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经济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经济论文

农村财务管理中农村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是由村来为基础来进行经济的治理的,在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缺失,往往由一人身兼财务管理部门的多个职位,这造成了村财务管理的严重问题,将财务权利与财务审核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违背了财务管理的原则。

(二)财会人员素质问题

农村财务中的会计基础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基础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这些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得不到发现等问题。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水平基本上偏低,操作的随意性很容易带来各种问题。因此,在农村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务监督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关键手段,在当前的农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财务审核机制也十分宽松,在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财务信息虚假的现象十分常见,财务违纪的现象总是得不到解决,农村财务监督力度明显不足。在农村的财务管理单位中,会计核查以及会计监督工作往往是混在一起的,这就使会计监督人员及核算人员的职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此外,会计监督的责任感落实也是制约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很大一部分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没有做好,会计的合格性得不到保证。所以,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也很重要

阅读全文

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现状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阅读全文

国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不协调原因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阅读全文

城乡二元财政农村经济论文

一、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束缚

随着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人民经济收入之间、城市和农村财政资源分配的相对失衡,带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投资商不均匀、城市和农村之间失业率失去平衡、城市和农村人民收入失去平均水平、城市与农村之间实施的财政制度改革也失去了相应的平衡等方面呈日渐增长的趋势。在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中,中国的财政支出也存在着很大的二元内部结构状态,将城市财政结构和农村财政结构进行分批治理,在城市财政结构上下大力气进行提高,对农村财政结构进行力度很小的调整而已,面对同样一种财政公共资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投入到了城市中比较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中,导致农村在财政公共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空位,严重束缚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在相互合作发展中没有促成一种新的相互成长的体系。综上所述,如果不进行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的创新,使之发自最深处的进行改变,将导致财政公共资源在城乡两地不能科学合理的有效的分配,从而给农村经济在发展道路上带来许多的问题,使得城乡两地不能一起共享财政资源带来的优秀成果。

二、冲破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的束缚,政府发挥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基础上的束缚,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冲破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对其的束缚,政府财政部门的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用来鼓励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财政公共资源的使用上,加大对农村全部设施之间的投入力度,逐渐在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平均化。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来源是农业,农业发展的优良对于中国的食品行业和国民社会经济的持续安稳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农业中的公共产品的使用性质日渐重要。21世纪新农村的建设中提出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和低保户规章制度的实施,由于受到国内当前的财政部门具体的收支状况和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均匀,因此,在农村中实行的合作医疗和低保户制度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在农村学生教育问题上,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九年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手段,让农村中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九年义务作为政府部门的公共资源,它的一切都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操作,因此,义务教育要明确各个政府部门在此教育中担任的财政职责和具体投资比例,从而让该教育中的经费在使用中具有标准化、规章化、法规化,保证义务教育经费在投资方面有着固定的来源。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时刻要遵循中央政府部门进行领导,地方财政部门进行负责和监督、分段管理、以学校为主的新体系的前提,让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教学责任目标更加清晰化。新农村在建设中,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农村服务中行驶的权利职责大多数情况下不准确并且不清晰,出现问题时相互进行推脱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政公共资源的使用带来了资源极度缺少的场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首先要确认相关政府人员在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的责任。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文中指出,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的责任主要有制定农村地区相应的财政税收规章制度,统一和扶持跨地区的大面积农业基础设备的建设,农村中进行农业基础的科学学习和大型农业优秀技术的成果推广,农村主要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供应与需要的合理分配等。地方上的财政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及时带领人们学习和贯彻国家领导支持和响应发展农业事业中的各种财务税收制度,统一地方上小范围进行农业科学指导等许多事项的进展,农村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内的各种各种政府财政补贴等。然而政府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制度要以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让该制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冲破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的束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城乡二元财政内部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束缚,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中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和制度的实施,使农村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上减少一定的阻力,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然后在农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其他问题还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及时出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税收制度,政府部门依靠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对农村地实地考察,将这些税收应用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和设施、道路、教育和生活贫困的居民,从而实行农村全面化的保障政策,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源共享,银行与农民之间的信贷业务的产生等各种农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财政资金来源处。政府部门带动农村人群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政府负债等现象的发生,面对这些负债的出现,中央和省政府部门应按照当地相关财政部门出现负债的范围、性质和重要性,科学合理的给予当地相关财政部门一定的扶持资金用于偿还负债。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将手中的余粮或者其他农副产品例如牲畜、野生植物等进行市场上的销售,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发生,然而在市场上销售产生的一些费用,政府依靠固定的财政支撑,可根据该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合理的减免并建立一个统一、和谐、开放、合理竞争、秩序井然的农产品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服务的多功能化,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来,促进各个农产品之间的流动性增加,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帮助。在粮食流通方面,对有困难的人群给予直接补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稳定的种植粮食,从外面引进新的技术,带领农民发展粮食种植以外的其他种植,防止土地流失。

四、结束语

阅读全文

基于金融排斥的农村经济论文

一、关于金融排斥及其分类

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它都经常发生,甚至很严重,比如由于金融政策的缺陷、金融市场的割裂等因素,很多经济主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从而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这就是典型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排斥上升为一种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包含元素众多的动态化复合概念,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它是社会排斥的一种具体表现。农村金融排斥则是指由于农村地区自身的偏僻与落后,金融机构减少机构网点或将农村市场有意排除在经营服务范围之外,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无法全面有效享受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分类,但现在为学界广为认可的是把其分为:地理排斥(PhysicalExclusion)、评估排斥(AssessExclusion)、条件排斥(ConditionExclusion)、价格排斥(PriceExclusion)、营销排斥(MarketingExclusion)、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地理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对其享受金融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距离越大,造成的排斥性越大;评估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或减少金融风险而对客户进行的一些审核评价程序,一般来说,评估程序越多,造成的排斥性越强;条件排斥是指金融机构设计金融产品时的附带条件对客户的影响,条件越苛刻,排斥性越强;价格排斥是指金融产品价格对客户的影响,价格越高,就会导致越多的人受到排斥;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开拓市场过程采取的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不符合其营销条件的自然会被排斥在服务之外;自我排斥是客户缘于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对金融产品的主动排斥。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形势一样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金融排斥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以及经济主体思想意识较为开放,金融排斥在东部明显没有中西部地区严重,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如下:

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种类不多,造成了严重的地理排斥。

地理排斥是农村金融问题最初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当下依然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现阶段,因为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太少,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不得不依赖交通工具到金融机构较为集中但距离较远的城镇寻求金融服务。根据2013年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可以看出,在我国县域地区尽管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平均每一个县有50多个银行网点,但是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的银行网点平均不足3个,还有3302个乡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金融机构总体数量不多,而且主要是当地的农信社网点,很少外来金融机构,比如在烟台地区,多年以来在其辖区所有的农业信贷额中农信社的贷款总是占据95?以上,而其它外驻机构的贷款总额不足5?,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不足引发的地理排斥更是令人担忧。

2.金融机构繁琐的评估程序、苛刻的附加条件导致严重的条件性排斥。

阅读全文

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性分析

1.1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劳动力持续外流,特别是因新生代外流,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过于严重即农村有效劳动力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进程,导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变缓。同时,农产品供需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农村经济跟不上,农民收入少,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流更为加快,使农村劳动力更为稀缺,农村经济更跟不上。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容纳作用

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获取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发展潜力和劳动力容纳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吸纳了部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广阔的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率等的提高,这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于农村就业,融入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相对能力的自我提高,也是城市后备能力的提高。城市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有相当多的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即城市压力直接向农村转移以求减少对城市的冲击,保障城市体制和经济等的相对稳定。在解决城市危机的同时为农村引入相对数量的人才,促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素质结构等合理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

2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2.1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特征

阅读全文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

一、金融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抑制现状

1.金融主体稀少,功能不完善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市场所包含的金融体系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而像农业保险公司、农村证券公司等、农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发展十分不利,由此可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是很不充分的。此外,现存的金融机构功能十分不完善,例如: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业务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大宗农副产品收购以及生态环境项目建设的信贷供给等,不与农户个体发生业务关联等。

2.金融工具欠缺,业务单一

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金融工具是相当匮乏的,大多只限于存贷款以及短期的国债等,一些诸如中长期国债、企业债券、基金保险等基本上不会出现。由于金融工具总类稀少伴随着金融业务也非常单一,例如常见的只有存款和贷款业务,汇兑业务的使用也不是很广泛,在一些发达地区常见的金融业务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更是没有涉及过的新鲜事物。

3.农民投融资方式有限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无法满足需求,所以造成农民资金来源稀缺,融资渠道狭窄。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直接融资无法实现,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要依托的金融服务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出现了间接融资的方式。此外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市场上金融工具匮乏、金融业务单一,这些现状直接导致农民结余的货币资源不能投向于与农业相挂钩的投资项目,不能有效的向农业投资转化,于是只能把结余的货币转化为储蓄存款,无法转化成金融资产来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农村经济论文

一、加强农村经济新闻的重要性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2009年,中共中央连续六年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因此,做好农村经济新闻,是地市级新闻媒体贯彻中央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农民群众对经济新闻的迫切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70-80%是农业人口,农民毫无疑问应当是媒体报道的主要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多的对自己生产、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经济新闻。地市级新闻媒体要认识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情感和实际行动上贴近农民,为农民群众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新闻,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而不是仅仅对“三农”问题进行无关痛痒的报道。

二、当前农村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地市级新闻媒体明显加强了农村经济新闻报道,但是总体来看,关于农民的经济新闻和给农民看的经济新闻仍然偏少,这种现象与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也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新闻报道中却时常被淡化;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角度比较狭窄;新闻媒体及采编人员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重视程度不够;媒体从业人员大都出生或生活在城市,有些记者编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报道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专业素养和报道热情。上述原因导致农村经济新闻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肤浅化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采访、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题表达的力度。

三、做好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对策

加强农村经济新闻报道、创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方式已迫在眉睫。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首先要认识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情感上贴近农民,而不是为了遵从上级指示,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无关痛痒的报道。农村经济绝不仅仅是农民的几个致富案例,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不仅仅要面对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造成的困扰,还要应对和城镇人口相同的新型问题,如讨薪、医疗、子女教育费用等急需解决的忧虑。因此,经济新闻的报道视角只有与农民平齐,才能代表农民的真实夙愿。地市级新闻媒体要从总体上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在受众定位、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等方面下功夫,要以“农村经济”为立足点,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拓宽报道面,通过多种形式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创造;要主动收集国家实施的各项农村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反馈资料,及时进行报道,为党和政府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记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经济新闻资源。记者要写好农村经济新闻,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地了解农村、农民。只有“脚到”才能抓到“活鱼”。2012年10月,《亳州晚报》记者丁静在“走转改”活动中,来到谯城区一个偏远的乡镇,起了个大早去集镇走访,发现一个大院里天还没亮已人声鼎沸,原来是农民自发在这里交易地产中药材。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现象,通过深入采访,采写出消息稿件《“地产药行”乐了药农活了市场》,获得2012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试想,如果记者没有走基层的亲身体验,会发现这样好的经济新闻选题吗?吃透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地市级新闻媒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农村经济新闻亦是如此。2011年秋季,亳州市谯城区很多农户种植的冬瓜遭遇销售难,许多又大又好的冬瓜烂在了地里。在接到这个线索后,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在写稿时,在报道“销售难”现象的同时,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频频出现?采写了《传统蔬菜种植期待转型》一文,从农户的遭遇、某蔬菜专业村的成功、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性意见等方面,为农户指点迷津,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事实证明,在报道农村经济新闻时,媒体采编人员一定要吃透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各地有益的发展经验和农村实用经济信息。不仅可以采访农业经济专家学者,还可以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建言献策,对一些技术性强、涉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开展大讨论,让农民群众一起来参加大讨论,从而增强农民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阅读全文