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研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研究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

一、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被动型关系稿成因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术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推进论文审稿的中立性与专业性,实现期刊自身的规范化与公平化,越来越多的期刊引入了专家匿名评审制度。[1]在期刊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匿名审稿方式确保文章质量的情况下,凭借人情往来得以刊登的关系稿数量大幅下降。然而,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也被杂志刊登出来,这些文章与同期其他文章相比差距较大,容易引起读者的疑惑和不满,并将此类论文统称为“关系稿”。实际上,关系稿可以根据投稿人是否有促使的主动行为细分为“主动型”关系稿与“被动型”关系稿两类。“主动型”关系稿是指作者主动联系与期刊编辑或有关人士,采取某些实质性行动(如语言攻势、物质引诱等)促使出来。“被动型”关系稿的作者并无上述主动促使的行为,是编辑或者审稿人放宽了稿件质量要求,使一篇质量并未达到期刊标准的论文得以发表,论文作者相当于“被动”得到了这一结果。研究文献主要针对“主动型”关系稿进行讨论,认为现行的科研和学术评价体系不规范、不完善是关系稿产生的主要原因。[2]何玉娟(2017)认为,关系稿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与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利益关系,有时候单位相关领导因为职称评定或学生毕业主动与编辑部交涉使得编辑放宽录用标准。[3]一些研究者还论证了关系稿带来的负面作用。例如,肖建新(2000)认为,关系稿的大量出现不仅会影响正常出刊程序,牺牲了刊物质量,还使得编辑部成员为利所诱,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公平性、严肃性与科学性,败坏学术风气。[4]郭峰和李欣(2017)选取12种中国经济领域权威期刊在2001年至2012年发表的19000多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期刊编辑部偏爱该期刊隶属单位研究人员形成的“关系稿”引用率与下载率比其他论文更低。[5]还有一些文献提出了治理关系稿的对策建议。蓝艳华和张楚民(2017)提到处理人情稿和关系稿需要期刊编辑运用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坚持编辑的独立性,责任编辑要有自己的学术判断和选择权,不能屈服于威胁。[6]王宝金(2016)认为,一定要先保证稿件质量做好初审,再严格外审,即找多名专家提供稿件修改建议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但通过审查的关系稿可以适当优先处理,充分体现人情。[7]综上所述,以往文献对关系稿的讨论一般集中在“主动型”关系稿上面,认为评价体系的高压是造成关系稿产生的主要原因,[8]而论文作者是关系稿出现的首要推动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系稿作者不可避免地背负学术不端的名声。然而,现有文献讨论的仅仅是“主动型”这一类关系稿,忽视了对另一类“被动型”关系稿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和建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有鉴于此,本文以人大经济论坛的“吴延兵关系稿”事件为例,分析“被动型”关系稿的形成原因,以期更加完备地讨论关系稿这一特有的学术现象,希望能够对学术论文出版和我国学术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制度方面的改革建议。

一、“吴延兵关系稿”事件

(一)事件回顾

《经济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的顶尖期刊,刊登的论文基本代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2012年4月9日,人大经济论坛一篇题目为“丑陋的《经济研究》内部关系稿”的帖子横空出世,质疑《经济研究》第三期封面文章《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的研究思路,例如“没有任何理论模型,没有任何计量方法来区分两种效率,用的应该是行业层面的数据,然后就完了,就得到了我们期待解决的高精尖问题!”、“换一个本科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结果,但是本科生能发《经济研究》么?”。此贴发表之后,吴延兵以及这篇论文瞬间被顶到了风口浪尖,一些相关帖子也不断涌现,如“吴延兵老师的《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一文讨论”,“《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一文中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还有一些帖子针对的是吴延兵的其他论文,如“关于吴延兵《经济研究》论文本身的问题及其他———请吴老师不吝赐教”。还有篇贴子称“发现他的所有文章都跟创新有关,但90%以上都是用外国的计量模型套中国的数据,连个理论模型都懒得写。”,该贴楼主还找出几年前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揭露吴延兵的一篇文章,认为其“完全套用外国模型和数据,而且人家用的是企业级中国数据,他倒好,用的是行业级中国数据,照发《经济研究》!就是这样低水平复制的文章,但是人家狂发《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而论文作者吴延兵在2012年4月12日在人大经济论坛发表题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作者的公开信”进行回应。原因是“鉴于该帖对我及相关者(《经济研究》、我文章的匿名审稿人、甚至我的导师)造成极大的名誉损害,我在这里发表此帖,以正视听。”在贴中针对质疑,他回应“简要地说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及我是如何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命题的。”吴延兵在回复中表明“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长达15个月,我手头有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书、与编辑部的往来邮件。”然而,许多网友对文章水平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也许不是关系稿,但根据楼主自己的描述,论文质量真的很差”、“赞LZ坦荡,但同样质量的文章如果放在别人那里,恐怕也发不了经济研究达到”,即使是支持吴延兵的网友,也委婉表明“文章本身也许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作拜读,有一定的启发。但论文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

(二)事件分析

学界对于关系稿的讨论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是笼统地进行讨论,并未把一件实例摆在明面上供大家分析,所以有网友称这是“学术界关于‘关系稿’的首次公开辩论”。“吴延兵关系稿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经济研究》是经济学顶级期刊,基本每一篇论文都能够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引用,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能够给论文作者和所属机构带来极大声誉;二是论文作者吴延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而《经济研究》恰好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期刊,难免让人产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联想。事件发生初期,网友的讨论点基本是围绕吴延兵这篇论文技术可行性的质疑,接着演变成对于《经济研究》公平性的问询,辩论点也从吴延兵论文水平高低到编辑部审稿态度的暧昧。由此可见,一篇文章一旦被打上关系稿的名号,尤其是发表在顶级期刊的论文,这种负面评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吴延兵反驳贴来看,他不仅对网友提出的诸多疑问作出了一一回应,之后喊话发帖人出来进行实名公开辩论,并觉得“作为一个经济学人,如果你还良心未泯的话,请你向我、《经济研究》编辑部、我文章的匿名审稿人和我的导师发表一个公开道歉信。”从回应内容来看,他无疑对自己文章充满底气,并不觉得《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这篇论文有网友所说的诸多缺点,更认为网友认为的“关系稿”一说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名誉伤害。在吴延兵反驳贴后面的跟帖中,不乏有网友认为吴延兵“行为坦荡”,也有几名曾与吴延兵接触过的学者称吴延兵的“学术人品值得信赖”,并认为“《经济研究》是顶级的期刊,任何人都有投稿的权利,不能因为吴延兵在中科院工作就剥夺他的基本权利。”由此看来,吴延兵这篇论文并不是通过人情关系而发表出来的“主动型”关系稿,而应该归为“被动型”关系稿一类。

(三)后续影响

阅读全文

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测度研究

1引言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阅读全文

海洋经济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成为新的研究重点,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大幅度增多。本文针对1990-2019年我国的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未来发展趋势。经研究发现:一是海洋经济研究作者之间合作网络主要呈分散的特点,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二是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研究团队联系仅限于内部,领域内的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明显的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平台。

关键词:海洋经济;CiteSpace;研究现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类型多并且储量大,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拥有优越的海洋资源、区位和海洋相关产业及人才的优势。所以对于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数据获取源,将2001—2020年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确定文献关键词为“海洋经济”,选择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1日—12月31日,获取相关中文文献。经过人工筛选除去会议、报纸、年鉴、政府文件等非研究性文献,保证所得数据的准确性,符合条件的文献共2676篇,将其作为文献计量的主体。为了避免文献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只采用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5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关键词分析,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5的研究性文献共250篇。

阅读全文

期刊知识的信息评价

0引言

CSSCI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发展的总体情况。最近10年来CSSCI期刊论文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50069篇下降到2019年的119866篇。经济管理类CSSCI期刊论文数量与之类似,从2009的48102篇下降到2019年的32397篇。在人文社科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稳步增长的今天,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我国CSSCI论文持续下降的原因本质上源于影响因子的操控行为[1]。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它是期刊统计年度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年度的平均被引次数,如果能适当降低载文量,那么有可能会提高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操控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何况一些研究表明降低载文量不一定会降低影响因子,因为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2-4]。此外人为降低载文量也会牺牲学术期刊的信息和知识量,不利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为了抑制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有必要设计反映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新指标。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遏制期刊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使期刊载文量与人文社科发展同步;第二,期刊信息和知识密度指标缺乏,有利于完善相关领域的评价指标,从而推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第三,分析信息和知识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为学术期刊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尺度。1994年原国家科委曾经出台过期刊信息密度的考核指标,就是每个印张的论文数量,该指标应用数年后逐渐被废弃。孙景峰[5]认为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表示信息密度并不科学。王蔚良、陈咏梅[6]指出论文的学术质量与文章长短没有必然关系。李晓红、冯保初[7]认为限制论文篇幅,影响学术论文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学术风气的成长。赵均[8]提出信息密度可以作为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但不宜作为定量指标来使用。论文中包含的知识量测度一直是个研究难点。温有奎[9]提出知识元的概念,指不可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传统标引使用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标引,以它为基础的信息检索系统可以提供基于主题词、关键词、作者、篇名词、文摘词等元数据的信息检索,甚至全文检索,检索结果是文献集合[10]。从这个角度,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标引,是知识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论文关键词能反映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目前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关键词研究学术热点,Atlametal.[11]基于词频变化和机器学习自动估算关键词一定时空内研究热度的变化情况。Zhaoetal.[12]进行关键词聚类研究,根据出现年份进行关键词热点分析。Shaffer[13]抽取论文标题中的词语构建共现网络,通过聚类分析识别新兴研究前沿。余丰民、林彦汝[14]通过基于学术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方法,构建研究热点漂移程度模型。奉国和、孔泳欣[15]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词频分析方法,揭示学科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廖鹏飞,李明鑫等[16]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尝试从被常规研究所忽略的长尾关键词中探寻领域新兴前沿,提升领域前沿识别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是关于论文关键词信息与知识含量的相关研究,李秀霞、程结晶等[17]研究发现,我国情报学期刊的关键词呈典型的负幂函数分布,期刊关键词分布的负幂函数方程参数可作为其学术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安璐、余传明[18]通过计算期刊的关键词数量与方差,指出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被引频率、影响因子等,更重要的是规划、调整期刊的主题内容。马峥、俞征鹿[19]通过统计期刊文献关键词,设计了“红点指标冶,用来反映期刊内容与同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或主题的重合程度,以此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田大芳、张瑞丽等[20]以《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为例,计算两种期刊关键词相似度,发现两种期刊的相似度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参考文献作为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一定量的信息和知识,是影响科技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21]。Biglu[22]通过研究SCI数据库参考文献数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发现影响因子和参考文献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Corbyn[23]基于Science上发表的50000篇论文研究发现,参考文献越多,论文越容易得到更多的引用。姜春林、刘学等[24]研究发现,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梁春慧、孙艳等[25]对8585篇化学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明显比一般论文多。张垒[26]对档案学期刊的研究表明,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高被引不具有相关性,但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综上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学术期刊的信息和知识量研究,原国家科委提出的每印张论文数量指标存在不少问题,事实上已经停止使用。关于学术期刊信息和知识量的相关研究,学术界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关键词分析、参考文献分析等,但目前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研究学术热点,关于信息和知识量测度的研究比较缺乏,事实上迄今为止尚缺乏相关指标。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在对学术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载文量、被引刊数、参考文献、关键词等角度多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并采用TOPSIS法评价,得到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Information&KnowledgeDensityIndex,IKDI),并研究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相关讨论。

1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原理

1.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设计原则

第一,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主要采用来源指标评价。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前者主要是期刊本身包含的一些指标,比如作者数、地区分布数、论文篇幅、关键词、参考文献、基金论文比等等,后者是期刊的被引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等。来源指标是引用指标的基础,从来源指标来设计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源头和形式上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第二,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包括更加广泛的因素。对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测度时应避免视角单一,这样可以降低测度误差,提高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稳健性。比如应综合考虑载文量、被引刊数、中英文参考文献、国际化水平、关键词覆盖范围等等。第三,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应选用相对指标。采用相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与知识测度的质量,避免单纯追求数量的现象。第四,权重稳健原则。用于测度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指标有多个,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每个指标的权重大小设计尚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宜采用等权重原则进行处理,即摈弃主观评价方法,以客观评价方法进行指标体系评价。第五,避免自然权重原则。自然权重最初由俞立平、宋夏云等[27]提出,是指在多属性评价中由于标准化后指标均值不相等带来的权重偏倚现象。文献计量指标许多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自然权重问题会比较严重,所以要采用新的标准化手段,防止自然权重的带来的异常影响。

1.2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评价框架

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从信息与知识载体、信息与知识内容、信息与知识来源、信息与知识来源国际化、信息与知识影响这5个视角进行测度。信息知识载体:主要从载文量角度进行测度。在版面一定的情况下,假设质量不变,那么载文量大的期刊无疑具有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含量。载文量是个双刃剑,曾经出现过一些期刊载文量人为加大导致期刊质量下降的情况,后来更多期刊片面认为降低载文量会提高影响因子,因此近年来CSSCI期刊载文量又出现普遍降低的异常现象。文献计量指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管理调节作用,对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信息知识内容:采用篇均关键词表示。一般每个期刊都规定了关键词的数量,但有一定的弹性,总体上变化不大。关键词越多,意味着期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涉及的范围越广,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越多。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键词的近义问题,由于中文的特点,关键词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不少,这里存在信息冗余,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二是关键词的重复问题,如果期刊专业性较强,必然有很多关键词是重复的,篇均关键词较少。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关键词指标相对不占优势,但鼓励这些期刊增加关键词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还是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的。信息来源指标:采用两个指标表示,分别是篇均中文参考文献和篇均英文参考文献。学术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前人的错误也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所以不管引用目的是什么,这并不妨碍用参考文献数量来反映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含量。需要注意的是,从单篇论文的角度,难以采用参考文献指标来评价其信息和知识量,因为对于单篇论文个体,需要通过论文内容来对其创新进行综合判断。但从期刊评价的角度,因为期刊是若干论文的集合,所以从期刊总体信息与知识量评价的角度,用参考文献相关指标是可以的。信息知识来源国际化:用外文参考文献比表示,这里外文主要是英文,但也包括少量的日文、韩文、德文、法文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即使是人文社科研究,国际交流也大大增强,如果一个期刊引用更多的国外文献,说明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当然由于学科不同,期刊引用国外参考文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经济学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一般较高,中国历史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较低,但评价一般用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比较,因此这个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信息知识影响:用新扩散因子表示(NewJournalDiffusionFactors,NJDF)。该指标是Frandsen[28]提出的,用期刊被引刊数除以载文量。由于每个期刊的办刊偏好、办刊特色均不一样,一个期刊被引用的期刊越多,说明该期刊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这个指标是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中唯一的一个影响指标。

阅读全文

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育的价值

作者:章晓英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等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定量分析、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要求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学好这门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本课程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我国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以后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1998年,国家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对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全国各高校纷纷将该课程列为重点建设对象,在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上投人大量精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高水平的教材相继出版,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明显提高。据李子奈教授调查,高等学校财经类(1992年以后的经济类)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比例:1980年为0%,1987年为18%,2006年为98%。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用于分析非确定性对经济和管理活动影响效应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翻开国内主要的经济类学术期刊可以看到,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分析我国现实经济问题已经成为论文的主体。据李子奈教授调查,近十多年来,以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为代表的经验实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分析的主流方法。仅以《经济研究》发表的论文为例,对1984—2007年《经济研究》发表的近3300余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1984年为0,1992年为5%,1998年为11%,然后迅速提高,2007年达到53%。而且研究对象遍及经济的各个领域,所应用的模型方法遍及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发展与传播,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在社会学、管理学领域迅速扩张,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及。毫无疑问,在我国,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分析的一种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目前,“计量经济学”已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R.Klein)所说:“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有权威的一部分”。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Samuelson)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二、计量经济学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对我国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应当加强建设能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课程群。计量经济学正是其中之一,它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阅读全文

对CiteSpace海洋经济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成为新的研究重点,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大幅度增多。本文针对1990-2019年我国的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未来发展趋势。经研究发现:一是海洋经济研究作者之间合作网络主要呈分散的特点,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二是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研究团队联系仅限于内部,领域内的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明显的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平台。

关键词:海洋经济;CiteSpace;研究现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类型多并且储量大,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拥有优越的海洋资源、区位和海洋相关产业及人才的优势。所以对于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数据获取源,将2001—2020年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确定文献关键词为“海洋经济”,选择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1日—12月31日,获取相关中文文献。经过人工筛选除去会议、报纸、年鉴、政府文件等非研究性文献,保证所得数据的准确性,符合条件的文献共2676篇,将其作为文献计量的主体。为了避免文献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只采用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5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关键词分析,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5的研究性文献共250篇。

阅读全文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国民经济动员文献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