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大学生品格锻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场营销大学生品格锻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市场营销大学生品格锻造

摘要:

当代高校教学体系中,大学生信仰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普遍存在着“心理距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鼓励人的解放和进取,具有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和与时俱进的品质,是信仰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理论前提。与此同时,专业起步的思想教育、专业精神的锻造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提出了对信仰教育的迫切需求,需要实施融入信仰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揭示信仰教育与专业学习可融合的理论前提入手,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提出了实施策略,即以信仰的塑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开发承载信仰教育的专业课程,围绕信仰塑造校准课程及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激励专业老师与辅导员一起开展信仰教育。

关键词:

信仰教育;专业学习;地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崇尚,是人类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信仰,因其科学性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成为社会的主体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促进人们道德自律、超越自我的精神源泉,也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成为“马哲”和“思修”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内容。从多位学者各自独立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多数大学生有信仰,并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流,[1]但信仰复杂化和多元化,信仰迷失,甚至是一定程度、范围的信仰缺失、信仰、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2]学者们将大学生信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变迁[2],信仰教育本身的空泛无力[1]与失当[3]和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独特性格特质,[4]并从增强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整合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信仰认同机制转化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以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校各个专业,都有其独立的、体现自身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各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容易造成局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信仰的培养的局面,认为信仰的培育是“两课”的职责和任务,与专业教育毫无关系。囿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看信仰,使得“马哲”和“思修”等各个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被大部分的大学生视为与自己的专业“无关”,而且,这种思想并不仅限于学生,正如学者黄明理和冯茜所说:“其他专业的教师会在课堂或其他场合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学科的歧视”。这种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信仰培养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心理距离”的现象,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正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否认信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终极价值判断与追求的重大根本性影响,而恰恰是落实和强化这种影响的中间传导机制。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将大学生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解决信仰教育空泛无力和失当的问题,真正实现信仰的认同机制转变,实现知行合一。

一、信仰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理论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鼓励人的解放和进取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共产主义信仰也与宗教不同,它不是一种追求精神解脱的信仰疗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图景的指导下,人通过自己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幸福解放。[5][6]学者井婷等[7]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其他信仰的同学。这并不是强调注重工具理性,也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解放人类的远大理想,而是对其作为公民个人信仰的文化身份的认知。正如学者刘建军[5]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体系既可以指导群体和组织,也可以指导个人的信仰与价值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追求全面发展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诉求紧密契合。

(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道德指向的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以及公平正义的道德观[8],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也是共产主义信仰的要求、体现与内涵[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遵从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扬大公无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劳勇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9]。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所包含的道德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品格支撑,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不韵动力。

(三)信仰教育与专业相融合是马克思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

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列宁主义到思想,从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实践、开放和发展。[10]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也应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增加新的内容或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说明信仰教育与专业融合的必要性。学者黄明理和冯茜[1]在调研中发现,62.9%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教材缺乏魅力,这已经成为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最重要原因。这背后反映出理论创新不够,[1]不能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11]更重要的是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2]学者杜新安[12]明确指出,只有回答和解决青年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惑,才能从根本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在大学阶段,与专业结合则是信仰教育最好的切入点,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13]实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道德提升、学习生活等内容的统一。

二、人才培养的新环境提出了专业与信仰教育融合的迫切需求

(一)入学之初的专业起步需要信仰教育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为数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相较于过去而言,上大学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除少数热门专业,大部分专业降分录取并不罕见。很多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大部分新同学入学成绩并不高,对他们而言虽然进了大学的门槛,但很可能只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离自己理想的状态相去甚远。这些大学生在入学后充满了对未来发展和专业学习的迷茫,有些开始尝试转向看上去更为时尚的专业,有些则在就业与考研之间犹豫徘徊,更有甚者,对自己的专业还未真正了解,大学生活也还未完全展开,就已经开始为毕业后的就业而发愁。这种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学生心理变化虽然细微,但却给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任务。因此,对入学之初的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就要重视和强调信仰教育,并以鼓舞和激励为主,以思想的激发为主要目标,通过展现营销专业的发展历史、丰富内涵和职业前景来激励他们正确看待人生,赋予他们人生的定力和方向,坚定他们对专业的信心,鞭策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腾飞。这时的信仰教育就是一种基于内心召唤和灵魂冲撞的基于信仰的教育,[14]实现了将情感、意志与真理力量相结合。[15]

(二)专业精神的锻造需要信仰教育

相较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专业精神的塑造异常艰难,一个即将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什么是营销的回答是“把产品卖给不需要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这个答案的初始动机仅仅是为了证明对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充分掌握,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的专业精神塑造并不成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所包含的道德要求与市场营销的专业精神实现了无缝的契合。这一点可以从关系和品牌这两个现代市场营销核心要素的视角来说明:一方面,在买方市场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重“交易”转向了重“关系”,即在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域不断扩大、个性化消费偏好不断凸显的条件下,市场营销者通过提供足够的顾客价值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维系忠诚,并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来源。对市场的敬畏、对顾客的尊重、对价值的尊崇,就要求每一个市场营销者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否者,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也许一个没有高标准道德要求的营销人会窃取暂时的交易之利,但永远不可能获得顾客的终身价值。另一方面,品牌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高地”,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希望能够塑造自身的品牌,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都希望通过品牌的塑造来实现额外的溢价和竞争优势,如此重要的品牌,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里所包含的内容———诚实守信。

(三)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高度重视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信仰教育也要把学生带到实践中去,通过亲身的聆听、目睹、感受而有所体悟,人的主观世界就在实践中得到改造,正如学者荆学民所说,作为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基础的实践也是信仰的基础。[16]然而,由于缺乏信仰塑造的统领,实践教学体系的僵化与残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弱的现象,这带来两个令人担忧的后果:一是用人单位不满意,一个实习单位部门负责人的反馈是这些学生“总是对公司未来的总体战略发展高谈阔论,但对本职的岗位职责却不完全了解”;二是学生本人也不满意,一个四年级本科生发出了“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样的感慨。这充分反映出由于实践的缺乏,导致了营销专业的学生浮在对实习单位直观了解、直觉判断、高谈阔论的表面,而无法深入行业的本质、公司的实际和岗位的本职去开展扎实的工作,也由于实践的缺乏导致了无法将所学营销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操作中结合。

三、基于信仰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

(一)以信仰的塑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强调将信仰的塑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说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基于此,我们将基于信仰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心态,尊崇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完备的市场营销专业分析思维框架,具备‘互联网+'环境下独立门店经营与管理的战略视野与系统运筹能力,具备进行消费者洞察、品牌塑造与整合传播、区域市场拓展、销售团队管理、产品线与服务管理、系统定价基本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营销人才”。较之单一的专业培养目标,融入信仰教育的目标更加突出职业素养、专业品格的锻造。

(二)承载信仰教育的专业课程开发

在专业情境下开发承载信仰教育的相关课程是实现信仰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从事直接的销售、渠道、团队管理,还是间接的广告传播、调研咨询等工作,都面临更短的业绩考核周期和每天的金钱利益权衡,因此,不可避免地面对更强、更频繁的情绪冲击和挫折感体验,更易于产生将价值短期化,将战略计谋化的倾向。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与营销专业对人才的情景需求相融合,形成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卓越营销人的基本理念》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前者主要聚焦于对营销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心态的解读,提出了“终身学习,提高学习力”“关注细节,做事认真”“勇于承担责任”“拥有进取心是前进的基石”“常怀感恩之心”“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和“卓越的前夜是坚持”七个基本营销人职业理念。《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则主要聚焦于营销专业所强调的基本准则和商业伦理,提出了将“以消费者为本的价值创造”“终身价值视野下的关系升华”“基于正能量联接的社群互动”和“绿色营销范围内的可持续竞争”作为营销人的基本行为指引。这种通过专业课程形式,与专业发展相融合的信仰教育才能进一步实现信仰的入脑入心。

(三)围绕信仰塑造校准课程及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学者刘建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依靠主渠道,还要有微循环,并形象地将主渠道类比为城市里的主干道,微循环则是城市的“小道里巷”[17]。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要依靠主渠道和微循环,这个主渠道是指与信仰教育直接相关的支撑点,微循环则是指虽不与信仰教育直接相关,但对信仰形成起到间接作用的支撑点。因此,围绕信仰塑造对课程和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校准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内寻找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微循环。从营销专业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来看,新生入学教育、信仰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学习与信仰教育必然直接相关,此外,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演练,更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与追求在行为上的一次系统呈现与锤炼,也是直接相关的信仰教育支撑点。大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课外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非直接支撑作用,属于微循环范畴。综上,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新生入学教育、直接相关课程的学习与毕业实习,微循环是课外社团活动。从主渠道加强信仰教育,首先,信仰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之内。一方面将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作为营销专业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卓越营销人的基本理念》和《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入整体课程体系。其次,在毕业实习或专业实践的考核体系中加大对行为考核的权重。将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行为表现与业绩并重,强调业绩来源于良好的行为准则。最后,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让信仰建立融入其中,通过专业介绍等系列讲座与活动,向学生传递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展示营销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树立专业发展的持久信念等,鼓励大学新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在关心个人事务的同时,也关注社会,成为一个目光远大、有使命感的人,[18]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来说,尤其要鼓励大家摒弃“吃喝型”“温饱型”“邪恶型”和“宿命论式”等不良人格[19]。现代教育的需要已经超越了仅有的课堂集中讲授[4],日常的社团活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更是信仰教育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承载,通过生活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也增加了大学生对信仰对象情感倾斜的可能性。从微循环的角度加强信仰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学习之外的各项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运动会、支教等,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领略到生命的价值,体会人生的温馨、人性的美好,感受信仰的存在,促进信仰的塑造。正如学者何正玲和戚芳所言,大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生活的点滴感知到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生成可靠的信仰体系。[20]

(四)激励专业老师与辅导员一起开展信仰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专业老师的分内工作。专业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好本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才。对营销专业的同学来说,不具备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就不符合未来竞争的商业环境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信仰教育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有效提升信仰教育水平,首先,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认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自觉身体力行,正如学者刘建军[21]所说,第一个步骤就是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其次,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同学们的课下联系,在互动中对广大同学进行言传身教。最后,专业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中观点的阐释,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兴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机会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在专业领域引导大家走出迷茫,树立人生目标。

作者:邓琪 吴雪 张英彦 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3.

[2]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4):34-38.

[3]荆学民,林学原.目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79-81.

[4]连文妹.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5,(10):91-93.

[5]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6-40.

[6]刘建军.论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50-55.

[7]井婷,宋佳东,刘佳.幸福感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11,(8):22-26.

[8]卢黎歌,周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5):4-8.

[9]黄继峰.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视域看社会主义道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28-34.

[10]祁金利.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多维度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16-23.

[11]宋幼奇,张加明.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86-188.

[12]杜新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212-213.

[13]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3.

[14]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79.

[15]伊文婷.信仰教育: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9-113.

[16]荆学民.信仰的社会文化内蕴———“马克思主义信仰学”论二[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

[17]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J].思想理论教育,2014,(9):56-60.

[18]刘建军.信仰的叮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1-23.

[19]燕连福,严维斌.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三重思考[J].理论月刊,2011,(10):80-83.

[20]何正玲,戚芳.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5,(8):102-104.

[21]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使命[J].中国德育,2015,(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