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考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发展农村经济思考分析
一、文化素质较低
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补贴,但由于玉米、高粱等粮食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农民年收入较少。仅以紧靠齐市周边农村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在张家口市一些环京、津经济圈县城中一平米房子都买不到,仅相当于一些乡镇干部的一顿饭钱而已。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北方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齐市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齐市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北方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北方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齐市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北方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几项措施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支持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关键加工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设备引进、市场开拓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工业联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1)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围绕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村传统产业,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升级。(2)抓住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市场条件、区位优势和技术水平选择支柱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发展。(3)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农村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的质押贷款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增长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4)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项目用地审批管理,科学规划村镇工业发展用地,采取调整村镇布局、集中置换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废弃土地复耕等措施,解决农村工业发展用地问题。在引导农村工业转型、加快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按照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1)围绕技术研发、职工招聘与培训、仓储物流、市场营销、邮政、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内容,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2)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等多种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资经销、农机销售和维修、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动物防疫、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等多种内容的生产经营服务。(3)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满足农民需求的各种小型金融服务,为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4)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围绕餐饮、交通、商贸、娱乐、旅游等,发展以服务当地农村社区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
作者:安立新 单位:黑龙江省依安县富饶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于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就得到了巨大地提升,并且也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这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在农村地区推行之后,农村经济的主体发展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民现在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且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使得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从而使得农村居住人们成为了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趋向复合化。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成分随着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而逐渐趋向复合化。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新形势。
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在经济管理上的重视力度不足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村民对经济管理这一问题上的管理意识淡薄,未引起重视。以往农村人民只懂得务农,并不懂得如何管理财务问题。致使农村官员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上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的农村经济在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都没有实际数据佐证也没有科学有效地指导,也都是村民在财务成本管理上不重视而导致的。在农村生活长大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经济上的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钱就是要存着,不要奢华享受,这就是经济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
2.2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除了不重视经济管理外,对于管理体系也未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不完善的,不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主要的管理经验都是借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或总结自身的。而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这方面而言,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管理体系,只有善于管理经济,才能更好地继续发展下去。
2.3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不足是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成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得农业基础产业特征和资源配置活动准则之间产生矛盾。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农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的基础建设有着高风险低收入的特点,那么就会导致市场资本缺乏吸引力,进而造成农业融资难。第二、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农业投资具有区域性,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低,组织结构难以集中,因此难以胜任这类型的投资。
三、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上的相关应对政策
3.1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完善经济管理体系,首要应将现代社会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这样有助于实现整体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完善管理体系,帮助提高农村经济的社会竞争力。进行经济管理,就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体系中要坚持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财务人员,都应在管理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一个切实可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财务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保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也是完善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增强经济管理意识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在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外还要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由于大多数农村管理人员对于经济上均缺乏管理意识,认为只需要把效仿城市的发展方向,跟随党的脚步就能走向光明。并且大部分的农村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上的专业知识,部分村官是当代大学生,但他们对经济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农村的发展走向也缺乏经验。因此,农村的领导班子管理意识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就应该充分地具备管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针对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分开进行管理,拓展成本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于经济上的管理目标。除了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领导班子的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外,财务人员也应增强这一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在处理关于国家的投资项目上,财务人员应该遵守工作准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就要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上出发,并且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向制定相应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书洲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
参考文献:
[1]王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生及运行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关锐捷,黎阳,郑有贵.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5).
第三篇: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探究
摘要:
伴随社会的进步,农村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能源建设;经济发展;关系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平反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作者:陈? 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2]楼洪志,王仲淼.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S1:32-36.
[3]刘洪波.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农村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09:177.
第四篇: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分析
摘要: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企业无疑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企业本身的发展规模、企业对科技的投入程度、企业与当地资源的关联度,都很大程度影响着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基于此,应加大对农村企业发展的支持,用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农村企业;农村经济;资源关联度
1农村企业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农村企业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企业也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企业内外环境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受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作用,超过30%农村企业正向小城镇与产业集中区聚集,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了重组;受产权制度改革影响,超过95%农村企业实现了向个体私营与混合所有制的转变;同城市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不再享受独特政府优惠;农产品加工日渐成为农村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与特色产业,且以旅游、观光、休闲与度假等为主的新兴农村服务业也日渐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态势。而以上种种,无一不昭示着农村企业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今后我国农业必将实现现代化、农村必将城镇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自从有了农村企业后,农村就开始有了工厂车间、有了商场、有了服务业,农民进厂务工、机器下田务农,促使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这样一来,村民务农就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锄头劳作,正日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如有些农村地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运输等各环节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的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也让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被解放出来,进入到农村企业中工作,不仅直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还实现了农村本身同农村企业的同步发展,促使村民生活方式日渐朝着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将在农村企业带领与影响下,发展得越来越象城镇,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保证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以前,因农业生产力的滞后,农民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农村人“靠天吃饭”。现在伴随农村企业的进驻与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同步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及减灾抗灾能力得到了大提升。如旱作机械与灌溉机械的出现与应用,就可较好抵抗了旱灾;植保机械的应用,则可较好抵御农作物病虫害,为作物保产丰产提供了保障;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械的应用,就能抢赶农时及解决霉雨天气粮食霉变发芽等问题;推土机等一系列农业工程机械有效应用,在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可以说均是农村企业迅速发展有关联。(3)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企业的发展,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剩余劳动力有了就业机会,离农不离乡就地务工,故农村企业的发展为帮助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部分农村企业还属于村民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故年底可能会有丰厚的利润分红,也相对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长此以往,农村、农业、农民的所谓“三农”问题迎刃而解。
3影响贡献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1)农村企业规模。
在农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自身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就一般情况来讲,农村企业自身规模越大,其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就越大。而农村企业在扩大其经营规模的同时,就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利用,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到企业建设,从而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较好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以东北某一农村企业为例,在逐步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应服务,并大量采购当地农产品,为当地农业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企业在扩大规模后,为优化其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还对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村民可亦农亦工。
(2)企业与当地资源的关联度。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农村企业都与当地资源有紧密关联度。如加工制造类企业:小型农机具制造厂、竹材制品厂、藤椅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建材厂、陶瓷厂、砖瓦厂、休闲食品加工厂、大米加工厂、面粉厂、工艺品制作厂等;矿产开采加工类企业:小煤窑、石灰厂、石材场、水泥厂等;种植类企业:花卉苗圃基地、药材基层、茶场、油茶基地、特种作物基地、果林场、各种农业合作社;养殖类企业:大型养猪场、养鸡场、奶牛场、珍稀动物养殖场、鱼虾养殖场等;经营服务类企业:乡村休闲旅游、风景区开发、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开发等。农村企业紧联当地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传统技艺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等。企业与当地资源的关联度越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大。
(3)企业科技投入程度。
就某种程度而言,农村企业因诞生于农村,致使其不管是生产经营规模,还是生产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与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均存在一些先天性劣势。如农村企业高端性经营管理人才较少,迎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科研人才比较少,经营管理人才也比较短缺,整个管理系统相对较涣散,从而致使农村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模式单一且创新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企业必须逐步加大技术创新与机械设备改造力度,逐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从传统“粗放型”企业逐步走向“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逐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科研创新,引导企业逐步走向信息化、现代化,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农村企业还需积极展开职工培训,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战略,逐步提升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技术精通且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加大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引进城市优秀工人,用以改善企业人才结构;积极发展企业文化,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工作积极性,从整体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4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企业的出现与发展,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保证农业稳步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企业本身的发展规模、企业对科技的投入程度、企业与当地资源的关联度,都很大程度影响着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此,农村企业需采取措施、瞄准市场,扩大自身发展规模,积极挖掘、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用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最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亚娥 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李娟.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2014,(9):211,280.
[2]晏超军.试论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品牌,2015,(9):223.
[3]高艳书.探究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商,2015,(11):255.
[4]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15,(8):82.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及对策分析
目前,农业生产中不利因素众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农村市场仍有软肋,要想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是要加大非农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创新组织形式,推动农村市场的发展。
1.当前形势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耕地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化,承包灵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难度,纠纷在不断激化;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土地分配不够公平,引发人地矛盾。其次,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剩下的多是老人与妇人,专业技能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再次,农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脚步。第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爱用传统设备,很多都是老旧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最后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同时推广的技术较差,一些农技人员多依赖感觉与经验进行推广,缺乏检验程序,矛盾日益突出。
1.2依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工程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约有20%的农民工在年尾无法及时收到工资,尤其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
1.3农村市场无法规避软肋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
2.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
2.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
2.3.1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
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2.3.2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
2.3.3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
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这种发展却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作者:柳姬芬 单位:黑龙江省木兰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六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分析
摘要:
回顾和梳理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国面临着环境、城乡收入差距、养老、生产率下降等诸多问题,政府该如何加强管理、完善体系是今后要加以关注的,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发展历程;农村经济;问题;发展方向
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历程
(一)阶段(1949—1952年)
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彻底消灭了地租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而从农产品流通方面看,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我国的粮食市场是一种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二)农业集体化阶段(1953—1957年)
生产领域中逐步加快集体化步伐,就是在流通领域中强化指令性计划、弱化市场调节的作用,截至1957年,除了粮棉油外,越来越多的经济作物和药材纳入统购范围,农产品传统流通体制框架逐渐形成。在集体化之后,国家便不再与农户直接发生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关系,而是以合作社为购销主体,此举明显增强了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进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三)阶段(1958—1978年)
从1958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明显向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生产关系上的所谓高级形式过渡,在农村则掀起了运动。1958年,国务院颁布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分级管理办法,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派购政策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市场对农产品的调节作用被不断削弱,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期间,随着政治上极左路线的推行,产权极度模糊,农村市场几近全部关闭,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指出了制度的弊端,认为在这种制度下生产队被管理得过细过死,从而导致生产上无人负责,分配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而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可以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节约劳动时间,合理使用劳力。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或带病运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等等。不少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电力短缺,农村的道路、供水、通信、电视信号接转设施尚未很好解决。
(二)环境问题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严重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大多是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且无节制地使用农药与化肥,它必然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导致了土壤板结和独体生产力的下降,而农药化肥流失又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政府,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对农村的环保进行规划。而且一些法律条文过于抽象,实践中难于操作。县乡政府也采取一个放任的态度,对农村的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只关注经济的效益。
(三)养老问题
城市化为许多农村青年提供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和远离家乡发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空巢老人”的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无人照料,甚至年过七旬的老人还要下到地里干农活来维持生计。一方面,做儿女的要尽孝道,在外地谋生时不仅要给父母经济上的支持,还要尽力抽空回家多陪陪父母,给以生活上的照料,更要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感受。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一些机构,专门为这些老人提供日常料理、膳食、疾病看护、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等,保障老人安享晚年。
(四)土地流转困难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那我国是否也可以向西方国家一样把土地集中到一起搞农场经济呢?据调研,大多数农户不希望把自己的土地给他人承包出去,受传统小农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而且中国农村的土地太散、太碎,也不好集中,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现阶段的中国很难像西方那样发展农场制,搞种粮大户,当然也很难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农场主。另外,国外发展农业靠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所以目前中国农村真正实现流转的土地数量不多,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艰难,还会侵蚀到农民的利益,给农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新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二)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努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三)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
(五)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早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即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的过程。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高效低毒农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第一线人员短缺。所以,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利用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作者:刘欣然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谢久丽.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J].经济视野,2014,(3):8-9.
[2]李家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余平.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39-40.
[4]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高新才,雒明峰.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9,(2):36-39.
[6]高威.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1,(3):23-29.
[7]林志友.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N].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21.
[8]JustinYifuLin.RuralReformsandAgriculturalGrowthinChina[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82):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