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管理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知识管理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知识管理2篇

(一)

 

一、高校档案开发指导理念的新思考

(一)知识管理与高校档案开发的联系

高校档案开发对象是知识管理的资源基础。知识管理的适用范围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知识的获取、生产、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创造等流程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外,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又是管理知识的过程。”“从知识的来源、生产、存储、整理,到知识的流动、传播、交流,以及知识的学习利用、共享、评估,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经济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知识管理,档案具有的“知识属性”和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的自身价值决定了潜在的待开发的档案信息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处于源头和基础位置,构成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校档案开发的目的与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相一致。高校档案开发过程可以看成是对高校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蕴藏于档案中有价值的、适应高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利用者所利用,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一种知识信息整序和传递过程”。高校档案开发过程的终点是以知识为呈现方式的提供利用,而知识管理同样是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利用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档案开发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不谋而合。

(二)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对高校档案开发的影响

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是指“研究组织量化知识的主要方式和本质是什么”。资本的初始含义是指用来表示贷款的本金,与利息相对应,即“生息金额”,因此,资本的概念含有增值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纳入到了资本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本研究学派将“知识资本”认定为“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借以取得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组织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档案资源可以看成是高校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资本之一,根据知识资本的含义重新评定高校档案内涵,即为高校档案是高校在创造价值(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等)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并借以取得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高校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是量化和整合高校知识资本的重要过程,其中凝结了开发者无差别的劳动,可以将档案开发过程看成是一个劳动产品输出的过程。而档案开发“产品”具有知识资本性质,并能带来增值作用,档案信息经过开发重新组织后利用范围增大、次数增多,其效用和价值不断增大,而且在利用过程中档案价值还能再生,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派生出新价值。另一方面,档案信息经过开发后会挖掘出高校一部分具有知识性的优势资源,这些开发成果会使高校在高等教育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竞争力。从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重新审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可以恰当的回应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问题,高校档案开发过程是量化高校知识资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高校档案开发结果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对内可以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看成是固化的智力资源再生和利用的重要环节,对外为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提供确凿的量化数据和事实材料,即组织(高校)量化知识的本质是增加组织效益,加强竞争力。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重新看待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既加深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意义,又加强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地位。

二、高校档案开发范围的新思考

(一)拓展高校档案开发的宽度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要想更加全面的实现高校档案的价值,并且给整个高校的运转带来“效益”,应该扩大高校档案开发客体的范围,更多地从知识层面选择档案开发的客体。在高校机构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或档案库中,也根植于高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科研的程序、惯例以及规范之中。高校档案开发工作除了要对显性的带有知识性质的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外,也应该尽可能的对分布在个人或不同部门中的不完全的知识片段式的资源进行开发,能够有意识地去收集对高校知识资源增长有益的信息,扩大高校档案开发客体的来源,避免因单一形式的档案开发客体而流失一些珍贵的知识信息。例如,拓展高校中离职人员个体知识资源的开发范围,对高校来说就尤为重要。在这些离职人员身上隐藏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经验和高校管理经验可待挖掘,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存储在固化静态的教职工个人档案或教学科研档案中,而更大一部分隐性知识信息则是存在于这些人员的头脑中,需要高校档案开发者有意识的将其纳入到档案开发客体的范围内。高校档案开发人员需要通过各种信息获取、交流和沟通途径,努力发现和挖掘一切与开发主题相关的知识信息,使档案开发成果的知识密集程度更高,知识性更强,从而提高校档案开发成果的知识共享程度和利用率。

(二)延伸高校档案开发的深度

高校档案开发应该深化档案开发的层次,更多地向知识层面挖掘信息资源。目前高校档案的加工层次基本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的第一次开发,亦称第一次整理,即将“档案原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收集、分类、立卷、排列、编目、鉴定、编制检索工具以及统计等等”。档案的第一次整理是档案开发的基础工作,要想获得更加丰富、珍贵、知识性更强的档案信息资源,则需对档案进行二次、三次乃至多次开发,延伸高校档案开发的深度。高校档案开发的层次性应该从显性知识走向隐性知识,将隐藏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不断加工逐渐外化。将知识纳入到档案开发成果的范围内,需要档案工作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将档案资料进行更深一步的加工挖掘。对于某个主题或类别的档案开发工作,要从更加深入的层次去思考固化档案信息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分布和加工情况,尽量使相关档案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集结在一起进行整合深度加工,成为系统、全面的知识成果。

三、高校档案开发实施要素的新思考

(一)对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新认识高校档案的开发工作是一项知识工作,所谓“知识工作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新产品和服务工作”。从高校档案开发工作内容和性质来看,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符合知识工作的界定,要想将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档案开发工作中,则要进一步对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有新的认知。首先,明确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是一项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不同于机械性和劳动力的工作,在高校档案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开发者或称为知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并以获取、挖掘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活动。其次,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是一项具有创新性质和项目性质的工作,需要团队密切配合,注重同事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上级干预。再次,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是一项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主要以服务利用者为导向进行档案信息开发,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响应。

(二)制度保障高校档案开发以知识管理为出发点进行信息挖掘,需要得到制度和法理上的保障,才能支撑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便于从更广泛的范围收集、获取与档案开发相关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将高校档案开发成果以合理、合法的形式提供给利用者。高校在现有的《档案法》和《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基础上需要制定出适合高校自身发展,满足高校自身特点,符合高校档案开发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在保障高校档案开发信息资源来源的充分完整性的同时还要对档案资料来源的合理、合法性做出要求,对于档案开发成果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避免因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而影响档案开发成果的公布和利用。

(三)打造系统化的知识库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基础,打造系统化的知识库是运用知识管理方法进行档案开发的前提。在进行档案开发之前,除了要统计量化在高校档案机构内存有的可待开发的知识性档案信息外,还要对可能成为高校档案开发对象的潜在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跟踪和收集工作。目前部分高校档案管理状况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做不到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管理的程度,但至少应该打造目录级的知识库,将分散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目录形式集中到一起,标明其可能存放的个人、部门和机构信息,以方便对其进行针对性开发时的及时获取。另外,知识库字段还应该附加档案开发者判定潜在待开发信息的鉴定依据,以免在将来实际开发过程中类似的重复工作,并且可以作为实时档案开发价值判断的参考。

(四)档案开发工作者的新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档案开发人员属于知识工作者的范畴,他们与体力工人不同,获得劳动报酬的原因在于他们懂得档案中隐藏信息的价值所在,并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档案所反映的高校职能活动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高校档案开发的实质是人和档案的辩证关系。高校档案开发者“只有凭借自己博学精专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刻苦努力,才能开发出优质的档案信息,而只有优质的档案信息,才能产生理想的效益”。以知识管理观点看待档案开发人员,则要求档案开发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凸显自身与一般熟练工人的不同,需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自身的价值观念;对自我发展和不断学习具有强烈愿望;加强自身对高校档案信息的知识敏感程度以及对高校组织职能的熟识程度,以便适时获取、挖掘知识信息,对档案价值做出合理判断;档案开发工作者还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配合整个团队的档案开发工作。高校档案开发工作者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档案开发工作者的要求才能开发出质量、价值和知识性较高的档案成果,以满足增值效益,提高高校竞争力。

(五)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开发的平台、手段和工具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档案开发要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设施,才能保障高校档案开发的顺利进行。高校档案部门在人员配置充裕的条件下,最好能够安排专职的技术人员来辅助高校档案开发工作。从知识挖掘的角度来看,档案开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人工,以档案开发工作者为主体,运用自身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知识挖掘,这是目前高校最为常用的档案开发模式;另一种是利用支持知识获取的信息技术工具,如知识挖掘技术、模式仿真和智能等辅助软件进行数据、信息、知识的采集和挖掘。人工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开发平台和开发结果的方式等对整个网络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档案信息开发则在软硬件配置、升级,以及对于整个开发过程的操控、安全、结果处理上的技术保障是一切开发工作开展的前提,尽管高校档案开发的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所谓智能化的程度,但是随着档案数字化和办公环境网络化的发展,不管是用人工形式还是辅以信息技术形式的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技术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

(六)绩效评估知识管理的观点认为“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评估是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重要一环,任何具体任务的执行,如果没有对其绩效进行评估就无法产生反馈信息,也就难以了解执行的效果。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评估应该是全面和综合的,既要有定性的评估,也要对开发活动中的数据、成效做出定量分析,包括对高校档案开发目标达成度,开发成果利用程度的评判,以及利用者对开发成果满意度的统计。评估的效益指标要将高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高校档案开发的绩效评估是对以往档案开发工作实施的综合评判,和对未来档案开发工作进行调整和规划的前提,总之,是高校档案开发工作实施要素中的关键环节。

作者:刘荣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二)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现状与调查分析

以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为内容,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教师对隐性知识的知晓程度、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影响隐性知识管理的因素、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编写《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98.33%,有效率98.31%。根据对问卷调查做出的统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1、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认识程度设计了4个问题

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了基础性的调查,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知晓程度、明确程度和积累程度3个方面。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教师虽然对知识管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隐性知识知之甚少,只有8%的教师能明确和感知自己的隐性知识。在教师自身隐性知识积累方面,有51%的教师表示会经常积累与师生交流中捕获的信息,33%的教师表示会偶尔积累,16%的教师从不积累。但是仅有23%的教师注重隐性知识的记录和转化。由此可见,虽然部分教师积累了一些隐性知识,但是没有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和转化,没有发挥出隐性知识的最大价值。

2、教师隐性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

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上,多数教师仅限于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科研和阅读专业书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原因有:

(1)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强,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量;

(2)教学反思不足,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随机的、情境化的问题进行管理;

(3)较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态和管理方式;

(4)在知识的加工、交流、创新方面比较欠缺,没有充分利用科研机会进行知识创新。

3、影响隐性知识管理的因素

(1)态度。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态度决定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通过调查,了解到55%的教师认为隐性知识管理非常重要,45%的教师认为重要。这说明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对其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能关注自己隐性知识的获取,因为由于晋升职称的要求使得自己更加注重科研、教学中的收获等等,并从中受益。所以教师们都要不断努力通过晋升职称来提高自己。

(3)教龄。工作年限的不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影响不同。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更加肯定隐性知识的管理对其有重要作用,认为教学反思、观摩教学、科研活动、团队合作等对隐性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工作5年以下的教师多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认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4)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共享的组织文化势必会影响隐性知识习得和转移的速度和质量。调查表明,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观摩活动和学术辩论活动多的教师团体总体上比缺乏合作交流的教师更加重视隐性知识的习得。

(5)制度。95%的教师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来确保知识管理的长效实施。

4、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情况

在问题“您经常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传达给别人?”的回答中,仅有1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而且有81%的教师认为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具有更多的隐性知识。在问题“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对象?”的回答中,转移给学生的占52%,转移给同事的仅占5%,不转移的占到了43%。针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原因有: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同隐性知识是与他人竞争的优势和个人价值的核心,但是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害怕将自己所掌握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传授给别人会使自己丧失竞争优势,另一面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即时实践条件等因素使得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高,因此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二、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1、提高教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敏感性

每个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要向教师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等,降低对知识管理的抵触情绪,从而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

2、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从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出发,向教师介绍一些“低门槛、零技术”的知识管理软件。现代网络工具如QQ、微博、博客、OneNote、360Doc等使得自己与他人加强了沟通,并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未知知识,为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提供了工具保障。

3、将隐性知识纳入对教师能力的综合测评

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使教师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时能得到认可,这样教师一般会乐意积极共享自身的隐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内在动力,要持续共享自己的所有,是件不容易的事。

4、共享的文化要营造一个人人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和文化。在现实中,教职工之间的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都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学校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在教师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加强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组织沟通和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主的网络沟通,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5、灵活而有效的制度保障

只有当知识管理由外部的约束、刺激、激励变成内部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最终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这就需要使用相关的制度或措施来保证这种转变。如日常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支持制度等等。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激励动机设计不同的激励补偿机制,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调动知识主体共享其隐性知识的积极性。隐性知识是学校组织形成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管理隐性知识,形成持续快速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教师要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学会学习、学会批判性思考、学会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转变教师知识的存在形式,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促进教师个体和组织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知识创新与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科研能力,创建一只充满活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组织成为持续性与循环性的学习有机体,使学校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创新,生生不息地循环,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创造与管理,从而达成学校组织的持续经营与发展。

作者:张敬环 吴建荣 任瑞仙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