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学核心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宏观经济学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宏观经济学既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重要通识选修课程,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基于上海海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思政元素的来源及其与专业课有机融合途径与方法,对经济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正是贯彻上述会议和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将立德、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教育环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新时代对专业课教师的新要求。然而哪些思政元素可以融入、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这是很多教授宏观经济学教师面对的棘手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通常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不仅表明了思政课程在课程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而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进行专业课授课时,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最显著的差异是课程本身,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德育,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授,主要任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恰当地、自然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意义。宏观经济学源自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产生的背景、隐含的假设和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而大部分教材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并不注重对此的讲授,因此如何平衡宏观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培养具有视野广、善批判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第一,宏观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目前各高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自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和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看待宏观经济学中庸俗的部分,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二,前提假设的差异。经济学最著名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各种经济学模型。然而,这个假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经济学这一假设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误解,认为人人都为自我,要追求金钱价值,眼中没有他人和公共的利益,这就无法形成集体、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除了盈利,更要看到自身所承担的爱国、诚信、社会责任等更宏观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第三,宏观经济学中国化。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理论源自西方国家,有强烈的中国化的需要。使宏观经济学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全国宏观经济学教师面前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包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增强学科现实解释力;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互动;等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民办
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更是有不少独立学院纷纷转设为民办高校。截至 2020 年,全国有民办高校 771 所,在校生总人数达到 791.34 万人,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 24.09%[1]。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过去“包分配”到如今的“内卷”,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故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发展方向。而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学费,故其要想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鉴于此,民办高校大多制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如一些民办高校可能会压缩思政课和理论课课时,增加应用实践类课程课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理论教育,最终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积极、学生不在乎”的消极后果。其中,财经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也面临被忽视的问题,如为了给应用实践类课程“让路”,将政治经济学课程由两个学期的课时压缩到一个学期,加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要求,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但作为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不仅对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还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教学改革的困境,找出充分发挥政治经济学作用的突破路径十分重要。
一、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思政的要求
2016 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并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集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既要传授基础经济理论,又有政治思想宣传的功能。也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换言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时,民办高校要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因为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要求[3]。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产业经济学浅析
摘要: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融合产业经济理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实践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为学生学习项目策划、金融投资、企业管理等课程打下了基础。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了4种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联合讨论式教学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融合教学法。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为核心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设计
1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产业经济理论、产业政策为一体,联结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中观经济学,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学发展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掌握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及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现实中的产业经济现象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一定的独立观察和思考产业现象的能力,具备独立完成产业分析报告的基本素养。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普遍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内容变动频繁等原因,教学模式仍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堪忧,与新商科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转变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国内产业经济学的教材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容体系,主要介绍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研究特定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内容体系比较宽泛,除了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以外,还大量介绍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服务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即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可能到企业及金融部门从事战略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的需求,也要考虑还有部分学生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从事产业政策指定及行业管理方面的需要,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时都采用了较为宽泛的内容体系。融合了产业微观和宏观的产业经济学体系内容繁多,如在正常教学时间内面面俱到,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体系就尤为重要。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由原来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应用范畴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更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选择教学内容和主要训练环节时,注重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1)知识学习能力。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应熟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演进过程。(2)创新创业精神。通过课程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勤奋踏实、自信果敢的工作作风,以及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的精神。(3)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
经济学研究型课程设计探讨
1教学内容专题化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大多是按照理论演进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诚然,这符合人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规律,但即使其间穿插有案例讲解与分析,往往也是对理论问题的阐述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事实上,如果将课程内容合理分割,有序安排,则可以将重点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采用模块化和专题化研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郑海涛,等,2012)。这一方面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体现出课程的研究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给定的专题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展开研究。例如,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笔者就曾经以“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效率提升”等问题作为专题,要求学生选择相应的专题作案例准备和研究陈述。事实上,上述专题与理论学习中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效率密切相关。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专题的研究,既帮助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其动手研究的能力。
2实验设计应用化
由于现代定量分析方法的丰富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经济学教学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实验内容。一般而言,经济学实验设计在流程上主要是“引入问题、分组实验、交流质询、总结提高”(徐建豪,2012),这与理工科实验设计相比并无二致。但从内容上讲,经济学实验设计并非像理工科课程教学实验那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例如,针对《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而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仿真模拟》等实验性课程,就是为了弥补理论课程过于枯燥这一短板。而为了提升研究型教学效能,就必须将实验课程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一方面,应为实验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以丰富其实验内涵,例如大数据分析平台、可视化数据指标、典型经济案例等等。上述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就需要任课教师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另一方面,在实验指导上,任课教师应抓住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利用一定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比如,针对某一产品的销售量预测,既可以用ARIMA模型进行分析,也可以用灰色理论建模,还可以作平滑预测。通过不同方法的探索和差异性结论的总结,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
3教学方法现代化
一门较为成功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实验设计,还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演示工具、统计及计量分析软件、模拟软件的出现,更有助于利用经济学的专业视角来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引入了相应的工具软件作为应用,而掌握上述软件操作技能也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但这远远不够,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成为切实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潘娟,2012)。一是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慕课资源,相互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课题研究及时地与有关专家或人员进行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互补来提高信息搜寻的匹配度,以帮助研究的开展;三是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或设计,及时并取得反馈,从而能够起到改进研究的目的。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手段将会越来越多样化,结合具体课程来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升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效率。
4组织措施精细化
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新探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国民教育规定的经济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对与经济学相关的现实事件有一个专业的认识,并具备解释和分析这些情况原因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从课程改革意义、课程改革方式和课程改革成效方面分析基于ISEC项目的成果导向教学改革,以期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同时,具备分析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改革;学生发展
一、课程改革意义
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理论。从本质上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世界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机制研究和规律总结。就研究内容而言,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即个人或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分析来总结出价格机制如何配置社会资源的问题,探讨与分析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ISEC项目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也是我院ISEC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ISEC项目传递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都较大地区别于传统教学,其核心是EMI(EnglishasMediumofInstruction)教学方式,以英语传递专业知识,注重明辨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比重,基于学习成果(leaningoutcome)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每一个leaningoutcome都必须达标。学生的成绩要是过程性评价,要设计并实施3~5个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不能够使用期末考试这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考核的方式,这样可以破除以往仅靠期末考试来评价的弊端,也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只是国外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完全照搬照抄,而应结合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再创新。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教学目的的课程设计,学习成果的确定应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逆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而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此教学模式符合当代教学人性化的需要,既以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也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观经济学既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总结,确也有赖于数学分析工具,即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还要求学生掌握其数理分析模型,难免让部分同学感到抽象和脱离实际。因此,要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出发,运用合理、形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掌握抽象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分析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方式
1、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大部分的经济学原理都可以选择典型经济真实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中介绍给学生对应的经济学原理。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理论知识在实践分析中传授,学生理解更为透彻;实践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得以培养,可同步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技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典型经济学案例综合在一起,丰富了经济学过多曲线、公式的抽象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形象动态的展现给学生,比教材中静态的展示更便于理解。根据专业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中国大学MOOC网上电子科技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经济学》作为慕课辅助教学资源,这些教材以外多形式的教学资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接受领域。
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1998年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这门课程开设时间已有十余年,但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协调配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又应用这一研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现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姚寿福等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尤其是任务驱动型的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是很有必要的。齐亚伟、安锦提出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库建设,包括案例的编写、录入、维护等,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案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的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基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案例库的建设原则
案例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建立案例教学库和实施案例教学法,其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是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完善的系统功能是构成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库的两大要点。案例库建设的原则具体如下: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选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且要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关。教学的素材可以从国内或是国外获取,特别是那些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论文,或是教师承担的相关的研究项目要着重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要求。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时效性,在现在的课本资料中,许多案例都来源于90年代,没有及时的更新。案例分析应该顺应当下的经济热点主题,要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案例类型要广泛,要包含各种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法不是直接传递信息,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解决复杂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四是案例专业分类。因为计量经济学是全部经济学类专业的共同核心课,因而要考虑案例的专业适用度。如专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对同一案例的认知程度不同。因而在所用计量方法和概念相同的情况下,要准备出不同专业的案例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在不同班级中使用不同案例,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亲近这门课程。
四、案例库教学的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策略
摘要:“计量经济学”提供经管类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证工具,但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计量功底不够,在以后工作中表现为学习、工作后劲不足,严重影响职业发展。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策略,包括重视数据收集与处理,加强模型推导、构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专业经典著作,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术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计量经济学”而言,即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预判,并基于计量经济学思维、理论,通过建模、估计、检验,进行验证或提出问题[1]。对此,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经历,就“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供教学参考与借鉴。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使学习者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及模型构建思路
对比科研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后劲不足,一直为用人单位所诟病,特别是工作若干年后,所学到的知识因时代变化而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时,尤其明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表现出缺乏创新精神,亟待提升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重瓶颈。究其根源,是因为前者流于知识传递,更多注重教学评比、竞赛、评优,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实际上,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不但无法通过教学检查、竞赛等培养出来,反而会扼杀“思维的独创性”。流于知识传递,尽管短期视角上教学效果“凸显”,但从长远看,则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与时俱进,很难通过自学提高知识储备[2]。“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在经济学科中,计量经济学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是社会科学从业者从事工作、科研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并熟练使用理论假设、模型推导、模型架构、参数估计、结论分析等,是经济类本科生必备的能力。具备定量功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后自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与时俱进地适应工作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提升学习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理论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来说,目前《宏观经济学》在应用性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体会不深刻,应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