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非常迫切。本文使用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职工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对于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有影响。目前企业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的并不多,文章认为,应该增强城镇企业职工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并且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产品,更够做到与基本养老保险差异互补,实现更全面的养老保障。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影响因素
一、引言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时代,2016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0.8%。据预测,2020年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超过30%以上。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着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低替代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在养老金制度中的选择一般意义上被称为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第一支柱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立足于此,力图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剖析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在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解释选择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职工背后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补充,为未来我国责任共担机制前提下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界中该问题的相关实证分析较少,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中,本文采用寿险参与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献。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目前,有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国内寿险需求的宏观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1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寿险市场的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保障程度、文盲率、市场利率和储蓄存款对寿险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具有影响,且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老年抚养比率和少儿抚养比率对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影响不显著;人口的增长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张连增,王皎,2014)。杨舸(2014)等人认为实际利率和少年儿童赡养(抚养)率对寿险需求也有显著的影响,社会的老龄化、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对寿险需求的作用并不显著。从微观层面看,在国内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子女数量、个人年收入、户口、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参加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家庭房产数量、小汽车数量、企业属性、婚姻等十个方面(张强,杨宜勇,2017)。张旭梅(2007)认为,我国寿险参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风险偏好及认知水平、日常生活习惯等。有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了参保人的意愿,而非参保行为,如陈其芳(2016)认为,农村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养儿防老的态度、政府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程度等对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没有考虑企业职工的需求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使用的是企业职工数据,根据样本选择是否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删除无效样本,有效样本1665份,内容包括职工的基本特征、经济收入、参保状况、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和参保意愿。
(二)变量选择
因变量为问卷中“您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社会保障项目-商业性养老保险”的问题,分为“参加”和“没参加”两类。将参加的定义为“1”,没参加的定义为“0”,删除了其余的样本。自变量分别为个人特征因素、替代因素、经济因素、健康因素。个人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和婚姻状况。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性931人,女性734人,分别占比55.9%和44.1%,其中已婚的有362人,未婚的有1226人,离婚或丧偶的有77人,分别占比21.7%、73.6%和4.6%,年龄18到35岁的有714人,36到55岁的有813人,56岁以上的为138人,没有子女的为439人,有一个子女的为886人,有两个子女的为290人,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为50人。按受教育程度划分,接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有160人,初中431人,高中345人,中专、专科41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有319人。按经济状况划分,低于平均水平的有511人,处于平均水平的有954人,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00人。按健康状况划分,身体存在疾病的不健康的有95人,身体状况一般的有276人,身体健康的有1294人。在这些全部样本中,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有1216人,占比73%,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49人,占比27%。
(三)分析方法
描述企业职工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采用列联表分析;研究影响因素时,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变量,运用SPSS软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该模型为logit(P)=β0+β1x1+β2x2+…+βiXi,其中,P表示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概率,β0为常数项,βi为第i个变量Xi的回归系数。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总体上,我国城市老年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根据分析显示,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仅占12.2%。具体看,个人特征因素在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上并不显著。女性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寿命一般比男性较长,她们在养老方面的风险会更多。年龄上,年龄越高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更高,如56岁以上的人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比36-55岁和18-35岁的职工分别高0.5和1.4个百分点。从婚姻状况来看,婚姻方面,已婚的人比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更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在子女数量方面,没有子女的人更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越容易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小学及以下仅仅占3.8%。从经济状况来看,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达到10.2%,而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比例为11.0%,经济状况达到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达到23%,比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人高12.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当企业职工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因为他们不仅会考虑自己未来的风险,还会考虑子女。替代因素方面,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参加商业保险的意愿显著高于没有该类保险的职工,高7.2个百分点。从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健康的职工为12.2%,不健康的为7.4%,而一般的为13.8%。因为感觉自己未来健康有不确定变化时,职工可能更希望通过参加商业保险来降低风险。
(二)实证分析
从上面描述中,我们看到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此,我们采用二元统计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因素对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行为有什么影响。我们对个人特征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将该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再依次加入替代因素、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和意识因素进行考察,最后,将各类因素全部纳入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一为个人特征因素模型,我们看到,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没有影响。性别上,可以理解为女性职工寿命长而导致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可能性大。企业职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风险意识或风险观念也在逐步增强,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接纳度也会随之提高,所以年龄越大的企业职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高。受教育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高。婚姻状况方面,未婚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低。在子女数量分组来看,子女越多,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越少,子女越多,能够提供的家庭保障越多,因此会减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再次得以体现。模型二为替代因素模型,是否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对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已经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是没有该保险的职工的1.751倍,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的职工,他们一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弱,比较容易接受商业保险。这说明在社会保险方面,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体更倾向于参与商业保险,这样在退休后还可以获得双重保障。模型三为经济因素模型,个人经济状况对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具体来看,个人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和平均水平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分别是个人经济状况高于平均水平职工的51.3%和48.0%。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已满足并拥有较高水平的财产储存时,其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购买商业保险产品对他们来说往往更有吸引力。模型四为健康因素模型,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影响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相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不健康的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是它的70.2%。对于一般健康水平的职工来讲,不但有身体变差时的切身感受,更由于身体状况的不确定性而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他们规避风险的需求更大,因此,一般健康水平的职工是健康职工的1.108倍。
五、结论与讨论
(一)增强城镇企业职工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
我国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概率相对较低,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这说明我国未来商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职工对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用来养老的的观念还比较传统。二是民众对保险产品的不信任。由于文化传统等原因,我国民众普遍对保险行业没有很强的信任感,商业保险市场上的养老产品也不是当前保险产品的主流产品,这些都导致民众对保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信任(吴传俭,朱友艳,丁雨,2017)。
(二)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产品
商业保险出现以来,我们考虑的是具有购买商业保险能力的群体来参加商业保险,但是弱势群体的购买意愿也十分强烈,却没有经济能力来支付高额的保险费。本文发现,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受教育程度高的职工、经济状况一般的职工才会更容易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职工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强制性储蓄肯定会增加家庭负担,而增加补偿比例,无疑会导致消费者过度购买保险,造成过度卫生支出,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福利的水平。
(三)与基本养老保险差异互补
上述分析发现,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更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因此,应突出产品特色,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差异性互补,促进商业保险不断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保险公司应加强保险市场细分。其次,现阶段已经开始进行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递延税收养老保险可以和企业相结合,完善养老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的养老需求,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体系。另外,保险公司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与政府合作开发有利于职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促进养老金制度的产业化。
作者:刘婷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