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危机经济学与经济学危机
1、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1.1以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误区
由于各国对危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机治理方法其实是犯了处理危机的大忌。危机本身就与通胀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过程中,价格随之上扬,货币量急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比往常更快,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必然破灭,危机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各国利用增加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处,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已悄然地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这种调控在短期内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问题也会就此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说,与增加通货膨胀的作法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货币量,通过帮助市场排干泡沫的方法来促使市场间供给数量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而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今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现状已然十分严峻,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就势必面临着多余的货币量难以消化的问题。
1.2应对危机的理想措施
凯恩斯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给出了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增加投资,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却只是短期的。在中国,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益,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获益时,它其实治标不治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要理清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继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绝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事实证明,政府实施干预、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此类的应对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当市场上一旦出现因供给过量而引发的价格暴跌问题时,首先要有效地对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量进行评估,从而将应撤回的投资量的额度确定下来,其次,应将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正确区分开来,制定出能够消化有效供给的方案。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增加就业和增加投资来谋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应谨慎使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内增加就业其实是现在正消化着未来的用量,这会直接导致新一轮的供求危机。由于市场投机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间存在缺口是市场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稍纵即逝。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存在偏差,简单的扩大生产,那势必将使企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巨大打击。
2、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危机的产生或是解决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语言经济学综述
1、语言经济学的语言观
如同语言哲学、语言社会学等众多交叉研究领域把语言放在不同于以往的语境下一样,语言经济学把语言放在特定的经济学语境中进行考查,实现了语言研究的又一次跨界和飞跃。在语言经济学的语境中,语言也被赋予了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交叉学科视角的特征和作用,不仅实现了语言自身价值的提升,也对支撑语言经济学的两门主流学科———经济学和语言学研究有所推动和发展。那么,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的认知和界定与以往有何不同,语言经济学的语言观又是怎样的呢?
1.1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征
语言经济学超越以往任何阶段的语言研究对语言经济特征的认识,明确提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性。这一观点最早由语言经济学的创始人JacobMarschak提出,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实质和特征,是语言经济学的思想核心。应该承认,无论是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还是语言学家如索绪尔,都早已认识到语言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语言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都没有对语言的经济性特征达到如此深刻的认识,没能就语言的经济特性提出如此具体明确的论断。对于语言与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指出:“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只狗与另一只狗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骨头交易”,因此,“交易需要语言”。[13]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经济学思想,他还认为研究语言学与研究政治经济学存在着相似性,其相似性在于“人们都面临着价值这个概念。它在这两种科学里都是涉及不同类事物间的等价系统,不过一种是劳动和工资,一种是所指和能指”。[16]向明友研究认为,索绪尔的语言价值学说,组合、聚合学说及共时、历时理论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德国、法国、瑞士及奥地利等国的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的影响或启示。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在借鉴经济学思想为语言学研究所用上,索绪尔留给后人的启示和缺憾,进而预言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将会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及言语行为研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借鉴。[17]Marschak上述论断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就人类对语言的认知和研究而言,却是一次质的飞跃,虽然在提出语言的这几个经济特性的同时,Marschak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但这些特性却在后来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和证明。现在看来,这一发现在当时能够被提出更显得难能可贵,意义重大,它总结出了语言以往不为人知的重大特征,既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开辟了一片语言研究的新天地。
1.2语言是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
我国学者张卫国经过深入研究,在总结分析中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撑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语言是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他对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分别进行了充分而翔实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已有研究和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的这项研究在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18]首先,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经济学认为,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学习一种或多种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特定形式的投资。一方面,那些移民国家和多语种国家的实际情况证明,语言的掌握和人们就业以及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广为人们认识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于是,研究者发现,劳动者的语言技能具有人力资本的特性(它符合人力资本的三个特征:要花费成本才能获得、具有生产性、依附于人体),它是附着于人身的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技能,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机遇和业绩。语言作为一种技能,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多语能力可以使人在胜任不同经济环境的工作和增加国际贸易与旅游的机会等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多说一种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增加个人可能的贸易伙伴数量,进而对其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语言能力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的储备,因此人们乐于通过投资去获取这项技能。语言的人力资本特性还涉及语言学习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因此,双语教育以及二语习得等也在语言经济学关心的范畴。张忻[19]分析指出,把语言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是语言经济学家的创举。
语言是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资本的人力资本,是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资本。语言的“资本性”是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学习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人们学习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用一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因为预期回报高,所以人们对投资外语学习乐此不疲。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主要是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部门的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语言这一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这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急需程度、交易市场的应用多寡、消费心理取向、人际交往的频率等等。另外,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既然拥有经济价值,就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态度和判断,小到个人选择学习何种语言,投入多少,大到一个国家针对一种语言应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都需要设计和规划。一般认为,语言政策是指关于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对某种语言政策的实施,也就是付诸行动,则是语言规划。就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而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对其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应该被列为国策的一部分。由此,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研究也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部分。针对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迄今为止,张卫国[18]的研究是最为翔实的。虽然在他之前,也有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如索绪尔[16]、黄少安[20]提出类似的观点,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如此充分而翔实的分析的,非他莫属。他分别从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命题界定、实际应用和思考等不同方面阐述并举证了他提出的命题。遗憾的是,正如张卫国总结指出的那样,针对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成果丰厚,而针对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研究却十分匮乏,这当然与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实用性更强、经济特性更明显有关,但是,也与学者们对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这两个属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这也为语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命题和更大的空间。
低碳经济学综述
一、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根据
GDP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比较依据,GDP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课题,也让许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误导,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国家GDP上升的学科。实际上,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模式,经济学不仅是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关注,也要对世界整体性的发展进行关注。而其中,低碳经济所关注的并非本国情况,而是全球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各国商人处于商业联邦状态下,而所谈的大多为世界经济发展,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就是要使全人类获得发展,与政治经济理论相悖。政治经济,也是各国为改进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所需要遵循的国家发展政策,全世界商业自由的原则,是其责任所在,而经济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经济学研究是为国家一切利益,也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财富为人类享受物质的象征,也是让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然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为让少数人致富,学者提出,应该更多对社会大众的福利进行关注,应该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人类增强幸福感的重要内容。累积国家财富并非政府成立的首要目的,政府应该是让所有公民、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财富,并感受财富所带来的乐趣。这些经济理论,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源头。
(二)相关学科比较、继承
生态学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复合体,对其功能、结构、发展规律做研究的学科。根据自然系统的循环性,与能量流动模式,构建成有规律的经济系统,可以让经济系统和谐融入自然系统中,从而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这种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使用生态规律,指导人们做社会经济活动。绿色经济概念是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在于对人类生存患者进行维持,对能源做合理保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利于人体健康的经济模式,可将其看做为平衡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在资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状态下,转向为资源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状态。生态经济理论主要是顺应生活发展规律,经济服从于生态系统。循环经济这一循环手段将经济活动实现生态化。而蓝色经济是在扣除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耗后的国内剩余生产总值。绿色经济主要侧重于资源再利用,主要追求于绿色GDP。低碳经济为二氧化碳排放威胁人类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强调于,经济发展需避免以二氧化碳的上升为主要代价,应该将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形成相互平衡的关系。以本质来讲,低碳经济也隶属生态经济的范畴,低碳经济要比其他经济更能将目前在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矛盾问题反映出来,从而达到高碳转向于低碳的状态。低碳经济是抓出矛盾,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而这样的经济思想,是人类在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破坏情况下,所作出的反省总结,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两者间应是相互补充关系,并非排斥关系,内含不同,但其构建和理论体系可以相互借鉴。天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气候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理论。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其不亚于在世界大战时的经济萧条,气候变化后,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期所想。以气候角度,将经济与气候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低碳经济主要是将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情况做分析研究。两者间,从内含而言应该是一致的,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表述方法。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原型便是气候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其中做合理调节的经济活动、环境间物质交换规律进行探讨。能让经济活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污染损伤估算,其中也包括人体健康损害、间接精神伤害、物质损失。对环境治理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估算,其中也包括拯救污染所形成的效益损失,间接所形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污染罚款制度,根据其排污实际情况实施收费标准进行制定;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资源价值做阐述,讲解缓解损害成本,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核算与解决途径。高碳所造成的环境损失,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也有相互补充的内容,而资源环境经济学已经成为较为完整的学科,低碳经济学可对其理论构建进行借鉴,从而对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三)低碳经济学构建设想
低碳经济学为经济学分析,以经济学原理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从而对环境、经济发展进行协调,以本质上而言,低碳经济学为生态经济学的衍生。低碳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应用不同角度,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二氧化碳排放,两者间的矛盾问题做平衡。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其本身就已经涉及许多学科,需要横跨多个学科才能形成综合视野。研究主要以三方面进行: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做继承,如结构分析、边际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式,也包括不同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制定标准做分析;对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借鉴,环境经济中波及分析,效益、成本分析,也可对生态学中的碳足迹分析进行借鉴,国际贸易、金融工程、循环经济等做借鉴。制度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因有些国家污染气体过度排放所致,其影响却早已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波及,而这也是经济学向外延伸的意义;气候本身为全球公共物品,对于如何保护这类全球公共物品,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度经济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妥善方式。
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研究
摘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对于混沌理论来说,由于可以完成隐匿于随机(貌似随机)经济现象背后有序结构以及规律性的研究与揭示,因此在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经济学研究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证据,能够为相关领域与理论应用指明发展方向,具有极高的探究价值。
一、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一般用于动态系统中(包括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只能使用整体的、连续的,而不是单一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与预测的行为的探究[1]。对于混沌现象来说,主要存在于容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内,该物体在行动初期相对单纯,但是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后,则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即混沌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混沌状态与一般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长期、完整分析形成某种规则。
(二)金融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改革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体制该给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设计性,由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去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为“设计”提供指导,若忽视所存在的其他缺陷,则制度的设计会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最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方式,有助于局部均衡目标的实现。制度经济学对于局部改革的影响明显大于整体改革。
1、改革的关键在于宏观整合问题的解决。
怎样对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进行正确看待,防止借鉴他国经验时发生谬误,进而对宏观整合过程造成影响。因为“交易费用”具有检验标准和不确定性特征,当部分社会实践证实了理论后,也仅仅能够认为这一理论符合一定范围、时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在进行自身的制度安排时,有必要参考其他社会的实践经验,并进行适当改造。引进的经验从局部向一般适用性转化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错误的。这是制度的体系性特征。
2、稳妥推进“可控经济实验”。
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特定的公共产品性质,通常情况下,自发的供给无法达到最佳供给水平,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给者。因为制度变迁价值的判断需要以一个可以比较交易成本的参照物为基础,则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经济实验”这样的参照物,也就是,首先在我国的某个领域或某个局部进行试验,获得经验后进行广泛推广。政府不应完全包办制度供给,很多微观的市场制度还应以市场和实际需要为导向。
3、注重产权界定的连续性和效率。
因为制度经济学具有交易成本衡量和主观性缺陷,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法保证制度改进的帕累托最优,而且无法保证这种制度的应用具有必然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一定的产权界定、行业和地区内无法实现改进。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新常态
摘要: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有三个: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意义不在于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而在于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理想市场环境的总体条件设计。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与这些设计不谋而合,可概括为“理性人”重新发现的“新常态”,“信息完全”逐步实现的“新常态”,以“市场出清”为理想目标的“新常态”。把握新古典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假设对理解和丰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取向,完善“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经济“新常态”
一、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是和古典经济学相对的概念,在外延上是指西方经济史上,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始,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假设有三个: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的研究较多,但是大部分集中于其非现实性批评。例如,论证“理性人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人性的现实,因为现代西方哲学认为理性只不过是人性显露在水平面之上的“冰山之一角”,在“理性”的水平面以下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存在。在现实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羊群效应”、“赢者赌咒”等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投资者的行为背离了“理性人假设”。现实中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在各种摩擦和冲突之中,会丢失部分信息;由于传递机制不畅而造成信息传递受阻;由于信息的封锁和垄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等等。即使不存在上述情况,经济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样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因此,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在部分信息状态下做出的。大量的经济现实也证明,市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出清的,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而供求均衡则是非常态,等等。也有学者研究经济学家在发展中对基本假定的改进。例如,用“有限理性假定”代替原来的“理性人(完全理性)假定”,用“信息不完全假定”代替“信息完全假定”等等。但是,一种理论的价值并在不在于其假定是否符合实际,而在于其是否反应了客观事物(包括经济现实)的本质联系,与竞争理论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事实上一些建立在并非符合现实的假定之上的理论却是很成功的理论,正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假设条件下,做出“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事实上,一个物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力作用),但是这一不符合现实的假定,不妨碍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惯性定律。显然,这种“不符合现实”的理论假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得出“经济学假设与现实的非相关性”的结论。[1]因此,以上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研究似乎有些误入歧途。其实,每种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这个“运”主要是指当时的现实经济情况,也包括当时的人们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批评。据此,每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特定历史条件和逻辑前提。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在边际学派对古典经济学革命的基础上,由马歇尔、瓦尔拉斯等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学派与边际学派综合而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以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正是西方国家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上升的时期,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上升时期对理想市场环境或有效状态的总体条件设计。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行了“放管结合、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背景下,研究处于西方社会相似阶段的主流经济理论,特别是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体制和理想市场环境设计的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对我们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取向,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合理确定政府的权利边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假设与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医院卫生经济学经济管理探讨
一、卫生经济学原理基本概述及其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卫生行业系统中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是经济学学科的有机构成。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和属性,其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整体背景下,出于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医务服务的目的,医院管理中需要借助卫生经济学原理,对相应的管理模式及流程加以优化设计。在医院发展新时期,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应在保障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管理的低耗化,节约化。
2.医疗改革背景下,在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内,传统的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有所调整,医院正常运营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数量规模得以增多,此时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多样化,需要通过卫生经济学原理,捋顺各方资金及费用关系。
3.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在相关决策的制定上,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一方面在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实现了信息化;另一方面在医院技术及项目的研究、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分配及考核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卫生经济学原理充分反映到医院经济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环节,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实效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促进医院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
数学经济学应用
摘要:
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解决各种复杂经济学问题的必要工具,同时也给经济学家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学在经济学中作用。
关键词:
数学;经济学;应用策略
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将数学工具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促使经济学获得了更加科学、精密的发展。如今,数学已成为经济学分析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工具,加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解释一些经济学现象及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这门重要的理论体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起到了三点作用:首先,在经济学中,经常需要对一些前提条件提出假设,这时就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从而使问题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利用数学思维分析、论证经济学的某些观点,能够使研究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再次,在得出某些经济学结论时,如果用相应的数学统计数据加以说明,将使结论更具可靠性和说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