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民族劳动经济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经济民族劳动经济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知识经济民族劳动经济发展

摘要: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社会形态之后,如今的社会已经逐渐迈入基于知识信息生产、分配、使用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价值为原动力促进经济提高、生产力发展。在这一大环境中,少数民族劳动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知识经济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虽然这一经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人们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由经济大环境出发,联系具体劳动经济形势,多角度探讨分析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普及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在1996年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提出,指在新时期中知识作为原动力推动全球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来,知识经济以智力为载体,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分配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经济类型,是建立在信息革新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人才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特征基础上产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有社会公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过程需更多智力因素;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可持续化;支柱产业演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等等。事实上,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知识作为能够开发生产创造价值的资源,例当今环境之下,人们对于文化、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创造出的价值不同于农业、工业产品的社会价值。第二,知识是生产开发再创造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刻掌握,才能够实现合理范围之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核能、海洋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与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等都有赖于知识的再创造能力。第三,知识的把握能够使得人们对未知事情做出合理预测并及时制定对策。总而言之,知识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事物分析得到深远结论并据此应对的基础,在优化社会经济决策体系、实现决策智力化、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发展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与人类行为模式的进步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首先,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时代中,资源的挖掘、创造与配置等能够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前提,将自然资源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可持续性转化为循环持续性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资产有形到无形、有限到无限的改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俗地说,现代社会经济中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而能够带来智慧与知识的人才是创意的源泉,在公司决策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电商行业为例,每年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节日的销售中,各家企业总是拿出各不相同的方案来实现企业市场份额占有和利润获得,但是结果往往不尽相同。第二,知识经济带来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普及,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道路,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认知、综合素质以及生活结构等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更是缩减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方式,社会舆论生活的参与度也较从前农业经济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劳动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一)劳动经济的兴起

劳动经济在其发展前提下便是劳动为生产要素之一的经济价值创造方式。劳动经济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是具有其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的。首先,历史上来说我国封建社会时候所实行的基本发展政策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经过千百年地理、人文方面的沿袭,逐渐形成了如今我国劳动人口基数庞大的社会现状。第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营经济逐渐转向集体化、私营化,企业总体规模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实现市场经济价值创造。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小农经济维持生活困难的双重压力之下,生活在农村与郊区的劳动力大量涌向工厂企业,形成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基本雏形。

(二)少数民族劳动经济的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民族产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受到制约,在很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我国踏入社会主义的很长时间内,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如今随着发达地区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人民逐渐走出家园,运用自身技能寻找更加优化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长期与外界经济方式隔绝,缺乏专业而系统的培训,岗位主要限于第二、三产业的底层工作人员,即如今走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工作人群多停留在体力劳动的经济价值创造方式上。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向知识型经济方式的转型,少数民族劳动经济也在逐渐转变并已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作为社会经济主流的今天,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方向的前进道路上仍旧有许多问题留待解决。

三、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龙头,在如今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的大环境之下,对经济转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借鉴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知识型经济转变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这其中,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劳动力输出方式,在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创造出经济价值,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二)为国家多元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多元化是我国的传统特征之一,在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往往坚持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与民俗习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地理的开放,人们逐渐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更多的人接受了当代社会特征,使得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互相接受,促进了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如今的文化感受逐步超越地域之别,特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为我国社会文化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事实上,国家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是我国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青藏公路等通往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交通要道建成,实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逐渐完善,物资运输、民族贸易不再困难,且便捷的运输系统为人们带来新的视听体验,沟通了区域内外的经济交流,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应用也从封建社会的农忙逐步向着工业型劳动与知识型劳动转变,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人们脱离与世隔绝的生活,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同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过程中,各行业对于人才的知识储备要求必将逐渐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修养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诚然少数民族人民从前也并非出于未开蒙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接受现代社会教育中的知识是在现代社会得以顺利生存的保证,少数民族劳动经济的逐渐发展带来了人们接受现代更为先进的科技文化的契机,是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四、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健康发展策略

(一)引导少数民族人民转变思想观念

千百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相对于具有数量优势的汉族来说,大多聚居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偏远山区、国家边境地区,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无法与时俱进。长久以来的保守经济思想束缚着人们迈向改变的道路。因而在当今开放性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劳动经济以及当地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已经成为必然。我国各民族的民族特色与文化都有所不同,例如回族禁食猪肉、苗族偷菜节、壮族的禁食蛙肉等等,传统习俗应当得到人们足够的尊重,应当运用科学引导的方式引导其对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合理认识。

(二)提高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人们求职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当代社会中,劳动主体大都希望自身能够谋求更加优化的发展方式,但由于自身语言障碍、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往往不能如愿,少数民族劳动主体也是其中之一。因而,普及文化知识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关乎劳动群体经济创造的优化,更关乎多民族的未来发展之路。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如今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得到了当代知识的普及,人们也能够更多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知识普及与教育优化的进程仍旧需要继续推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的前提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少数民族人民的教育普及应当从政府推进与民族自发两个方面共同推进。首先,国家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进行学校建设,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提供优良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保证少数民族区域的教学质量。同时,应当尽可能地提高人们对于受教育的重视。在我国当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例如建国后帮助苗族、侗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并对各拥有独立语言的民族进行双语教学,在进行现代教育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促进知识经济时代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城镇化和劳动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并不能呈正相关,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数量不够、规模太小,加之缺乏了解实情的人员扎根基层正确切实的指导,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难以发展起来;第二个问题是城镇化结构不够完善、功能不够齐全,出现“盲目造城”的城镇化假象;第三个是城镇化居民的综合素质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许多看似是城镇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依然难以脱离小农经济,难以真正迈入城镇生活,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枉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可以制定相关对策。第一,选择合适的城镇发展地域,提高现代化城镇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稳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第二,优化城镇化结构,建立“有名有实”的城镇。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地方资源和民族特色的经济,引导人民利用一切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自助创业,拉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建设真正的现代化城镇。第三,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管理、发展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稳步走向城镇化和现代化。

(四)加大知识经济时代下制度改革与创新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一直追求的目标,城乡二元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年龄层的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加之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的不够完善,少数民族的农业产品的外销受到诸多限制。例如现在大多农牧产品都以公路运输为主,保证新鲜和质量,但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样不现实。此外,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模式,但在网络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很难普及。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拥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挖掘发展优势,扬长避短,稳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贵州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根据其气候和地形特点,适宜大力发展糖料生产及其相关产业,争取发展成为系统全面的糖料产业链,将全省的制糖工业实现产业聚集化。此外,可以通过加大自助创业扶持政策和加强少数民族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来鼓励指导少数民族人民根据故土资源优势进行自助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五)拓展知识经济时代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虽然已经处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但是劳动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同时缺乏合理运用民族特色的策略和方法。在新时代社会经济中,许多经济发展类型都得到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应当跳出原本单一的小农经济或放牧经济等固有模式,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对自身优秀特色文化的利用以及现代化发展手段的综合使用,实现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拓展知识经济时代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向,实现少数民族劳动经济的“巧发展”,不仅局限于普通的农业、工业经济发展,而是在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实现能够切中肯綮的发展策略。比如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依托其特色鲜明的地理特征与民族特征,多年来充分发展其旅游经济,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其他地区可以充分借鉴其发展经验,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与进步。

(六)完善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劳动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其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加快,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地域分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程度普遍较好,而交通闭塞、发展起步晚的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多地区贫弱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于保证基础教育普及,实现全民综合实力提高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切实解决人民疾苦,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古至今,财政支出与落实效果程度很难成正比,每年我国都会有很大的财政支出作为社会保障资金,但真正能够到达需要人手中的钱寥寥无几。目前,中国梦的前进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但仍需要诸多人的长期奋斗和努力。每一位领导人都能够心系人民群众,不以私利为目的,深入群众基层,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社会保障的实施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作者:王芳 袁伦渠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9,(1):45-51.

[2]马海群.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J].图书情报知识,2000,(2):2-6+35.

[3]秦剑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王艺.浅谈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41-42.

[5]高上.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159-160.

[6]李娟.谈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5,(27):116-117.

[7]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8]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1,(3):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