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景区建设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探究
摘要:我国水利风景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风景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立法促进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精准地类型化建设与管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聚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制度管理;退出机制
2020年1月,水利部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将水利风景区发展内涵提到新的高度[1]。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水利风景区作为我国生态保护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目标与要求。水利风景区可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了解水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2]。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878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两千多处。水利风景区数量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如果能建设与管理好这些水利风景区,充分激发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活力,对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1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一定观赏价值与游客吸引力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人文活动的区域。当前,我国的水利风景区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和水土保持型六类。对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思想最早始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自然主义者、环保运动领袖约翰·缪尔就极力推崇对水域风景资源的保护理念[3]。1965年美国制定《联邦水资源工程旅游法案》,成为有关水利风景区发展立法的开端。美国的先进思想与立法实践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尝试依托水利工程,发挥水利资源优势,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将文化、景观元素融入水利工程,积极发展水利旅游,水利风景区雏形开始形成[4]。2003年出台《上海松江生态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生态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我国地方层面较早对“水利风景区”进行系统管理的规定。2004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正式建立。此后,一些省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始陆续制定本地区的管理办法,如2015年福建省颁布《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湖南省颁布《湖南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办法》。2020年,水利部主导修订《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同时,水利部设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承担景区标准建设、项目审批、协调、指导和监督等职能,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统一领导下,负责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
2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依据效力层级低。水利部颁布的《办法》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水利风景区管理的主要依据。当时,《办法》的立法目的是先进的,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为科学、合理利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将水利风景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办法》的立法目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必要的。尽管当时的立法理念很先进,但是,《办法》在法律性质上连部门规章都不是,而只是其他规范性文件,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法律渊源,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而且受当时的立法条件、立法资源与立法技术的限制,《办法》的规定相当粗略,全文共计23个条文,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办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需要,其立法目的也缺乏具体的规则措施来保障实现。总之,《办法》法律效力位阶低、制度规则粗略成为影响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探析
【摘要】针对山东黄河九家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水利风景区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提出了诸如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突出特色品质、做好黄河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等一系列景区建设发展建议。
【关键词】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共有9家水利风景区分6批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其中2010—2011年是山东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快速发展期,共有5家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全局九家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维护水工程,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区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当初在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时,许多单位对规划认识不到位,制定的规划仅为满足申报要求。这种仓促制定的规划缺乏应有的调研和论证,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2)资金缺乏。目前黄河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尚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影响到景区的建设管理和规划的推进实施。如菏泽黄河风景区碑亭长廊部分被风雨损毁,因无修缮资金而暂时搁置。3)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黄河风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区成功后,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理,造成目前景区状况不容乐观。另外,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经济条件所限,部分单位“等、靠、要”思想严重,景区发展缓慢,与先进单位差距逐渐加大。4)景区同质化明显。9家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600多公里的山东黄河沿岸,均属自然河湖型风景区,都是依托黄河沿岸的水利工程、水域、绿植而建,工程建设时重工程轻美感,相似度较高,缺乏特色。5)景区后置式开发模式存在弊端。9家国家水利风景区都没有纳入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在已建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风景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景观和服务设施建设空间。6)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目前,绝大多数景区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属临时或兼职性质,人员大多由工程维修养护人员组成,景区日常维护与工程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难免顾此失彼。7)景区存在安全隐患。9家黄河风景区基本上是开放式管理模式,安全设施不健全,临河安全警示标识牌和防护栏较少,随着游客流量增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景区将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另外,近年来自驾游、野外烧烤兴旺,对堤顶道路、生态林木及工程面貌破坏较为严重,有些景观和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8)景区社会影响力不大。由于缺少宣传,多数黄河风景区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大,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2景区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总体要求;水利部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步推进;不少地方党委政府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将其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济南市提出“携河发展”战略,黄河将成为“城中河”。总之,黄河水利风景区已进入发展机遇期。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黄河流域各级管理机构将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为重要抓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风景区建设探讨
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
黄河流域拥有260余处水利风景区,涉及空间范围广,在河源水源涵养区、上游生态功能区、中游粮食主产区、下游黄河湿地均有分布,包括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甘肃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山东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等众多闻名于世的水利风景区,在保护黄河生态、发展流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充分认识水利风景区在“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水利风景区应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先行实践、重要载体,也是战略实施的重要切入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流域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要及时进行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有益尝试与探索,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对水利风景区建设需求分析
基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五大主要目标任务分析水利风景区建设需求。
1.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v流域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首要抓手,生态环境效益也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最本质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与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水生态功能脆弱、水环境污染严重依旧是黄河流域的基本水情。严峻的水情现实需要水利风景区建设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利风景区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力点,在建设过程中需摒弃经济效益至上思想,主动融入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理念,将生态效益最大化作为水利风景区首要建设目标。
2.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黄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虽基本成型,但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要水利风景区发挥更大的水利工程维护与管理功能。水利工程作为组成水利风景区的“双核”之一,保障景区的安全正常运营,发挥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水利风景区的定期维护,尤其是黄河下游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承担着防洪减灾的重要任务,在景区日常运营中,需着重提高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减少潜在风险,保障工程安全。
3.推行水资源涵养与节约利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水利风景区建设应契合战略需求,突出景区的水资源保护功能。在规划阶段就将水资源涵养能力作为景区基本功能之一,将风景区建设成为流域的“涵养水库”、黄河的“加油站”。景区运营应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景区水资源,对于包含重要水源地的水利风景区,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同时利用景区良好的宣传平台功能,让水资源节约利用理念深入人心。
旅游景区行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结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长足、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愈见奇效。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工作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游景区行业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旅游景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景区行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仍较为落后,与景区发展不同步,和企业文化不契合,甚至阻碍了旅游景区行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因此,本文将根据当前旅游景区行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以德化石牛山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为例,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企业文化
1引言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价值观念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得以成功的灵魂和支柱,不仅可以体现企业的精神面貌,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个公司内部,企业文化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在我国旅游景区行业发展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根据景区财务管理的特点,同时以旅游景区的企业文化为指导,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升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旅游景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各种景点都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将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是提高旅游景区行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的重要出发点。而德化石牛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德化石牛山旅游度假区的企业文化开展工作,将企业文化的推广和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推进。
2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2.1企业文化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旅游景区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体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的一种准则和宏观方向。而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因为其工作内容决定,则是一种规范化、细致性工作,是企业微观具体的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具象化工作,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需要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和监督,而财务管理制度是根据旅游企业的整体规划和依企业文化为依据制定的,换言之,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所以,必须仔细深入的研究、设计合理的企业文化,并依此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推动旅游景区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健康、顺利开展。就德化石牛山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作为一项新兴项目,必须事先确立合理的,符合企业战略的企业文化,并基于此制定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德化石牛山旅游度假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
一、石林景区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石林景区日常的安全宣传、应急预案制定、景区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等工作主要由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同时该科室还负责景区的防火工作。景区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对景区人流较大的地段进行24小时监控,、在危机突发时负责人员撤离与疏散的引导,通过GPS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整个景区,同时接受游客的各种信息服务,如咨询与投诉等。从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看,已经开始了旅游危机事件处理制度性的建设。景区的紧急事故处理办法与游客疏散办法等都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例如《森林防火扑火预案》、《石林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以及石林胜景、望峰亭、小石林等景区游客疏散分流方案、预案等。同时景区管理者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安全培训,制定了《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及《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最大限度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稳定石林。
二、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卫星监控及制度制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危机预防与处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
从信息中心反馈的数据看,针对游客进行的危机宣传与自我防护不到位,游客对某些景点的旅游资源价值型获取有限。另外,景区目前执行的是高峰疏导分流游客的办法,在游客进入方面管理不足,安全意识与危机意识有待提升。
2.旅游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建设
[提要]融媒体视阈下,旨在更有效传递景区信息的智慧导览信息系统建设不仅应关注游客体验的速度,更应聚焦游客更多元、沉浸式的信息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以旅游者为中心、以互动为目标、以“质料”为关键、以场景为纽带的优化建设思路,从“受者(旅游者)”与“传者(旅游景区)”两个视角,过程、目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框架及优化建设内容。
关键词:融媒体;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
引言
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是旅游景区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呈现方式向游客展示景区信息,提高游客自主游览体验的信息展示平台。自2015年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以来,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景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景区,亦或是现代主题鲜明的园区,都致力于通过强化智慧景区导览系统,提升景区资源管理、接待运营、安全监控以及游览服务,达到推进智慧旅游整体建设的目标。然而,由于对智慧旅游建设存在一哄而上的线性思维和基于景区主导的供给愿望,许多景区智慧导览信息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成为游客智慧体验提升的障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已超过8亿人,移动端信息的获取成为人们的日常,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深入性、短暂性、颠覆性以及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性”需求成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旅游者的信息获取特征。为此,抓住融媒体时代旅游者获得信息的行为特征变化,优化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设计,为智慧景区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体系框架,为景区和旅游部门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及实践回顾
(一)国内概况。导览信息系统作为景区服务设施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一直是智慧旅游研究及实践的关注对象。尤其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加入新媒体技术的智慧导览信息系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实践上看,自2014年国家确定“智慧旅游”年以来,全国智慧景区工程陆续展开。各地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许多旅游景区还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与建设导览系统密切融合。但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景区智慧导览信息系统的专业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等中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相关文章仅6篇。如沙子凯(2019)在TA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多次向专家征求意见,选取了6个二级评价指标和34个三级评价指标,构建了景区智能导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吴侃侃(2019)在总体设计、数据库建设、功能设计实现及设计特点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基于GIS三维可视化的智慧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思路及其在智慧景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且这些文章仅是从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去评价景区建设成效,对融媒体时代特征的把握及给景区智慧导览信息系统带来的变化及应对对策没有提及。
(二)国外概况。对于智慧景区的研究,国外虽然实践较为丰富,但由于相关理论是我国率先提出,所以国外并没有赋予智慧景区系统的理论界定,研究尚显不足。不过,就新媒体导览系统研究时间来看,国外实践比国内则要丰富许多。例如,作为最早提出智慧旅游概念的国家之一———美国,在2006年时就在宾夕法尼亚州波科诺山脉度假区将智能导览系统与腕带结合,把带有无线射频的芯片给旅游者戴入,其中还囊括了票务查询、公交路线、周边环境等便民服务。欧洲的很多国家也已经将二维码技术和城市信息融入其中为智慧景区服务。日本还在智慧景区智能导览系统中开发多种语言系统。众多亚太国家都在提升无线网络、互联网、物联网、蓝牙、远程控制、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加强智慧景区中导览信息系统的互动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智慧景区导览信息系统建设实践经验丰富,但成果主要以支持技术研发居多,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市场获取信息行为特征变化与景区智慧导览信息系统建设契合关联研究尚未被关注。
景区档案管理整体构建探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在快速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大量的丰富和产生了相关景区档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一些难题,而景区档案管理对于景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景区档案的管理对整个景区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与修缮,才能实现景区各个方面的目标,从而更好的发展景区。
关键词:景区;档案管理;整体构建
所谓景区档案,指的是在景区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考察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实物、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的基本内容为:景区规范建设、景区资源开发、景区环境保护、景区旅游管理、景区综合管理以及景区行政管理。景区档案的管理对于景区整体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阶段的景区档案管理方面是存在许多的问题的,因此更应该对景区的档案进行一定的研究和管理,加强景区的发展。在本研究中,以文湖景区为例,进行一定的探讨与研究。
1我国景区档案管理现状
在传统的景区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档案的整理与管理,无外乎是抄抄写写,定期检查以及长期保存等工作,对于景区的发展来说是无法带来大的效益的。大多数景区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没有相对应的互联网系统做后盾支撑,对档案的收集、分类、装订都不是很熟悉,对档案管理的精力投入也相对来说较为不足,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只是将档案进行行简单的整理和保存,并没有将其资料信息进行归类,而且在档案的整理中还存在着不真实、不准确的情况,人们并不能从这些档案当中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来研究对档案的管理,以及对景区发展的有效方法与措施,没有发挥景区档案管理应有的重要作用与实际价值。
2景区档案管理的整体构建
2.1打造景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办公室景区保护管理办法通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景区(以下简称景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景区保护和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景区管理范围为三苏祠、I期建成区和清眉州古城墙北段。其中,I期建成区指:东坡区纱縠行南段(西门牌坊至南门牌坊段的街道)、原东坡金城区域;清眉州古城墙北段指:自眉州公馆北侧向南241米,城墙本体(宽5米)及本体两侧外延10米。
第三条在景区范围内的下列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办法:居住的居民;从事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开展经营、游览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市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景区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的主体,负责景区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经相关职能部门委托做好景区执法工作。文化部门负责景区内文物保护执法、文态调整的指导监督;公安部门负责景区内治安秩序、交通秩序的维护;城管部门负责景区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处罚、城市管理监督检查工作;规划部门负责景区内建筑规划设计和风貌改造的规划管理;建设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景区内项目建设;工商、卫计、食药、商务、旅游、税务、消防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景区监督管理工作。东坡区人民政府及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景区内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五条景区内的开发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老城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苏祠保护规划》、景区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未经规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也不得进行外立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