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1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服务的三种主要模式

1.1戴庄模式

1)戴庄模式发展历程。2001年,江苏省农科院下属的镇江农科所科技人员在镇江句容茅山老区最贫困村之一的戴庄村,探寻科技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途径。经过10多年发展,戴庄村建立了有机农业示范园,改变了贫困村面貌。2)戴庄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做给农民看。镇江农科所4名科技人员每年有280天左右驻扎戴庄。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提供指导服务,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科技人员在戴庄指导推广农业技术达60多项,其中,有机大米、有机水蜜桃等技术和项目都获得巨大成功。年培训当地农民1000余人次,培养出农业技术能手20多人,并组织其赴日本学习,邀请日本农业专家到戴庄村传授经验。二是带着农民干。2006年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戴庄村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人员兼任副理事长,带领农民一起干。在他们帮助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申请项目经费等途径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大米加工厂1座,引进日本大米生产线1条,兴建农作物秸秆炭醋厂1座,引进高校专利技术多项。三是帮助农民销。科技人员帮助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设计并申请“野山小村”商标,帮助其做大做强。科技人员带领该合作社在周边地区开设农产品销售专柜,建立产品直销配送系统,积极结合句容市茅山、九龙山和戴庄村乡村旅游,直销有机农产品,并努力开拓上海市、苏南地区市场。3)戴庄模式帮扶效果。科技人员引领农民发展有机高效生态农业、加工流通业和观光旅游业,大幅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是2003年的5倍多,高于句容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村集体收入190万元,是2003年的10倍多,村固定资产1300万元,有42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全村达到小康水平。

1.2仰徐模式

1)仰徐模式发展历程。2007年6月,江苏省农科院下属的沿海农科所整合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在盐都区仰徐村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此后仅用3年多时间,就引导仰徐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成为盐城市现代农业、城乡统筹、乡村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地方名片。2)仰徐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科技团队下乡入股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2007年年底,沿海农科所派出科技人员驻村,在仰徐村流转46.7hm2土地,建设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所集体、科技人员和村级企业按3∶4∶3投资比例投资200万元合作创办仰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服务平台运作科技兴农项目。科技团队下乡入股,承担驻村专家和公司股东的双重角色,使创新成果直接转化成富民成果,打造一支长年驻扎农村的“不走的科技队伍”。二是帮助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团队帮助仰徐村发展高效农业,培植草莓、葡萄、番茄和优质稻米等多个特色产业,培育形成千亩设施葡萄园、千亩设施草莓园、千亩设施蔬菜园、千亩景观园林园和千亩优质稻米园,培育出175个科技示范户,帮办6个合作经济组织,注册7个果蔬产品商标。积极开拓“农超对接”,缩短“从田头到灶台”的流通环节,开辟了专家下乡服务新思路。三是帮助开拓市场。驻村专家协助创办“兴民草莓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了“采红”牌草莓商标和“仰徐”牌葡萄商标,积极引导果蔬种植户走向市场,扩大产品的影响力。科技人员还多方争取资源投资兴建果蔬贮藏低温库,使当地果蔬产品特色产业形成生产、包装、加工、贮藏和销售一体化,延长保鲜和销售时间。3)仰徐模式帮扶效果。2013年,仰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743元,高出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盐都区番茄、草莓和葡萄产业迅猛发展,2013年农户增收22.38%,位居盐城市前列。科技项目实施有效壮大了当地特色产业规模,种植户普遍得到实惠,辐射并促进整个盐都区果蔬品种和栽培方式的更新换代。

1.3宿迁模式

1)宿迁模式发展历程。宿迁市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经济最薄弱的地区。2011年,该市被列入全省新一轮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的农户有99.5万人,占全省的24.2%,省定经济薄弱村360个,占全省的23.5%。宿迁的扶贫开发是江苏省“两个率先”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宿迁市政府与江苏省农科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2011年,江苏省农科院选派5名优秀科技人员到宿迁市5个县(区)挂职任副县(区)长;2013年,双方开展第二轮院地合作,该院又派出6名优秀科技人员赴宿迁市挂职。2)宿迁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帮助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挂职人员先后帮助宿迁编制《宿迁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规划》、《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沭阳县高效花木产业发展规划》、《泗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宿豫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对于宿迁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二是带着项目下乡做给农民看。挂职干部围绕宿迁市粮食、水产、畜禽、花木、果蔬和食用菌6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存在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实施科研创新和示范推广项目近60个,总经费3000多万元。挂职干部精心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实施载体,制订实施方案,全程参与指导项目实施,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建议。三是积极为宿迁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决策中,挂职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受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例如,在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把握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保障和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能、探索传统农业大市新型城镇化路径及探寻农业大市乡镇特色化发展之路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被采纳后,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积极搭建研究和转化平台。通过挂职干部牵线搭桥,江苏省农科院先后在宿迁市成立了宿城蔬菜研究中心、沭阳花木研究中心、苏北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泗阳蔬菜研究示范基地和泗阳博士服务工作站等研究平台,将该院科技人才优势与当地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该院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服务“三农”能力,以便更好地支撑当地农业发展。3)宿迁模式帮扶效果。挂职干部在宿迁市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引进了上百个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解决了大量农业生产难题,带动了一批地方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187亿元提高到2013年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6975元提高到2013年10703元,有56%贫困人口脱贫。

2三种模式存在的不足

2.1戴庄模式的不足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主义现象偏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社成员种植有机水稻,无论其产量如何,均按3.75t/hm2、4.1元/kg兑现收益,对于管理得好、产量高的社员,缺乏激励。二是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偏小,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村220hm2水田80%以上为分散种植,户均经营面积0.33~0.40hm2。三是有机农产品营销难度较大,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机农产品销售途径更多地依靠在大中城市摆摊设点、口口相传等传统营销模式,农超对接、网络营销手段还不发达。四是有机农业的旅游功能有待深度挖掘,目前效益尚不显著。

2.2仰徐模式的不足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明显,农户对合作社信任感不强。各专业合作社没有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来不划算的事承担起来,“统”的功能体现不够,缺少订单式购销服务、深层次加工开发和走出去联合发展等措施。二是单个作物设施面积偏大,市场风险大。葡萄、草莓等作物设施栽培面积均有千亩,产量大,如遇销售不好年份,往往出现滞销、赔本销等现象。三是本村农民参与高效农业经营的人数偏少,外来农民承包经营是主体。四是示范推广的科技成果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广泛拓宽成果来源。

2.3宿迁模式的不足

一是科技帮扶工作面广量大,缺乏整村推进的典型。该帮扶模式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项目为纽带,项目到哪里帮扶到哪里,没有固定在一个村或一个镇集中帮扶、长期帮扶,与前两种模式相比显得不足。二是科技项目实施载体多是企业或专业大户,为数众多的农民得到科技帮扶实惠不多。该模式下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星罗棋布,但是相比宿迁近280万农民而言则是极少数。三是科技成果集成效应不明显,往往靠单一成果单打独斗。四是挂职科技人员兼做地方行政事务,分散精力。

3科技促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模式的启示

3.1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是促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的最有效途径

三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共性是科技人员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和培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打造“不走的科技队伍”。对落地的科技帮扶项目,科技人员精心培育、打造,保持项目的延续性,没有出现帮扶结束项目就结束的现象。地方政府也为科技人员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提供广阔舞台,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和项目成果在农村找到落脚点。

3.2促进农民增收是科技帮扶的最主要目标

对于经济薄弱地区的科技帮扶工作,不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只有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找到科技帮扶的落脚点。三种模式都将“实现农民富”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解决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环节中的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农民从科技帮扶中受益。农民对科技帮扶的态度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配合,双方的联系合作在效益的实现中越发紧密。农民越是愿意表达自身的科技需求,就越有利于科技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

3.3因地制宜是科技帮扶成功的关键

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分散,农业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特色产业多种多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广大农民对科技帮扶需求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科技帮扶工作中,必须根据经济薄弱地区实际情况,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农业特点和需求考虑,因地制宜,采取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要以企业为龙头、以科研单位为纽带,联合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产业联盟”,形成利益链,带动整个产业链条上下联动,为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畅通渠道。

3.4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前提

在现有科研体制机制下,很多科研工作者忙于埋头实验室攻关,沉迷于网上查找文献,片面追求论文和成果获奖。我国一些生产应用的优良品种尤其是饲养动物品种和重大技术装备仍要依赖进口。农业科技人员应当经常深入农业一线加强调查研究,从生产需求、现实问题和发展规律中寻找科研立项依据,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将成果送到生产实际中检验。当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无疑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4结语

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服务模式被各地广泛采用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模式之一。从科技要素传播角度看,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化安排有机结合下,成功地将科技、知识、资本、管理和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与传播受体(农户、农业企业等)拥有的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和创新的推广与传播。江苏省农科院在长期科技服务中积累创造的戴庄模式、仰徐模式和宿迁模式,实际就是科技特派员模式,其共性做法是将科技人员派驻到农村,长期蹲点,集中帮扶,以不达工作目标不放手、不实现农民致富不放弃的精神,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赞誉。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薄弱地区面广量大,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问题多种多样,这三种模式能否适用于其他经济薄弱地区,以及如何优化完善这三种模式使其更好地被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方林 朱大威 马晓杰 李德新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