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知识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知识常识

高职德育翻转课堂实施

摘要:

翻转课堂首先是美国开始研究,后来中国教师对它的研究也引起了兴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基于翻转课堂在高职德育教学的实施做了一些探讨研究,以期能够帮助广大教学工作者在高职德育教学中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职;德育教学

一、引言

在高职德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德育问题,学生在课后可以完成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有关德育的问题,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德育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德育问题。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必定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含义

阅读全文

中小学经济教育实施策略

本文作者:刘丽湘 赖德胜 裴秀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小学经济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中小学生对经济世界的理解、经济知识的运用以及参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能力,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消费理财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商业教育等。其宗旨在于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公民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适应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计划,绝大多数是在小学期间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而在我国恰恰是个例外〔1〕。本文尝试对当前国内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在汲取国外先进中小学经济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审视我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提出改革我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一、国内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现状

(一)国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现状

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开展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历史越长,经验也越丰富,开展得也就越深入。而这些国家发展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目的多在于培养经济人才,提升公民素质,开展创业教育。Mupier在1991年对60个国家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国家皆已将经济学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内〔2〕。

1.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多定位于公民素质与创业教育

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教导学生如何做选择或决策,使得他们能够习得足够的经济学知识与推理能力,以便在这一复杂和变动的世界中,终其一生都能做出理性的决策,成为能参与、有责任的公民〔2〕。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存在差异,有关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做法亦不尽相同,但多将目标定位于公民素质与创业教育。以下以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我国台湾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小学经济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案例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学科学法指导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安排,高中政治课的学习特点,并提出学法建议。

关键词:书本基础;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哲学是一座高山,拾阶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摘自高中政治《必修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从初中升到高中,我们即将开始人生的一段新的美好时光,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将要学什么,怎样学好,大家可能现在还有点迷茫。让老师以自己的经历、经验,给你们一些建议,让你们有所准备,从容应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的政治课学习作出一些说明建议。

一、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学期都是一个学科(高一上:《经济生活》、高一下:《政治生活》、高二上:《文化生活》、高二下:《生活与哲学》),这是一个貌似分离,却交织通融的庞大体系。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设6个课程模块,包括: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二、经济学常识,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四、科学思维常识,五、生活中法律知识,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都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基本观念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安排

我们已知高中政治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因为选修部分不属于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内容,学校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阅读学习、交流。而必修部分既是文理科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又是文科生的高考内容,即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高一下学期必修二《政治生活》,高二上学期学习《文化生活》,高二下学期学习《生活与哲学》。高二期末,所有必修内容全部学完,全体学生迎接学业水平测试。而到高三,理科生不再学习思想政治课,文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四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二~三轮的复习,迎接高考。这里有要向理科生说明的一个问题,政治虽然不是你们的高考学科,但是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学测成绩和高考二本、三本的录取关系不大,但对于我们二中学生,我们将要冲击的是全国名牌大学,有的学生还要参加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而这些学校的招生依据之一就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所以希望我们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

阅读全文

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高水平人才,必须抓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证券投资学”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但目前挖掘和拓展得还不够。本文从“常识、初心、专业、梦想”的视角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底层逻辑;识别高质量发展公司,搭乘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既需要眼光,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最后就进一步加强“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议

一、课程思政是“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本质上讲,证券投资是心智的较量,证券投资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取决于个人投资者强大的内心和执着的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证券投资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做多中国、重仓中国”是检验证券投资者理

想信念和真才实学的试金石今天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看多中国,重仓中国”的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认知、信心和技能,是证券投资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底层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中国GDP总量已由1978年的149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3万亿美元;同时期美国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2.3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1.4万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19年的16.3%。可以说,中国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引致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企业脱颖而出。这为证券投资者“看多中国、重仓中国,与中国经济同生共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能想象走在大街上能同时看到卡耐基、JP摩根、洛克菲勒、拉里佩奇、贝索斯、扎克伯格这些人走在一起吗?在中国,这些人就是走在一起。这些人在同一个时间登上中国的这个历史舞台。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多次谈到21世纪属于中国,中国正在崛起,高速火车正在驶离车站,请立即上车。全世界没有哪几个国家像中国,人民群众这么努力,这么拥抱创新,拥抱变化。虽然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复兴的早期阶段,但是仍然值得期待。

阅读全文

国际贸易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

【摘要】随着商贸活动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中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合同英语翻译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翻译技巧、策略,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旨在提高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商业合同;英语翻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对外商务贸易活动中需要签订的各种商务英语合同也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了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工作增多。但与此同时,也表明准确严谨地进行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严格遵循其中的翻译原则与策略,还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常识知识、法律知识等,具有很高的难度。针对此,本文简单概述了国际贸易中商业合同的特点,分析了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翻译技巧、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旨在使国际商业合同英语翻译工作更为有效、准确。

一、国际商业合同的概述

国际商业合同是指不同国家的经济组织、个人之间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是一种法律性的正式文件,一般由约首、正文和约尾构成,用于保障贸易双方履行和享有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格式性和规范性。此外,按照合同内容的不同,可将其简单分为国际贸易合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国际劳务合同、国际技术合同等。其中,单单国际贸易合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包销合同、寄售合同、易货贸易合同、补偿贸易合同等形式。可见,国际商业合同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涉及到经济、金融、货物运输、保险、国家文化背景、常识判断等等一系列范畴,对合同的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国际商业合同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国际商业合同的英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阅读全文

高职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探索

1经济动机驱动下的高职教育“:非完整的人”的教育

经济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因此,经济利益是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然而,万事有度,过犹不及。当今的高职教育受经济动机的驱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偏执与异化,其最为显著的结果是忽视了完整的人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一直以来被确定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14年,这个方针调整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高职院校一直注重学生的就业工作。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却片面理解就业导向,工作和教学一切以就业为中心,把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他们只重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科目,忽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关的科目;在教学方式上,他们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反复操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教学评价上,他们一切以能否掌握职业技能为参照,忽视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关照。在这样导向下,职业院校俨然成了加工工厂,把原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加工成具有职业技能却没有人文精神,没有爱心和情感的工作机器。可以想象,这样的“机器”到了工作岗位后,脸上没有喜怒哀乐,不会跟人融洽真诚的沟通,这种“非完整的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悲哀。

2高职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成人”教育

教育到底是什么?或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不能被忽视的。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为了造就和谐的人”。现代教育也认为,教育既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说到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为更美好的生活做准备。因此,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教育还应该包括对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对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从而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和受环境影响所获得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政治、历史、法律、文艺、哲学、道德等;人文修养是内化的文化现象,表现形式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的人格、责任意识、爱国精神、社会奉献精神等。可以说,人文素养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类的终极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品质。因此,职业教育理应把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成人”教育作为应然价值追求。

3通识教育: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的部分。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关注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健全的公民。就课程体系来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常识课程体系、社会常识课程体系和科学常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得受教育者可以接受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艺术、逻辑等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同时,通识教育也使得受教育者用适应时代文化的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通过接受通识教育,学生逐渐学会“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学生内化通识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应是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4通识教育不能缺场: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阅读全文

中等教育思政课对比

本文作者:王继辉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长的教育,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思政课”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处于“主阵地”地位。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把握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初、中等教育教学课的异同。

一、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及其开设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治教育的课程。小学阶段叫“思想品德”,其内容是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关心集体、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勤劳节俭、遵守公德、诚实守信、勇敢坚毅、自尊自爱、热爱生命。初中阶段叫“思想政治”,其内容是社会发展史常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高中阶段叫“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常识、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基本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中专叫“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等。大学叫“思政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其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它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是时展的要求

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了解时代特点,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情况,了解世界形势,了解过去和将来。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真、善、美,开设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确社会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跟上时展步伐,推动时代向前发展,成为社会的骄子、时代的宠儿。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阅读全文

农民工的法律常识教育

 

1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的意义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的产业大军。   据调查,我国目前有农民工1.5~2亿,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对农民工群体开展法律常识培训,不仅有助于农民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进城务工农民的普法教育工作,2006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将农民工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用工单位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活动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中央的“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省政府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等农民工的培训项目中,都将法律常识列入培训内容。据此,各级各部门对农民工的法律常识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数量目前,浙江省有农民工约2000万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数量将继续增加。但据调查,全省接受过法律常识培训的农民工仅占9.2%,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2.2培训内容   2.2.1重条文教育,轻法治精神塑造目前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最突出的问题是重条文、轻精神,重形而轻神。在具体培训中,孤立地宣讲具体法律条文,不注重法律理念、法律原理的普及。   2.2.2重守法教育,轻用法培养目前对农民工的法律常识培训,更多的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出发,主要以管治、限制、防范为目的,培训内容多为刑事法律、治安管理条例等,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威慑力,突出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要求农民工被动地遵纪守法,而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的法律在正常的民事、经济交往、权益保障方面的维权属性宣讲较少。法律对于农民来说,只是一个被动的要求、消极的顺从,农民工成为法律管制的对象,法律面目变得“可憎”,致使农民工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疏远,漠视法律、拒斥法律、不想了解法律。这种倾向不利于建立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仰,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要求。   2.2.3重条文教育,轻实用性指导对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多是宣讲法律条文,介绍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而对法律诉讼、法律程序涉及很少。这使农民工在遇到法律纠纷后,不知道怎样走法律程序,往往是通过传统的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甚至采用暴力、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谋求问题的解决。   2.3培训形式目前对农民工的法律常识培训往往延用老一套的常规培训形式,一般以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重法律知识教育,轻法律服务。主要是通过编发法律知识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法律常识理论培训,只授各类法律概念,没有与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援助脱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多样性。难以调动起农民工学法的积极性,效果欠佳。   2.4培训时间目前对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大多采取集中宣讲、集中授课,缺乏灵活机动。这种集中时间的培训方式并没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这一明显的特点。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要接受新的法律知识要化费较多的精力,而农民工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都渴望休息。因此,这样的集中时间培训往往事倍而功半。   3提高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实效性的对策   3.1创新教育培训理念,重视法治精神塑造要注重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提高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仰度。虽然,一定的法律知识宣讲是必要的,法律价值观的树立和法治精神的塑造也是离不开这一前提。但不能仅仅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法律的真正活力不是在于被知道,而是在于被使用”,因此法律常识培训更应以传递法治精神为终极目的。   只有让农民工明了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培育其对法律的感情,建立对法律的信仰,最终形成农民工普遍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评价自己及别人的行为,依法解决纷争、维护权利,让农民工看到法律的维权属性,体味到法律是一种不可失缺的权利维护工具,进而掌握法律这个“工具”,才能使法律常识培训变被动为主动,使农民工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真正实现法律常识培训的价值。3.2兼顾实体和程序,突出实用性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常识培训,宣讲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实体权利、义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工清楚寻求法律救助的程序。比如教会农民工如何保存证据;在法定权益遭受侵害时,通过怎样的途径和程序来寻求法律的救助,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如何申请仲裁,如何提起诉讼,法定时效如何规定;教会农民工写简单而实用的法律文书,如各种民事合同、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公证申请书、民事起诉书等,提高农民工“自助”用法的能力,降低用法成本,提高农民工用法的积极性。   3.3依据与农民工生活的相关性,选择具体培训内容农民工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即使进城务工,也仍长期生活在较封闭的生活圈子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他们工作辛苦,休息时间不多,因此,不能在法律常识培训中面面俱到,要求他们像专业人员一样精通法律知识。   笔者认为,在定位培训内容时,首先应考虑农民工最需要、与农民工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法律知识作为培训重点。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对当地农民工的需求开展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民工缺乏的法律常识,尤其对涉及农民工从农村跨入城市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梳理,在普法培训的基础上,确定培训重点。如涉及农民进城务工后,原来在农村承包的土地流转、处置的相关法律;进城务工期间可能会碰到借款、租房等日常民事中包含的法律知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知识,常见的过失、故意刑事犯罪类型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中有关国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规定。#p#分页标题#e#   使培训内容和农民工生活紧密联系,真正符合进城务工农民实际需求,提高培训实效性。   3.4拓宽培训渠道,摸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农民工学习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解力强、记忆力差。农民工的认识能力是建立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的,能很好地联想和思考问题,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对抽象反应相对迟钝,记忆力差。二是学习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农民工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较少,对课堂学习不习惯,而且参加学习没有拿不拿得到文凭的约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三是农民工工作负担重,学习时间少,而且不同用工单位、不同工种的农民工作息制度不统一,学习时间不易集中安排。农民工的这些学习特点决定了对他们开展法律常识培训不能采用单一集中讲课、枯燥地宣讲法律条文、讲大道理的形式,这不但培训时间很难安排,而且不能调动农民工的学习积极,反而会引起他们厌烦、反感心理,对培训的实效造成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工法律常识培训的实效性,必须有针对性地摸索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做到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法律学习和文化娱乐相结合、法律服务和普及法律常识相结合。   3.4.1集中培训这种常规的培训方式,具有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等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农民工集中培训,但应结合农民工特点,注意以下几点:(1)时间地点安排要灵活,要符合农民工工作实际。为农民工安排集中学习的时间,应尽可能利用夜间和雨天,学习地点尽可能安排在工地、车间工休场所,以方便农民工参加学习。(2)法律常识培训教学中,讲课者应放下教育者架子,应当热心、平等、务实地和农民工交流,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3)要把握直观易懂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介绍,由浅入深,逐步讲清法律原理、法律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幻灯、动画、电视、录像等。在授课时,力求把繁杂的问题分解简化,难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尽量用农民工习惯的语言,让农民工听得懂,并产生兴趣,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3.4.2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立体式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民工周围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文化娱乐媒体,以专栏、热线、特别节目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工介绍法律知识,以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法律常识教育,把普法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4.3结合涉法事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培训农民工在需要办理涉法事项或遇到需要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求助法律帮助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最有主动性,因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寻求所需的法律,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法律常识培训工作者要抓住这种时机,以此为契机,有意识地组织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以真切性和情境性来培训农民工,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这种培训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