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县域经济分析(共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1.1思想观念落后
自全国开展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以来,辽宁省多次调整产业结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摆脱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上述思想观念束缚下,全省对同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采取了“重城市,轻农村”的2种制度。在造就辽宁“工业大省”称号的同时,导致乡村能源、道路、通信、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致使本来就市场作用难以波及的乡村经济更加落后,导致乡村经济缺少赖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部分领导及企业家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还存在靠政府吃饭的想法,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取得一些业绩就容易满足。主要表现为:加快发展的坚定性不强,容易受国际环境、政策影响;创新意识和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工作方法较为呆板;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较为明显,缺少勇往直前的气魄和干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不够强烈。
1.2融资渠道不畅
很多农村银行网点撤销合并后变成了吸储放贷机构,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流通,外流情况严重。在当今的金融体制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导致全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只有9%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与此同时,县域企业投入能力和吸纳金融资本的能力不足,使资金短缺成为严重制约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1.3人才资源短缺
辽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熟悉经济工作特别是懂工业经济的人才不多。加之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城镇环境和交通不便、待遇偏低,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因此大批经济方面人才回乡工作的意愿一再降低,人才不断外流,进而导致全省的农村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
1.4“三化”水平低
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即“三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从总体来看,辽宁省“三化”程度低,发展进程缓慢。一是县域城镇化水平低。辽宁省城市占49.4%,小城镇占13.8%,农村占36.8%,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不合理结构。二是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低。2011年,全省44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6%,超过50%的只有普兰店、瓦房店、大石桥、灯塔和凤城5个县,而不足30%的县(市)有16个。由此可见,辽宁省县域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均衡。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2011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只有14个,而山东省有40个(仅2008年就获得15个)。突出名牌产品少、品牌影响力不大,是全省农业产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5体制不健全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级政府仍是主导者,其创新精神和持续力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县乡干部变动频繁,加上异地“做官”急于创造“政绩”,因此,只能抓“短平快”项目,缺乏责任意识,无法做到政策的连续性,进而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依托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应从资源优势入手,坚持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同时,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解决资源开发处于低层次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各种资源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开发,提高产业关联度,拉伸产业链条,加大精深加工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并妥善处理副产品和废弃物,加强环境保护,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环保利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全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总体实力
若要加快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提升第二产业所在的比重是一条必由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还要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改变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工、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提升和发展当地经济,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集群。一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辽宁沿海带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内核心企业,按照产业链条的发展要求,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扩张,从而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增加当地税收及提升农民收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关注现有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政策鼓励新龙头企业产生,及时引导相关企业发展和产业配套,积聚和延伸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建设,使农业结构调整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生态上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辽宁省要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大力实行“工业强县”战略,快速发展“五点一线”经济产业带,依托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投资建设农业,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势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中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应以沈阳为中心建设当地配套设施,以工业为主导经济,加快推进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形成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优势。辽南地区以“五点一线”经济带开发为契机,形成以大连为龙头,以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格局。另外,要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后发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以东港市为例,该市的草莓、水稻、机械等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产品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很多老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技术改造跟不上,产品科技含量低,规模效益差。因此,必须对现有企业实行扬弃和整合,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拉长特色主导产业链,提升主导产业关联度。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4提高县域居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和自身素质,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实的后备力量。县域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科技方面的支出不足大城市的1/4。如果把技能教育培训办好,就可以促进县域居民素质整体的提高,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素质发展、和谐发展。“阳光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全省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致富带头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发展和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就业培训、中高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务输出的需求。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产业效率、提升农村整体和谐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5健全经济体制,加强县级政府权利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县市都会选择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项目引进、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迅速启动当地经济,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拉动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市场对各种要素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主导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主要限制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影响市场发育,抑制市场主体的快速形成。市场化进程滞后己成为制约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各地区必须从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两方面认真审视、研究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弱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给资本、人才等要素以充分自由的市场空间,在开放中吸纳力量,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县级政府应具有充分的经济资源配置权和经济利益分配调节权。同时,适当提高县级财税的分成比例,增强县级财政的支付能力,激发县域经济的基础活力,鼓励县级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适应性改革,积极支持县级自主发展中小企业,扩充县域经济的企业基础,提高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为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薛静 单位:辽宁省农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
一、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
一是促进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经济天生具有灵活性,为市场提供了多种主体,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促进县域的工业化发展。县域中工业的发展居于核心地位,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非公经济是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也是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2012年,准格尔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14户、产值为1151.07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01户、产值为885.17亿元;煤炭企业数为74户、产值为1017.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68户、产值为783.75亿元;地区年产千万吨级企业数为8户、百万吨级企业数为33户,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千万吨级6户(不包括伊泰集团),产值517.9亿元;百万吨级企业31户,产值739.79亿元。全旗地区纳税上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有8个。三是带动县域的就业增长。内蒙古非公经济中就业人员逐年增多,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极大地缓解了县域乃至全区的就业压力。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局限。国家及自治区制定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中,一些政策未能真正得到落实,有些部门没有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落实不够,有些部门在落实过程中前置环节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政策“悬空”。由于市政事业、教科文卫体、住房保障等社会性公益性行业收益低、风险大,能源、金融、交通通信高利润行业门槛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在这些行业涉足较少,甚至在一些领域仍为空白。在对非公经济的社会服务方面,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协调的强大合力,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在经济形势遇冷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销路受困,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相应支持。二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层次较低,多数非公企业集中于第二产业,从事资源型产业开发,且大多处于资源开发的粗加工阶段,资源消耗大、高附加值产品少、竞争力弱;从事第一产业的非公企业较少,从事第三产业的非公企业虽然较多,但是规模小、产值小、利润低。非公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对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从全区100强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看,前4大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房地产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占100强企业的三分之一,经营规模占60%。另外,80%的非公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1%,企业竞争力不足,“破门”、“入门”的能力低。三是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多、门槛高、程序繁、难度大;非公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银行与企业交流合作少、互信度低,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常常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水平,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四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管理水平低。我区非公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人才、技术、信息缺乏,对外依存度高,经营理念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着盲目投资、盲目竞争等现象。虽然区内非公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较少为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我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人数不足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
三、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重视,提供切实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制度。各旗县应尽快出台与国家、自治区和地方政策相配套的促进当地非公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完善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提升发展档次。应该从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风险相对较低、市场需求较大的领域入手,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公路、铁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围绕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房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民办教育、医疗养老、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加工、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的比重。要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与非公企业的沟通机制,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为非公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要及时对非公企业给予正确引导,大力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并准确地提供给非公有制企业各类招商引资的信息。二是促进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产业转型。要促进非公经济在第一产业中的发展,扩大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规模;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本土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支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上的双跨越。一方面努力帮助非公企业突破资源产业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着手规划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路径,支持非公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自治区各个旗县受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展县域经济,各旗县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应对具有发展潜力和本土特色的中小企业予以重视。比如,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予中小企业资金上的支持,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帮助其健康成长。四是搭建融资平台。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2013年6月,我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从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服务、创新保险服务和进一步促进担保业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的办法,期待该意见在运行中发挥出切实效果。五是积极引导非公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非公企业应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应保护好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财产权;坚持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在观念、办事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隐形壁垒;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不同阶段的扶持方式方法,引导它们积极发展先进产能和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非政府组织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作者:屈虹 单位:内蒙古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第三篇
一.汉中县域循环经济面临的困境
1.边缘化的蔓延与山区经济的落后
汉中县域经济较多处于基础设施滞后和区位交通等物理条件比较差的山区。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则显示占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地区的优势总是可以率先取得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只有那些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山区。从而导致了一些生产要素无法避免地从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集中,并且具有固定化和强化地区差距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蔓延直接导致落后山区经济不断被边缘化。以汉中为例,十一个县中,有7个属于山区县,其影响可见一斑。
2.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效益经济,资源跟随着效益流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证明:工业化规模决定效益,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高收益。而要达到规模经济,首先是人才、技术、资金的大规模投入。作为山区县域经济,落后的经济发展不仅导致低下的资本积累能力,而且会造成自身资源的无法避免流失,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怎样化解规模经济与瓶颈化的矛盾,克服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汉中县域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重要战略问题。
3.特色化资源有限性与生态经济扩张性
传统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以发挥地区的自然优势作为根本的战略原则。汉中县域经济最具优势是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廉价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等。发展特色化的资源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阻力最可行选择,也是易见成效的选择。然而,从长期发展来比较,并非是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这类资源工业的发展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可能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汉中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汉中县域经济的特征,结合目前面临的困境,要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从以下路径出发,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化。
1.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汉中的农业经济,还带着极大的小农经济色彩(又称自然经济),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及不相符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正增长,严重约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目前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点,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战略,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因此,应当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落实相关政策,找准主攻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农产品的开发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得以彻底改造。
2.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根据汉中当前县域经济具有资源性、基础性、资源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特点;个别产业的经济发展脚步相对较快,导致少数产业决定该产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应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优先发展这些少数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必须选择符合县域实际情况好主导产业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实质上突破的产业,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设村镇经济园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建立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最佳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使区域经济的能量最大化的超出常规界限而闻名于中国各地。因此要结合汉中县域经济实际情况,赋予经济园区以全新涵义的经济模式。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村、镇是经济园区的首选建立地;其次要培育具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理位置优越的产品或某种特定资源(例如;城固的橘子、镇巴的菌类等)来发展经济。
4.借助政府职能,统一领导,依托市场,因地制宜求发展
结合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综合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实现多元化投入,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靠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林果业、竹产业、药产业、种养殖业以及相关的加工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新的广阔空间和领域,有利于全面推进山区农村的小康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作者:杨晓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第四篇
1、休闲产业的内涵
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多样化安排,休闲产业应该是满足人们多样化安排的需要并提供最佳配置的供给体系。休闲产业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休闲学家马惠娣教授认为休闲产业是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精神的与物质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且,休闲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大,这不仅能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还能促进和改善服务,增强人们的休闲欲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2、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休闲产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2.1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本文所指的苏南14个县级市不仅都与其中心城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紧邻(如:太仓距苏州市中心57公里,昆山距苏州市中心仅35公里),而且距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也不远(最远的高淳、溧水距上海市中心也只有300多公里,最近的太仓、昆山距上海市中心只有50公里左右),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强,道路完善(境内有沪宁高速、京沪高速、沿江高速等),人流、物流成本低,从城市中心往县级市的公交线路大量开通,提高了县级市的可达性。
2.2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
苏南14个县域地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雄厚,每个县级市都拥有供休闲娱乐服务的公共产品,如公园、广场绿地、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所)、文化宫、活动中心、影剧院等。与休闲产业相关的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健身购物、旅行社等行业部门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苏南各县(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天目湖(常州溧阳)、有被称为“竹的海洋”的宜兴竹海、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的周庄(昆山)、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之退思园(吴江)、有华东区最大生态湿地公园沙家浜(常熟)、有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及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的道教圣地茅山(句容、金坛),等等。苏南各县(市)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上也越来越自觉地加以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力度不断加强。
2.3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人口优势和人才优势
苏南地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为发展休闲产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苏南地区也是全国高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88所高校(江苏省共128所高校),从科研实力与人才上看,苏南地区集中了全省最优势的科研机构,是江苏省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从休闲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上看,苏南有超过70所大中专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系或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千计的毕业生,有关休闲产业的科研与管理专业人才储备丰富。高素质的人才聚集,能为苏南县域经济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为休闲产业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2.4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推进了休闲产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苏南14市(县)就有10个榜上有名,而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更是位于百强县(市)的前10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造就了强大的休闲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使苏南县域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方式。因此,有助于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娱乐消遣、文化教育、健身运动等休闲产业的发展呈逐步上升趋势。
3、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休闲产业的类型构想
休闲产业是由不同的行业组成的行业集群,而且行业与行业之间是一种彼此包容的关系,本文仅对苏南县域经济可以重点发展的休闲产业类型提出构想。
3.1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国各地区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这样几种:一是美食品尝类,包括各种采摘型、垂钓型农园;二是休闲观光类,包括各种田园种植观光、生态科技观光、民俗观光农园;三是住宿类,包括各种具有餐饮、住宿、会议等功能的农庄或山庄;四是市民农园,政府利用近郊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植花草、树木和果蔬,注重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体验。苏南各县(市)相对于中心城市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恬静的田园环境、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生活节奏。农业生产所占比重较高,相对于城市还保留着较为完整和传统的田园生活生产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城市居民体验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还可以把农业生产成果带回家,真正体验品尝自己的丰收果实;而且由于靠近城市,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产业型生产方式,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产品“异”、“奇”,生产过程新颖,可以满足消费者农业体验的需求。
3.2休闲旅游业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强调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和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使个体达到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苏南各县(市)拥有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相对于城市,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又距离中心城市不远、交通便捷,适于城市居民度假休闲。
3.3休闲房地产业
休闲房地产最早发源于法国地中海沿岸,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地中海沿岸的尼斯、戛纳等城市,开发了许多供旅游者休假的公寓别墅。上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别墅度假村首先以分时销售方式招揽顾客,休闲房地产市场由此形成。我国的休闲房地产业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大开发中,及至目前,在旅游经济和地产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休闲房地产迅速升温。苏南各县(市)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对于城市较低廉的地价和房价,开发各种度假酒店、度假别墅、度假村等,或者推出养生、养老公寓等概念地产,甚至可以形成休闲小镇等休闲地产区域,吸引城市居民到县域地区度假或者购买第二住宅用于度假休闲。
3.4休闲体育健身业
体育健身产业是从事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苏南各县(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建造体育比赛场馆,吸引省内、国内、甚至国际比赛入驻;也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高中低档健身场所(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赛车场、健身馆、游泳馆、垂钓中心等),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还可以规划与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如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徒步走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可划船的水面等),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4、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休闲产业的几点建议
4.1转变社会观念,开展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的研究与教育
自古以来,休闲在中国始终是一个贬义词,传统根深蒂固的勤勉观念告诉我们,工作是神圣的,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必要生存手段,人类的文明乃是借由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工作所造就出来的,只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人的存在并非仅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闲暇才是目的,有了闲暇,我们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也才能创造更丰富更完美的文化果实。因此,苏南各县(市)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休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开展和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的研究与教育;要倡导先进的休闲理念、健康的休闲方式、积极的休闲活动;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行为,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休闲产业中来;要提供运动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公园等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休闲设施、休闲活动内容和休闲服务。
4.2将人文内涵与休闲产业有机结合,开发特色休闲产品
将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休闲产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欲使区域休闲产品具有竞争力,最佳的选择是给休闲产品注入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苏南各县(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当地文化与休闲的结合,开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休闲产品。例如:娄东文化是太仓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太仓市在发展休闲产业、开发休闲产品时,要注重与娄东文化的结合,开发具有娄东文化内涵的休闲产品。比如,营造娄东美食馆、娄东茶馆、娄东画馆、娄东诗社、娄东昆曲馆、江南丝竹馆,开办娄东文化论坛等具有娄东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休闲氛围、休闲设施、休闲场景等。
4.3增加休闲产业高级要素的投入,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需要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基本要素,还需要有高科技、熟练的劳动力等高级要素。休闲产业的高级要素主要是指现代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和优质的休闲服务水平。休闲服务是一种综合服务,它是人们在一定空间范围、一定设施环境下希望得到的情感需求,其根本目的是借助一定的空间和设施为休闲者创造出一个实现个人身心愉悦、精神焕发、无限向往的浪漫生活环境。因此,休闲服务中对休闲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苏南各县(市)政府一定要注重吸纳各类休闲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或者要与本地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休闲职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培训休闲产业的合格从业人员,全面提升休闲产业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4.4加强休闲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和增强休闲承载力及有效供给
增强休闲承载力和有效供给是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内容,苏南各县(市)政府要跳出唯GDP的怪圈,应加强与休闲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休闲产品建设,如为居民建造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广场、公园、步行街、体育健身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城区绿化地带等等;还可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院、高质量的学校、高档次的养生和养老设施等,吸引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市民到县级(市)就医、就学、健身、娱乐、养生、养老等;还要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形成山水林田路满眼尽绿、处处皆景、浑然一体的景观。同时做好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5、结语
休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转换以及经济模式调整的新机遇。苏南县域经济要迎合休闲产业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以及乡村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立休闲产业的重要地位,在着力培植休闲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促使休闲产业成为苏南各县(市)产业结构的新亮点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作者:闵洁 单位:江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第五篇
1、利用民间资本开启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但其内部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首先,将民间资本投入二,三产业,能够有效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收入得以增加,从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将民间资本投入交通、通讯、能源、电力等基础建设领域,不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求,更能够带动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激活市场竞争,优化投资环境,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利用民间资本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当属“三农”问题,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农村是县域县域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和重要经济腹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成为“富县”的重要任务之一,将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加速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民间资本解决“三农”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推动农村开发主体向农村创业户和企业的转移,加速农村地区的商品市场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市场竞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市场供需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如加大养殖业、早熟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比重等;2)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将民间资本用于农业科技的引入。需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缩短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距离,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3、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高新技术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推进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科研产业的缺乏和高新技术企业稀少,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对此,应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同时强化科研机构与县域经济的联合,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增长。此外,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拥有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资金的缺乏无法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将民间资本投入到这一领域,能够有效推进科研成果向商品的转化,形成健康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导向和运作机制,进而在实现科研成果在市场经济中的增殖的同时,有效开启县域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总结
综上所述,民间资本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对县域经济中各个领域的投资均有着较大的优势,因而强化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吸纳,将其用于县域经济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全面开启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刻剖析,并找到其与民间资本的契合点,进而实现对民间资本的有效吸纳和使用,全面带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蒙荣君 单位: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委党校
第六篇
一、做大县级经济总量
(一)不断壮大第二产业
重点壮大与第一产业相关联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特色产品抓起形成特色产业,构筑特色经济,培植特色财源。二是壮大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小、散、低、弱”的状况,提高科技对财政的贡献率。三是壮大外向型中小企业,在财政政策等方面。给县以下中小企业以国民待遇.为其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旅游、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生活眼务业,把第三产业增值作为县级财政的支柱财源。这样,既可以克服对县区经济增长的许多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县级财政收入,开发潜力巨大积极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三)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切实抓好城镇国有土地、农村耕地和房地产业的行政、财税管理,杜绝土地资源的滥用浪费,正确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避免土地和房地产交易有关的财税收入的流失,使它成为新兴财源,以扩展和壮大主体财源。
(四)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逐步向城镇化转变的结果.小城镇的建设为县级财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并促进其功能的不断完善,打造旅游名镇、商业重镇、工业强镇。为开发县级财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空间.可带动诸如交通、运输、餐饮、通信、建筑、市场及其他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增加开辟了更广阔的财源建设领域.使县区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
二、完善县域财政管理体制
(一)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优化财力资源配置
上级政府要重新核定各级财政体制,由过去按行业划分改按税种划分各级收入范围,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以解决县级财政问题,同时,要加大对县级财政体制监管,解决县本级集中度高,乡镇留用少的问题,从体制上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二)完善县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做大基层财力总额地方财政除要把中央的政策贯彻到县级外,还要考虑县以下各种特殊因素对财政的要求,集中财力重点向县区转移支付,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理顺税收管理权限要逐步完善县以下税收征管体制,赋予县以下政府在税收征管方面一定的自主权,县以下政府要按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税收计划,并以此作为当地税务部门的考
核指标,改变税收任务由上级部门下达,县区被动执行的局面.规范税收行为,减少和杜绝"买税"现象,降低税收成本,确保县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健康运行:
三、推行县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实行县区行政事业经费财务统管
县级行政事业经费财政统管就是把县行政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资金和应纳入财政管理的其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一是重新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充分利用县级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步伐,消化和分流超编、超比例人员。二是科学核定行政成本和事业发展成本。人员经费;专项经费,要在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法定支出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条件下,视财力可能予以安排。取消全额补助和差额补助事业单位的分类方法,按事业单位能否取得经营收入进行分类,并按其市场定位核定工作成本:三是建立工资专户,对工资性支出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办法,县级财政仍要把确保公共人员标准工资按时发放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工资专户”,综合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保证工资性资金专户存储;优先保证工资性支出需要,确保不拖欠公职人员标准工资。
(二)推行县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为契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包括财政部门、采购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新闻部门及供货商或承包商在内的相互协调、合理制约的监督体系,实现对采购项目立项、招标、采购、资金拨付、采购商品实际使用和效果评价等诸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政府采购工作依法进行。
四、实施县乡财政综合配套改革
(一)搞好县区机构改革,向减员增效要财力
一是要按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抓好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二是全面改革财政管理的预算单位,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三是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办事程序,使县级政府由过去的管理型转变到服务型上来。
(二)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和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等多项改革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合理配备在编人员,清理超编、编外人员,真正实现、减员增效,减轻县级财政负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省制定的新的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格控制教师队伍的扩容速度,通过竞聘上岗措施。
(三)探索县级建制体制的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体制在审批环节、财政负担、办事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建议做出改革尝试,一是合并乡镇一级政府,县级政府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应以服务为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解;二是取消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市地级政府只管城市建设,不再干预县区政府的经济工作。
五、强化县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一)加强税收征管,建立科学的税收征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换征管思路、方式和手段。在征管思路上,开阔视野,扩大征税范围,建立科学的税收征管机制。如生猪屠宰税的征收要与生猪定点屠宰相结合,堵塞税源漏洞要与清理无照经营。在征管手段上,应从直接征管为主向间接和直接并重转变,扩大委托、征收的范围,发挥基层行政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协护网络.有效控制税收的跑、冒、漏、滴。要建立健全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坚持一般征收与重点征收相结合,正常征收与稽查征收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建立各种税源基础台账,形成系统的税收征管工作运行机制。
(二)采取先进的征管手段,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结合本县财政实际,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使预算内外财力实现统筹管理,综合使用要与银行、物价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监督,全面掌握预算内外资金规模、结构、分布、使用、管理情况,确保预算内外资金的协调使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落实到位。尽快对各种收费的项目、标准、范围、使用以及审批权限、监督检查、违纪处罚等进行明确,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作者:樊虹 单位:黑龙江萝北县财政局
第七篇
一、我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种类
1.以第三产业带动企业的模式
由于第三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就目前来看县域经济采用这种以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企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批发市场带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县级地区企业应该发挥地区优势,将自己的产品在全省、全国进行批发销售,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进行规模销售,从而全面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义务的小批发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种是以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企业的模式。虽然有些县域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潜力较为低下,但却具备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县域当中的自然风光、、少数民俗等,都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随着县域交通的改善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县域旅游业的前景也有一个良好的势头。同时,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发展旅游业也很适应那些经济实力较差的县域,可以在短时间大大提高县域经济。
2.以开发利用集约资源的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县域应该具备很大的资源优势,我们这里说的资源优势包括:(1)具备丰富的生物资源。由于我国中西部特有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特点,形成了中西部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使中西部的物产极为丰富。(2)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许多县域当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利用资源上并不是无限的开发,而是要将资源进行集约的利用,将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3.将小企业集合成大企业,采用产业集群引领企业的模式
县域经济采用这种模式应该严格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原则,将生产相同产品的小企业进行集合,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将相同产品的企业进行集合,有助于他们进行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规模效益。其次,集群后的企业分工比较明确,有助于行业之间的协作。再次,小企业集群后可以吸收大量闲散资金,保障了县域企业的资金来源。
二、制约我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一些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这里说的环境因素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说的是全国县域经济的硬性环境的影响,即有些县域由于资金不足、思想落后、工作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了基础实施的建设较为落后。另一方面,表现在软环境的发展上,许多县域出现的官僚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淡薄、服务意识较差等,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相应的出台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例如土地、金融的相关政策,由于相关政策不具有时代性,在很多方面早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体制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长期存在缺乏相关政策体系的支持,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但缺乏对扶贫、支持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力度还不够,并没有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例如,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大量的劳动力、科技人才渐渐的向大城市靠拢。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失。大多数县域经济正是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的缺失,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较差。经济的规划缺乏相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县级干部任期较短,一任干部一个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具有我国特色县域经济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采用的模式因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个县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采用相应的模式,不能人云亦云,盲目的采用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模式。同时也应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的改变发展模式,保证县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王旭震 单位:辽宁省中共灯塔市委党校
第八篇
一、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水富区位优势独特。水富县座落于东经104°24′北纬28°37′,在整个西南地区版图上处于云贵川渝的中心位置,地处云南东北端,背倚云南,北与四川省宜宾市隔水相望,位于金沙江、长江、横江三江交汇地带,是云南通江达海联系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内陆口岸。同时,水富县地处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大西南四大中心城市交汇地带,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和昆水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的交叠区域,是云南连接华南、华中、华东三大地区、通往其他省区最重要的北部门户,水富县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云南的起点,是通往西亚、东亚的要塞,也是中原文化、经济与云南交流的必经之地,是云、贵、川三省文化交流的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地理区位优势十分独特。
(2)水富交通优势明显。水富县位于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昆水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交替重迭处,集公路、铁路、航空(宜宾机场)、水运和管道的便利交通。水富是云南省唯一集1000吨级以上航道水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其便捷发达的“四位一体”立体交通优势,是建设“云南北大门”、构建云南对内开放大通道的强大保障。四川宜宾机场仅距水富县城33千米,内昆铁路进入云南的第一站就是水富。水富港是云南第一内陆大港,也是“万里长江第一港”。金沙江——长江黄金水道,是云南航运量最大的且唯一的出省航道,从水富港出境可通往我国重庆、武汉、上海等人口最稠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水富口岸物流保税区建设。目前,港口物流中心、红兴商贸等物流项目正加紧推进。水富距成都、重庆仅300余千米,县内公路网密度达到127.6千米/百平方千米,国道G85(渝昆高速)昆水段和国道213线(昆水公路干线)横贯全境,是国内进入南亚、东南亚和云南进入中原的重要枢纽,也是云南与川渝、西北地区及长江经济带联系的陆上交通命脉。
(3)水富工业优势突出。向家坝水电站紧邻县城,横江水资源梯级电站不断开发,水富的能源产业已经成形。县城内拥有年产50万吨合成氨、76万吨尿素、15万吨硝基复合肥、1万吨季戊四醇和5万吨聚甲醛等生产装置的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4年就跻身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国家一级企业。近年来引进了四川伊力、宜宾天原、云南昊龙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入驻了金明化工有限公司张滩电石厂、云南包装厂水富分厂、昊龙水泥厂等工业企业,使水富成为国家水电、云南化工的重要工业基地。
(4)水利资源得天独厚。位于金沙江末端的国家巨型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40万千瓦,预计年平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2012年第一台机组发电,2015年全面建成。横江河上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4个梯级电站中,张窝、杨柳滩水电站已投产发电,大渔孔电站2012年底即将投产发电,伏龙口电站正在筹建中。
(5)森林资源种类丰富。总面积达7.7万亩的铜锣坝原始森林,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25种以上,生物种类近3000个科类,1999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目前,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正在有序推进。(6)地热资源商机无限。具有独特旅游情趣的西部大峡谷温泉毗邻县城,井口压力43千克/平方厘米,水温85℃左右,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室外露天温泉。以国家4A级旅游区西部大峡谷为龙头,沿金沙江、长江和横江优势互补、打造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旅游长廊,助推水富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总之,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水富成为云南北部区域中心城市、首要门户;立体的交通优势构建了联通云南与国内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人才和物资集散的重要基地;突出的工业优势正在不断拓展,打造云南北部新兴工业城市指日可待。集中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以水能资源为支撑,内联外引、相互交流,将大大推进水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劣势分析
尽管突出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推动着水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拓展空间有限。水富县国土总面积仅439.8平方千米,几乎为山区、半山区。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常住人口10.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8万人,城镇化率仅为40.5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级财政收入依赖单一产业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巨大。2005年以来,枫叶新区开发,坝尾槽片区等向家坝水电站移民点建设,水绥二级公路和庙铜公路等工程建设,造成了大量的地方债务,县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3)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农业基础仍然薄弱,90%以上的农户都处于自然经济阶段,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部分拟建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展缓慢,转型跨越发展的后劲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为滞后,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149万元,仅占全县国民经济总值的22.02%,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4)民生建设和维护稳定压力大。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校安”资金缺口较大,标准化学校建设难于惠及全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尚未完善。
(5)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水富县党政人才队伍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比例低。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企业管理人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等存量不足,人才瓶颈亟待突破。
3、机遇分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江流域成国家开发战略重心的确定、西电东送和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富县迎来了历史上较好的发展机遇。
(1)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集聚水富的态势正逐步显现,为水富县抢占西部大开发先机创造了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扩大内需政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转移支付的规模强度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水富发挥比较优势、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2)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机遇。水富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水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和中原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经过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节点。二是对内开放的国内大通道,水富是云南与长江沿岸川、渝、鄂、湘、赣、皖、苏、沪6省2市的主要中转站,将云南与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和沿江大中型城市完美连接起来,为水富县加快“云南北大门”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的机遇。金沙江下游水能资源丰富,4个特大型国家级水电站正在开发建设中。水富县借助向家坝水电开发机遇,完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加强资源综合开发最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水富县“云南北大门”形象创造优良环境。此外,长江流域成国家开发战略重心的确定、国家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开发、云南省实施“促廊兴群”等战略机遇,为提升水富县“云南北大门”形象搭建了众多发展平台。
4、挑战分析
(1)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带来新挑战。“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金融危机后时代,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将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种以环保为名的隐性贸易壁垒将持续存在,加之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将对水富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国家宏观调控预期变化的新困难。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力挽经济下滑的趋势,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接近10万亿元,2010年8万亿元。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2011年初央行对信贷投放政策进行了调整,水富县在今后几年内的投融资可变性加大。由于国家土地政策控制严格,用地审批难,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水富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承诺将加强节能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水富县将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降耗压力。
(3)争夺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带来新压力。“十二五”时期水富县将成为云南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带、沟通滇东北城市群的要素集聚地,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水富县与滇中城市群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周边城市圈的合作尚未形成一体化,与川渝相邻区域的行政隶属不一致。为了争夺承接产业转移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周边区域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和实施许多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减免税、低成本转让土地等政策,争夺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竞相提供优惠政策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必将对水富的招商引资造成较大压力。(4)重大项目支撑遇到新问题。“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是水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向家坝电站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建成完工,其它可供滚动开发的大型优势资源缺乏,实现“十二五”期间GDP年均15%以上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0%以上的增幅,任务艰巨。
(5)主体功能区定位产生新限制。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的主体功能区划,水富县属于国家层面的限制开发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区,而属于云南省层面的准重点开发区,特殊的功能定位将会制约水富县工业项目的立项和建设,而相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建立。这将对水富县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SO、ST、WO、WT策略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SO、ST、WO、WT策略如下:
(1)SO的策略主要有: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省“桥头堡”战略、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的机遇和长江流域国家开发战略重心的机遇,充分发挥水富县区位优势及“万里长江第一港”的品牌,打造港口水富。借助水富县交通优势与进川入滇大通道便利条件,打造商贸水富;利用水富县充足水电资源与原有的工业基地升级改造,打造工业水富;进一步开发水富县地热资源与森林资源,以西部大峡谷为龙头,沿江(湖)观光等景点,打造旅游水富。
(2)ST的策略主要有:积极发展县属企业,非公企业,减少对大型国营的依赖程度,同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生态保护。(3)WO的策略主要有: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效益高的大中型企业,增加县级收入。另一方面鉴于水富县可利用开发与利用的土地空间有限,招商引资中要有选择性。(4)WT的策略主要有:节约建设用地,增收节支,招才引智,同时加快城市建设力度、改善民生。
二、水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水富县处于重要战略发展的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水富县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为根本,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建设水富县四个城市,即加快工业经济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城市;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做大商贸物流,着力打造商贸城市;发展港口经济,着力打造港口城市,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1、建设工业城市,打造新型工业聚集区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集群化的思路,以加快项目建设为核心,扶持壮大一批税收增长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继续做好电站援建工作,确保向家坝水电站和横江流域水电站全面投产;全力支持云天化等重点企业在水富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打造百亿元工业园区,努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2、建设旅游城市,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区
围绕“温泉之都、浪漫水富”的品牌定位,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科学合理开发温泉、森林、库区和金沙江奇石等旅游资源,把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建设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同时加快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做精邵女坪旅游集镇,做强农家乐等特色休闲观光旅游,打造中国西部大峡谷温泉奇石城。推进水、电、气、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把水富打造成为川滇黔渝接合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3、建设商贸城市,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引进、建设知名商贸项目,大力扶持品牌服务业;坚持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生产生活资料专业市场;支持传统服务业提升改造,激励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益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商贸产业招商项目储备、包装和推介力度,提升商业集聚度和辐射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
4、建设港口城市,打造临港经济活跃区
抓好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保税物流业;加强汇报配合,推进水富港二期扩建工程,积极支持申报海关、检疫检验特殊监管区设置,全力推进水富口岸物流保税区建设,促进港口航运物流服务公共平台发展。整合开发港口物流资源,推进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培育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港口物流企业,全力巩固和提升水富港的重要枢纽港口地位。
作者:李跃波 单位:昆明学院滇池泛亚合作战略研究院
第九篇
一、2013年府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状况
(1)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是府谷县固定资产投资环境良好,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36亿元,下降28.4%。其中:省、市项目完成投资45.24亿元,同比下降28.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95.12亿元,同比减少28.3%。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7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205套,竣工2026套。
(2)金融保险。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存差表现明显。2013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25.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87亿元,增长4.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34.5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6.27亿元,下降4.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7.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49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发放各项贷款267.85亿元,比上年增加26.29亿元,增长10.9%。其中:短期贷款143.6亿元,较上年增加13.64亿元,增长10.5%,中长期贷款118.21亿元,较上年增加10.58亿元,增长9.8%。
2.社会发展状况
(1)人口。2013年,府谷县共出生人口1800人,出生率为10.96‰,人口死亡率为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6‰。2013年底总人口为249112人。(2)文化。2013年府谷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8%。事业日趋繁荣。图书流通量每日达到80册(次),共接待读者12万人次。府谷县文工团下乡演出286场次,收入110万元、二人台艺术团下乡和专场接待演出40多场次。
(3)科技。科技队伍不断扩大。2013年末府谷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37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96人,占总数的4.9%;中级技术人员2075人,占25.8%;初级技术人员5563人,占69.3%。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全民所有制单位7280人,占90.6%;集体单位754人,占9.4%,他们在府谷县工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教育。教育事业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教育强县,教学质量又有新的提高。2013年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16448人,比上年减少189人;基础教育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3年末小学在校人数17074人,比上年减少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县在园幼儿10841人。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全县共有教职工3312人。
(5)城镇化。府谷县积极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逐步健全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新民、大昌汗、孤山、庙沟门、黄甫、哈镇、麻镇、武家庄等各具特色的重点集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城发展总体规划、新区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做好县城、小城镇和中心村三级规划的衔接工作。使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科技和人才集散地,形成服务功能齐全、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6)人民生活。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001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26元,比上年增长3.0%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951元,比上年增长2.5%。格尔系数达0.39,处于富裕状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2元,增长4.5%。(7)卫生事业。近年来,府谷县卫生系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截止到2013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
个,住院床位数1280张,医疗技术人员1766人(其中:执业医师892名),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4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名。全县共有村卫生室285个,覆盖率为86%,有乡村医生342人。
二、府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府谷县抓住了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工业,赢得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并且位次已经由最开始的92位上升到66位。但毗邻地区的竞争与府谷县也形成了犄角之势,毗邻地区的迅猛发展,给府谷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2013年准旗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50.54亿元,而府谷县仅为435.38亿元;2013年准旗财政收入226.07亿元,府谷县仅为66.37亿元。
1.消除二元结构状况,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在府谷县二元结构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工业。而另一方面则是多少年亘古未变的黄土沟壑中偏远的农村、窑洞,人推畜拉的原始、落后的传统农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城镇与农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与城镇的快速发展相比,农村的落后面貌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相差较大。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变化,二者之间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这种典型的二元结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逐步消除,将直接影响府谷县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府谷县地处黄土高原,全年降水在439.5毫米左右,水资源缺乏,因此植被稀疏,降水很难被吸收利用,大部分形成山洪流入黄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形成特殊的地理环境,沟壑纵横,岩石裸露,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较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就更加重要和迫切。目前,府谷县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6年的42.2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35.38亿元。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给当地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府谷县的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导向型经济,煤炭的大量开采给当地的环境、生态带来了一定破坏和污染,“三废”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府谷县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地区,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工业污染的治理,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生态灾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保持府谷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升级
府谷县完成了全县新的工业布局与发展规划。依照资源分布、环保容量和已经具备的交通网络,府谷县在境内规划确定了郭家湾、清水川、段寨等6个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壮大优势产业。全力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运输六大支柱产业。做好大型煤电基地配套煤矿建设,确保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2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线持续稳定运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持续产业,抓好风力发电、微晶地板,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
4.改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化经营
确立“改盲目性开发为规划化开发;改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改分散型生产为规模化生产”的保持地方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煤电大项目,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增加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终使全县社会经济走上一条全面高速发展的道路。
作者:田丽红 单位:陕西省府谷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