文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学生科研能力体现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其综合科研素质。
2科学研究训练管理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