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动力机制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前,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分工的新机遇;我们要在发展县域经济层次和质量的同时,做好这篇大文章。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县域既是“三农”问题集中区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经济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恩施州提出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给县域经济带来新机遇。三是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不少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技术、项目支持;湖北省也对恩施州予以“616”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等大力支持,给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尤其“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恩施州以“三州”战略为指导,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趋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加快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步伐。
(二)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从资源角度来看,恩施州有“六大”特色资源。分别是旅游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水力资源、风力发电资源、富硒矿产资源和绿色药物资源。全州有2448座山峰、304个山洞、44条峡谷、252条溪河、8处气势磅礴的瀑布、49种国家保护的珍惜古树、800万亩天然连篇草场、以及丰富的原始森林与绿色生态景观,拥有8个大类、21个亚类旅游资源。就产业发展而言,恩施州各县(市)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如茶叶基地:巴东、鹤峰、宣恩、咸丰、恩施市、利川市的规模化高标准茶园,已打造出恩施玉露和恩施富硒、鹤峰翠泉、宣恩皇恩宠赐和五家台贡茶、巴东金果茶叶、咸丰乌龙茶等茶叶品牌;烟叶基地:以烟叶基地单元项目建设为牵引,建设高标准烟叶基地65万亩;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恩施山地黑猪、山羊、黄牛、家禽的规模化养殖,宣恩、咸丰、鹤峰积极发展大鲵、兔、蜂等特色养殖业,以及建设清江生态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等。在人文基础方面,恩施州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三)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在取得很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较弱。201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46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23.8%。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的要求,恩施州全部属于第三类县(市),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在2013年的全省排名中,恩施州8个县(市),除恩施市排名第三以外,其余县(市)的排名均靠后。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34∶40,很明显农业占比较大。再次是经济自主发展乏力,生产要素大量外流。恩施州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带有较强政府政策指向的投资项目拉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资金、人才流失严重,国有企业发展有限,民营、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严重不足,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不断激活并创新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打造开放型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新机制
发展不够是恩施州面临的最大实际。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大开放,才能实现大发展。恩施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开放兴业、开放兴州的意识。破除怕担风险的旧观念,树立敢闯、敢试、敢创的新思想,坚持以发展论英雄;要换头脑、变思路、闯路子,善借外力,更多地利用外来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构建开放型的动力机制,做好开放发展这篇大文章。其次要大力推进支柱性产业项目的引进新机制。要抓住东南沿海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和广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机遇,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引进急需的项目、资金和人才,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再次要优化软硬环境搭建县域经济开放平台。在开放领域、开放层次、开放主体各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加快形成以政府为桥梁、各行各业主动出击、部门协调服务、全州上下全面参与的开放局面。
(二)以“双轮驱动”着力打造特色型县域经济新机制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部署,要求推进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建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主体的利益链接、竞争和合作求得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项目的整合。二是打造特色新型城镇。要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就业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和彰显城镇特色结合起来,做强“一主两副”、做优县域城区、做特中心乡镇、做美农村社区。三是构建产城融合平台。坚持把打基础、利长远作为持久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力增项目、扩投资,打牢发展“大底盘”。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恩施的本色,绿色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本领。要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大恩施州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使恩施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发展环境更优。
(三)以民营、小微企业为主打造县域经济经营体系新机制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生力军,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壮大一批本土小微企业集团,使一批本土企业家脱颖而出。要建立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平台,建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小微企业税费征管机制,由财政、国税、地税负责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本土的小微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税费征管机制;税务部门应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加强有效监管,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制度;金融部门要逐步开展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信用环境建设,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个体经济、农户经济向私营企业转轨。三是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入民营机制,用民营办法盘活国有企业资产。
三、不断构建和完善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机制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管理机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特定地理空间—即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屯为腹地,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必须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一是要稳妥地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等,逐步消除导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三是建立政府支农的政策机制。首先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新投入体系,不断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县、乡、村事权和财权;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宏观财政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实现县域财力稳定增长。
(二)打造县域金融平台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撑
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撑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应为支援农村建设提供积极服务。一是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内保留县级分支机构,并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二是建议国有银行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县级银行的贷款权限。其重点在于:要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立足“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目前是服务“三农”的主要机构,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这不仅要在机构职能上予以明确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农村金融政策方面做足文章。此外,要通过发展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来建立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为银行信贷支持和开展多样化金融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目的。
(三)完善外向型县域经济环境发展机制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逼着本地的农副产品搞深加工,向县域外寻找出路,开拓国内市场乃至于面向国际市场;一方面鉴于本身实力不足,需要利用外部的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速度。因此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就必须优化软硬环境建设。为此,一是进一步完善县办证中心功能,全面推行项目代办、登记、注册“一条龙”服务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快节奏的服务;二是边远乡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县城设立招商引资办事处,以便利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三是实行重大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部门形象测评活动,严查侵商、扰商、坑商案件,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作者:刘杨 单位:中共恩施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