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乡镇企业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变,还可以有效拉动农村民众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经济进行优化,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拉动效应

所谓拉动效应所指的是通过某个项目工程可以促进某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以及个人投资水平的提升。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扩大其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财政支出。从而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财政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同时还能够提升农村就业率,有效提高了农村民众的消费需求。基于此,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农村向工业化发展的渠道。随着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下,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现象。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乡镇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对农村环境形成了较大的污染。此外,由于前其规划不合理,在一些基础建设过程中存在有匹配度不高、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资源形成了浪费。经过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工业发展缺少科学化布局,导致整个工业区无法进行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问题,导致农村工业化发展技术性偏差,无法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针对上述发展过程中所显露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愿意是工业乡村化以及逆城市化所导致。结合国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以及经验来分析,需要保持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同步。但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经济收益的吸引,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业乡村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从而让许多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缺少城市载体,其所经营与发展环境较为分散与落后,增加了乡镇企业发展难度。许多乡镇企业由于建设在农村环境中,在缺少人口以及聚集经济的情况下,无法开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乡镇企业所表现出的分散布局格局,导致其企业的发展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对于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还会导致出现过度竞争的问题出现。由于缺少基础建设以及社会特征,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一直以来都达不到预期效果,让乡镇企业处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发展窘境。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布置于农村区域与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其发展无法及时获取资金及信息技术支持,对于企业的运营以及应用能力形成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将乡镇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载体,并将其生产要素进行集聚,推进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针对性地对区域环境污染开展综合治理以及资源利用。必须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同步。让更多的乡镇企业可以集中于新型城镇中,不仅可以降低投资运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对其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在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还可以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升了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拉动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产品竞争力,协助乡镇企业构建自身品牌,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一直以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对农业经济以及现代化发展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只有科学化、合理化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够有效缓解农村民众经济收益不高的问题,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想要最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要通过合理规划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在开展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由于自然资源减少、城市企业改革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非农产业资本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对就业率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与城镇化发展形成有效联系,通过拓展城市规模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为其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对于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化拉动。通过这样的发展策略,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大提供更优良的环境与条件。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于2000-2010年之间,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全国劳动力增加1.2亿以上,约吸收1.1亿农村劳动力。从而可以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将部分农村人口进行城市转移,将其所拥有的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管理。通过规模化管理,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并以现代化种植模式来开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因此,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基础,能够加速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农民经济收益

我国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收益得到了巨大提升,但农村收集与城市收入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农村经济收益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缺少合理化的农业结构、农村民众工资性收入有所减少等乖。但从其根本上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农业就业结构在进行调整过程与产业结构变化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想要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经济收益相对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拉动城乡经济结构一体化调整,通过城市化发展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总数。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所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让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强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从事农业的农民及其家庭的人均纯收入。随着更多农村人口进行非农就业,还可以提高农村人口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会有所提高。随着农村人口收入的提升,可以激发农村人口的消费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形成有效拉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城市化发展可以为农村产业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同时还能够拉动农业产品化以及市场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格局。因此,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为城市工业、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大量的资源,对于传统农业形成巩固。此外,可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鲜果、牛奶业、花卉苗木业、草坪业、园林业、农家乐等新型产业产品。通过不断地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收益。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加在外向型农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好所产生的增值来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强化。城市化发展可以为农村产业提供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同时还可以为农村产业提供大量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将现代化生产要素向农村进行延伸。同时,还可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经济聚集的方式来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相匹配的服务。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农、工、商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借助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来提升农村产品商品率的转化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还需要关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完善,最大化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与城市化进程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资源单一、市场规模不大的现状。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来吸引更多的农业资金投入,让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得到现代化转变。通过城市化拉动农业产品的销售,并城市化发展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导向,从而可以有效拉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还会给农业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拉动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农村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来进行分析,以经济学理论及视角来进行观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为前提。简单而言,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来转变各产业地位来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转型。所以,应该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农村人口向着非农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城市集聚力,为第三产业提供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关注政治文明的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具有民主化、法制化特征。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村落的人员会聚集在一起,为了解决不同村落人员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需要依法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实现摆脱传统农村宗法关系的束缚。此外,通过民主法制来提升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以城市化发展为基础来促进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可以将分散居住的农民汇集居住,有利于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六、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非常强的拉动效率。通过高度城市化发展,可以将城市文明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改变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封闭发展的状态,并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来为农村人口提供自由发展平台,改善农村民众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从而才能实现农村民众思维以及行为习惯的转变,让其得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03):54-56.

[2]朱希刚.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J].农业技术经济,2001,(06):87-88.

[3]邹克俭.试析发展我国小城镇的必要性[J].农业经济,2001,(01):42-44.

[4]卢燕,段春枝.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J].农业经济,2001,(08):89-91.

作者:李坤 殷朝华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