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论文(共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县域经济论文(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启东市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技创新政策有较强的“考核性”,即制定创新政策时,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考核。例如为了上级“专利申请数量”的考核,通常制定奖励政策,造成代表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申请明显偏少。另一方面,对规模企业的优惠奖励措施有余而对在孵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帮助扶持不足。尤其体现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43.3%的企业认为没有享受到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的原因是获得企业信用担保的条件苛刻。

1.2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是启东市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运用不够充分、存在享受政策的企业总数偏少、金额偏低等问题。比如,《关于实施产业人才发展1233行动计划的意见》于2013年4月作了调整,但后续的实施细则至今还未出台,给在孵企业申报领取奖励资金带来困难。二是相关部门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形式也较为单一,各部门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也缺少必要的整合,政策信息的综合性、配套性还不够强。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接受访问的企业中有36.7%的企业表示未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原因是企业还不知道有这项政策。

1.3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时间长、见效慢。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存在重设备轻研发、重引进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重制造轻创造的现象。不少企业家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对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新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跟随和模仿上,强调“短、平、快”,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4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平台建设不够到位。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偏小,各孵化器的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区域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空白,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要素整合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二是服务配套相对滞后。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还较为落后。三是产学研合作成效不高。启东市的产学研活动成果不少,但也有一些企业反映,产学研活动中高校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对口,活动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四是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较大。一些生产仿冒产品的企业违法成本较低,而政府查处又耗时费力,导致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难以有效遏制,严重挫伤了被仿冒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1.5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政府引导投入不够。2013年,启东市科技部门管理科技经费2200万元,列南通第三,但远低于如皋的3700万元。此外,省以上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大多采取了“打进打出”过账的做法,而且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的问题,使用绩效不明显。二是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2013年,启东市研发投入总量和占比仅列南通地区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三是科技金融发展缓慢。启东市持有执照的担保公司共10家,目前正在运作的只有少数几家。1000万的财政科技金融引导基金尚未真正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

2、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的对策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化程度。一是继续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启东在新形势下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调控推动和服务保障等职能。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使各个领导层面、各类经济实体、乃至生产一线工人和普通百姓不断强化创新理念,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2.2突出主体,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原动力。一是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每年有目的、有计划运用多渠道和多形式组织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引导企业家建立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提升组织开展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二是发挥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能力、较好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运用“一企一策”方式进行培育,积极引导其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技术改造,开展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三是放大中小企业的活力优势。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引导它们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民营中小企业与大集团、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实现从跟踪模仿生产向自主创新制造的转变。

2.3科学规划,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在技术需求量较大、产业集群特征明显的重点行业中,加快建设若干家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产品检测、质量认证等服务,减少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和重复投入。二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各园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商场、餐饮、娱乐等设施,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周边生活环境,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服务业发展。要培育若干个与园区相配套的创新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行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企业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四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把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作为关键举措,切实推进“1233”人才计划、“312”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

2.4加大投入,落实科技创新经费保障。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用于科技经费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加大全市研发投入经费支出额。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三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四是加大企业科技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资源,争取有更多的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科技平台落户启东,对已争取到的项目,要积极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落实配套资金,以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5优化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真正落实好现有的科技创新政策,并根据本地实际,关注、参照省、南通市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各项优惠举措。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突出实效性、普惠性,在奖励规模企业的同时,也要研究出台针对小微企业、在孵企业的扶持政策,既“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二是加强指导培训。科技创新涉及财政、科技、人力资源、税务、金融等多个方面,各相关部门必须整体联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研发制度和财务制度,使之与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相适应。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化、专业化的政策宣传和服务。三是强化考核激励。要加大对科技创新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机制,相应增加科技贡献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产业增幅等创新性指标,提高科技创新成效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通过考评,把推进科技创新的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作者:张凌林 任凯胜 单位:中共启东市委党校启东市科技局

第二篇

1、长垣起重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长垣100吨以下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甚至有“长垣停产,全国缺货”的说法。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给集聚区的长垣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让本行业陷入了市场份额越高、行业利润越低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技术人才匮乏导致产品技术含

量较低由于其处于县区,受困于交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相关的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并不多,这就导致了长垣县起重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一方面,长垣起重企业并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来取得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经济利益增长,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另一方面,企业以前的营销方式落后,长垣数以万计的业务经理采取的是“跑马圈地式”的销售模式,销售成本高,效率低。加之同行业间的残酷竞争,销售利润急剧下滑,行业几近到了重新洗牌的关键时刻。

1.2资源配置存在短板现象

长垣起重是在家庭作坊或家族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企业的设计图纸、销售模式、管理方式乃至厂容厂貌和广告宣传都一样,甚至连企业名称都近似。这就造成了产品的严重同质化,还出现了仿冒等恶性竞争,由此产生了行业的利润低下,订单萎缩。概言之,长垣起重产业的生产曾经是近似“千篇一律”的,各个企业处于产业链的相同位置,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短板,不利于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对外竞争。

1.3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长垣县政府一直坚持以企业为中心服务于起重企业,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长期以来,长垣县存在一定的地下钱庄,企业有时也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融资,这就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这些不规范的借贷由于没有法律保障,缺乏诚信执行的基础,容易引起融资混乱,为企业正常融资埋下隐患。

2、促进长垣起重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各方协力促进技术研发和引进

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应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推动建立属于长垣自己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更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主体,要更积极主动地寻求更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开发新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升级企业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

2.2通力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由于行业协会组织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众多规模较小企业相互沟通的渠道。因此,行业组织应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传递、行业协调、技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增强企业间协调合作与沟通,交流生产信息,反思以往同质竞争的弊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3优化融资环境

针对长垣县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重视起来,予以正确的引导。完善以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制度,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广泛进行经济法律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宣传工作,引导居民合理理财,促进企业依法进行融资活动,依法取缔地下钱庄。

作者:张振强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第三篇

一、市场需求分析

1.农村用户

农村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力需求比重大大增加,图1根据山东省农村用电发展规划模拟出未来20年农村生活用电的变化趋势图。图表将电能消耗量转化为标准煤消耗量,电力能源消耗逐年增加,而电力能源空缺日趋明显。如何填补巨大的电力能源空缺是继续扩增污染较大的煤电还是寻求其他绿色能源,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警示人们要寻求绿色能源。地处中原腹地的山东农村,风能不多,生物能(主要是沼气)应用不够普遍,太阳能光伏发电算是后起之秀了。现阶段农村用户基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供电质量,毕竟大功率的空调等用电器还不太普及。如果说单纯为了使用绿色的电力能源,没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农村用户基本不会考虑投资装配光伏发电设备。但是农村用户自身却有着地利的条件,每家基本都是独院平房,有充足的空间和光照,适于光伏发电设备的安装。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如果国家政策合适、电网企业支持,一旦农村用户认可了光伏发电系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生活还是农业生产用电量都会持续上升,采用光伏发电系统的用户也会增多。无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光伏市场。

2.小城镇用户

当前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的差距逐渐缩小,能源消耗结构差异不大。但城镇居民能源消耗量比农村居民相对大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加上电力消耗,空调等高耗能电器较为普遍。现阶段,用电高峰期城镇居民用电质量下降,家用电器不能同时工作,负载过大频繁断电。现有电力供应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城镇居民家庭用电不足。另外,城镇往往是政府驻地、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聚集地,电能消耗也较大。相对于大城市,小城镇建筑不是太密集,光照充足,具备光伏发电设备架设条件。相对于农村居民,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有经济实力参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广应用绿色能源,这些单位应该成为典范。城镇小微企业在用电紧张时期,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被迫断电,影响生产;小微企业建立自己的备用电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个不错的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住宅社区也在规划建设中。若光伏发电系统能与楼宇建设同时施工建设,减少后续安装的费用。这将近一步提高社区节能水平。将光伏发电用于公众服务中,如社区路灯、监控设备等其他公共耗能,减少业主物业费;或者个体家庭购买这一系统,用于日常生活。当然,这一过程不会像铺设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那样顺理成章,毕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是生活必须设施;但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建设绿色智能社区,光伏发电系统的引入无疑将为智能社区建设增色添彩。

二、应对策略

上文分析了在县域经济环境下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对光伏产品产生太大的反应。怎样才能激发这一巨大的市场潜能,怎样才能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逐渐被市场接受,怎样才能使这一绿色能源得到普及?这就需要采取应对策略,让用户受益或者看到受益空间,在尊重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进行适当的引导。主导绿色能源的国家政府层面要出台适当的辅助措施,例如经济补贴、技术支持、入网支持。毕竟光伏发电初期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时下,光热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已普遍被城乡居民接受,国家并没有特殊补助,全靠市场经济的引导。人们选择热水器是电热水器还是太阳能热水器,如果价格相当,人们会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因为后期的节能也就节省了家庭开支,最终接受了环保的热能设备。同样,光伏发电设备的主体设备太阳能电池板-高纯度晶体硅价格逐渐降低,对推广绿色太阳能电源就更加有利。所以,从生产光伏发电设备的企业、中间销售环节、最终的用户都应给他们相应的支持。希望光伏产品也像光热产品一样,在没有人为经济干预的条件下成为用户替代传统能源的选择。

1.经济扶持

针对城乡差异应制定多样化的扶持策略,用户有多种选择余地。针对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一些,即使有能力购买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但回收成本周期太长,直接影响用户的投资积极性。若提供设备初装小额贷款,对后期发电有电度补贴,如用户光伏设备有多余的电能,国家电网可以回购,这些措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光伏产品价格在不断变化,补贴也可与之关联,给出合适的比例。对于城镇居民同样享受扶持补贴,对政府、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应该鼓励积极参与,做出表率,与光伏企业合作,建立一些示范性的工程。

2.技术扶持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就是一个小型发电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安装、调试、后期维护都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人员才能胜任。但又不能每家都要培训技术员,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发电成本。在初期,由于用户不多,可以有售出产品的公司给予技术支持。但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各个部分来自不同的厂家,有的专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有的专业生产电度表,有的是生产逆变器,有的是控制器,有的是控制软件,恰似现在的组装电脑,而非品牌电脑。后期技术服务就会比较麻烦,有一种思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成立类似物业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业主拥有光伏发电设备,技术服务公司负责设备管理维护。非专业性维护业主自己就可胜任,这样大大减少了业主的后顾之忧。

3.入网支持

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能否入网关系到光伏发电站能否正常运行,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离网光伏蓄电系统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离网光伏蓄电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应用方式,其特点是系统简单、自发自用,不用时可蓄电,适用于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如草原牧场。但这一系统并不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因为蓄电池这一部分将大大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成本,蓄电池本身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对于需要备用电源的用户却大为有利,如医院、学校、网络服务器等其他特殊行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以为备用电源的蓄电池充电,节省电网用电。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当用电负荷较大时光伏发电不足就向电网购电;而负荷较小时或用不完电力时就可将多余的电力卖给电网。近期广受热捧的家庭光伏电站就是这种类型。依靠电网为强大后盾,该系统省掉了蓄电池,从而扩大了使用的范围和灵活性,并降低了造价,适用于人口分布稠密平原地区。这就体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入网的重要性。但支持入网就会增加国家电网县级分公司的业务量。培训大量的技术服务人员,同时必须有与其配套的设备,如双向计费电表以及管理设备。增加计费服务工作量不但要有售电服务,还要有购电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支持光伏发电入网不能为县级电网公司带来经济利益,这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感,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追求,激励着人们对绿色能源的开发探索。对太阳能的转化利用,在光伏发电技术层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其合理的应用还需努力探索,期待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合理的管理应用。

作者:马殿池 单位:国家电网山东成武县供电公司

第五篇

1、集约化发展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用地矛盾的进一步突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多次强调要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最近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与资源紧约束这两者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作物生产销售和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并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因此,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本质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各地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节约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集约化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西部内地地区的县域经济开发区来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是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对接冲突往往较大。规划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究其原因。我国西部内陆的县域经济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往往急功近利或对投资者几乎是有求必应,影响了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集约化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在发展思路上,全盘承接东部地区落后产能,过度重视项目规模大小,忽视项目的效能。“招商引资”的思路狭窄,迷信于“工业兴县”。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随意乱占土地,土地投资强度低,总体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必须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往往和项目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联系在一起。必须牢记在80-9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对环境先破坏后补救所得到惨痛教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3、集约化的对策思路

针对西部地区,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发挥县域优势,立足县域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充分挖掘土地规划利用的深度潜能,构建有效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监管体系。量体裁衣,严格依法办事,使开发区用地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内容。首先,西部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切实重视实现土地资源的二次利用。合理利用现代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的符合规律的盘活。加强用地置换的效能。对已经先期开发基础的各类工业项目,允许和鼓励鼓励投资方通过改建、祖灵或者转让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备,以增加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强度。其次,加强开发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项目引进考核。完善对加入开发区的工业企业项目入区进行评估程序和机制。通过投资密度、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对入区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树立对项目的占地效能、污染排放进行严格考核的机制。第三,在开发区项目土地使用过程中,加强科学管理恶化指导。鼓励推进工业园区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对引进项目配套设施特别是对“三废”的处理和资源回收严格监管。建立水能等资源的循环使用体系,大力在西部各技术开发区推广使用标准厂房。

作者:陈剑 吴彤单位: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第六篇

一、县级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决策

对处于县域经济运行重要地位的企业来说,如果县级政府一味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长期干涉其生产经营决策与计划,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决策的非科学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从县域经济发展初期探索阶段保护企业,扶持其发展的角度出发,过多地干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将使企业形成依赖习惯,丧失脱离政府保护独立发展的动力与能力,进而彻底地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的大潮所吞噬,从而导致县域经济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县级政府对吸收外部资源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资金、人才、信息等稀缺资源配置更多地倾向于县域以上经济区域。同时县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规划中处于第三梯队的角色(东中西部——大型都市经济圈——县域经济圈——基层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附加值的资源配置到层级更高的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县级政府又在吸引外部投资资源推动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很多县级政府很少拿出或根本拿不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发展特色推向市场,也不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地融入到更高层级地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圈中去获取发展资源。某些县级政府的领导者观念过于陈旧,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这些因素使得县域经济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三、县级政府制定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及经济发展领域开发不足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普遍采取“区域经济理论”中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发展模式,该理论模式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该理论看来,不同区域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但在县级地区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很多县级地区工业部门很少,更没有成体系的现代化工业部门,无法形成产业之间的后向、前向之间的联系,以及经济发展要素向外扩张的通道,因此即使形成了不平衡发展中的增长极也无法形成产业链,从而更无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增长极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先解决增长极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如果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及市场开发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要说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甚至连原有的资源也会丧失殆尽,而在很多县级地区,选择不平衡的增长极发展规划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条件并不具备,盲目地照抄别人,反而丧失了本身具有的比较优势。比如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以蒙牛为代表的奶制食品加工业发展很快,但其自身的畜牧养殖的矛盾却日渐突出,消耗了很多资源及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发展问题,将是当地政府及奶制品行业的首要任务。

作者:杨晗 焦雯静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七篇

1、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县域经济发展将引发大量资金需求

首先,随着原粮价格、运输费用、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将明显增加。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第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成为可能,小型农业机械向大马力农业机械升级,农业机械化资金需求将大幅增长。第四,农业科技发展资金需求快速增长,包括良种培育、新型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实施研发等均需大量资金支持。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维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2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瓶颈

从县域经济现状看,大部分农业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弱,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是农业生产总体仍处于散户经营状态,专业合作社数量多,但参与规模产业化经营少,家庭农场、经营服务组织等新型组织主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农业以及食品生产的负面报道,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以及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民和企业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产权难以体现资本的作用。此外,与城市相比,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失信客户联合制裁机制尚未建立。从金融机构自身看,还存在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博弈、产品创新局限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二、三产业贷款,占用经济资本高,计提拨备多,按照完全覆盖风险的原则去提高利率,企业和农户都难以承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受制于各地政府政策、财政及自然环境等情况,一些好的产品、模式难以大范围复制推广,产品创新成本较高,加之农民可抵押资产有限,制约了信贷的投放。

2、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设想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创新产品和服务,尽快破解业务发展的瓶颈,努力形成与县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1进一步提升核心环节的服务水平

1)做精做深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重点支持粮食与油料基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方面优质项目。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加强投行服务,积极提供并购贷款、财务顾问、境内外联动等现代金融服务,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创新龙头企业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迈向直接融资市场。

2)继续做好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超对接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项目。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规范市场建设,通过市场带动模式,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及扩大农产品物流速递项目,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

3)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抓住农业科技的核心环节,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省级以上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进步奖或省级奖励的农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加大技术研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支持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当地县域经济情况,重点支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在全国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区域、产业综合服务方案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与集群服务模式,化散为整,提供从融资、结算到理财的一揽子标准化、模式化的服务。积极探索发行园区集合债、产业集合债等现代金融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大力推动农户金融业务转型。优化调整农户贷款客户结构,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链条户”、与龙头企业签约的“订单户”、合作社内经营能力强且信用记录好的“增信户”以及从事专业化种养殖的“规模户”等优质农户。积极研究、实践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合作社带动、专业担保公司带动等模式,通过信贷杠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推进农户贷款,向有产业支撑、有还款保障、落实有效担保方式的规模化经营集中。

2.2加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应注重金融创新,满足农户不同的融资需求,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针对农户家庭收入不稳定的现实情况,为了规避贷款风险,当地监管部门可以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征信体系”,对农户进行征信等级评定,通过信用创建活动,全面掌握了解农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信息,从而有效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户随用随贷的需求。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拓宽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一是积极尝试土地流转抵押。吉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枣庄“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贷款”试点为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下一步,可围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发新产品,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条件成熟后,还可将林权、海域使用权、滩涂养殖权等逐步纳入,统一构建县域经济相关产权的流转、抵押平台。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农业机械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从法律实践上也已基本具备流转、抵押的条件。因此,可依托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制定农机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开展农机抵押贷款业务,为广大农户、家庭农场、新型经济组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加强与保险等金融同业的合作。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保险、信托等各方面农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保险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加强保险与银行的合作,联合控制风险。四是充分发挥财政的风险保障作用。金融与财政联手支持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效应和保障作用,是财银合作的最有效模式。在传统的做法下,财政出资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银行对担保公司核定一定放大倍数的担保额度,运作起来程序较为复杂。可探索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财政和银行共同建立贷款项目库,入库贷款形成不良,由风险基金补偿银行的新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对经营风险缓释能力。

2.3多渠道加强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

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传统地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建议传统地区采取“省、市、县、乡(镇)”联动的机制,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安排,普遍建立起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层次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搭建满足县域经济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小额贷款平台,增加融资渠道。

2.4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非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县域农户提供了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便利与服务,在维护农户日常生活、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引导非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对于非法集资、谋取暴利等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的非正规借贷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亲朋借贷的小规模信贷活动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但对于此类金融活动中的契约应给予法律上的保护,促使其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

作者:李铭哲 潘经强 单位:许昌学院

第八篇

一、产品要素

试想,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泡沫经济的倾向时有发生,例如以行骗为主要目的的传销组织活动、以炒作房地产为特点的“地王”现象层出不穷,以无底线融资为主要特点的的股市泡沫一个又一个破灭,因行业垄断或政策过度干预造成的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网络经济中过度泛滥的游戏产业造成的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甚至是青少年游手好闲、沾染恶习、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无不折射出其经济领域中的“泡沫”危机对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巨大危害。这些经济形式之所以禁不住历史的考验,甚至遗祸于实体经济,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可靠的产品,在其经济框架结构中缺乏实体经济的根本支撑,因而引发必然性危机。因此说,能否拥有可靠、可信、可持续的产品,也就成为发展实体经济乃至县域经济的第一要素。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范例可以证明,例如以黎候虎为主打产品的“一村一品”样板、以沁州黄为知名品牌的“一县一业”样板,等等。从远处看,山东龙口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围绕培大育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向产业高端转移,专注于核心产业、拳头产品,把目光凝聚在“专精特新”上,发挥强企拉动作用,助推中小企业强势发展,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7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4家。上半年,龙口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0亿元,同比增长16.2%。从我们当地来看,具有明显优势的能源产品、突出地区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蕴含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手工艺品、具备高端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市场份额的建筑建材产品,等等,都是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

二、产业要素

任何一种需要占领市场、取得发展先机、承载一方经济的产品,都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来保障。因此,产业要素也就同样成为实体经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经济的实体要素,一个相对完整产业体系,需要较为健全的产业基本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开发和生产某一种产品,无疑涉及到产品的设计或培育、产品的维护和检验、产品的制作或采集、产品的流程设计和管理、产品的宣传和推介,产品的包装和销售等重要环节,而在这些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资源、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等等,这些资源的完整组合体系,也就是一个产品的产业体系。而作为一个县域经济中的某一项产业,同样需要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以求拥有和谐、协调的发展空间。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今有“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之哲理,因此我们所从事的产业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甚至是服务业,都需要依靠其他产业的发展得到巩固,都需要在其他产业的烘托下得以壮大、长久。工业性产业需要不竭的劳动力,同时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生活用品来保障;基础薄弱的农业产业如需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更需要有强劲的工业基础作为经济支撑;商业的活跃和繁荣则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产品、离不开往来不断的消费群体,而消费群体的保有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地区的产业发达程度,居民生活水平先进程度,与此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先进程度同样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这就充分印证了产业体系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已成为实体经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的一个现象,同时也的确对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不仅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样影响到一项产业,甚至一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环境恶化的教训越来越深刻,同时对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行政辖区的决策者,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求得一时发展,而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对待自己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反过来讲,如果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建设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不仅可以搞好一个企业,甚至还可以因为我们对环境的突出贡献而受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投身到我们的产业或市场当中,成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价值群体。在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中,我们无论是开展经济或学术交流,还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都会把环境的好坏作为一个首选的条件,因为只有环境好,我们才能得到更加方泛的合作支持。所以我们必须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形成高度共识,团结一致维护好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一些环境意识淡薄的地区,务必要引起高度的警觉和视,切实加大力度保护和建设良好环境,以打造最为理想的创业基地,达到我们“筑巢引凤”的经济战略效应。除了空间环境以外,我们还需要着力加大对“人文环境”、“交通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合作环境”等更深层次的发展环境加以研究和改造,例如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精神品牌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地区交通环境改造为突破的外向型经济环境建设,以提升地方服务行业水准的社会环境建设,以规范竞争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环境建设,以稳定市场秩序、促进依法经营、倡导创业兴业的政策环境建设,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品要素、产业要素、环境要素始终是我们发展实体经济、激活县域经济的三大基本要素,只有将这三大基本要素始终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实体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才能圆满实现。

作者:宋国琴 单位:中共长治县委党校政府

第九篇

一、数据库营销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数据库营销将成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产品经营市场化的强有力手段。首先,体现在农产品生产的动态变化中,传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中,农产品的营销往往滞后于农产品的生产,其营销观念处于“生产观念”的状态即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加上农产品生产中往往首先按习惯和经验生产,然后再去找市场,几乎没有考虑市场需求,造成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其次,在流通环节,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着流通环节多、对市场信息响应迟钝等弊端,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较低,损耗严重,直接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抬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到农产品向外地市场的扩散,这也迫切需要进行农产品营销手段的创新。数据库营销通过利用动态的、及时更新的顾客数据库,就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地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提供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开展精准的传播沟通。同时也为农产品营销实现“以销定产,产销一体化”的订单农业、“菜园子”直达“菜篮子”的农超对接等营销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使农产品的产、供、销更加合理化,也为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提供了思路。

(二)数据库营销可以提高县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河北省为例,长期以来,河北省县域工业基本是“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强调经济总量的提高,忽视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致使大多数县(市)缺少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工业主导成分是中小企业,而且布局分散,县域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低,分工协作能力弱,直接导致了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弱势地位。数据库营销尤其是网络数据库营销则为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一方面,利用网络数据库,县域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生产,进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快速反应,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提供顾客的需求信息,还将包括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服务的供应者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流通服务的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等。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大大降低县域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帮助县域企业实现时空、经济规模上的突破,而且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和牢固的供应链伙伴关系。

(三)数据库营销对促进县域第三产业的作用。首先,对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县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益扩大的旅游市场,但应看到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涉及部门广泛的特性,单纯依靠传统交易模式来提供产品或服务会导致效率低下,准确性欠佳。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地域分布结构不均衡的特点,这种多元复杂性非常适合采用数据库营销,利用网络数据库可以结合客户的需求特性,开发不同旅游线路、旅游交通设施、安全保险、酒店等项目的产品组合,拓展日益丰富的旅游项目。其次,对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势必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无论是因地制宜抓好港口物流建设,还是充分利用本地自然优势,依托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其前提都需要有稳定的顾客群作为其生存的保障,数据库营销缩短了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和识别忠诚顾客,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也为开发关系营销和“一对一”营销创造了条件。最后,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也需要数据库营销,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事关现代农业的转型、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兴衰。通过数据库营销,县域金融行业不仅可以加快信息化、数字化金融工程建设的步伐,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二、实施数据库营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主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数据库。数据库营销是运用收集到的数据来预测用户未来的购买行为,因此,成功的数据库营销系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数据库。而在县域经济中,无论是县域中小企业还是分散的小农户,在技术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实现,这就需要县级政府在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手段,整合行业门户网站和网上商城等商务网站资源,提高商务信息集聚度和利用率,建立和完善相关数据库。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帮助农业合作组织和中小企业实现数据的集聚,其中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帮助县域中小企业和农业实现数据库营销。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县域信息基础建设工作,才能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信息网络,只有政府支持建立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才有信誉和公信力,农民才能相信。

(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规模化的协作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改变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的弱势地位,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以销定产,产销一体化”的订单农业、“菜园子”直达“菜篮子”的农超对接等,更为农产品实现数据库营销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县域中小企业数据库的完善。通过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网络营销,是中小企业完善顾客数据库的又一途径,与传统数据库营销相比,网络数据库营销具有动态、实时更新和顾客主动加入等特点,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链间的业务信息又是中小企业完善数据库的途径之一。因此,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是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开展数据库营销又一有力手段和措施。

(四)循序渐进,实现县域第三产业数据的整合。目前,尽管县域第三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等弊端,为此,县域第三产业开展数据库营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不少零售商店、信用卡公司、银行等互换持卡者数据,根据持卡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金融机构相互交换消费者购买保险、申请抵押借款、开立经纪人账户时提供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本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数据交换时,应该公开向消费者说明数据使用的目的和方式.在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后方可交换,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终止私人信息被这些企业交换和使用。

(五)加强数据库营销的“软件”环境建设。首先,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在进行数据收集工作时要经得起消费者和司法机构的检查,杜绝采用秘密、诱导甚至是欺骗的手段收集数据;其次,完善安全与法律环境,建立安全管理体制,为数据库营销提供安全保障;第三,加强数据库营销人才的培养,实施数据库营销,除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外,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有效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是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另一关键。因此,改善工作环境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县域经济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开展数据库营销的人力资源保障。总之,数据库营销通过收集和积累相关数据信息,为农村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订单农业、为县域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为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和思路。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完善立法、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数据库营销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玲 张海燕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

一、争取部门协作,开辟培训资源

在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赖新的科技成果,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各类的短期技术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教育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业务内容。我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专业教师50余名,校舍建设13000多平方米,无疑有着较高的技术培训能力,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我校积极争取与县内有关部门合作,挖掘培训资源,争取培训项目,力争更多、更好地为县域积极发展做贡献。在争取部门培训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采取的是挂单申请,就是向县内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农业局、经济局、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常年招工和有培训任务部门递交申请培训任务的申请书,请求这些部门把培训工作交给我们学校,并在我们学校开展培训。其次,我们采取上门申请,就是通过上述部门打听、了解到哪个部门有临时性的培训任务,我们就主动上门,介绍我校的培训能力和条件,承诺培训质量,争取完成他们的培训任务。第三是迂回申请,就是在打听到哪一部门有培训任务,又不肯把培训任务交给我校的情况下,主动向他提供师资、校舍和设施、设备等帮助,先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共同培训中让有关部门认识我们的能力和诚意,最后达到对方将培训项目交给我们的目的。经过努力,几年来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先后与农业局合作完成了5600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500人的李兆基百万农民温暖工程培训;与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工程”培训和500人的低保家庭子女就业培训;与安全监察局合作完成了4000余人的在岗职工安全生产条例培训;与经济局、开发管委会及部分企业完成了2200人的岗前生产技术培训;与就业局完成了2400人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培训和3000人的出国劳务人员培训;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合作完成了送科技下乡的367场科技讲座,培训农民和梅花鹿的等畜牧养殖人员达52630人次。今年除还将继续开展上述培训工作外,还要完成分别与民政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完成1000多人的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和500多人的创业培训任务。我校通过培训,向社会展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县内各部门的认可,现在许多单位在招工、培训的工作中,都主动来校请求援助,有的单位为了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县民政局将东丰县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在了我校,派人长期住校,使培训工作的开展更加稳固和长久。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把劳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也建到了我校,县安全生产监察局将安全生产培训基地设在我校。

二、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行为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的短期培训工作,我校设置了培训办公室,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结合几年来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学校为就业办公室确定的工作职能是了解培训工作形势;掌握培训工作信息;争取培训项目;招收培训学员;制订培训工作的规划方案;从事培训教材、师资、学员和过程管理;健全培训档案;安置培训就是就业,跟踪结业就是学员服务等等。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实施检查和评估。招生培训办公室人员也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敬业精力强、工作效率高、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担任,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楚、配合密切,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证。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培训办公室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制度,把培训工作从人员来源、培训过程、考核、结业到推荐上岗都进行了规范,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培训制度开展培训,保证了培训质量。如在我校承担县安全监察局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例的培训工作时,一家企业的老板害怕影响生产,要求我校培训办缩短课时,草草了事,我校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宣传了上级有关要求和安全培训的意义,并陈述了擅自压缩授课会受到学校处分的规定,使该老板对安全培训有了正确认识,愉快地配合学校,要求职员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任务。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如实反映学员培训成绩是我校规范培训行为的又一重要方法。我校为员工建立了《学员培训登记表》在培训中如实记录学员的出席、表现和学习成绩,在培训结束时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办工作人员综合评出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结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涉及学校推荐就业的,我们将结业等级作为参考,涉及部门委托培训的,我们也如实将结果呈报给单位,作为单位用人的参考,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约束了学员的培训行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展。几年来,正是由于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培训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培训,使我校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如在“阳光工程”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由于对人员身份确认不实,出现了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现象,受到了相应处分,而我校在历次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检查中,都是县里推荐的单位,每次迎检都受到领导的好评。另外,规范培训也保障了培训工作的安全,虽然几年来我校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却从没出现过安全事故,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三、培训师资,建设基地,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为提高学校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使学校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更加适合县域经济的生产和经营实际,几年来,学校除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先后招聘和调入了23名职业师资院校毕业的各专业青年教师,还通过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到农村参加实际生产等途径增强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结构配备,不断提高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开始我校为提高培训学员的技能,从相关单位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几年来,我校先后从沈阳军区后勤部安装大队聘请了10余名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农业指导,并协助我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这些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弥补了我校开展培训初级的专业师资不足和学校教师技能操作的欠缺,为我校打开培训工作局面做了应有的贡献。近三四年,我校又把送学校年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先后派出7人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计算机、装潢、建筑、机械加工、焊接等5个专业培训;25人次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计算机、机加、焊接、农业、烹饪、商务电子等方面技术的培训,6人参加省安全厅举办的安全生产监察培训;2人参加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的创业讲师培训班。学校规定,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培训结业时拿到技术等级证书,而且还要回校向全体教师汇报培训的收获和心得,当众演示学到的技能,并能够担任所培训科目的技能教学才属培训合格,发给学校双师型教师津贴。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拜师学艺,是我校提高教师生产技能的第三种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机械加工、焊接、农学、畜牧、装潢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20余名,分别到工厂、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养殖厂、装修公司和专业文艺团体去,参与一线企事业的生产和经营,学习工人师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教师们到企事业单位后任师傅、学手艺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一样顶岗工作,即学习了专业技能也了解了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回校后既能从事教学,还能从事职业指导,达到了技术和教育能力的双丰收。校内的“师带徒”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培训能力的第四种主要途径,刚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职业技能,学校就做了委派职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徒弟的规定,师带徒的基础时间是一学期,两学期过后青年徒弟要做汇报演示课,演示课合格了,师徒共同受奖励,出徒独立上课,演示课不合格,继续师带徒,直到合格为止。为了推动教师学习技能,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在我校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教授技能课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一定数额的“双师型”教师津贴;寒暑假可以正常休息或到外地名牌职业院校参观学习,参与培训工作时可以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培训项目等等,这些措施调动了我校教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善了我校教师的结构配备,使我校有了越来越强的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为了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学校还开源节流,努力争取外援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兴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我校积极争取,劳动局一次给我校购买了价值80万元的数控和普通车床,民政局今年也将投资。经过学校的努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创设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育人环境,也给学校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参加我校培训的学员基本上都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上岗就业和劳动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技能技术支持。

四、提供就业跟踪服务保障培训效果

为使培训工作进行得扎实有效,我校充分发挥校企联办的就业资源,为培训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推荐培训结业人员山岗就业,切庭子女的就业脱贫。几年来,我校向大连日本电产、大连海尔、大连阿尔派、大连斯达电子、烟台富士康、长春冠迪机械、长春实验机械、大连港务局、北京北辰集团、北京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东丰鑫达铸造集团,东丰诚毅机械等输送各专业结业人员8700余人,学校为了保证学员稳定的就业,在确定培训项目之初就着手为学员联系就业单位,考察就业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代表学员与企业谈妥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等问题,然后带着企业的招聘简章和就业合同到各乡镇招收学员,本着双方愿意的原则吧合乎企业用人条件的人员招收入校学校,培训合格后再由我校培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护送到企业就业。由于我校能够真正体恤就业学员的困难,用心选择学员就业企业,并代表学员帮助学员处理与企业的劳动纠纷,切实解决了学员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基本实现了学员的稳定就业,80%以上的学员都能够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工作一年以上。除推荐学员就业,我校还兑现招收学员时的承诺,对学员进行了跟踪服务。学校承诺,凡在我校培训的学员到学校推荐的就业单位就业,学校跟踪服务一年,一年内对企业不满意,学校可另行推荐工作,一年内与企业产生劳动纠纷,学校负责协调解决。学校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几年来重新安置学员上岗上百人,解决学员劳动纠纷数百件,真正获得了学员的信任,不少学员又推荐他们的亲友到学校培训,树立了我校在县内各培训机构中最佳培训单位的低位。在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中,学校承诺:凡在我校结业各专业学员,在创业和经营中出现技术问题,学校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学校也认真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校农民学员张小平,在学习结束后,准备建设养鸡场,向学校提供了技术请求,学校派专业教师赵金科和何德忠两位同志义务指导三天,帮助他建鸡舍、购鸡苗、进设备和开展鸡舍消毒。小四平镇的梅花鹿养殖专业学员经常遇到技术问题,学校就委派聘任教师朱其文在小四平中学设立技术咨询站和咨询热线电话,帮助他解决梅花鹿的饲养难题。那丹伯镇的学员王龙,在村里开展特产种植实验,经常邀请我校农业教师去进行技术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村民从开始效仿他开展特产种植,到加入他组织的特产经营协会,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收入,王龙也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受到了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表彰。几年来,我校正是因为坚持了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初级技术人才。为县内农业、畜牧业和新兴产业充实了生产经营的生力军,推动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同时,我校的培训工作还提升了我县城镇和农村青壮年的就业率,减少了下岗职工的失业率,为我县的社会稳定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培训工作中,我校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培训工作还为我校赢得了较好的办学声誉,不少学员还把亲友、子女送到学校培训或就学,提高了我校的办学规模,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主动为学校找项目、拉赞助、介绍联办单位。自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被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确立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国家星火办公室确立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星火学校、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确立为创业培训基地、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确立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2005年省“阳光工程”指导委员会评为先进培训基地、评我校培训办公室主任为“阳光工程”先进个人。2011年人力和社会保障厅又评我校为省“春风工程”先进培训基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快捷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富县裕民贡献了力量。

作者:林威 单位:吉林省东丰县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