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都市县域经济转型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浙江省县域经济存在着要素难集聚、资源浪费、分工不协调、空间组织效率低等问题,浙江应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向以中心都市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转型,以规划建设为主,逐步推进都市区与周边县市在人口流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全面对接,最终达到中心城市和各县域之间的相互分工,协调统筹,互利共赢的城乡空间结构单元。
[关键词]
县域经济;都市经济;中心城市;资源配置;产业升级;转型
1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
在浙江省,县域经济一直带有其特殊的色彩,因其众多的百强县而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仅为14.4%,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往县(市)转移,造就了义乌、上虞、东阳等一大批全国百强县。截至2015年,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达65.8%,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提高的重要因素。2015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万亿,其中县域经济占比三分之二,开创了独特的农村县域经济模式,家庭作坊与民营经济在中国最为活跃。然而,随着“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实施和“强县扩权”模式的推行,县域经济在逐渐发展的同时隐藏着中心城市职能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转移升级难等一系列问题。
1.1区域分割严重,产业升级转型难
县市之间的独立和竞争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相互促进推动浙江省各县市之间的竞争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市场配置和要素禀赋的变化,加之“省管市”等一系列政府措施的推行,使得地级市的权威与作用减弱,县域自主权力的扩大,刺激了各县为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盲目的趋利避短,忽视了与周围各县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统筹分工,阻碍了市场要素的分配流动,造成市场分割和恶性竞争。
1.2资源浪费严重,整合性差
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企业就地办厂,呈分散式的布局,集生产、销售为一体,在发展的初期,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带动县域企业成片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分散的布局和不合理的规划导致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这种碎片零散式的布局缺乏跨区域产业链的延伸与区域间的合作分工,导致各县之间产业并存,造成严重的利益竞争。县级行政主体在整合自身资源、引进大企业时会受制于资源要素的限制,导致县域经济企业的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土地资源有限,人才与技术创新不足,从而较难引进大型的企业,也很难与更高级的行政区域竞争。
1.3资源共享性差,高级要素难以集聚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解释各种要素应集中于增长极,并且由增长极区域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区域中心城市是最重要的增长极,发挥着集聚、辐射、共享区域要素的作用,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大中型城市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大中型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源辐射效应难以形成。中心城市的扩张使得周围县域的人口、资金、产业大量流入,一方面减弱了县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对中心城市的交通、环境、治安造成重大的隐患。现如今,浙江大量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所处县域无法满足其对人才、资金、技术的支持而大量的向外省迁移,一方面是由于本地劳动力、土地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省内多数中心城市缺乏高级要素的集中。所以,浙江省想要在新经济形式下获得新一轮发展,必须要突破县域行政区划的框架,从原来的“县域经济”为主导转为“中心都市经济区”为主导,周围县域的产业发展向中心都市转移,再由中心城市向县域进行产业扩散,从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形成区域内要素流动自由,区域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产业优劣互补,具有合理点—轴式的“中心都市经济区”
2“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其《孤立国》中指出以中心向外呈环状的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而都市圈形成最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域、农村之间产业与资源的相互分工与协调。
2.1提升中心城市的“权威”与影响力
目前浙江省的强县众多,中心城市少而弱,这造成了一种既是经济上又是行政等级上的失衡。因此,要发展中心都市经济区,就要强化中心城市的“权威”,提升中心城市的职能,强化其金融、科技、教育的水平与地位,使其成为整体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产业的集聚中心。另外,要消除县域之间的行政壁垒,进行跨县域、跨区域的联合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2.2完善中心都市区的职能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了环杭州湾、甬绍舟、温台、金华—义务四大都市区,以四大都市区为中心区域,可以使得要素和资源的对应集中,人口和产业能在都市区内获得合理的配置。在优化国土资源空间结构和强化中心城市职能的同时,要培育次级增长中心和卫星城。中心都市区本身可打造成政治、科技、金融中心,在人口、技术、资金大量集聚的同时也要对外围的县域进行扩散,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周围县域进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环境承载压力。
2.3协调分工,扬长避短
中心都市经济相比于县域经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空间更大。在确立中心都市的主导产业之后,一方面,要由里向外横向分布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周边县域发展自身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对盲目、恶性的不正常竞争行为加以管制,另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纵向上要明确中心与周边地区的等级、产业划分,不能放任下级区划逾越其等级之外的权力,从而影响整片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有一类较为弱势的地区,例如衢州、丽水等地,山多地少,又有生态涵养指标限制,不宜过度发展工业,向中心都市转移十分紧要。其一,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劳动力、科技等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较弱,就要求其必须把有限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其二,扩散式的分布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范围扩大,不利于整治。因此,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其中心与县域之间的关联,因地制宜确立主导支柱产业,保持要素的自由流动,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可持续共同发展。
3浙江省“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
“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区”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涅?的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
3.1县域强而多,中心弱而少
众所周知浙江省的百强县众多,而真正算的上大城市的就只有杭州和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然而仅仅依靠杭州和宁波不足以带动整个省中心都市区的成型和协调发展,其他的中心城市又远未达到能吸引周边县市集聚的条件,这种县域经济的过于强大,极大的阻碍了中心都市的形成,大面积的造成了“县不服市”“市难管县”的局面。
3.2产业低端,转型缺乏资金技术保障
浙江省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民营经济小而分散,传统产业占比大,且大多为较为低端的产业,利润不高,产业如果向中心都市转移或者升级,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报酬和土地租金,这极大的打击了各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管省政府出台文件,提出要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而且还出台了税费减免、用地建设、技术财政支持的专项政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相对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企业产业链少,产业低端,融资困难,技术有限,转型困难重重。
3.3地方保护主义
“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区经济”转型是一种趋势,然而这种趋势的产生和扩大会在长期内造成县域当地人口、资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会弱化当地的吸引力,对县域当地的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会造成影响,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就会悄然建立。地方政府与企业的“不买账”就会造成中心都市区的一厢情愿,使其“孤掌难鸣”。
4推动“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中心都市区经济”相对于县域经济,还属于新生事物,而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解决一系列转型路上的困难,有以下建议。
4.1建立试点,撤县设区
自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收紧“撤县并区”的审批,自此10年内浙江省未有新区建立。从2013年开始,绍兴县,上虞县,富阳县相继并为柯桥区,上虞区,富阳区,新一轮的撤县设区悄然兴起。就全省来看,可以以金华为都市区试点,考虑东阳、永康、兰溪撤县设区,整合资源,扩大中心都市区的面积和权威,为大都市经济区的发展打下基石。
4.2抓住机遇,响应政策
新一轮的“十三五”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要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培育100个具有区域中心城市或特色职能城市。“十三五”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对浙江省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浙江应该抓住这次转折的浪潮,响应国务院政策,赶上这趟新发展战略下的“快捷列车”省市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符合要求的乡镇并市,撤县设区。
4.3发展交通,技术创新
在这个信息时代,交通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中心都市区的交通物流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确立和完善就显得刻不容缓。在交通上,大力发展航空、高铁、河海联运,以各大中心都市城市作为交通节点,贯穿各中小县市,连接全省。在科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把中心都市区域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在周围县市打造一批支柱性的高新产业集群,引进高校,吸引人才。中心城市只有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技术先进,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新时期走在前列。
4.4绿色产业,环境治理
新一轮的经济形式下,传统的粗放型、高污染产业将会被逐渐淘汰。浙江省政府层面,已经在全省推行“五水共治”,而百姓层面,拒绝PX项目引进,说明不论政府百姓,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着手开始解决环境问题。这就要求中心都市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进行产业升级,治理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上。县域经济污染型企业的淘汰到中心都市区高新、绿色产业的集聚是必然过程。
4.5合理规划,利益共享
企业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动力都是源于利益,若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就要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也要保障他人的利益。这就要求中心都市区要建立合理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工业布局、城乡统筹规划,与周边县域利益共享,并提供一些补偿机制,使中心都市区与县域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5结语
随着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渐过渡,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经济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都市经济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省内省外乃至国际城市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转型的过程是痛苦而又漫长的,所以要发扬“浙江精神”,在新一轮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着眼未来,构建一个全新的、统筹合理的一体化空间结构单元。
作者:金建军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祖强,应武波.从强县经济到都市圈经济——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6).
[2]柳博隽.突破“县域经济”局限[J].浙江经济,2013(07).
[3]黄勇,董波,陈文杰.“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意义与构想[J].浙江经济,2013(11).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