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与管理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
[摘要]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育是连接企业和高校的重要桥梁,也是会展专业人才步入会展行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实习效果影响因子的研究较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三届会展专业实习生连续3年的实习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实习效果影响指标体系,从15个测量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并通多因子分析得出影响实习效果主要三个公因子及企业因素、工作体验、辅助因子等。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实习效果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为工作体验因子,而企业因子和院校的辅助作用有一定的降低了实习效果。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实习效果;影响因子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育是连接高校与会展相关企业的桥梁。对高校而言,会展顶岗实习是会展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会展企业而言,实习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挖掘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实习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者各方利益的关键枢纽。近年来,专业实习效果较不理想,职业认同感差,留职意愿较低等现象一直成为困扰教育界和业界问题。因此分析会展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子,探究提高实习效果有效途径成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件具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于专业实习相关的研究较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模式,会展展业实践教学,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模式构建等,而关于会展实习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文连续跟踪三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生,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本科生两年的实习经历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76份,期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97.72%。基本情况为男生13.85%、女生86.15%、大二12.31%、大三87.69%。
(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状况,如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为会展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从企业,院校,个人等三个影响因素层面设计,并形成15个测量指标;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关于实习中的问题及建议。第二部分均采用Linker五分量表法对测量指标评分,并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步伐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系实验室建设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得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很多学校加强了经济管理学科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律,分析专业学科的建设内容,介绍当前我国很多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模式与经验,进而展开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模式经验
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仅仅渡过了几年的建设历程,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各学校已积累了许多的经验,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未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建设实验室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与时期,以往的经济管理教学中很少涉及实验类的教学模式,相关工作者难免在建设实验室方面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是相关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律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初起阶段。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如建设资金紧缺、场地不够、后期建设困难等。整体的建设水平未呈现大幅度进展。尤其后期的建设方面,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缺乏充足的动力支撑,而且各个院校的协同合作效果偏低。总体来讲,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需要经历五个时期:初创、规范、提升、优化及成熟时期。其一,初创时期,此时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重点目标是建起专业化的实验室,并完成从硬件到软件方面的建设任务,以满足专业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的基础标准。其二,规范时期,这是资源设计逐渐完善并初步形成特色的阶段,此时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资源建设还需更广的协作,同时形成特色也需要充分依托创新与探索精神。其三,提升时期。专业实验室必须具备优良的机制与自行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内部管理与外部有效地合作工作进一步完善,加上学科、实验教学等研究项目研发工作,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运作方式、管理经验及创新机制。其四,优化时期。这是实验室的特色逐渐形成的阶段,经过稳定的自行发展与创新,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逐渐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特色,为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提供全更有力的支持。其五,成熟时期。这是专业实验室步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阶段,切实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发展为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的主阵地,为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源,为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创造优良环境[1]。
二、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前提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构建专业实验室作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的交流平台。有的专业实验室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绩,并起到模范作用。现如今,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给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室需要面向市场、社会以及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基地。同时,关于其中的实验研发、项目研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寻求更为广泛的企业深入合作机会,需要得到社会的有力支援。在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候,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需要寻求与专业教学更加密切的联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推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关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开拓建设范围,并且在教学与管理模式方面勇于进一步调节与优化。科学研究与沟通协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师与管理者的交流合作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基础。而研发实验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方式是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摘要: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本文基于经济学中利益相关者基本理论,剖析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学校、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提出了淡化冲突、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1.前言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1],国家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非常重视。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只有得到满足,才能维护各方合作共建关系。本文从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提出淡化冲突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稳定地运行与发展,以期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2.1实习学生利益诉求
实习学生是实习基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体育场馆、滑雪场、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实习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实习预想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把在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解体育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经营管理,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2],积累工作经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累人脉;实习过程中学生会支出一些费用,实习的学生希望这一部分费用由学校或实习单位承担。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提升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为主线,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针对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研了同类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接着笔者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深入分析了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专业建设指导、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势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思路与方法笔者根据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及工作研究需要,
一、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笔者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主线,以“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对调研的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一是现状分析。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现状,主要是对调研的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二是找出问题。通过调研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再结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找出了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是分析问题。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分析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期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解决问题。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从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专业优化调整、专业群建设、专业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2.研究方法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重构
摘要:虽然课程名称相同,非法学专业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实不是同一门课程,这种不同,首先体现为课程内容的不同。但是,现行非法学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大都借鉴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种不同。本文尝试对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重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课程内容重构的路径,建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体系。
关键词:非法学;经济法;课程内容;重构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经济法律素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应用型非法学专业普遍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由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边缘性,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仍然是在“经济法”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所作的增减和修补;各种课程内容重构的实践,本质上还不是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出发所作的构建。本文试图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和路径做一番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设想。
一、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重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一个基本的理由是: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存在实质的区别。那么,这种实质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逻辑上说,认定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存在实质区别,可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面去判断。事实上,与法学专业相比,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三个方面存在实质差别。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总共有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十四门专业核心课共同服务于奠定各法学专业的基本法学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法学课程的经济法,其课程目标是:养成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相应地,经济法课程在内容上必定是涵盖了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背景、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制度在内的完整知识体系。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只是非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养成非法学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素质。很显然,经济法律素质与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因此,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可能采纳或“借鉴”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必须重构其内容体系。
新农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
摘要:在新农科框架下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旨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潍科在比较分析国内多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农科框架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寿光市的产业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资源,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潍坊科技学院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加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该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综合教育部等部门对新农科的论述并对比第一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认为: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指导下,潍坊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潍科)扎根寿光大地,在新农科框架下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
二、国内普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原来分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8年这两个专业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约65所。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包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因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单独列出。)。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能够反映出一个专业的建设情况。因此,本课题组选取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19所院校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此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