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路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因素越发重要。本文以高校“立德树人”为依据,以“三全”育人为要求,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个例,分析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原因。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课程思政理念受到高校重视,全面开启了课程思政工作。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类课程,市场营销具有较强应用性、实践性,是高校管理类、经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它还是其他专业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结合市场营销本就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探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一、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伴随
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把强化营销能力作为提高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也使部分企业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从而扰乱了市场秩序。究其原因,在于企业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而这个“缺失”与从业者在校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缺失”有关。
第一,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存在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承担着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思政课程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课教师重教学、轻育人的状况。有些市场营销课程教师问题更为突出。
第二,市场营销课程的思政资源缺乏系统性。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任何一个章节的教学,都涉及宏、微观环境分析,及对特定主体行为的剖析解读。从这个角度讲,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是极为丰富的。但是,思政要素信息的丰富,反而制约了思政要素资源系统性。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多表现在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使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缺乏明晰框架。
第三,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缺乏深度融合。一方面,因专业知识与引入的思政要素资源,犹如互补的两张皮,缺乏匹配度。另一方面,缺乏从专业课程角度系统规划和利用思政要素资源。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更多被认为是一种调味剂,在课程案例讲解或教学导入中会简单引入,但较少教师能对其进行系统性强化。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部分市场营销专业课老师思政素养不够。有些老师由于缺乏专业思政理论深度、时政敏感度,不能全面提取、深度挖掘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不能发挥思政功效,从而影响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在认识层面上,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不够重视。这个原因具有普遍性。由于专业设置,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虽然此举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及促进教师的专业研究,但是由于彼此缺乏交流,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方式,甚至产生互相轻视、愈加隔阂的恶性循环,导致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师漠视课程中宝贵的思政元素,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的思政教育[2]。在制度层面,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2004年课程思政提出,用课程育人,但是还是要在学校“走完最后一公里”。因为教学评价取决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难点。课程思政如果不能纳入教学评价、不能作为教师业绩的衡量标准,很难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在社会层面,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社会用人标准是学校育人的导向。长期以来,社会用人标准限于毕业学校、文凭、考试成绩、学生在校的工作经历、工作效率(即唯业绩论),而忽视学生的人品、诚信及职业美德,导致专业课师生注重专业知识、漠视思政修养。
三、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路径,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坚持“四个相统一”,以“四个引路人”为总要求,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和前提,针对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原因,积极发挥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功效。
第一,认知层面,既要端正态度,又要科学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德育应是任何一门课程的首要任务,思政教育应是“三全”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在注重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价值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科学认识市场营销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知识性认识是价值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全方位育人中共性课程的一种,与思政课程有区别,但是两者在培养学生的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市场营销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加入思政元素、形成课程加思政的堆叠和拼凑,而是要做到课程思政元素和本专业知识点的高效融合,形成较强的突出专业特征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3]。
第二,自觉将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首先,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要以思想政治理论及国家政策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课老师应破除专业设置,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积极了解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与要求,为端正课程思政态度奠定理论基础,为践行课程思政指明方向。市场营销作为探讨消费者与企业价值交换的课程,研究对象是较为具体的微观个体,但其实质特征为宏观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表现。只有深入把握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和基本依据,才能深刻剖析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切实帮助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市场营销活动[4]。只有深刻领会国家出台政策、法律的初衷,才能客观评价市场营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其次,深度挖掘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因素。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最小结合点是案例。教学设计过程中,以专业知识的讲解为主线,用生动、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提升教学效果,使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效融合。通过案例启发式导入,使学生无形中受思政意识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知识点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课后的拓展延伸中,依托案例将视角引入生活,起到规范引导作用。再次,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但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要积极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尽量避免为了思政而讲思政。如在讲解作为广告信息发布媒介的微信朋友圈时,引入不传谣、不信谣、不在朋友圈里发布负能量的信息等要素,让思政元素润物无声渗入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方案需要精心设计,通过课堂讨论、案例讲解、情景再现、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从而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思政元素能够深入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
第三,学校层面,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学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时,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校应组织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思政教师、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并围绕学生价值取向、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制定过程性评价考核标准和期末终结性考核标准。一方面,将学生对专业技能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市场营销课程教师的定量依据。另一方面,在过程性评价中,应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心态、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是否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期末终结性评价与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中,应增加思政模块(比例不低于百分之十五),从“德、能、勤、绩”等反映学生综合素养与品能德行的方面考核教学效果。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学校应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倡导以老带新。市场营销课程的典型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青年教师的弱项是理论充实、实践不足。学校应建立市场营销专业课老师之间、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之间、线上与线下等经常交流的平台,使青年教师通过观摩、评课、比赛、实训、模拟,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提高市场营销课堂设计及课程研发能力,使教学既富有理论性和专业性,又富有实践性和思政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效果[5]。
第四,社会用人层面,重塑衡量人才的综合标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用人层面在变化,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改变。企业首先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技”并重的营销管理人才的现实,建立“德才兼备、德重于才、以德御才”营销管理人才衡量标准,从源头杜绝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位。社会用人标准的重塑,有助于激励市场营销课程教师顺应市场需要,将“以德为先,以德育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职责,树立“强规范、重商德、抓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规范,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以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科学性,达到技术技能与德行素养的有机统一。
作者:杨义勇 张怡蝶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