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经济强化策略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
1.1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用金融自由化政策促进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这一伟大的理论开创了金融理论化的先河。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指在金融体系结构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介入农村金融市场。这种政府干预的行为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
1.2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
1.2.1国内有关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提出农村金融改革事关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他认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周才云通过研究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程度,提出了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2.2国外有关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
Gurley进一步发展了Schumpeter的思想,他提出不同的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并且大小也不相同。Jeanneney和Kpodar研究了金融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金融系统为穷人们提供了投资平台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长现状
2.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蒸蒸日上,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农村的金融机构少。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存在大城市中,在农村分布较少,这使得贷款提供者比较集中,农民贷款不方便,竞争不足。即使一些农村地区有金融机构,但从业人员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单一。银行推出的金融服务受地区的限制而有不同。处在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所享受的金融服务也相对单一。金融服务的缺失导致了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本身不足。这一先天的不足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例如:我国提出了废止农业税,进行农业补贴废止农业税条例,提出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一系列政策是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增长与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人民人均收入增多,但城乡收入差距增大。通过对往年的数据进行观察,我国农村人民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住房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镇居民的相比差距是越来越大。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虽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由往年数据可看出,只是在近几年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才突破9%。农业设备落后。我国的农业生产设备较落后,这使得生产受限,生产效率低。落后的生产设备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长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3.1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
我国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的发展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服务三农,为农村金融发展多做贡献。
3.2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
如今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银行贷款效率低,影响了资金注入农村经济的效率,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完善贷款效率。使得农村所需资金得到及时的满足。
3.3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我们必须使得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法可依。可以先制定一些规范的法律法规和一些非规范性的文件。
3.4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弱势产业,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因此农业也需要发展保险市场。降低农民的财产损失。政府部门可以加大补贴力度,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使得保险公司和参保人员放心的参保。还可以对保险公司实行优惠减免政策,从而调动保险公司在农村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吴培英 单位: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二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对金融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了农民工进城、劳动力转移导致的一系列新问题。伴随农村地区农工商结合的深入发展,在城市地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已经形成。他们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服务于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的进城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农民工的地位、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同时,农民工进城也形成了问题,例如承包土地的处置、子女教育、留守老人赡养等,目前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承包土地的流转问题,由于相关配套制度没有出台,承包土地流转不顺畅,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承包的土地不能及时流转,相关权益不能实现,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3.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与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初显。新情况的出现是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生产关系矛盾变化发展的结果。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不断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中分解、释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土地被越来越少的专业户农民劳动者所耕种,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与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对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是对承包土地权益流转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十分必要。
(二)金融应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围绕解决新情况服务
1.围绕半农半工、半农半商,农工商结合的农村经济实际,探索小额信贷新机制、新办法,对农户务工经商的小额资金需求进行“短、简、快”的支持和帮助。
2.对农业生产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信贷资金需求,应给予信贷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建立专门的信贷审批评估规程,加大融资额度,支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生产。
3.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金融融资支持模式,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提供金融支持。
4.在农民创业方面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为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产供销一条龙、现代化种植生产等方面的创业兴业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5.探索区域农村农田生产条件整治改良金融融资支持模式,在大区域、大范围的农田基本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上发挥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二、农村金融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新要求不相适应
(一)农村金融资源不均衡,长年反哺城市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有着勤俭持家的传统,重积蓄、少花费是大多数人的做法,一有钱便存到了银行,因此,农村的储蓄率是相当高的。农村的高储蓄率意味着农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源,但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却很少,不成正比。以南和县为例,2008年—2012年5年来全县的存款,总额分别为279940万元、321048万元、376869万元、448571万元、518046万元,而全部贷款总额分别只有128544万元、144590万元、155057万元、170876万元、216415万元,存贷比分别为45.9%、45.0%、41.1%、38.1%和41.8%。很明显,农村的金融资源收支极不平衡,金融资源从农村吸入,投放到了城市,反哺了城市。
(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布局失衡
农村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为城市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小型的当地独立的法人机构很少。以南和县为例,全县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邢台银行7家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邢台银行是本地机构,其他5家都是全国性大银行的分支行,这些金融机构“身在农村心在城市”,它们主要任务就是吸收农村存款,然后存到上级行,再由上级行将这些资金投放到了城市,实现了用农村的金融资源支援城市的结果。可见,农村小金融机构的缺失是金融资源农村反哺城市的重要原因,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与农户需求不对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项目不断增加,需求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他们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产品与半农半工、半农半商,农工商结合的农户需求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普遍存在的小额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按照传统的信贷发放制度,农户的信贷申请必须有相应的抵押、质押才能被批准,由于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二是一些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大额资金需求迫切,但是又往往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过高的发放贷款条件,贷款获得概率很低。三是针对承包土地流转的短期、中期大额度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四是随着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畜牧业、农村商业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奔小康过程中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而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产品和手段几乎没有。
(四)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款难并存
涉农贷款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本身存在较大风险因素,而且防控难度大,再加上涉农贷款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管理繁琐、成本较大以及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增加了信贷员对涉农贷款的“消极、小心”发放的心理。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涉农贷款已经存在相当数额的不良贷款,使得金融机构在贷款经营上不得不“回避”涉农贷款。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并存的难题成为近年来农村信贷投放不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后劲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农村改革发展资金瓶颈的根源之一。
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架构
村镇银行是紧密贴近农村经济社会的金融机构,是一心一意为农村为农民的银行。应该以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勇气和思维,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彻底改变大银行“统治”农村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竞争开放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应围绕让农户容易贷到款、让农村资金投放于农村的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三农”要求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完善各有定位、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县域资金组织力度,继续向基层网点倾斜,鼓励和支持基层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巩固和扩大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面向农村做文章,积极拓宽业务种类,保证新增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好“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支农作用。县域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应有作用,应在农业基础设施信贷投放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在支农上有所作为,不能全部将存款投放到城市。同时,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等补充金融组织的设立工作,发挥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拾遗补阙作用。形成金融组织体系健全、服务领域宽广、服务手段和方式全面的“三农”金融体系。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要创新和完善
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新体制,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大范围和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一是创新开发针对农村种植养殖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信贷产品,满足种粮、养殖龙头大户的资金需求,同时要积极开发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的农户承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产品,推动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针对“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开发信贷产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名牌,推动农村品牌经济发展。三是积极支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张和壮大。支持实力较强的企业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推动产销合作模式向深层次发展。四是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创新思路,研究办法和措施,扫除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障碍。五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作用,并充分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土地、固定资产、大型农机具、保单等进行抵押贷款,实施全方位金融服务。
(三)完善“三农”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为“三农”资金投放提供宽泛有效的担保
笔数多、成本高、风险大是“三农”贷款的重要特征,这是由农业生产水平和特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信贷投放不足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保问题。目前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担保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对信贷担保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农村有效抵押物缺乏,这些使得“三农”贷款风险增加,惜贷现象严重,最终导致了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因此,以构建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为重点完善“三农”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设立政策性“三农”融资担保公司,由中央财政出资或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县财政共同出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三农”融资担保,担保风险损失由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其次,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三农”担保机构,以股权融资方式吸引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个人资本投资“三农”担保机构。再次,扩大“三农”经济中可以低抵押担保的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的途径和手段,让农民可以拿出抵押,形成适合农村实际、宽泛实用的担保体系,弥补现有“三农”金融担保和风险防控的缺陷。
作者:梁长远 申拥军 杨爱民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和县支行
第三篇
1、现阶段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经济管理并不单单是行政职能的体现,它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经济管理首先与农村的土地利益有直接联系,又和财政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执法过程中,我们要严正以待。与此同时,现今的农村发展还有一定的弊端即管理制度的法规不完善,农村的经济管理管理部门并不能高效的处理工作任务,影响了经济管理整体的工作效率。
1.2农经管理工作责权不匹配,开展工作难度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很丰富,主要是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这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经济管理的规模宏大,涉猎到各个领域,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层次,很难辨别工作准确度,导致许多信息都是失真信息。还有一部分基层人员并没有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运行中很难让权责分明。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2.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的经济管理直接与群众的自身利益挂钩,对稳定政府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各层工作人员要站清队伍,摆正姿态,要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积极的为经济管理所服务,献出自己的一分薄弱的力量。切实加强领导的工作强度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时刻关注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土地,农民是靠土地发家的,因此在保证不影响土地承包制度的情势下,我们需要解决许多新生问题。以防万一,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的管理力度,发挥各个职门的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并付诸于行动,强化各个部门的力量。
2.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在有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上总是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像是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尽管这些工作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然而却少有专门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出台的法规,因此法律法规不健全,让一些投机取巧的份子能够有机可乘。这也致使农经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很难依法操作,因为无章可循。所以,为了保证各部门的高效运行,我们必须强化有关农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能够一层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并且有高强度的工作职能,任务蛮多且冗杂。因此一定要与管理部门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可以组织部分人员参与培训;同时也要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调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为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而奋斗。
2.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尽管最近十几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需求。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变的十分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2.5加强经济监督管理,化解债务危机
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资产盘活、蹲息降债、纠错减债等方式化解现有债务。同时强化对农村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同时国家也要给予一定优惠。像是在一些大的利民惠民工程上可以向农村提供高福利财力支持与补助。这些措施均有能够有效的缓解由债务导致的紧张感。
3、结论
在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上所作出的努力是我国迈入国际化必须要走的坚实的一步,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够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弊病也是很明显的,我们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来解决,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通过正确的领导方针,并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解决这些残留问题。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作者:姚念军 单位:讷河市二克浅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第四篇
一、草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志丹县在内的很多农业地区在农业种植业方面都以粮食种植为主业,在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业,而且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形式,种植牧草的农户所占的比例很低、规模很小,而且管理粗放,机械化、精细化水平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虽然2007年开始推行了舍饲养羊的新途径,但是仍然没有全面推广和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不快。
2.草畜品种的优良化水平不高
目前在草畜业种植的草种上,仍然使用的是产量不多、品质不高的以前年度培植的品种,虽然近年来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了一些技术改良和良种引进,但是进展不快,推广、普及程度不高,而且数量也非常有限,需要改进。
3.企业大户的示范影响作用不大
目前虽然发展了一些草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大户,但是这些企业和大户的经营规模不大、设备老化严重、生产质量不高、资金链条不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所以这些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4.个别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强
长久以来在农民群众思想意识中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影响很大,根深蒂固,而且很多人自身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市场经济发展意识不浓厚,在发展草畜业上思想不变通、行动不积极,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占了主导位置,阻碍了草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草畜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近年来,国家一直坚持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客观上为陕西省包括志丹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契机,也为草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遵循依据,而且我县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草畜业的工作思路,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草畜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户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观念,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增加收入,同时,多给予农户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倾斜、扶持,推进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推行草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要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科学部署,坚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扎实深入地做好江河湖泊、草原植被等生态环境治理,实现草场、土地、江河等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有序发展草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3.加快推进产品市场开发
草畜业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市场开发。近年来,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放心肉”、“放心奶”等天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一些动物蛋白的获取,正由猪禽肉向牛羊肉转变;为了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了堵塞“疯牛病”的蔓延渠道,大量的以草产品为基本成分的高蛋白植物饲料被推向了市场;同时,目前草产品在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所有这些都为推广草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开发,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结束语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草畜业已经越来越被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由于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区和子午岭次生林区的黄金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发展草畜业具有良好的自然和地理基础。相信在我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农民群众的奋斗下,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草畜业一定会成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作者:曹志霞 单位:陕西省志丹县草原工作站
第五篇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农民专业合社通过农户的自愿联合,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中的一些不足。我国一直注重“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村,农村的工作重点是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解决了农村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就解决了“三农”问题。当前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土地流转,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难点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是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问题。安徽省人口构成统计数据显示,农村每100人中平均有劳动力近60人,单从粮食生产方面考虑,种植当前100人所承包的土地,也就是近6.67hm2土地,4~5人便绰绰有余。通过土地流转把富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比如: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进行养殖生产;成立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成立农机种收专业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从事粮食的种植和收割等。通过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解决这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家乡便可顺利实现创业就业。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减少人才外流,使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1.2农民专业合社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期发展速度迅猛,后期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发展资金不足,一家一户的资金数量严重缺乏。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入股出资,为农村的发展节约了资金成本,不用贷款,通过闲散资金的集合便壮大了资金的规模,农民原先想办而办不成的事,现在都可以迎刃而解。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紧密联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农民社员与政府联系的纽带,及时将农民的需求和反映传递给政府部门,并且可以将政府的相关农业政策制度有效地传达给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便利地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并将政府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政策及时在基层落实,有助于促进政策落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把薄弱的家庭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二是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技术服务,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实践推广,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利用组织方式规范农户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可以对协调社员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社员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3维护农民在市场主体中的利益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但其组织化程度不高,且其意愿的充分表达和利益的有效维护难以得到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代表和维护社员权益的组织,能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意见,积极争取惠农政策。同时,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规范和约束各方行为,有效化解行业矛盾,保证农业市场和谐秩序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下,充分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突出的显现。
作者:宋世宏 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杨小街乡农村经济统计站
第六篇
1、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财务制度制约
农村财务管理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如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等,但由于财务制度落实的不到位,造成了在具体财务管理中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如有的村里会计、出纳岗位形同虚设,光有虚职,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并且由于在工作中缺乏财务制度监管,致使农村财务管理账目混乱。
1.2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具体的监督制度,对于财务管理的约束,更没有明确的机制,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就导致了农村财务管理无法接受全面的调控。此外,村民也缺乏自觉监督农村财务管理的积极性,认为农村集体资金的去向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是一些公开的账目,也从来不去关注,农村群众对于财务的监督作用因此没有得到发挥。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措施
2.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借此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采取培训、深造及考试等多种方式,选拔一批年轻、有能力的人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解决目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规范农村财务人员的管理,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重视继续教育,加强农村财务人员对新法规、新政策的学习,使其及时把握行业动向,更好地为农村财务管理服务。
2.2规范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针对缺乏财务制度制约这一问题,要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和完善各级财务制度。此外,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将现代化手段融入到财务管理中,用科技化来带动管理。如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优化管理程序,使财务工作更加省时省力,也更精准;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将一些资源上网公布,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实现监督的作用。
2.3重视财务审计
在农村实际财务管理中,各级各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具体可以表现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效率提高;认真审核每一笔收支项目,分析农村财务开支的合理性与经济价值;明确审计惩罚制度,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审计方面的问题,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罚措施进行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责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
2.4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可以推行村级财务公开的举措,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可以将村级收支及有关账目以“墙报”、“公告栏”等形式定期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其内容要完整,不能有丝毫隐瞒,使群众对每项收支都看得懂,看得明白。这种做法可以使每个村民都参与到财务监督过程中来,每个村民都充当“监督员”,加大了监督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农村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要积极面对,认真找出不足之处,对于以往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做到及时改进。农村财务管理只有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徐东梅 李东明 单位:吉林双阳区齐家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吉林双阳区平湖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七篇
1、特色农业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1特色农业开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业,发展特色的农业。依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开发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壮大特色产业,以布局调优、规模调大、质量调高为目标,抓引导,促发展,加速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群、经济带,全力提升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着力实现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增加农业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1.2特色农业开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是一种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和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模式。依托特色农业开发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过程。开发特色农业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河北省特色农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现状
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幸福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省正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特色农业投入,扩大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加大山区、沿海、坝上等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力度,2012年全省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主要畜蛋禽产品产量提高10%以上。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创建1000个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加快建设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和500个蔬菜标准园,强力推进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观光采摘等七大优势果品基地建设。
2.2存在的问题
2.2.1土地流转体系不完善,整合困难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所有的土地和林地都分别承包到各家各户,各家各户的土地都相当分散。多数群众在土地流转中,都要留足自家口粮需要的土地,甚至有一点都不让的现象。因此,能够整合起来综合利用的土地少之又少,尤其是河北省北部大部分为山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很难形成,发展速度缓慢。
2.2.2农民心中有顾虑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传统观念、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的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还有许多担忧。他们担心资金的来源、技术的支持、产品的销路。因此,农民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后顾之忧,对此信心不足。
2.2.3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特色农业的发展
河北省现有耕地面积9476万亩,人均常用耕地1.36亩,随着建设用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未来5—10年耕地减少不可避免。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全省目前人均水资源量307m3,仅为全国平均的七分之一。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1.7mm,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仅为165亿m3,实际利用量195亿m3,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30~40亿m3。另外,2013年河北省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在全国污染城市排名中,污染最严重10个城市中,河北省占了7席,这都会影响河北省无公害绿色菜品的生产。
3、科学开发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合理整合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必然伴随着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农民本身职业技能较低,必将面临生存的压力。因此要建立土地流转农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建议有关部门将土地流转农户纳入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范围,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土地流转农户解除后顾之忧。流转土地价格的确定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关键。应该在充分考虑价格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评估、准确定价。应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对流转土地评级。制定包括土地级差收入、区域差异、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在内的基准价格。建立完善流转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引入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对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时,应先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剖析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反映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在土地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应用收益资本化法来计算土地价格,将待估土地正常年份的纯收益以一定的折现率还原为一定量的资本,再加上固定成本投入尚未折现完毕的价值来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
3.2转变农民思维观念,提升农民开发特色农业的主观意识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开发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如果农民落后的思维观念和生产方式跟不上飞速的步伐,势必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和不均衡性,也会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民素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打造可行性的空间。农民也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及时更新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只有将自己的能力提升了,眼界开阔了,才能提高对实事的权衡和把握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才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调动农民开发特色农业的主观意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组织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多元化。
3.3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目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因此如何通过采取综合农业技术、工程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施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河北省水资源欠缺,发展节水农业意义重大。加大了膜下滴灌节水农业建设力度,采取农艺、生物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围绕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在开发特色农业时要考虑河北省各地的自然条件,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武瑞营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
一、基于城乡一体化中国新型经济组织发展的内涵
1.经营方式创新驱动,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多元化商业。将分散的村落集中到一起,村民在聚集居住过程中,应加强引导村民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推进农业用地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教育学习程度,引导络活农村村民逐步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民,继续推进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调整我国农业产业增长方式,逐渐剔除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推进多元化生产方式,集约农业、商业、工业、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
2.人际交往创新驱动,村庄合并、共同居住的生活模式打破了旧的村与村、组与组和家族、宗族的传统居住格局,消除了邻里矛盾、家族矛盾,形成了“广入住、大融合,谋发展、促和谐”的新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组织管理层面政府需要转换管理方式,以现代经济市场的运行原理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居民可形成具体民间服务组织,在进行居民协作过程中形成利益团体可自觉维护组织的利益,逐渐变换为现性的人际关系。
二、基于城乡一体化中国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新挑战
通过近三十年的农村经济组织改革进程,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组织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明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健全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大了农业的资金投入,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过在推进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1.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土地制度逐渐表现出其固有的传统农业性质和计划经济的痕迹,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很多问题尤为突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地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农地经营仍是分散经营,居民点也必然与之相适应;如果农地实现规模经营,或者已经实现产业转型,随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
2.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村内部环境紧密相关
我国各个省份、直辖市的农村合作组织各式各样,杂乱无章。大部分合作社按照传统模式发展而来,社会体制的局限性给合作社的体制规范带来局限性,致使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缺乏统一管理,甚至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大部分农村合作组织是以农户之间的协作劳动和资金合作为基础的自发性管理模式,这种合作方式决定了我国农村合作组织思想基础较弱,合作研究与教育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对合作理论的要求。
3.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外部环境紧密相关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农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的支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受到来自各种政策的制约因素。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成长。合作组织主动求助各级政府的帮助,依托于各种部门甚至直接由政府组织建立,依此来保证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
4.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紧密相连农村土地种类很多,农村土地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使用过程中,比如说使用权、所有权问题等。农村大部分用地是集体所有,根据相关法规制度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相对平均地分配到村民手中,但现阶段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强劲势头下,平均分配到村民手中的农业用地统一管理利用的职能被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完善农民在承包农业用地时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其原因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希望进行大规模利用农业用地进行规模生产经营时,农户很大程度上不能顺利地获得土地。第二,希望进行非农业种植的部分农户出于对自己用地的保守态度不能自主地进行土地流转。这种比较典型的矛盾长期存在,这样就加剧了农村集体用地转化的阻力。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国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不断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及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组织的迅速创新发展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管理的重要标志,农村组织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直接导致社会的内生力量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是否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更是城乡社会焦点矛盾的有效解决方式。所以,农村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在管理创新和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是完善经济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建立势在必行,其方法为:第一,民间机构的参与和社会群众组织的有效推广,培育学习型、服务型的民间组织,对进入民间组织的标准要放松,建立行业协会成立听证制度,破除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民间组织管理“以民管民”新格局。第二,大力加强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政府部门要推出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2.不断加大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的力度
物质资源是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执行政策的权威和主要工作人员的承诺是不够的,充足的经费投入也是必须的。因此,要推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充足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瓶颈。要解决此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增加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比例,按照各层政府的能力建立专项资金。转换以往用补贴资金形式,加大奖励资金的力度,降低关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审批费用,提高对经济落后村落的经济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置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以县(市)区为平台,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引导银行支持关于新型农村建设中需求的金融服务,加速推进符合新型农村建设需要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建立健全的政府金融监督机构防止在银行与乡村具体对接中出现贪污等情况。改革银行服务方式,及时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服务网点,根据不同经济组织的需求增设服务。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与以往的新农村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其建设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应随着其发展不断创新升级,来配合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创新,破除制度障碍。
作者:赵云峰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第九篇
1、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些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配套的监督制度,没有有效的约束体系。村民的监督权力被虚化,村级民主理财小组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使民主理财小组名存实亡,大部分村组并未按时开展民主理财小组活动。加上由于村民自身专业素质的因素,民主理财小组对账务处理的理解只停留在账务表层,不能明确地对一些会计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及真伪进行辨别,不能及时发现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村集体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并严格实行,从而使村级财务工作得到规范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一是规范会计机构设置,任用专业知识过硬、道德品质良好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二是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对资金的支出和报销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审批制度,杜绝随意支取资金、挥霍浪费;三是严格按照会计规范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拒绝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使财务信息切实可靠。
2.2切实提高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第四条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以群众代表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应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对村集体的账目进行核查,在发现村集体财务问题时有权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向上一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村集体应按照有关规定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并按期召开民主理财小组会议,以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财务问题,并商议出解决方案。民主理财小组应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财务监督工作中去,及时组织民主理财活动并定期参加相关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以提高业务素质。
2.3落实财务公开制度
要使财务公开制度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使财务公开制度落到实处。首先,在公开财务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及时且内容完整,才能反映村级财务的全貌,便于村民及时了解村组财务状况。其次,村干部、财务工作人员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形成财务数据讨论之前,相关人员必须对会计材料进行仔细核查,然后才能签字盖章。再次,注重民主理财会议的决议,财务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讨论,一致同意后才能实施公开。最后,财务数据公开后要采用一定的形式对群众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并报乡镇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对于财务公开暴露出的问题,负责人员要及时做出处理,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不得对提出问题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财务公开制度有利于维护农村居民的自身利益和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落实财务公开制度需开设财务公开栏,把村级的一些财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的内部监督,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4加强对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各种措施对村干部和财务任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村级财务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以更好地为全体村民服务。农村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作者:张娜 单位:鹤岗市绥滨县富强乡经济管理中心
第十篇
1.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已达到140万个左右,其中有组织成员1365万人,在全国农户中占10%的比例。政府对于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将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通过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与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其法律地位缺乏明确性,任何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持,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是由于法律的缺失,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关系,并且其分别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进行登记注册,导致多个部门同时具有管理权限,使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影响到它的建立与发展。其次,我国缺乏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政策上的支持,在现行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市场中运行的各种生产要素都要受到劳动力、土地及技术等的约束,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享有一定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缺乏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对该组织的基本原则认识不够,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使得农民的权益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再次,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正规的金融机构偏向于支持城市企业,资金作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组织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最后,任何企业或组织的运行都需要完善的制度制约,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并不健全,这就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组织内部管理中,有许多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权都掌控在少数人手中,使得组织的民主管理受到制约。由于组织内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内部产权制度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相应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这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此外,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同样是制约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2.发展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策略
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全面了解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
2.1健全相关法律政策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政策支持,国家应当出台完善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律政策,为组织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要转变传统的领导者角色,为农户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融资,确保融资利率的适中性,帮助组织培养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强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水平。政府要积极优化农村环境,解决农村的交通、水电以及用地等问题,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全面掌握市场信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鼓励农户自己生产、销售农产品,向农民传递积极的政府信号,通过各项法律政策的建立,为农户进入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
2.2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发展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完善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各项规章制度是约束经济合作组织各种行为的重要依据,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监事会及成员理事会等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力与职责。全面落实民主管理政策,组织内部成员要增加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各项会议安排要具有规范性,合作社的重要决策应当由组织内部成员共同商议决定。此外,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需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将经济效益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使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具有规范性,促进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合作组织要想得以持久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采取多种方法来开拓农村资金市场,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解决合作组织的资金问题,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组织制度和用人机制
在农业新时展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还需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使广大农民增加对合作组织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为组织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制度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合作组织应当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合理分配组织人才,做到人尽其用,使得工作人员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各项激励制度的完善,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好地为组织服务,促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人员的作用,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财务公开与社务公开性,为合作社成员创造更多的利益。结束语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当以农户为主体,增强合作组织的专业性、技术性与经济性,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完善各项优惠政策,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作者:张晨必 单位:白城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