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导因素嬗变

(一)资源因素主导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主导。一个地方资源越丰富,发展越快。这主要是因为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差、底子薄,工业基础没有形成,加上一段时期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国民财富积累少,百废待兴,县域经济急需发展。各地资源禀赋具有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异质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县域产业。很多区域的迅速崛起就是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如大庆地区的发展,依靠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许多县域把资源开发作为振兴该地区经济的主要手段,国家的政策也是以资源的分布状况规划产业分布的。依托资源发展的县域经济具有如下特点: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另外,由于资源经济的依赖度很强,县域内经济结构往往不合理。比如中西部地区很多矿山县、能源县等,发展到现在,一般都出现了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弊病。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够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因素主导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先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时,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因素。一个地方区位越好,发展越快。区位因素包含有资源因素的内容,但更注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如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交通信息条件等。区位的不同是改革开放初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率先获得经济发展的资源,迅速吸引大多数人及经济活动向该地区聚集,形成“中心区”,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迅速增长,而使其他地区不断演化为“外围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一个县域来说,依靠开发社会经济资源使地区经济在短期内振兴起来成为可能。比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小渔村,但80年代以后,深圳依靠其临近香港和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特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在短短的20余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大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张家港利用港口和当地经济社会优势,发展乡镇集体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区位主导的经济由于外向依存度较高,空间要素不足,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政策因素主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是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建立时期。国家1990年前后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企业实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企业逐渐取得全部法人财产。改革开放以前,企业产权不清,县域内企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改革以后,企业活力增强,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之后的几年里,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政策环境发展起来的。对某个区域给予的政策越好,县域经济发展越快。同时,在同样政策条件下,吃透政策、用足政策、获得政策倾斜的县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而思想保守、犹豫不前、失去政策支持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停滞不前。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张家港着手经济体制改革,大胆进行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极大地释放了生产能力,张家港经济再次快速发展。而此时地理区位相近的灌南县却按兵不动,犹豫不前,直到1998年才开始企业产权改革,并且由于认识和措施等问题,直到2002年底尚未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段时间里,依靠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引进外资,使非公有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重要支撑力量,成为实现社会稳定的经济支柱。但这段时间国家主要致力于解决国企以及财政金融等问题,而对农村关注较少,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政策倾斜会导致县域经济的极化效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观点。他认为,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作用会使这种偏离得到强化,这一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地回到均衡状态,反而会强化非均衡状态)。如早期国家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东部地区经济先行发展来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市场因素主导阶段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市场机制能够比政府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县域经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国内市场主导和国外市场主导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主导的发展战略。“温州模式”就是市场主导发展的典型模式。市场主导最重要的是遵守市场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集中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4个方面,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有效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内生增长动力,才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在政策环境、发展方式、主导因素、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从县域内主要经济贡献主体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公社集体和国有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实行国家工业化拉动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这段时间里,县域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村实行公社制,发展少部分社队企业,而在发展工业的地方一般形成城镇。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建国后“一穷二白”的经济形势下县域资金严重缺乏,只有通过国家计划筹集资金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通过实行农村土地财产权集体化管制、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县域工业化发展聚集资金,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公社集体为主要经济成分的县域经济。由于国家对最初由资源主导而形成的城市和工业的倾斜,县域经济长期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较慢,导致城乡差距加大,二元结构矛盾加深。

(二)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家庭和乡镇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同时,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1984年以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9年后的3年里又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时期,在农村普遍实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飞速发展。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开始出现大量的剩余资源和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民企业家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创业者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增长主要由区位因素主导,各地区根据区位条件适当发展经济,区位条件好的地方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这一时期,制度创新也初步显示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作用。

(三)市场经济探索建立时期多种经济主体共同发展的县域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开始进入1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建立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党和国家确立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对它们加强管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外资、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1994年,我国对国企、财税、外贸、金融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出台通货膨胀治理政策,经济增长进入由政策主导推动的时期。同时,随着我国物质的不断丰裕,经济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时代。这段时期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利用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如:广东沿海地区县域,利用国家外资政策,大力引进外资,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苏浙等地,利用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内地一些县域,利用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大力发展关联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探索建立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风险大。同时,各县域对政策的理解和利用有一定的主观性,随着经济发展中政策因素作用的增强,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观条件差距拉大。另外,各地对政策的适应条件不同,各地发展基础也不一样,经济实力悬殊。因此,在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态势,地区差距逐步拉大。

(四)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时代。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许多地区民营经济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比重,在江苏、浙江及广东一些地方,民营经济成分甚至超过90%。农民企业家创办、经营的企业,成为最重要的民营经济成分之一。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因素,民营企业走入市场,使产业发展由低层次的分散经营转向高层次的专业化、规范化集约经营,经济结构由封闭型格局转向开放型格局。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民营企业短期利益的驱使,外部不经济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

三、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市场经济时期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各市场主体协同发展,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统一、要素多元化与主体多元化的统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统一、县域相对独立与区域联动发展的统一。

(一)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统一

经济增长需要外部拉力和内部推力的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投资、政策、出口是典型的外生性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外生拉力,而居民消费、技术等是内生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主要是靠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扶持等外生性因素来推动的。起先,国家实行工业化拉动战略,城市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而在县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县域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导致城乡差距增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深。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三线”建设以及“五小”工业建设,建设资金才开始流向农村,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市场换技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同时也引进了建设资金,改善了落后的生产技术。随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政府职能改革、产权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到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都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推动、投资拉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外生性。这种外生性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政策、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的依赖度很强,而靠居民消费拉动以及农民投资拉动的内生力量明显不足,同时也容易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近年来,我国逐步意识到粗放型的外生性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危害,从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依靠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末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县域经济增长依靠私人投资、内生需求拉动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就投资结构而言,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吸引民间投资;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本地投资。政府投资和产业承接具有很强的外生性,而民间私人投资具有很强的内生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民企业家和农民投资推动。因此,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因素已经形成了依靠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驱动的局面。就消费结构而言,长期以来县域产品的消费主要是政府消费和城市消费,具有很强的外生性。近年来,由于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居民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明显的上升,体现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县域居民消费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因此,就目前消费结构而言,县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外生需求和内生需求共同拉动的局面。外生与内生是相对的概念,也是发展的概念,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对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复杂和深远的。起先,这些是推动农村变革、促进县域经发展的外生性的力量,使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了从上而下的深刻的变革,但同时,各项制度也在推行过程当中得到了内生化的发展,启动了农村内在的变迁机制,使县域经济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遵循内生性变迁的路径走上了现代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外资吸收、产业承接、外部需求、技术引进等因素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起先这些因素表现为很强的外生性,但一旦融入县域经济体系,就会在体系的各种作用下得到内生性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内生与外生的统一。

(二)要素多元化与主体多元化的统一

发展要素包括环境、政策、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县域经济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促进的结果。不同的地域,发展要素的丰度是不同的,如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密集,土地较少,人文社会环境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资金却很缺少。不同产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各种要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土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工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资本是主要因素;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劳动力是主要因素;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是主要因素。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种要素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早期,环境和政策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引进外资发展工业的时期,政策和劳动力是主要因素;而在工业化的后期,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各个发展要素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但各种要素各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资金、劳动力的聚集,国家政策本身就是在考虑各地环境、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县域资金流量影响土地价格的高低和劳动力价值的实现。资金、土地、劳动力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且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主体包括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是县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驱动的结果。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以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就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设施以及公用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上。没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县域经济环境就难以得到改善。同时,国有企业也平等进入市场,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构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个体经济和私营主要投资于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外资主要投资于工业企业,民营经济则广泛涉足各个行业。任何县域经济都是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平等竞争,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开放与包容的局面。

(三)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统一

统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讲,县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机统一,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统一。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工业化。当代农村工业化不只是简单社会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的过程,也不只是简单的工业资本投入的增大、工业附加值的提升的过程,而是一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道路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传统的粗放发展、外延式扩张的工业化过程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而且造成产业的低竞争力和产能的低水平过剩,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小城镇的发展,对培育农村要素和商品市场,整合农村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不只是一个城镇规模扩张、空间扩大的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农民农村户口转化为城市户口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内生工业化和市场化需求为动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路子,提升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必然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及对市场的培育又反过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进程当中。

(四)县域相对独立发展与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统一

县域经济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有一个稳定的空间区域和资源构成,有一个完备的市场和一个完整的调控主体,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县市区可以利用区域内的时空资源、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和政策等资源,制定政策,形成特色,发挥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同时,由于各县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县市之间在市场、资源、政策、资金等方面也存在竞争,它们遵照市场规律,发挥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域之间又不是孤立、封闭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资源的利用,不仅要着眼于本区域内,还要放眼于区域外,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产业互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如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区域联系不断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外源性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区域在计划、主体、项目、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化单个县域优势为区域优势,有利于将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利用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各层面的对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县域经济在区域合作中实现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四、结 语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县域经济发展与各种经济主体成长运动与静止的变化遵循各自的路径,有各自的规律性,统一于现阶段我国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这是本文县域经济发展阶段性发展趋势判定的基础。另外,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特定环境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而事物自身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推动县域各种经济主体成长的主要矛盾是县域范围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与农村有限资源运作能力的矛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县域内生产的社会化需求与资源的零碎化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运动统一于县域零碎化和复杂化的资源基础,统一于现阶段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传统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资源因素和区位条件,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产业结构的单一化,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四、结语

近年来,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成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外生机制的内生转化,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梁惠清 单位:湖南石鼓区经济贸易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