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思想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西方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论文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逻辑产儿
1.从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家庭背景来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出生在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
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家E•雷•坎特伯里(E.RayCanterbery)说:“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属于中产阶级,或者说是不久后被‘马克思主义’憎恶的资本主义中等阶层。马克思在一个相对自由、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他本打算从事学术性职业,但是一些政治事件改变了这一切。”“恩格斯属于资本主义上等阶层”,“恩格斯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曼彻斯特(Manchester),让他从事家族的纺织品生意。”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RobertL.Heilbroner,1919-)说,恩格斯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的制造商的家庭。“恩格斯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教徒,气量褊狭,是莱茵兰的一个制造商。”“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同,他出身于一个自由主义的、甚至有些激进的家庭。他1818年出生于德国特里尔,是海因里希•马克思的次子,属于富裕的犹太家族”。埃里克•罗尔(EricRoll)也说:“恩格斯出身于莱茵地区的一个老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纺织厂的厂主,恩格斯自己也投身于家传的企业———设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厄曼-恩格斯棉纺企业公司。”中国学者何正斌的译著《经济学300年》中也这样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一个思想保守的正统教派家庭,父亲是工厂主。”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一个出生在律师家庭,一个出生在制造商家庭。但是,他们都是出生在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
2.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接受的教育来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接受过资产阶级文化的教育,并在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
海尔布罗纳说,马克思的父亲“海因里希是个受到尊敬的人,……他还用伏尔泰、洛克和狄德罗的作品来教养他的小儿子”。而恩格斯的父亲,“按照卡斯珀•恩格斯的见解,宗教和谋利两者是对有浪漫思想的人很好的疗法。恩格斯恭顺地依从了他的父亲,致力于经商”。坎特伯里说:虽然“恩格斯天生对文学和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尤其喜欢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的诗……正如边沁所言,恩格斯在阅读雪莱诗句的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但是,“恩格斯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曼彻斯特,让其从事家族的纺织品生意。”《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经济学300年》中也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他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开学校经商,18岁时已成为一位能干的商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年)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在1869年以前,在相当成功的企业生涯中点缀了一些革命活动。”虽然如此,恩格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大量的实际观察和自学考察也获得了许多知识。坎特伯里:“恩格斯目睹了许多怀孕女工最终沦落为妓女,很多孩子五六岁就进入工厂劳动(就连狄更斯都是在年满12岁后才被送进工厂劳动的);由于孩子的母亲也整天在工厂劳动,因而这些孩子很少能得到母亲的照顾,每天重复进行着机械操作,过着单调的生活,因而也就无法受到教育。”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却得到了很好的系统的教育。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所以,美国经济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HenryWilliamSpiegel)说:“马克思生于莱茵省,在他年轻时,他的思想倾向是在几个德国大学中形成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大学。”而且,“作为柏林的学生,他被黑格尔哲学迷住了,这种哲学那时俘获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想像力。马克思从未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始终没有摆脱他所具有的德国背景的一切痕迹”。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无论是从其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来看,他们都是在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3.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影响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都是在深受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形成的,并深受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对此,西方经济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介绍。美国经济学家斯皮格尔在其《经济思想的成长》用了“马克思与黑格尔”这一标题。《预测和策略》的主编马克•斯考森(MarkSkousen)在《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中用“激进德国哲学家的影响”这一标题。坎特伯里在《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一书中,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章节中,用了一个专门的小标题“黑格尔的影响”这一标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斯坦利•L.布鲁(StanleyL.Brue)兰迪•R.格兰特(RandyR.Grant)著的《经济思想史》第10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他们用了这样的一个小标题“影响马克思的各种学术思想”专门用来介绍和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一书中,坎特伯里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有着彻底的认知。”而且,“马克思的革命性不同政见始于他与哲学家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Hegel,1770-1831)的第一次会面之后。黑格尔哲学非常难以理解,但是至少有一点事相当清楚的,那就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斯坦利•L.布鲁和兰迪•R.格兰特指出:“除了恩格斯之外,还有几个人影响了马克思,主要有李嘉图、早期社会主义者、达尔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仅如此,他们还接着进行了具体的逐一分析。他们认为:“1.李嘉图的影响。马克思研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他尤其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感兴趣。他认为李嘉图的理论有几个缺陷,于是着手勾画了他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2.社会主义者的作用。马克思对前一章讨论的几位社会主义者的宣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赞同他们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道义愤怒、对古典经济学的尖锐批评、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憧憬。3.与达尔文的联系。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受到了马尔萨斯的启发,而达尔文的不朽著作又影响了马克思。4.黑格尔的影响。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乔治•黑格尔(GeorgHegel,1770-1831)提出的辩证法。马克思修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根据辩证法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5.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虽然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但他用修改了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论替换了黑格尔的唯心论。更重要的是,与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强调唯物论———物质现实的重要性———反对黑格尔的唯心论。”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在他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写的“恩格斯词条”中说:“他受到的教育是要把他培养成商人。然而,上学以后,他逐步树立了激进的远大志向,最终使他在1841年与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取得了联系。”《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不久抛开这些东西,而去研究左派知识分子团体‘青年黑格尔派’所阐述的黑格尔哲学,这使他从一个不可知论者转变为富有战斗性的无神论者。他在不莱梅还用笔名‘F•奥斯渥特’发表一些文章,显示出尖锐的批判能力和清晰明了的文体。1841年到柏林炮兵团服役。……他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并进入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在以讨论宗教问题为主的哲学论战中,他被公认为有力的领袖。”由此可见,在这些西方经济学者们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正如熊彼特在他的遗作《经济分析史》这本在西方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经济思想史著作中所说:“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是一个十足的资产阶级环境的产物(但这种环境未能维持他在经济上的独立),是一种十足的资产阶级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把他变成了(正像它把那么多的人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急进派和一个学者———这种急进主义是属于他那时代的资产阶级类型的,这种学者的学问是属于历史学和哲学类型,而与数学和物理学类型不同的。”
有限元法思想经济管理学论文
[摘要]在有限元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建立有限元函数求解经济、管理学问题的思想,能够降低传统经济、管理研究方法的预测误差。本文将工科和数学学科有限元方法抽象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求解问题的影响因素且拟合出的结果更加接近实际、预测更加精确。
[关键词]有限元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管理学
0引言
现代工业生产管理通过使用计算机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限元法自1943年被提出且与计算机结合后,因其在复杂工程问题上的高精确度和适应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各个领域。同时,有限元法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经济和管理学科研究。传统的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方法大多为演绎归纳、理论实证、定量定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企业中,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但仍有误差。随着AI时代的到来,找到一种研究方法让计算机与经济、管理研究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结果的精确性。
1有限元法概论
有限元法(FEA,FiniteElementAnalysis)是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模拟真实的物理系统,并将求解域划分为许多彼此之间仅靠节点连接的子域,该子域称为有限元。根据不同学科分析,推导出有限元内的方程近似解,再通过求解总域需要满足的条件将其组成整个结构的系统方程,得到方程的解。由于大多数实际的问题难以得到精确的解,而有限元不仅能够计算结果,且计算精度高,适用于各种复杂的情况,被各工程领域广泛应用。有限元法是在差分法和变分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值处理方法,将差分法对求解域的离散和里兹法的选择试探函数相结合。有限元法与里兹法等同,都在有限单元中利用变分原理建立函数,但有限元法因为采用了离散处理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和更容易被处理。
2研究问题
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路径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毕业论文的逻辑
一、论文与逻辑
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就要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既是人类用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手段,又是构筑论文的基本材料。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形式及其有关的逻辑要求,才能写出具有逻辑持色的毕业论文来。因此,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应当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自觉地将这些基本规律,贯穿于写作的各个环节和整篇论文当中,具体说来,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论文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能够令人信服。
第二,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连贯。
第三,论文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他们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又专门学过形式逻辑,基本上掌握了逻辑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这里重点谈谈论文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一类的逻辑问题。
在毕业论文的逻辑中,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作者思维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又是作者所论述的客观事物的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它对增强论文的逻辑效果和说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本质特征与内在价值
一、导言:我与《江海学刊》的结缘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由于荒废了十几年时间,我进入大学后,读书的欲望十分强烈,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书来读,所以每个星期都会到上海的南京路及福州路的书店里淘书。我在上海上学7年,那种淘书之乐趣也保持了7年。直到现在,到书店淘书仍然是我最大的嗜好。但是,在那个时代,由于出版物少,即使有经济能力也是无书可买。所以,要满足自己读书的欲望,只好到学校的图书馆寻找。我算是十分幸运的,在那个找不到书的年代能够在华东师范大学上学。因为华东师范大学具有久远的历史,她是1954年由上海几所老牌大学合并组成,包括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华夏大学等。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在上海读书7年的时间里,泡在图书馆里是我最幸福的时光。那时候,我只要不上课,图书馆开门,就会坐在图书馆固定的位子上。后来去多了,我也与图书馆的管理员结下友谊,他们有什么事情,我都会帮着做,成了当时图书馆的编外管理员。就当时来说,对此我也感觉到非常自豪。也正是这样,我与《江海学刊》结缘了。我最早是在图书馆期刊的过刊书架上看到《江海学刊》的,翻阅之后就觉得是一本可读的杂志,很有学术品位。所以,在上海读书的7年里,几乎每一期都会借来阅读,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在此,我还得向《江海学刊》说一声感谢,感谢我在那个时代遇见了你。离开上海之后,在外工作及学习十几年,后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学术研究,论文写好之后投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学期间读过的几本杂志,《江海学刊》自然是我的心爱之选。有一年单位年终总结,单位的领导就问我,你为何老是把文章投稿到这几本杂志去,我说我喜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与《江海学刊》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与《江海学刊》的友谊也没有间断过。2018年6月初,战炤磊编辑告诉我,《江海学刊》要搞一个出版发行60周年的纪念活动,要我写一篇与《江海学刊》建立友谊的文章,我欣然答应。但是,接到任务之后,一直在琢磨到底写什么好,拿着这本杂志翻来覆去,最后眼睛一亮,终于找到本文的聚集点。《江海学刊》作为一本“关注学术前沿,倡导标新立异、引领学术争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它是如何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的?《江海学刊》作为一本地方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如果没有特别的功夫,要在众多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而这也许就是《江海学刊》60年来点点滴滴升华的结果。本文先是简单地从知网所统计的三本同类型学术刊物被引用最多的12篇论文来做一个比较分析,据此洞察《江海学刊》的实力所在,并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公共理性的基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本质及内在价值;最后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公共性的基础上讨论保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条件及环境。
二、从三本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看学术刊物的公共理性
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目前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机构及评价标准等。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有20种以上,其中影响因子、引用率等量化指标最为重要。黄颂杰教授也认为,学术期刊发文被引用量或引用率和被转载量或转载率这两个量化指标是学术期刊质量高低的主要评判标准,特别是被引用量或引用率更具有客观性,最为重要。《江海学刊》之所以能够在10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肯定有其过人实力。本文从知网上简单地选取了3本有代表性的同类型的学术期刊:《江海学刊》《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每一种期刊选取被引用量最多的前12篇论文,并列出这12篇论文的下载量和下载量排序。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看到了下面有趣的现象,并对此进行简要地分析解释,由此一叶知秋。首先,从三本杂志引用量最多的12篇论文的情况来看,《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引用量为1178,最低引用量为242;《学术月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引用量为676,最低引用量为170;《社会科学战线》所刊出论文的最高引用量是394,最低引用量是160。从这些数据来看,《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引用量分别是《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所刊出论文的最高引用量的1.74倍和2.99倍;《江海学刊》第12篇论文的引用量分别是《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同样位置论文的引用量的1.42倍和1.51倍。尽管这种量化比较受采集数据量少的限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但同样不失一般性。由此可以容易地推导出,在整体上《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要高于另外两本杂志,如果以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为衡量学术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江海学刊》当然优于另外两本杂志。其次,从三本杂志引用量最多的12篇论文的下载量的情况来看,《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下载量是17533(1)(括号中的数字是三本杂志下载量的各自排序,下同),最低下载量是1499(174);《学术月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下载量是8292(2),最低下载量是692(1160);《社会科学战线》所刊出论文的最高下载量是11206(1),最低下载量是835(726)。也就是说,《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的最高下载量分别是《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所刊出论文的最高下载量的2.11倍和1.56倍;《江海学刊》的前12篇论文中的最低下载量分别是《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同样位置论文的1.42倍和1.51倍。论文下载量可以反映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程度。上述比较意味着《江海学刊》所刊出论文所讨论的话题的社会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第三,对于三本学术期刊的质量比较,为何不选择通行的所刊出论文的被转载量或转载率,而是选择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及下载量呢?因为论文的引用量和下载量比论文的转载量更具客观性,学术期刊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和下载量是直接面向读者。只不过,学术期刊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和下载量所面临的读者有所不同。论文引用量对应的读者更多的为专业性读者,由此显示出所刊论文的专业性,而论文下载量对应的读者是专业性读者与一般性读者之和,两者都是读者行为的直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而转载量往往会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转载期刊篇幅、编辑人员能力及取向等限制),其评价客观性可能会降低。所以,黄颂杰教授认为,以转载量为评价标准,意味着凡是被转载的就是优,而未被转载的则是非优,这是一个未被验证的似是而非的虚假命题。本文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第四,从上面所选择的36篇论文的主题来看,除了几位学术大家(如谭其骧、邓广铭、顾颉刚等)所讨论的论题较为小众化之外,所涉及的论题基本上都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或既重大又热点),如城市化、农村、农民工、公共政策、金融危机、产业链、法治建设等,而这些论题又都是当前我们社会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公共问题。正如韩璞庚教授指出的那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就是多元性知识主体进行多元化异识整合的一个平台或者说学术交流的公域,同时也可以说是催生与促进公共理性的摇篮与温床。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通过一套严格的编辑程序,把当代最具学术性的论文汇集到这个平台上,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把这些学术思想、知识和信息传播给社会。正是从这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它所形成的是每一个时代的公共理性。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不仅是指它在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特征,更是指学术思想的创造或生产只能通过公共的方式来实现。与这类公共品所产生的效益相比,学术期刊出版发行所支付的成本及读者购买期刊所付出的成本完全可忽略不计。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高低,既可以通过所刊出论文的引用量来衡量,也可以通过所刊出论文的下载量来反映。后者正是反映了学术期刊通过一套严格的编辑程序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所具有的公共性的理论回应。在这个意义上,上述的三本学术期刊相比较,《江海学刊》同样略胜一筹。而下一节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的讨论,则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所具有的公共理性特征的进一步展现与深化。
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
学术期刊是刊登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这是学术期刊的本质特征。从1665年法国的《学者杂志》问世开始,这一宗旨或本质特征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否则就不是学术期刊了。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本质就是其学术性,其本质特征就是刊登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离开了这种本质特征就不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了。现在的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性是什么?其学术研究成果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识别和评价其学术性及学术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学术通常是指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是指知识的累积和系统专门化的学问。英文通常用Academia这个词来表示,并由此引申出学术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即学术界或学术机构。就此而言,学术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研究机构,二是学术,三是思想。所以,在古希腊Academia最早起源于一种地名,是一种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或荣誉会籍的机构,它是对专门化知识进行讨论与研究的场所。此涵义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学术与思想的两个层面。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含义有分而治之,有合而为一。如有人把学术看作是治国之术,也有人把学术理解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思想。所以,在中国的不同时期,有专注考据的汉代公羊学及专注义理的宋明理学。但实际上,学术与思想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可区分为不同的观念形态。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学术侧重于实然性,专注研究对象的事实性,即实际上如何,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与存在。比如,表现为文献考证的学术形态,它所关注的是相关文献中文字中的文本含义和它的演变,文献自身的本来形态和它的变迁沿革等;而表现为社会现实的学术形态,更关注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通过何种实证性的工具来把握等。所以,学术活动或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在于追求事实的完整性或充分性,否则无法形成专门化和科学化的知识,以此来帮助人类认识与把握外部世界的真实性。一般来说,思想就是学术研究所遵循的范式。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它强调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它所关注的是世界为何如此,这种事件或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其前后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未来又会发生什么,等等。所以,思想更关注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解释,强调对事实所蕴含的因果关系的追溯与把握,强调理论上的自洽,追求观念形态上的系统性。所以,如果我们进入了某门学科的研究,就得遵照这门学科的范式来进行推理与演算,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也就是说,思想更强调研究对象的价值与意义,强调这些价值与意义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并由此累积成系统性的知识或学科。不过,尽管学术与思想有观念形态上的分野,但学术所涉及的事实层面和思想所涉及的价值层面,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学术与思想可以在观念形态分开解释,但更多的是整合在一起的。因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考据还是实证,如果没有思想作为其内在的灵魂,那么史料与文献仅是一堆故纸,现实的数据与信息也只能是毫无关联、冰冷冷的数字。只有站在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和新的范式,才能显示出这些材料和数据的内在逻辑及生命力。同时,任何思想都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的,都与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有关,都与现实生活的事实性有关,这些是思想创造的根基与前提。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学术与思想应该是合而为一的。可是,在中国现实的学术研究中,把学术与思想两者分离开、对立起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使得不少学术研究成了相关从业者自娱自乐、博取名利的“学术工业”。比如,当前经济学的不少研究,把整个现实世界都数学化,从而使得现在经济学所面临的世界不是理性思维所发现的事物的秩序,而是研究者心灵构造的秩序或世界。当人类把自然和世界作为自己构造与控制的对象时,他实际上“在世界中失去了他的位置,或者更加确切地说,人类失去了他生活于其中,并作为思考对象的世界”,从而让世界也离人而去。所以,学术期刊有责任引导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让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回归到它的本源,阻止自娱自乐、博取名利的“学术工业”。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内在功能。俞伯灵研究员认为,一个国家或学术期刊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学术研究的水平,不同时期学术期刊的状况大体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状况。也就是说,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期刊既是一种筛选机制,也是一种评价机制和引导机制。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及基本功能。首先,在现代社会,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学术机构甚至各种事业单位,职称晋升、获得学位、学术成果考核、各种项目申报、奖项评价等的评判标准和依据。在这种过强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各种所谓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蜂拥而出,泥沙齐下。所以,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或有价值的学术期刊,它就是一种筛选机制,把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筛选出来,把那些不成熟及不良的论文剔除出去。而学术论文良好的筛选机制不仅在于编辑知识的专业性、广泛性,还需要给予编辑一个好的环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法律与经济学》杂志,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不久就能够刊出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后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就能够成为有学术影响力的名刊,就是与这样的学术论文筛选机制有关。其次,学术期刊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功能在当下的主流表现在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好坏、质量高低、能够获得多少奖励完全取决于学术论文所刊出的学术期刊的级别。比如,刊登在《自然》和《科学》等全球顶级杂志的学术研究成果一般都会被科研管理机构认定为顶级学术论文,而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一般都会被认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尽管这样的认定也存在不少缺陷,但不失一般性。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这更好、更科学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方式。所以,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客观、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的筛选机制和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这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更是十分重要的。第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引导机制,并不单单是指宣传引导、舆论引导、意识形态引导,还包括更重要的学术规范或学术范式的引导。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术论文,必须建立在严密的学理及严格的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让中国的学术研究走向成熟,并逐渐地走向国际化。
四、绝对保证期刊的公共品性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繁荣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经济学学术研究训练探索
摘要: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特开设此门课程,目的在于规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提高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术论文和学术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学术研究;训练
在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的常态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大学毕业应取消论文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没有办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导致高校学生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应被取消。深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本科生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因此很难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点,使得本科生学术论文的抄袭率屡增不止。为此,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降低重复比率的“特殊服务”,也不乏诸多“前辈”所传授的降低重复比率的各种经验,例如转换句型,调整文字顺序,语言互换转翻译,等等。这种“传、帮、带”的结果使得本应该认真、严谨才能完成的学术论文成为了文字游戏,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下大学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相似度、抄袭率检索等生意的火爆。上述现状的存在,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越来越浅薄、粗糙,对提高其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显然,要使本科生学术论文回归本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训练,为今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存在的各种弊端,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笔者的回答则是否定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科研的基本过程得到初步的掌握。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管日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就要学会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这免不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学会收集与整理材料,使其能在提出问题之后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对于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其科研能力,专研经济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难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无限创造和细致入微进行观察的能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不仅是本科生在即将完成自己学业所呈上的一份答卷,也是对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显然,该份答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素养的养成水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如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对高年级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从而为其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就会面临来自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四下学期接受“综合论文训练”的过程中选题和写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而彰显高中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撰写的规范化
1形式上的规范
在将论文题目翻译成英文时,学生们很多不知情,逐字翻译,对中文里常用的“关于……的研究”翻译成“Researchon...”、“Studieson”等。殊不知,这些字眼在外国学者及外文学术期刊编辑的眼中比较忌讳,他们不喜欢这样拐弯抹角的英文,一般英文论文的题目都是不费笔墨,直切主题的。摘要该怎么写,都应写什么,很多研究生还对摘要应包括的内容模棱两可。美国国定标准机构1997年指出,“好的摘要能够让读者迅速而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让读者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文章感兴趣并进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读全文”。不规范论文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还有参考文献。学生们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大多存在知而不引,断章取义,引而不确,来源不实和盲目自引等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上不重视导致的。学生们常常感觉正文的文章完成就可以了,参考文献不属于正文的范围,所以并没有对其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质上的规范
撰写论文是做学术的一部分,做学术如做人。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为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折磨”的。面对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的现实环境,对于不走学术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究竟需不需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篇规范的经济管理类论文,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本人既不读博又不出国,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虚无缥缈的研究上,随便写写能过关就行了”。甚至有的学生反问:“你觉得我们会因为论文不规范而毕不了业吗?”的确,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无法顺利毕业。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实,毕业论文才能够真正折射出一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时还有其独特的问题。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之理工类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有些“飘渺”。诚然,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是从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到整理资料,这些做论文的前期工作,都还是应该钉是钉铆是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获取和挖掘,仍然不应该失去学术研究务实的本色。
3培养研究生撰写规范论文
3.1让学生领会规范论文的“套路”
做好研究生入学后规范论文撰写的“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平台,例如利用讲座、报告等宣传形式进行“扫盲”工作,告知学生们规范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针对现行的一些不可取现象,向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才是真正规范的论文。这种“规范”,从论文撰写的结构、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概念方法、逻辑框架等方面都应予以澄清,加以解释。例如讲清文献引用的目的、原因和重要性,列举的小技巧等问题,学生们在处理参考文献时,就不至于仓促对付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事先给学生们一个明确、良好的规范,比过后规范其不适当的论文形式效果要好得多。当然,现在的学生常常老师讲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是很听话。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导师们从思想上去做工作,以身作则去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感染其对撰写论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