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景区经营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景区酒店强化经营管理的措施
摘要:在旅游景区高速发展的现在,景区酒店也随之发展。然而,一些原因导致当前景区酒店发展达到瓶颈,难以再做突破。本文主要对当前的景区酒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
关键词:旅游景区;酒店;经营管理
自从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之后,人们在工作之余,节假日外出旅游计划明显增多。这样的改变,使得我国的旅游业重新焕发生机,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酒店行业作为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之一,在此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一些景区附近的酒店数量和质量有了整体提升,为人们外出旅游过程中的住宿环节提供极大的方便。
一、现阶段旅游景区酒店经营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除了追求精神文化之外,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以往的人们主要是以经济实惠型的酒店为首选,酒店商家也只注重提升自家客房数规模。但是现在,人们对酒店的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酒店商家注重对客人的服务方面提升。正是因为这样,各种新型的酒店也在不断出现。
二、旅游景区酒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之后,酒店事业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但是制约酒店发展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以至于当前酒店行业发展处于瓶颈期。针对不同景区的情况,酒店受到的制约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随着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我国的旅游业在不断的发展,景区酒店也是借着旅游行业大发展的“东风”不断拓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旅游景区餐饮经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餐饮场所是旅游景区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设施,与住宿、娱乐等共同构建了旅游景区产品体系。景区餐饮经营管理水平,不仅与旅游景区的盈利水平紧密相连,也决定广大游客的旅游体验,关乎旅游景区整体形象。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当前旅游景区餐饮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景区餐饮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一、旅游景区餐饮经营特点
(一)与景区的关联性
景区餐饮是构成旅游景区系统中的子元素之一,这决定了它必然与景区、与其他组成元素存在十分紧密的天然联系。从财务意义而言,景区餐饮场所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就产品价值链而言,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景区餐饮都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各项业务都需要与整个景区形成较强的关联性。
(二)客源构成的多样性
旅游景区餐饮立足景区,受区位要素的影响,游客构成了旅游景区餐饮客源的主体,周边居民消费很少。旅游景区餐饮客源包括团队餐饮、散客餐饮、高端餐饮等,客源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消费诉求。因此,景区餐饮在客源构成上具有多样性。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路径思考
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广大民众喜爱,抓住这一社会需求,各地方政府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开办特色旅游业。特别是贫困村落,当地政府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利用与开发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创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扶贫项目,探索旅游发展路径,以期通过旅游扶贫项目提高村民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发展路径,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项目(JG201604)基金支持下,笔者通过研读《生态农业旅游》一书,结合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研究成果及扶贫生态农业旅游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本全面系统的生态农业旅游专著,从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与作用、市场开拓与营销、环境保护与管理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创办生态农业旅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旅游开发者与农业旅游扶贫研究者而言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生态农业旅游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起源于旅游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交互发展的产物,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较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以亲近大自然,享受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对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概念进行阐释,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生物种群与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发展的一种现代高效农业。在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农民和政府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具有观光、学习与参与农事活动功能的新型旅游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水源等有一定污染危害,单纯从事农业生产难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目标,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持续性、高效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能够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因此,在政府支持下,转变传统经济型农业,改造传统种养技术,遵循农业循环、再生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旅游型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以云南梯田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当地因地势地貌特殊,平原地貌少,因此发展独具特色的梯田生态农业,并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成为较为著名的梯田生态农业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开发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依托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往体验田园生活。《生态农业旅游》中将旅游模式划分为传统农业园区型、现代乡村娱乐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型三种类型旅游模式,碍于贫困乡村基础发展薄弱,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多以发展传统农业园区与现代乡村娱乐模式为主,在政府带领下,乡民积极学习科学种养技术和旅游服务知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为摆脱贫穷困境实现开源创收而不懈奋斗。
二、旅游扶贫项目意义与问题
新时期下,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贫困乡村支柱型产业,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模式被越来越多贫困乡村列为扶贫发展项目,此扶贫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村民收入结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利于转变村民思维模式,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与相关旅游服务知识,打破传统农耕方式,使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但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对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且缺乏旅游经营管理经验的乡民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六大问题:第一,宣传不足导致市场面窄。部分旅游扶贫项目工作者将工作重心放于如何建设独特的生态农业旅游区,而忽视对该景区的宣传,或宣传范围局限于生态农业园区附近城市,缺乏宣传与营销方式不当导致市场开拓困难,景区游客流量少。第二,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不足。生态农业园区旅游资源主要由农事产业与自然景观组成,景区内以观光欣赏为主,人工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导致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景区内缺少绿色食品与手工业等产品经营,村民营收方式几乎一致以致竞争激烈,难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第三,环境保护不足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景区载荷能力,对游客每日流量不设限制,且没有完整的清洁处理系统,景区内垃圾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恰当,致使该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阻碍该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持续发展。第四,生态农业旅游园内安全措施不完善。存留的安全隐患例如治安与基础设施影响景区对外形象,从而影响口碑建设。第五,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不合理。部分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并未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对园区进行设计与规划,使得该园区缺乏特色,难以突出旅游特点,千篇一律的园区风格无法吸引游客注意。第六,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景区内安全事务管理、村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游客信息反馈接收与处理等问题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行处理,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长久发展。
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法与途径
鉴于上诉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的意义与问题,结合《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经验总结,为促进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及扶贫政策的深入执行,以下笔者将对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作出四点建议:首先,政府方面要积极筛选适于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开展旅游扶贫计划的乡村,并给予资金、政策与技术支持。受交通、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所有贫困乡村都适于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及其项目开发应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开发方案。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包括生态农业园、乡村道路、民居民宿等多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要积极寻找投资商进行园区建设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并鼓励村民参与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对有意愿开设农家乐、民宿旅游等项目的村民提供资金帮扶、减免税收、优化审核程序等政策支持;针对农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可开设旅游服务管理培训课程,加强对村民旅游服务技能技巧的管理培训,培养村民开创旅游项目的创新意识,并提高村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从而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给游客带来良好旅游体验,树立优质旅游服务口碑。其次,注重对生态农业旅游的设计与规划,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针对丘陵地势地貌提出垂直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生态农业旅游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依托自然环境条件与该村落农业发展特点,确定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并通过市场调研与未来旅游发展预估,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设计与规划。除此之外,将普通农村建设成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必须配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一套完整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序运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持续开展。管理体系内容应包含对景区的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对此,景区内应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秩序,增强游客安全感;呼吁游客保护景区环境卫生,树立景区干净整洁的外在形象;定期排查基础设施,修复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设,预防危险事故发生;加强景区经营管理,杜绝景区内乱收费现象,并建立投诉机制,及时处理游客所反馈的问题,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其三,加大景区宣传与保护力度,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初期应加大宣传力度,为景区开业造势,对首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提供优惠政策,并为提出建议与意见的游客提供精美礼品,根据收集意见改进经营方式,通过前期大力宣传提高景区流量,刺激游客从众消费与好奇心理,为景区后续经营培养潜在游客。宣传方式可采用“互联网+旅游”模式,利用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现场直播与视频拍摄等宣传方法,扩大景区知名度,还可通过入驻各大旅游软件的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建立便捷预定与支付机制。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园内垃圾站点,保持景区内部清洁,做好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监测工作,认真处理与利用景区废弃物品,避免水源、土壤及农作物等遭到污染,设立景区内禁止鸣笛标志,防止噪音污染乡村环境;确定与调控好生态农业旅游环境容量,限制旅游区游客人数,避免因旅游人数超出环境负荷致使生活垃圾急剧增多,土壤草坪踩踏过度,到访游客过多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游客旅游体验。此外,应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虽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扩张生态农业旅游规模,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甚至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因此生态农业旅游扶贫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农业旅游扶贫良性发展。最后,村民要积极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与扶贫项目,加强自身学习,展现地方特色,努力实现小康生活目标。村民作为扶贫对象与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主要力量,应具备主体意识,团结一致发展好生态农业旅游,积极向政府提出发展建议,表达自身诉求,寻求发展机会,并主动学习服务与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生态农业旅游作为贫困村落扶贫发展项目,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改造与适度扩张,保持独特自然景观与地方文化,村民应充分发挥作为本土人民的优势,开发和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融入当地历史与饮食文化,吸引游客关注和消费,增加营业收入;作为今后赖以生存的产业,村民应自发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禁止一切破坏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行为,自觉遵守管理原则,共同维护生态农业旅游和谐发展。综上,《生态农业旅游》中包含大量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实例与真实图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该书作为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用书,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展开书写,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打破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应遵循自然法则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扶贫角度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要重视对村民的引导与培训,使村民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生态农业旅游》一书可作为培训教材,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与村民的教育培训,推动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顺利开展。
休闲农业户外运动开展思路
本文作者:顾晓艳 孟明浩 俞益武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
目前,国内观光农业景区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产品品质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已经在部分经营者和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观光农业景区就是低价位、低品位、低质量、高相似的“三低一高”的印象。中国观光农业必需要走精品化发展路径,经历一个品质提升之路[1]。肖光明[2]提出了观光农业复合开发模式概念。他认为,复合型观光农业园的复合性,不仅表现在农作物品种或农业景观类型的多样性,而主要是旅游项目和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呈现多样化特征,广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人们,一般兼有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开发问题,卢云亭[3]曾提出过“五个结合”的原则,即园内农业观光植物与别墅建筑需求相结合、与康体健身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相结合,与古今文化相结合,与动态项目相结合。王婉飞等[4]指出中国观光农业将向着主题化、休闲化、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依托观光农业园发展户外运动是普遍现象,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5],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大多发展情况不理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多种形态或模式[5-7],但国内学者对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策略,并以杭州富阳永安高山农庄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1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1.1户外运动与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特点基本形成了共识[8]: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体现出异地性特点和探险性特点;参与者是直接参与户外运动,而不是观看、欣赏等间接的参与形式;户外运动更强调项目的新兴性,即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国内学者多将它划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如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各种大类和其中的各小项[9]。狭义的户外运动是指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8]。户外运动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和空中户外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骑马等项目;水上户外运动包括溯溪、漂流、荒岛生存、独木舟等项目;空中户外运动包括羽翼滑翔、热气球等[8]。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如2009年,浙江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累计达到1678个(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22个),休闲观光农业收入超过40亿元[10]。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点,特别是它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观光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目前开发有农业观光园、主题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民俗文化园等多种形式,其大多与当地的农业资源、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特点。中国观光农业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观光农业类型丰富,总量扩张,功能拓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1]。
1.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此后,观光农业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发展。中国观光农业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兴起,观光农业迅速发展[7]。由此可见,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复合开发能发挥互补优势,推动各自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可以发挥户外运动教育、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吸引力,可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发展动力,进而提升综合效益;其二,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建在交通区位优越的城郊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加上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除了少数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对地形、地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外,适合大部分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郭进辉[11]提出扩大户外运动内涵和户外运动旅游领域,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即将狭义的户外运动旅游拓宽到休闲旅游业,从而推动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中国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适当引进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建立户外运动旅游区。
探求旅游管理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建议
一、政府可以为旅游业做进一步的宣传
政府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也是建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比如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政府可以通过采用在政府官网公开旅游信息,加大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力度,官方出版一些旅游指南等方式,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旅游指南。同时由于旅游信息是官方公布的,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信任,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加大该景区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政府可以加强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导游及旅游管理人才
目前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比如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制,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正规的旅游教育,从而使得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拥有更专业的服务水准,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旅游景区的推广和建设
政府对景点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如在对某个景点进行开发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工程竞标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工作中来。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让企业之间进行融资,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等方式,大力的培养有发展潜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强的企业,使之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企业更为正规和壮大。
四、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
一、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初探
一、构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速度和规模日益壮大,人才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部导向下,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围绕旅行社服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开展实践教学是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也是强化专业实践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教学的方针政策、课程建设、实践方向和就业领域等方面。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相关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开展途径、渠道和措施的了解,发现多数实践活动都以旅行社、酒店和策划三个方面为主要方向。从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实习统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及就业导向进行模式设计,也开展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方向、学时和内容展开,起着“链条”和“导向”的作用,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连接起来。从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科层次的人才是旅游市场的就业主体,应注重和强化专业实践,使其实践和操作水平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过去,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补充学生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发展问题的认识,关注旅游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21世纪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日益增多,理论研究已经成熟,不少学校陆续转为实践教学研究,希望学生对一线操作业务尽快熟悉并能提高就业的筹码,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多数学生的理论能力相对较弱。2010年后,更多学校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强化理论学习,更要凸显实践操作水平,特别是教育部2012年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后,旅游管理的专业建设目标也偏向管理和应用并重的培养理念。对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来说,面对旅游大环境,必须在扎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突出旅游专业人才的技能,才能使学生以扎实的文化底蕴、崇高的思想境界、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为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技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接受旅游市场的考验。为此,多数高校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置于旅行社、策划和酒店三个方向,酒店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方向之一,安排学生到全国三星级以上酒店从事餐饮、客房和前厅服务等工作,围绕餐饮礼仪、客房实训和前厅接待等实践活动展开,由于酒店数量多、范围广,学生实践和就业相对来说有较大保障。策划规划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的实践涉及策划和规划的内容较少,且短期内不易出成果,即使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较少能尽快转化为应用成果而带来效益,因此只作为就业方向,实践安排较少。旅行社实践却带来了相对灵活和宽松的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挂靠旅游服务公司,从事兼职导游或协助旅行社做好旅游线路规划等,学生只凭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导游服务知识的理解,就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事导游服务工作,三方面的实践可按图1开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方向看,旅行社实践的内容要求更高、时间更自由、方式更灵活、效果也更明显,既能督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促使学生拓展并熟悉旅行社业务流程,也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中难度大、收效快、起点高、要求多的方向。对高校来说,旅行社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尽快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础技能
旅行社实践教学是以旅行社为基础单位,依托旅行社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是开展旅行社实践的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专业知识,通过了解旅行社的发展、经营、组织机构、业务范围和方向等,使学生熟知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理论和实务。可以在学校搭建旅行社模拟实训室,配备材料、硬件设备等,通过开设旅行社经营课程和制订培训计划,让学生利用学校的实训室了解旅行社的日常运营程序,这是学生进入社会实习的必经阶段,要由相关教师讲授和学生模拟演练完成,实现与旅行社的对接,实验室内除了配备硬件设备,还要购置导游模拟和旅行社经营等实验软件,让学生对旅行社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够进行导游模拟、景区服务、景区讲解等,方便学生模拟导游演练和旅行社日常操作等,在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园林景区鉴赏》《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指导基础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旅行社实践教学的基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