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摘要】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外来投资,这一问题使得乡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农村金融的意义与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农村金融提升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重要影响;发展路径

0.引言

我国政府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涉及三农问题,使我国乡村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当下的农村户籍人口约为6亿,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当下部分乡村的社会问题较为突出,通过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精神风貌,可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再有我国的贫困群众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可使扶贫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但乡村地区难以吸引社会资源的进入,使得乡村建设难以有效开展。通过农村金融,可使社会资本与乡村建设有效对接,因此发展好农村金融,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宏观影响

人类社会的早期形态是由乡村聚落构成的,但由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城镇逐渐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中心。在人类当下的社会中,粮食、矿产以及人力资源都朝向城镇地区集中,通过汇聚效应,城镇中所集中的资源将被转变为工业产品、文化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同时由于城镇的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其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受此影响,更多的资源将集中到城镇中。当下的商业社会中,商品交换极为复杂,因此货币成为了社会资源的主要计价工具。在稳定的社会中,通过货币居民可换取所需的资源。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注入,而由于乡村地区普遍较为贫困,因此其往往难以筹措出足够的建设资金。我国的银行是掌握货币的主要机构,通过货币的调节,可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因此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乡村建设可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2.当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

当下的社会中,我国农民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方面。首先当下的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将回收信贷作为了主要工作,因此在贷款审核中通常会制定较为严格的标准,我国的农民通常无法满足相应的审核条件。其次农民的贷款数额普较小,大面积的放款,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因此银行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再有我国农民的偿还能力普遍较差,部分道德素养较低的贷款人,常常刻意拖欠或恶意转移资产,这些问题也使得银行对农村贷款的发放较为谨慎。

2.2民间信贷活跃

在我国乡村地区,民间信贷较为活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农民难以获得商业贷款,因此其融资渠道更加单一,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村民内部的筹集,是最为便捷的融资方式。其次农业贷款的使用周期通常较短,因此即使民间信贷的利率偏高,但农民的融资总成本仍然较低。再有在乡村社会中,信贷双方往往较为熟悉,甚至具有一定的血缘联系,因此乡村民间贷款的管理工作较为高效。最后民间贷款在我国乡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已经融入到乡村生活之中,因此这一模式常常成为贷款人的首选。

2.3农户小额续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投放的金融产品,其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渠道单一的问题,但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选农户小额信用贷的适用范围较小,该项贷款只针对农村较为贫困,且具有较高信用评级的客户。但这一群体的贷款意愿普遍不强,并且由于申请较为繁琐,因此该项贷款的使用率不高。其次在部分地区,不法分子利用该项贷款,赚取利差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该项贷款的扶贫功能难以得到发挥。再有个别地区,信贷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内部任务,常常委托当地干部摊派贷款,这一问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科学发展农村金融的具体措施

3.1运用新型担保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掌握货币资源的主要机构,为农村建设引入商业贷款,对于促进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难以获得商业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其偿还能力以及诚信度难以得到银行的信任,因此搭建新型的担保体系,是促进二者有效对接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银行可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制定联合信用担保制度,在该制度中,子女将作为担保方承担偿还责任。在我国社会中,父母通常不愿为子女遗留债务,因此这一方式可提升贷款的偿还率。其次针对农村的大额贷款,可建立以村集体为担保方的担保体系,村集体拥有土地等固定资产,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同时村集体具有较强的内部审核机制,运用集体担保会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

3.2规范民间信贷

在我国的乡村地区,民间信贷较为活跃,通过立法对该模式进行规范,可帮助乡村地区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在立法中首先要防止黑恶势力的介入,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法制观念仍然较为单薄,通过民间金融不法分子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对黑恶势力坚决应予以打击。其次农村民间贷款的操作往往不够规范,一旦出现金融风险,信贷双方都将面临较大的损失。因此在立法中可为民间贷款引入规范的管理模式,通过私有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参与,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3.3完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未发挥出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难题,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使该项资金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银行可建立新型的信用评级制度,该制度可借鉴信用卡的模式,并依据农民的户均用地给予提款限额。同时该账户会以家庭为单位,将户口中的家庭成员全部列为贷款方,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款率将得到提升。最后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动提取贷款,并随着诚信评级的提升,其提款额度也会相应的提升。

4.运用农村金融提升农村经济的路径研究

4.1通过农村金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粮食是农村产出的主要产品,提升粮价是农民增收到主要手段。但由于国际低价商品粮的冲击,我国粮价难以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现代化农业通常会采用集约化生产模式,即通过现代化农业机械减少人力需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是其在享受土地收益的同时,亦可参与到工业生产中。但这一的模式,需要购买大型的农用机械,因此将农村金融引入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可使农民快速享受到现代化农业带来的好处。

4.2通过农村金融促进现代养殖业的发展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的传统产业,但在当下的农产品经营中,散户养殖难以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养殖户应当以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推出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农户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预算,并依据该预算向农村信用社额申请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的还款周期最长为12个月,农户可利用动物繁殖周期短的有利条件快速回笼资金,以偿还贷款。同时针对部分较受欢迎的产品,养殖户开向客户收取部分货款,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殖户的资金压力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4.3通过农村金融发展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是当下较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其具有收益稳定、农民增收明显等特点,但开展这一项目往往需要政府的带动。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尚未得到政府支持的乡村,可利用农村金融开展当地的旅游建设。首先当地应当在村集体的带动下,成立运营公司并邀请农户入股。之后运营公司可通过经营实体的身份,利用当地的集体用地等资源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在获得贷款后,运营公司可开展相关的旅游设施建设,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企业,是农村项目申请大额融资的有效途径。

4.4通过农村金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会在“一事一议”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一事一议”是指任何集体建设都需要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进行说明,并要求村民集体集资,当获得2/3以上的村民同意后才会具体的落实项目建设。这样的模式有效的保护了村民的利益,但行政效率却大幅降低,以至部分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也难以快速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村集体可运用农村金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是村民在未见到收益的情况下不愿投入资金。因此项目的发起人可通过农村金融获得启动资金,当项目体现出具体收益后,村民的投资意愿将会更加积极。

4.5通过农村金融发展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但这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其进度较为缓慢。针对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资金支持的乡村地区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使自身的生活水平快速得到提升。首先当地政府应当明确投资建设意愿,并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之后村干部可通过村集体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当贷款落实后,当地可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村集体则负责向村民定期收取贷款本金及利息。当上级政府的建设资金落实后,可用于偿还村民。通过这样的模式,村民可提前享受到新农村生活。

5.结语

农村金融对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完善现有的担保体系可帮助乡村获得大额融资,从而使当地的经济获得到跨越式发展。其次通过规范民间融资,村民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将得到进一步的压缩。最后通过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农户小额贷款的使用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张洋,高启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03):4-13+26.

[2]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1):68-75+111.

[3]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来自吉林省的证据[J].经济经纬,2015,32(03):28-34.

[4]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05):96-108+127-128.

作者:赵丽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