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摘要:从人口在全球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一趋势不但影响着人口的年龄结构,同时对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从老龄化的现状、分布特征、成因及趋势出发,分析了老龄化给农村劳动力、农村社会、农村家庭带来的影响,提出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老龄化的现状

1.1老龄化的概况

如果某一地区或国家有超过10%的老年人口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地区就被称为老龄化地区或老龄化国家。根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40年里,全球老龄人口会达到20亿之多,我国就占总人数的1/4,也就是说,我国会有4.8亿的老龄人口。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15%,人数高达1亿。从地域分布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的老龄化现象。首先,农村老年人在绝对数额方面呈现高额人数特征,比城市老龄化人口绝对数额高出很多;其次,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要比城市老龄化严重得多;最后,农村的老龄化速度也远远快于城市。

1.2老龄化的成因

计划生育因素。20世纪末计划生育的实施与落实,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造成我国人口的“三低”,即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低,致使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红利减小,劳动力比重下降,这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教育因素。随着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普及和落实,农村子女的上学问题得到解决,促使文化水平提高,以至于大学生增加,这些“学有所成”的新时代“农民”就会选择留在市里,几乎很少人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换个角度讲,新时代的父母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也会选择外出打工,由此一来,农村就会剩下“空巢老人”。

1.3老龄化的趋势

数据表明,医疗手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死亡率的下降,人类的寿命会不断延长,而农村的老龄化现象会日益增加。数据显示,在2011—2020年的10年间,农村的老龄化发展会比较快速,而2021—2033年的数据预测,农村老龄化现象会到达一个峰值,2034—2060年则会一直持续保持增长速度。在2045年,80岁的老年人在农村的人数将会达到2449万人,是总人口的22%[1]。

2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2.1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这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老龄化导致了农村人口金字塔中间断层,降低了农村经济规模化大生产的可能性,同时也给技术的提高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又不高,这都给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2.2老龄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未富先老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明显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放农村劳动力,采用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替代人工劳动,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以获得更长久的经济效益。

2.3老龄化对家庭的影响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农村地区呈现村庄空心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加上农村人口向城镇的不断迁移,农村劳动力不足现象日益严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很难进行下去[2]。与此相伴的是更突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一个成年人需要赡养2~4位老人,还有一些子女没有能力或不愿意赡养老人,一些老年人只能独自生活,无人照料。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地区比较普遍,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方面更是鲜有人关注。

2.4老龄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必要的粮食和生活来源,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模式,可能会影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都比第一产业高,但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3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高于城镇,而且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更差,人均GDP也比较低,所以更应该对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给予农村老龄人口一定的生活保障[3]。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经济与城镇相比原本就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自然与城镇相差甚远,因此,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出路在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让农民富裕起来才是根本之策[4]。农民养老之所以难,关键是农民没有工资,只能靠子女或存款过日子,生活没有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险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出路,农民可以减少后顾之忧。另外,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要为农民看病降低门槛,完善农民医疗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全面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3.2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农村需要救助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加上外出打工的农村务工人员增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一些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无人赡养,这无疑增加了社会负担,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5]。农村救助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乡医疗水平均衡发展,对患有重大疾病、生活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各机关单位和企业要加大结对帮扶的力度,具体落实到人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给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要改变农村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固定模式,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切实为农村人口服务,把服务延伸到村、延伸到户,甚至到每个人,让每个人共享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

3.3发展农村规模经营

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土地政策的改变,都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镇打工挣钱,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导致农村的很多土地没有人种[6]。面对农村土地浪费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可以对农村土地进行整合,像美国那些发达国家一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节约成本,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创造最大的价值。我国农村开展规模经营具有多种优势,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移来实现土地的集中,从地形来看,我国大部分耕地位于平原地区,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7]。

3.4建立农业现代化体系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现代化必将是大势所趋,基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减少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农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现代化设备来扩大生产[8]。首先,农业现代化必将带来农村劳动工具和劳动模式的变更,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同时又能加快生产速度,节约时间成本;其次,高科技产品的投入,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其可降解材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民生存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会给农业科技研发提供孵化的温床,促进农业科研的进步,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3.5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多少和生产劳动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相关的。因此,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必须增加对农村劳动者的投入,有付出才能有更大的收益。一方面,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帮助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定期培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供专业培训,以便生产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产品,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劳动者自身也要有危机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做社会主义新农民,不能被社会淘汰,通过长期的培训和交流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9]。

3.6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都比较完善,以城镇为核心开展建设,发挥城镇地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这是一条既有利于城镇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可谓是互利共赢。首先,城镇化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大型机械化设备、高端的农业科技人才、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而达到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效果,一个地区的发展必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起带动作用,从长远来看,城镇与乡村没有根本的界限,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3.7充分利用老龄劳动力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要从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纳外来人口务农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10]。通过积极地实践探索,充分挖掘老龄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将多年积累的劳动经验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或者传授给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尽快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和理念,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另外,还要引进适合老龄劳动者身体条件的生产工具,在政府的帮助下,或者在市场选择下生产,帮助老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欣 刘彦平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