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江西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增幅下降,发展缓慢;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差异加剧;县级财政收支失衡,运转困难;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调整滞后等。推进县域经济转型中存在两极分化,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低端整合能力有限;资源共享性差,县域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为此,应该从推进县域合作,调整经济差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1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形势分析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全省面积16.69万km2,辖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和70个县,共计92个县区。截至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4522.2万人,GDP达20818.5亿元,财政总收入3447.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9.4∶47.9∶42.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42元[1]。江西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区位优势明显,但经研究发现,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省份差距逐渐增大,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1-3]。从近十年人均生产总值的走势图(图1)来看,江西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两者差值逐年增大。说明当前县域经济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迫在眉睫。2005年至2015年,江西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从6388.47元增至23770.21元,江西人均生产总值由9409.72元增至36629.72元,人均生产总值均翻两番,增长速度较快。但从全省经济来看,县域经济总体水平偏低。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速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但县域人均GDP增速的下降速度远高于全省人均GDP的下降速度,在2015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6年县域人均GDP增速为16.51%,优于全省整体增长水平,从2010年开始,江西省人均GDP增速实现反超。对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县域经济面临困境的研究也是从该时期开始进入高潮。
2江西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都市区经济是跨行政区域的区域经济,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联接广大经济密度较高的外围地区,形成区域内职住布局合理、通勤率较高、要素流动比较自由、产业关联度较强、公共资源配置相对均衡且有效共享,具有较强一体化倾向的区域经济[4]。基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困境,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1县域经济增幅下降,发展缓慢
通过对江西县域经济2005—201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江西县域经济总体呈逐步上升的发展状态。县域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263.4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440.92亿元,翻了两番,远远高于江西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江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55.79%上升到2014年的60.08%。但是,江西县域经济的增长幅度是逐年下降的。从2006年增幅18.05%增长到2008年的22.21%,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36%,在201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近几年县域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由此可知,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继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由于缺失2011年江西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本文采用均值插值法进行填充,对于缺失值在时间序列的两端,则通过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补齐。由此导致图2中2011年江西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江西GDP的比重较相邻年份偏低。
2.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差异加剧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均衡、自然资源差异性较大、人口分布不均等原因,江西省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加剧。江西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6834.80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9424.8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5.98%。全省地区平均生产总值为165.05亿元,但只有12个县(市)达到平均水平,86.96%的县(市)未能达到平均值。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平均水平的依次是东乡县、广昌县、上饶县、玉山县、铅山县、横峰县、弋阳县、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婺源县、德兴市。12个县(市)的生产总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34.83%,县均生产总值为273.60亿元,而南昌县、安义县等1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仅30.87亿元,县均仅2.57亿元。二是人均水平差异较大。2015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增至36629.72元,江西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23770.21元,未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
2.3县级财政收支失衡,运转困难
我国县域地区分税制的施行致使财力向省市集中,财政县级构成部分过低。同时,农业税的取消也导致县级财政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县域地区新的税源未及时跟进,造成县域地方财政紧张。最终造成县级财政面临“身子大、衣服小”的难题。从江西省的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县域财政收支相抵出现财政赤字。同时,县域环境优化、设施改建等政策使县级财政收支失衡更加严重,运转困难。刚性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加剧县级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使得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5,6]。
2.4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调整滞后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5,7]。但是县域经济“小而全”的问题非常严重,精力没有集中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难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2015年江西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0∶52.8∶32.2,同比上年增长分别增长4.03%、9.52%、11.70%。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10.5∶50.6∶38.9相比可知,江西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较全省比重分别高出4.5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6.7个百分点。进一步证明江西省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农业发展持续上升,第三产业虽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缓慢,比重仍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考虑到第二产业受限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等因素,优势不够突出[7,8]。为了突破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要突破县域行政区划的框架,从原来的县域经济为主导向中心都市经济区为主导转变,周围县域的产业发展向中心都市转移,再由中心城市向县域进行产业扩散,从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形成区域内要素流动自由,区域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产业优劣互补,具有合理点一轴式的“中心都市经济区”[9-11]。
3江西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存在各种不利因素及问题,必须向都市区经济转型。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不只是经济地理空间的简单拓展,更涉及到区域内空间布局、城乡结构、资源调配、产业形态、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转型升级[12]。
3.1两极分化,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018年,中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西县域只占3席,分别为第44名南昌县、第82名贵溪市、第98名樟树市。由此可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想要提高全省整体综合经济实力,仅靠经济较发达的部分地区带动难以实现。由于其他的中心城市远未达到能吸引周边县市集聚的条件,仅仅依靠南昌来带动整个省中心都市区的成型和协调发展,难以实现。
3.2基础薄弱,产业低端整合能力有限
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这种传统的产业本身利润就不高,如果产业要向中心都市转移或者升级,企业就要付出更多劳动报酬和土地租金,这对传统企业的积极性是强大的打击[9]。在招商引资、扶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时,往往会由于发展基础较弱、县级行政主体能力有限、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稀少等因素,导致产业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实力较弱。
3.3资源共享性差,县域经济发展受限
农业资源开发、开发区带动都是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县域之间、县域与中心都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优势资源的共享性相对较差[9,13]。黄勇等人认为“县域经济”资源共享性较差,由于县域经济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与大城市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渗透,主要体现在:第一,周边县域企业难以共享中心城市的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而其自身资源要素较薄弱;第二,中心都市工业、人口向周边县域疏解也困难重重[12]。赵晗彬等人认为“县域经济”向“中心都市区经济”转型本身就会造成县域当地人口、资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会弱化当地的吸引力,对县域当地的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会造成影响,因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就会随之建立以保护自身各种条件均较弱的地方县域企业的发展,甚至造成地方政府与企业的“不买账”及中心都市区的一厢情愿[13]。
4江西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试点的对策建议
4.1推进县域合作,调整经济差异
江西省内的不同县市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两极化明显,因此应强化县域间的协调发展,逐步拉近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以东乡县、广昌县、上饶县等12个县市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地区,鼓励省内资本倾斜,形成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区域间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有效地提升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工业实力。鼓励各县市发挥各自优势,妥善利用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现产业分工,加速产业创新,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经验逐渐向较弱地区流动,以合作协议、优惠政策等方针,促进产业要素转移[14,15]。
4.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江西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依旧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支柱,发展优势不明显,经济综合发展动力不足。因此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区位为保障,优化产业结构,确立特色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其集聚作用,例如针对江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江西特色旅游业。其次,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例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另一方面要靠激励奖励机制,引导企业适应消费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创造新型产品。这样,才能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筑牢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做强龙头企业,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4.3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为避免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造成县域之间、县域与中心都市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优势资源共享性差,应创新互利共赢模式,加快县域与都市区经济的融合,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让县域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根据明确的产业定位,优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例如,优先发展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加速不同地区间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打造地区经济强县,带动一般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加深区域间经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现都市区内公共产品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促进江西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作者:穆璐璐 熊国保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