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经济下现当代文学中摄影想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知识经济时代下“摄影文学”逐渐全球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摄影,让我们得以从全然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文学,了解文学的特性,辨别文学表达的界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法国摄影术的出现,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影响着人们对美的感知,影响着当代文学的文本,当代文学凭借着摄影艺术,正在进行全新的发展。成东方在《摄影文学有广阔前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摄影文学的概念。但是到2001年,对摄影文学的研究才慢慢兴起。摄影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并不是从多媒体时代或者是数字时代才开始的,摄影在文学中的存在形式并不固定,有可能是实体的,印刷在书上的,也可能是虚拟的,非实体的。但摄影在当代法国的一些作品中往往是虚拟的,隐喻的,是被想象出来。法国在对摄影文学的深入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历史层面,其成功的经验可以被拿来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崭新研究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国内的摄影文学研究,对于文学界来说,摄影技术不应该陌生,摄影技术应该注意与文学相融合,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新高度以及新层次。普罗大众杜宇科学的追随以及对摄影技术的追求可以看出。摄影同文学技术一样具有叙事性质,能够帮助定格某一瞬间,帮助描写以及叙述,摄影所具有的反叙事性和电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电影的的完整情节高潮结尾等均有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同时也不同于照片,照片对于生活的定格只能停留在单一瞬间,对于正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现实生活,摄影同样取材于生活,是细节的艺术,照片对于一直在发生变化的现实生活来说,具有无法改变的碎片性。而摄影能够更好地将碎片进行整合,帮助实现更加完整的画面以及更加完整的故事,摄影具有独特的性质特点,兼具了瞬时性以及碎片性和串联性的特点,可以帮助文学作品实现多个角度的展现,以及融合。正是因为摄影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以摄影为基础的文学描写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1从巴尔扎克到福楼拜:文学描写与理论的参照
摄影技术出现在早期的工业社会,引起完美。精确的复制效果,许多名人精英们都喜欢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在纳达尔所写的《当我曾是摄影师时》一书中,可以发现许多文人政客在镜头的表现。在摄影技术出现的早期,由于当时秘术盛行,人们的对科学技术的意识不那么高,社会普遍认为摄影是通过某种力量使人类的灵魂可见。在摄影技术早起,摄影技术并未普及,能使用摄影技术的社会群体十分有限,实际上,摄影技术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是的物体光学影像被记录在胶片上。由于摄影技术的像圣光般特有的光学效果,以及其独特的科学性,使得巴尔扎克等人将神秘力量的言论转变为科学的奥秘,同时也避免了在当时矛盾日益加深宗教和实证两方做出表决。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摄影术成像的原理,能够获取隐形物体的神秘力量,使得它在之后的文学作品当中频频被谈及。在工业社会早期除了摄影术之外,现实主义下的审美也走向了大众。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实证主义不断的进入大家的内心,宗教信仰受到质疑,真实的世界慢慢地被大家发觉,摄影也不在那么神秘,同时成为了真实的代表。摄影能够顺利的从神秘魔法转变为真实的标签,主要是由于其高度的满足了大众对于科学、客观、真实的追求。工业社会下,相对于画笔记录来说,摄影技术操作简单自动,而且其成像效果精确,满足了大众对于“眼见为实”的信仰。同时也离不开孔特的实证主义理论,在孔特看来,看着表面的视觉信息其实是能够引导大众通过演绎的方法去感受万物更深层次的内涵。摄影独特的时空维度,记录下来现实的万物状态,摄影在现实影像流中分离,并且固定下需要记录的图,使得其成为记录现实瞬间的最佳手段 。有的文人认为小说不应该是记录现实,例如尚夫勒里曾提出小说家应该是客观的角度描述故事,对于小说中的世界不应该发表作者自己评价看法、,同时也不应该指责小说人物。而福楼拜有着更深刻的看法,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其实是作者的放大镜,是将真实的现实世界通过有趣的文学描述展示给人“看”。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帮助读者以及笔者进行交流,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笔者笔下的绝代风华以及大好风光,让读者透过作品联想到笔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环境,能够引起读者以及笔者之间的共鸣,最大程度还原以及反映现实。对于文学界来说,摄影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参照般的存在,这一点从当时大众对科学客观真实的追随以及数不胜数的对摄影技术的比喻可以看出。除了这几点以外,摄影还具有瞬间性,也被称之为反叙事性。摄影所具有的反叙事性和电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照片对于一直在发生变化的现实生活来说,具有无法改变的碎片性。正是因为摄影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以摄影为基础的文学描写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形式并不会和真实的追求产生冲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加大了真实的存在你。例如在福楼拜的笔下,通过将事实以印象和画面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目的在于精准的描述出事件发生时的状况,精准生动的描述使得文学作品像是摄影展览,一方面这会使得文学叙述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将处于上帝视角位置的读者拉进小说所建立的世界当中去感受另一个真实的世界。相对于“编排”的所需要的故事性来说,福楼拜更注重自身作品的“展示”效果、他这种独到的审美,使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并且成为了后来文学改革的灵感源泉。
2从《明室》到《小说的准备》:文本的“超我”
罗兰—巴特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评论家,他对摄影也情有独钟。巴特的许多作品当中都展现出了其对于摄影的喜爱,许多作品都选用照片作为插图,更是以探寻摄影的奥义作为故事主线的作品。摄影不仅巴特重新认识自我的工具,寻找真我的方式,更是他理想追求的速写参照。《明室》一书是作家巴特特意为摄影和离世的母亲的所写的作品。全文通过母亲的离世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割点,将这本小说的内容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前一个部分可以被概括为“图之悦”,巴特在小说的开始就表示了自己本书将通过主观的现象来表明摄影的实质。后一个部分都在描写母亲离世后的悲痛,但通过照片作为插画,悲痛的文字描写与温馨的温室庭院照片相互映衬,真实的照片帮助巴特“重新找回”了母亲。虽然是母亲五岁时候的照片,但是通过母亲眼神中的至善,足以让巴特和读者确信这张照片带有母亲独一无二的“神情”,这除了是基因所带来的外貌上的相似,更是因为巴特和母亲间血浓于水的亲缘和深厚感情。《追忆似水年华》通过“范例”的暖昧在巴特的作品当中展现。巴特清楚的明白描述“现在”所必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真实的“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在“俳句”中找到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俳句使得值得纪念的瞬间被快速的记录,并且被消费。另一方面,俳句在形式上也简,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使得文章通熟易懂。最后,俳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实现了意义之排除。 照片通过文字的描述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总而言之,如同日本俳句,摄影也文字无法企及的特质,以至于它能够成为书写“小说”最理想的参照。这可能就是巴特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依旧对摄影如此着迷的原因。
3结语
引用图像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表现力或者是影响力,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学需要引用图像来适应电子传媒时代的发展。引用图像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界定文学,通过多媒体艺术我们可以扩大研究文本的范畴。目前传统文学在研究和评论方面在慢慢地被边缘化,但是文化研究以另一种形式,通过多媒体艺术,仍在持续进行。
作者:严木荣 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