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研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国家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国家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成果转化者和持有者,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技术优势。农业科研院所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出发,通过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积累和储备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是人才优势。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专家和农业培训的师资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还有基地优势。农业科研院所在不同产业区,建立了服务产业的成果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了一批“看得见、学得会”的展示样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是反映农业新科技的生产效能,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和新品种保护,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科技人员的权益。设立农业科技成果后补助专项经费,对推广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给予后期补助,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科研院所要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把新技术、新成果带到生产一线,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院企合作、科技承包、创办企业及中介组织等,加强科技成果与生产的对接,如结合科技扶贫,组织实施好科技整县(乡)承包,整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张越 张丛卓 孙贵臣 马晓垒 单位: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