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报道中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记者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报道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记者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报道中的作用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应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在当前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媒体更应发挥其报道作用,当好党、政府、人民沟通的桥梁。本文首先分析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报道作用;接着,阐述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记者的角色定位;最后,探讨新农村经济建设记者报道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记者;报道;新农村经济;现状;对策

1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报道现状

1.1报道内容太过政治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政府给农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因此,记者在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报道时不要只重干部,不重群众。对干部的政绩进行大量报道、宣传,而关于农民的思想和需求的报道微乎其微。报道的内容不要太过政治化,整天谈政府的业绩。领导对农民的慰问,虽然这些报道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不然容易引起农民反感,毕竟,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干部只是引导者。第一,新闻报道要有生产视角,也要有生活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如何,已成为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媒体要改变以往“三农”报道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农业生产的状况,同时要关注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二,新闻报道要有经济视角,也要有社会视角。改变以往只用经济眼光打量“三农”问题的报道思想,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采取更多元的社会视角,从多角度反映农村发展的全貌。比如,要真实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真情讲述农民的酸甜苦辣,报道农民最关心的、最容易见实效的问题,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第三,新闻报道要有精英视角,也要有平民视角。媒体应平等看待农村,以普通农民为报道主体,客观反映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全面展现农民形象;还应大力发展农民通讯员队伍,让农民参与农村报道,让他们用手中的笔反映自己的新生活。

1.2报道方式太过死板

有些报纸的报道方式总是例行一些模式,比如某某领导到哪村视察,提出哪些建议;某某村产量突破多少等等报道。报道要贴近实际,生动鲜活,丰富报道形式。要多报道基层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创新做法,宣传各地基层建设新农村具有的普遍性经验,为其他农村提供借鉴,共同发展。

1.3报道对象太过狭隘

既然是有关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报道,那么所报道的对象就应该是所有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系的人和事物,而不仅仅是农村的干部和农民。对于社会上一些力量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也要进行适量报道,才能体现全社会为建设新农村一起做出努力的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报道语言太过生硬

语言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符号,中国汉语是世界上最灵活、生动的语言。但是,表现在新闻语言上却显得生硬。新闻语言历来讲究朴实、通俗易懂,然而,现在的很多新闻稿语言却略显政治化、套话和生硬。特别是关于农村经济的报道更要自然、通俗,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略低,如果再让他们看一些生硬的新闻报道,他们根本就看不懂也没兴趣看,那么,对于农村经济的报道就等于是一席空话。更有甚者,有些报道中还参杂了一些歧视农民的语言。农村是新农村经济报道中的主体,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农村,听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比如,宣传一些农业科普知识,不要用专业性语言,而把它翻译成朴实的言语,使农民能够理解,这样才能把这些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中。

2新农村经济建设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2.1参与者

记者身为中国的一分子,也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参与对象。报道时,应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对我国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在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既是记录者,又是建设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很多记者往往忽视了自己是建设中的一份子。当他们在报道时,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录、采访,在农民面前以高姿态的身份出现。记者报道的方式要融入农民,报道内容要客观、公正,以农民角度来审视稿件。这样才能知道所发表消息是否真的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村建设。

2.2宣传者

媒体身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农村经济的决策与农村经济的建设情况。搞好新农村报道,要着重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优惠政策。但是,万事都讲究一个“度”,记者在报道这些新闻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此类报道过度,会让人觉得这不是新农村建设,而是政府政绩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才是主角。记者在宣传报道时,要分清主次,以农民为报道主体,多宣传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要及时、有选择地报道,这才是记者作为宣传者的真正意义。

2.3见证者

记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记者相当于古代的史官,记录时要讲究真实、客观。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坚持真实性,因为这是我国的一次重大建设,更有可能是一个辉煌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大。很多记者面对糖衣炮弹,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和职业道德,报道了大量失实的新闻,掩盖事实。对于一些破坏新农村建设的行为,采取不报、谎报的态度;更有甚者,为了抢头条报道假新闻或夸大事实。

2.4监督者

新闻媒体反映社会舆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新闻记者担负着报道事实和进行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从事的是一种特殊而光荣的社会公职,应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现象进行披露,维护农民利益。可是,在报道时,有些记者面对强势集团的压力或金钱的诱惑,对一些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进行掩饰,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更严重的是,有些记者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发表的报道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如帮一些劣质化肥作宣传,损害了农民的农产品。记者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严格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共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3探讨新农村经济建设记者报道的未来走向

3.1宣传报道要以真实性为原则

记者在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时要坚持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力求使报道客观真实,扎扎实实地把新农村报道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根据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民对于记者的印象是“会说话,会骗人”。由此可以看出记者报道假新闻,不仅欺骗农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还会使记者的信誉遭受质疑,破坏了记者形象。所以,记者在报道新农村经济建设时一定要坚持真实性为原则,改变记者在农民心中的印象,使农民谈到记者就夸。

3.2宣传报道要有创新精神意识

记者要深入农村,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反映最真实生动的情况。报道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多用事实说话、典型说话,创新报道形式,力求报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提高稿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能引起读者注意,产生更好的报道效果。要多宣传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多报道各地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多刊发对农村、农民有帮助的致富信息,多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方法,多刊发如何摆脱贫困、怎样才能致富等分析性稿件,帮助农民逐步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3.3宣传报道要深入农村,贴近农民

新闻讲究真实,只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才能有真实的报道。记者要坚持“三贴近”的方法深入农村牧区、深入实际去采访,到农牧区、田地区了解实情,倾听民声,把握民意。如要报道田地里的一些工作情况,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创作,记者应下到田地里亲自采访,才能报道出真正的新闻事实。

3.4宣传报道要以提高群众素质为准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科技兴农政策。农民因为教育问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记者应多报道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报道视角可以多重视培训农村劳动力、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

3.5宣传报道要有监督意识

记者有监督的权利,要履行监督、披露腐败的现象。记者在进行监督报道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报道质量,更要深入分析,追踪报道,给读者揭示事实真相,揭露不法行为。

3.6宣传报道要有服务意识

宣传报道并不是说简单报道事实,而且要服务农民。如《福建日报》记者采写的《服务农民,质量创新高》的新闻,是指当地政府为农民服务,通过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了“改行指挥为服务牵引,该评比达标为典型示范,改居高临下为贴近基层”的三个转变。但是,对农村的服务意识,并不只是报道政府的一些服务政策,记者更应立足服务意识,多报道一些对农民生产和素质水平有用的新闻,如一些农民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报道出来,寻求社会帮助。总之,宣传报道要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素质,一切报道要符合农民利益、服务于农民。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拓宽新农村报道的思路与报道方式,有效避免报道误区,力求使报道客观公正,做到有深度、有宽度、有广度,把新农村报道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凌曦.党报怎样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发挥作用[J].中国记者,2007(1):14-15.

[3]李维庆,王慧.新农村报道视角的三个转变[J].中国记者,2007(8):87-88.

[4]郭应才.试谈记者角色与地位在社会发展中的变迁[J].文学与传播,2005(11).

[5]公崇红.对名记者素质的点滴社会学思考[J].新闻知识,1994(11).

[6].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作者:康丽红 单位:漳州市龙文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