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文化教育

经济文化教育融入政治教学

作者:邓建军 单位: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一位教育家这样打比方,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算是次品;有文化知识但是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算是废品。但是,如果一个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健康体魄却没有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不愿为社会做贡献,甚至有反社会情绪,那就是一个危险品,将来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不管这样的比方是否足够精确,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思想道德教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治课作为目前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学科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单纯地要求学生记住和回忆已有的政治理论,已经日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学生除了对政治考试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外,对其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涵义理解甚少。

一、政治课教学中经济文化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对广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刺激性推动因素,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和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很快地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在讲解“诚信”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让他们从分析作弊的缘由到作弊的过程最后到作弊的结果,客观合理地分析“考试作弊”的有利之处和有害之处。让学生在讨论中真实地感悟“诚信”的涵义。

(二)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效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因素,不但能让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有一个立体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对所学习过的思想道德课产生联想思维,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比如在讲解正确的价值观时,可以直言指出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现象,并让学生说说“交朋友”的标准和“过生日宴请同学”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自己日常生活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三)可以更好地辅助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现今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政治、经济、文化被分成了独立的学科进行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时也是独立进行的,很少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主动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联系渗透。近年来在国际上频频出现科技欺骗、学术论文造假、黑客攻击等丑闻,让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不但能够达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对长久地树立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辅助作用。

阅读全文

职校海洋经济文化教育思考

本文作者:陈定樑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阅读全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侧改革

摘要: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关注需求侧,而且更应强化供给侧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价值要求;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求;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是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从供给侧视角进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在供给规划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供给内容方面,要用好存量、优化增量;在供给方式方面,要分类指导,精准供给;在供给环境方面,要多元参与,形成合力。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主线的供给侧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激发并引导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改革理念和思维方式值得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鉴。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理念和思维。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推进供给侧改革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即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尝试回答新时期如何破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难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2]。2015年11月1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供给侧改革。针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多次强调供给侧改革。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3]。供给侧改革既是2016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中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在发展主线中强调“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国当前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判断和选择。供给侧改革既不是对西方供给学派的照搬和移植,也不是翻新或回归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原来与经济领域密切相关的“供给”和“需求”这对范畴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领域,原先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必然会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供给既能满足需求又能创造需求;需求反过来催生供给,甚至倒逼供给。与此相对应,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供给侧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生产;需求侧是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指向消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侧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供给方,主要包括政府、教育管理机构、高校、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为需求方大学生提供教育;需求方是高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侧来说,供给侧处于强势和主导地位。供给侧不但拥有和掌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而且拥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管理权、分配权、监督权及其评估。供给侧是通过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在修订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师资培训,建构以网络教育平台、家庭和学校为主的多元支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来实现教育供给的。相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供给侧来说,大学生的需求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千差万别,随时随地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若以大学生的需求引导供给,则供给往往滞后于大学生的需求;以供给引导需求,则使供给走在需求的前面。这就使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放在供给侧,而不是局限于大学生的需求侧。供给侧提供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促进大学生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巩固和强化那些正确合理的需求,抵制和扭转那些错误或庸俗的需求,改进和引导大学生的需求并创造新的需求,形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由先前的重视需求转变为“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匹配和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压缩过剩供给,去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文化教育路径选择

摘要: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轻视文化教育的问题。本文以对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内涵发展演变分析为基础,面对中国职业教育现今对文化教育的紧迫诉求,提出“践行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观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提升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素养”三种可供我国职业教育中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文化教育,路径选择

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对于所处时代“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近代早期的“生活技能教育”发展变化为现代的“培养职业上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从近代田正平所指出的:职业教育思潮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逐渐发展演变为现今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把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职业教育”的内涵,直接运用于当下,同时也不能够简单的用“职业技术教育”来代替整体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是这么描述的: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职业教育内涵有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本文现以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作为例子对职业教育内涵进行分析,该规划中指出: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需要面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和高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通过人才专业化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从上述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来看,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对职业教育横向要求的延伸,而通晓国际标准无疑是纵向的拓展,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生存的教育,而是以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

阅读全文

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长期的革命实践,是凝聚群众智慧的重要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和生态五个方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能为学生养成生态意识、从意识形态角度为社会进步提供助力。因此,本文从六个方面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基于不同的视角分解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核、目标和价值意蕴。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价值;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革命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与精神支持。过去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更侧重于其社会意义及作用,很少对其社会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已有研究也更多从感性层面出发,对其社会价值进行理论解释,相对而言较为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从哲学角度对红色文化社会价值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展开以及发挥红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起到积极影响。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意义

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是因为红色文化明显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对红色文化社会价值进行探究,实际上就是探索红色文化存在的意义,探讨人们为什么需要精神支柱,以及精神支柱要如何发挥作用,促进人们积极正面的发展等。简单的说,红色文化教育只是传递文化内核的载体,真正的作用是利用教育将其价值扩散到整个社会之中,令人们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而红色文化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各种物质以及非物质的载体。它不具有明确的外形和定义,却能被人们轻松的划分范围,这是因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独一无二的社会价值。红色文化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管理等各个层面与人们进行“沟通”,促进社会统一、积极、快速的发展。而实际上,红色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可以看作是对人民的贡献价值。任何一种思想的正确性,都需要得到现实和历史的验证,才有价值被人们认同、推崇和传承。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发力”,协助人们完成对社会和环境的建设。因此其自然而然可以成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时展的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

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而言,政治价值无疑是重中之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宝贵财富。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后续革命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精神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直观表现,涵盖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丰富的要素。马克思曾指出,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用于维系自身阶级统治的工具。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是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群众和各阶层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契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诉求,对维系中国政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社会发展价值。政党对于政权的维护,需要以人民群众对政权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为根基。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呈现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特点。政党必须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教育,养成人民群众对政党的心理认同,维护政党的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性。而红色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直观表现,人民群众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其对红色文化拥有极高的接受度和认同度。运用红色文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有助于政党确立政权稳定性,而政权稳定能够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提供环境基础,彰显出红色文化独特的社会发展价值。其三,社会约束价值。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发展建设始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逐渐成熟。其中丰富的精神文明内容,是当代党员学习的重要材料,能够对党员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红色文化教育能运用红色文化影响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利用红色文化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心与政治情感,从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树立自身的政治角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先进文化与群众文化教育探索

所谓的群众文化教育指的就是以群众为主要的教育对象,以文化教育为内容,以娱乐为教育途径的一种精神层次的教育活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群众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今先进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群众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无论是快节奏的生活还是高效率的工作都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愈加的迫切。而群众文化教育活动则是能够很好的弥补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空缺,它能够活跃群众的神经,提高群众的生活积极性,进而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目前先进文化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个人文化教育

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之下,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需求也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融合,导致了目前群众文化教育必须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来吸引足够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教育活动中。而在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必须囊括不同的文化元素,向群众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带给群众的是巨大的思想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保证自己的生存能力,群众不得不实时的调整自己,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一调整过程,群众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群体压力和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群众文化教育中必须含有帮助群众减轻压力的作用,让群众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好的进入社会实践,从事社会活动。

(三)民族文化教育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讨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并分析如何增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分析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不足,能力较为欠缺

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认为,做好书本知识的教学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体现出教师对跨文化教育认识上的缺陷,同时教师还忽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我国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难以借助英语进行准确的表达,这体现出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系统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对中外文化观深入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否则不能准确发掘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理解中外文化时出现认知上的错误。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自身要正确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同,同时还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让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全面的视角对待跨文化教育。

2.教师跨文化教育方法相对简单,不能因材施教

跨文化教育实现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述中植入外国文化,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外国的影视作品,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跨文化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加关注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学习和情境交流,忽视非语言交际和文化因素,比如在阅读教学环节不引导学生挖掘外国文化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3篇

(一)

一、满族舞蹈文化的相关概述

许多满族的民间舞蹈和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了其它民族的舞蹈的形式,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如萨满舞蹈是一种边击鼓边跳的舞蹈,其融合了多民族的舞蹈形式,不仅能使舞步与鼓点和唱词节奏互相配合,还能根据所祭奠的神灵的不同模仿出不同动物的肢体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如,在新宾满族自治区比较流行的满族秧歌,其无论是在道具的应用上还是在服装的选择上都沿袭了清朝传统的传统习俗和制度,就连舞蹈的排列方式都和古时作战时的军队排列都保持了一致,从而导致整体舞蹈风格比较粗犷。此外,满足的太平鼓舞也十分的出名,这种舞蹈来源于乾隆时期军队凯旋而归时所表演的舞蹈羊皮大鼓再加之变化多端的舞步,在保持铿锵有力的同时也不失舞蹈的优雅之感。

二、满足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一)满清文化发掘中的保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我国,我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也受到了重视,而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满足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对于满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观满族舞蹈创作在当代的再生发展,在民间与舞台两个空间中,由于表演空间以及创作者、表演者、观众的不同,因而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特征的艺术追求。自建国以来,民间的满族舞蹈创作主要形成了对传统满族舞蹈形式的“复排”之风;而继《珍珠湖》之后的舞台创作,则更加注重在对满族舞蹈文化以至整个满族文化的理解中,探寻一种能够鲜明的体现满族舞蹈艺术个性的创作方式,思考着满族文化如何能够在无声的转换中重构这一民族特有的舞蹈语言,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号”式的结构意向。

然而,民间与舞台创作都是以传统满族舞蹈文化作为根基的,都在努力固守着传统满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审美风格。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满族民间舞蹈普遍处于即将失传的境地,而近年来,随着满族民间舞蹈活动的减少而逐渐濒临失传的传统满族民间舞蹈,由先后兴起的各个满族民间舞团进行了恢复排演,从而形成了满族舞蹈民间创作的复排现象。“复排”式创作所尝试的是传承与创新的合二为一,所创造的是传统满族舞蹈的“变体”。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与满族民俗风情相融,创作出了集情节、趣味于一体的民俗舞蹈。这对于满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来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蕴涵的是这一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如果满族民间舞蹈能将其作为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将对丰富和发展满族民间舞蹈起到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